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玄幻奇幻 > 玄幻必须死 > 第476章 去级取层

第476章 去级取层

推荐阅读:我在尊魂幡里当主魂绝色毒医王妃全属性武道武神主宰他比我懂宝可梦养鬼为祸最初进化丹武双绝我的谍战岁月坐忘长生


        (半小时后改重复)
可是……
大明还是有皇帝,有勋贵,各类仙家门派,也是新兴势力……
“天下为公四个字,很难。”
姚广孝发出感慨,李岩也感同身受,他也不认为在审判委员会的配合下,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实际上,这不是一场闻革能够解决的。
更何况他们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分配的问题,他们还要正本清源,重建道德。
从上世纪自由主义泛滥开始,道德已经彻底崩坏了。
这一块不捡起来,共产就是一个笑话。
而且马列这套,其实是有失偏颇的,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类似于中西医,西医讲究对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但,总是治标不治本。
做得再好,也只能管一时之功效,这不是空口白牙,而是历史已经验证了的。
真正要完成觉悟的第一阶段。
用共产来做目标是不行的,反而是“天下为公”这四个字要更好一些,读不懂“天下”二字,就读不懂人与文明的关系,遑论觉悟了。
所以。
姚广孝在大明经历过第一阶段之后,才会说出“天下为公很难”这句话,他根本就不认为马列是达到文明觉悟第一阶段的良药。
这剂药只能治症,无法治根。
李岩对此也深深认可,所以他才会提出正本清源一说,历史研究社这些年也都在做这件事,但他依旧没有苗头,不知道要怎样一剂药,才能够真正的达到天下为公。
道德经里有答案,大道,便包含了这些。
但,也只有“大道”二字了。
心学一直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最后一块拼图,可它更多的是应在长生革命上面,在第一阶段,仍旧留有一块空白,需要寻找答案。
“国师可有眉目?”
李岩恭敬的问道,他认为姚广孝在看了他们的世界后,应该会有些感悟。
姚广孝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吴杨公学是在吸收了马列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良,核心便是‘天下为公’这四个字。”
“吴杨公学重视事功,以天下为己任,最注重平等二字。”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话在吴杨公学兴起之后,就绝非空话了,有些