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蜀汉之庄稼汉 > 第1095章 一拍即合

第1095章 一拍即合

推荐阅读:不是吧君子也防万界大强盗医路坦途都市逍遥天医穿越星际妻荣夫贵从八百开始崛起太古神尊万相之王我的公公叫康熙青葫剑仙


        裴潜表面上是偷偷地来见自己的儿子裴秀,但他好歹也是做过魏国尚书令,知道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瞒得过冯鬼王。
所以在他来见裴秀之前,已经有人比他提前一步,来到长安,拜见冯君侯。
这个人就是裴秀的二叔裴俊。
裴俊现在不过是一个六百石的议郎,和当年冯郎君献八牛犁,得天子接见后所封的散官相差不远。
也就是说,裴俊现在和刚出仕不久后的冯君侯,差不多一个等级。
相比起发育了十多年,就成为了大汉BOSS之一的冯君侯,裴俊升级的速度有点慢。
所以他来到长安,面见冯君侯时,须得恭敬行礼:
“河东裴俊,拜见君侯。”
在得到裴俊来访的消息时,冯君侯一开始感觉有点蒙。
他是真的没有想到,河东裴家的人,居然有人在蜀地当官。
这个发现,再一次刷新了冯君侯对世家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庞大关系网的认知。
只是这个裴俊,本就不在冯君侯的三国名人记忆里。
而且此人现在不过是光禄勋下边的一个属官。
对于冯君侯现在的地位来说,裴俊不过是一个没有名气的小官。。
再加上他刚接替丞相坐镇关中,马上就发动了上党战役,待上党战役过后,又开始巡视并州,忙得是前脚不搭后脚。
哪有时间去梳理河东世家那些眼花缭乱的关系网?
所以在此之前,没有听说过裴俊也是正常。
据冯君侯这么多年的经验看来,裴俊所任的官职,大多都是用来收买有名无实的名士的无权散官。
最典型的就是被法正称为“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的许靖,尊誉不断,官至太傅。
他们最大的作用, 就是嘴炮和占据道德高点, 要么吹自己这边,要么贬敌人那边。
像冯君侯那些所谓的“巧言令色”“心狠手辣”之类的风评,大约都是这类人物下的定义。
所以他估摸着,这一位十有八九也就是个缩水版的许靖之类。
心里是这么想的, 冯君侯的言行举止却是客气非常:
“当不得裴议郎如此大礼, 请,请上坐。”
毕竟刘备都把许靖供起来了, 冯君侯好歹也是朝廷重臣了, 自然也不能再拿自己的风评去开玩笑。
主客坐定之后,冯君侯这才问道:
“裴议郎此番前来长安, 可是有何要事?”
裴俊答道:
“回君侯, 俊祖籍本在河东,年少时因故离家已有数十载,如今得闻河东光复,不胜狂喜。”
“故而特向天子告假, 回乡探亲。如今路过长安, 特意前来拜访冯君侯, 还望君侯莫要怪某冒昧。”
冯君侯摆手:“不会不会!”
你若不是出自河东裴氏, 那登门拜访自然是冒昧。
但你既然在拜帖上说自己出自河东裴氏, 那就不算冒昧。
“裴议郎离开这么多年, 如今终于可以和家人团聚, 实是可喜可贺啊!”
“谢过君侯。”裴俊连忙道谢, 然后又说道, “说起来,某能再回河东与家人相聚, 其实还真是托了君侯的福啊。”
冯君侯明其意,谦虚道:
“裴议郎言重了, 我不过是奉天子之命,讨贼兴汉而已。”
同时心里暗道:也不知河东民乱, 裴家有多少损失?
不过河东世家基本都被犁了一遍,估计裴家也是大出血。
若是这位裴议郎回到河东后, 发现老家被抄了一遍, 会不会把这帐记到我头上?
想到这里,冯君侯心怀鬼胎地暗戳戳问了一句:
“我看拜帖上说,裴议郎是出自河东闻喜县?这些年来,可与家中有所联系, 家里还有些什么亲人?”
“裴议郎有所不知啊,王师进入河东的时候, 这贼人欺压百姓太甚,河东百姓趁乱而起。”
冯君侯脸不红心不跳地陈述事实:
“不少河东大族,都受到波及,若非乡贤及时求助大军,只怕这河东还不知乱成什么样子呢。”
得先试探一番,要不然的话,这位裴议郎的某位近亲在民乱中丧了命。
自己糊里糊涂成了对方的仇人而不自知,那就不太好了。
不怕仇家满天下,就怕不知仇家是谁。
要不然,被人阴了都不知道。
阴惯了人的冯鬼王心里这般想着,却是不知裴俊此行,是另有目的。
本来上党一役之后,并州河东局势基本已定,裴俊在那个时候就可以回河东。
如今拖了这么久,就是为了等冯某人回到长安。
但见裴俊听了冯鬼王的话,脸皮不由地就是一抽。
若非吾久在蜀地, 深知汝之手段,说不得还真信了你冯鬼王的鬼话。
蜀地与凉州,不知没了多少世家豪族。
就在你冯鬼王去巡视并州的时候,铁甲骑军还在凉州踏平了好几家豪族呢!
领头的,可不正是赵三千?
这个事情,要说你不知道,谁信?
若非怕家族不知好歹,撞上你冯鬼王的手段,吾怎么可能眼巴巴地赶来长安?
“有劳君侯关心。某确实是出自闻喜裴氏,两个月前,才与河东的家人通了消息,家中亲人一切都好。”
“哦?都还安好?那我就放……咳咳,那就好啊!哈哈,哈哈!”
冯君侯说着,最后竟是打了个哈哈。
两个月前?
意思就是说家里人确实没有受到民乱波及?
如果记得没错的话,关将军进入河东时,闻喜县根本就没有抵抗,直接开城门投降了?
正因为闻喜县的知时务,闻喜裴家在河东民乱时,受到的波及确实比别家要少一些。
冯君侯想要把裴秀收入门下,除了看中他的才能。
还有一点,就是知道闻喜裴家宗房受到的损失比较小,可能比较容易从他们身上打开河东世家的口子。
至于到了后来,听说裴家的裴潜,在河东光复之后,反而成了魏国的尚书令,却是个歪打正着的事情。
在冯鬼王的算计里,真要能撬动闻喜裴家,让裴家表明态度投靠过来。
到时候还可以顺便看看让裴潜当上尚书令的魏国,是个何等精彩的脸色。
恶心敌人的事嘛,顺手做一做,就算对敌人没造成伤害,也能愉悦一下心情。
也不知是不是因为两人怀着某种同样的心思。
冯君侯这才刚想到裴潜,只听得裴俊已经主动提起:
“其实不敢瞒君侯,某此次冒昧上门拜访,除了是谢君侯让我能重回故里与亲人相聚,还曾受兄长之托,前来与君侯相见。”
“哦?”
冯君侯闻言,顿时一怔,下意识地拿起茶杯做掩饰。
同时在心里快速地过了一遍自己认识的人里,似乎并没有一个姓裴的故人。
除了裴秀。
只是裴秀没有必要绕着一个圈子,托人来见自己吧?
“却不知裴议郎的兄长是谁?”
“吾家兄长,上裴下潜,字文行,正是闻喜裴氏的家主……”
话未说完,就听得“噗”地一声,冯君侯嘴里的茶全喷了出来。
冯君侯极其失礼叫出声来:“裴潜?裴……裴文行是你的兄长?”
不怪冯君侯不知此事。
实是裴俊离开河东,已有数十载,再加上后来三国鼎立,难通消息,裴俊都做好了自己这辈子回不了河东的心理准备了。
冯君侯不过出仕十余载,裴俊又不是什么出名人物,他哪里会知晓这些事情。
除非是先帝入蜀时就出仕的老臣,说不定还能知道一些消息。
裴俊却是有些不知所以,不明白自家兄长为何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应。
就算兄长以前是魏贼的尚书令,但大家族嘛……这点事不至于吧?
心里这么想着,嘴里却不得不回答:“回君侯,正是。”
“亲的?亲兄长?”
“没错。”
也不知是不是幻听,裴俊似乎听到屏风后面有人轻咳了一声。
冯君侯咳了一下,把茶杯放下,正色看向裴俊:
“吾记得,裴文行不是魏国的尚书令么?他怎么会在两个月前派人送信给裴议郎呢?”
裴俊连忙解释道:
“不敢瞒君侯,家兄其实早就有心弃贼从正,故而趁魏国大乱之时,设法出逃。”
“只是因为上党战事,无法越过边关,直至几个月前,上党战事平息,这才寻得机会,回到河东。”
“家兄回到河东后,就立刻派人给某送信,欲托某向君侯表明归顺大汉之意。”
魏国尚书令裴潜出逃魏国,要前来投靠大汉?
冯君侯一听到这个消息,以他这些年修炼来的心性,仍是止不住地惊呼:
“此话当真?”
“某岂敢欺骗君侯?”裴俊说着,从袖套里拿出一封信,起身奉上,“此乃家兄托某给君侯的信,请君侯过目。”
冯君侯接过来,并没有当场打开,而是放到案上。
然后看向裴俊:
“令兄有心弃贼从正,那自是最好不过,只是为何他不亲自前来,而是托了裴议郎前来?”
“回君侯,家兄有一子,虽是庶出,但极是聪慧,少有名声,被称河东领袖。”
“如此良材美玉,自然是被家兄视若珍宝,把他当成继承者来培养。”
“只是去年的时候,此子在河东民乱中失踪。故而家兄回到河东后,一是急欲寻回爱子,二是借此机会,重整裴氏。”
“所以这才没有立刻前来拜见君侯,只是托某先给君侯送信,还请君侯海函。”
话虽说得有些不太明白,但冯君侯却是听明白了。
“嫡庶之争?”
“君侯明见。”
这么说来,这个裴潜能当上魏国的尚书令,确实是有两把刷子啊。
魏国丢了河东,身为家主的裴潜,却在魏国当官。
要说裴家的其他人,对宗房没有任何想法,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世家内部的争斗,有时候并不比敌我之争来得轻松。
再加上裴潜居然把一个庶子当作接班人来培养,看起来是有魄力。
但此事对于裴氏内部来说,却是一个隐藏的炸药桶。
裴潜要是能一直掌握裴家大局,那倒还好说。
关键是他在魏国当官,而河东却落入了大汉手里。
偏偏那个少有名声的庶子还失踪了……
对于裴氏某些有心人来说,这不是天赐良机是什么?
裴潜壮士断腕,从魏国跑回来,并没有立刻来见自己,而是先重新统一裴氏内部意见。
若是能同时寻回爱子,恐怕还能借此机会,把裴氏的嫡庶之争一并解决掉。
手段,确实了得啊!
只是这个“河东领袖”的称谓怎么有点熟悉?
“裴议郎,不知裴公的那个爱子,是叫什么?”
“裴秀,裴秀彦。”
“咳咳咳……”
冯君侯再次咳嗽起来。
“所以裴议郎的意思是,令兄是去找他的爱子了?”
“正是。”
冯君侯突然哈哈大笑起来:
“裴议郎,若是有机会,请转告令兄,冯某对裴公闻名久矣,若是能与裴公相识,实乃冯某人之幸也!”
就冲着裴潜破除常规,公开扶持庶子的做法,就值得见上一面。
瓦解世家,大推恩令乃是利器啊!
PS:裴潜逃回河东的原因,我觉得已经写得很明白了吧?
魏国让他上台,本来就是为了河东,想让裴家做第二个西平郭家,所以他到底做不做?
除非他真看好魏国的未来,能反攻河东,否则他真要做了,等待河东裴家的,就是被血洗。
前有西平郭家,后有河东民乱,只要是正常人,都相信汉国不可能手软。
但若是他不做,那就暴露了自己的立场,那种情况下,魏国但凡有点智商,都知道他不值得信任。
到时候肯定是要提防着他,怎么还可能让他继续做尚书令?
能看在河东裴家的面上,让他留着性命做个散官不错了。
察看魏国高层决策,随时策应汉国之类,想想都知道不可能。
从个人层面来说:
汉国收复了河东,他身为家主,却在魏国做官,就意味着失去了来自河东家族的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基本就相当于主动放弃了家主的位置。
在没有与汉国沟通,甚至连家族都没有沟通的前提下。
就让堂堂裴氏家主主动化身细作潜伏在魏国,实在是太过理想化了。
更别说还是没有太大希望,甚至没有太大意义的那种细作。
相反,如果他以魏国尚书令,再加上河东裴家家主的身份,前来投奔汉国。
那他所能受到的待遇,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他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还需要考虑吗?
    喜欢蜀汉之庄稼汉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蜀汉之庄稼汉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25/25063/2010944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25/25063/20109446.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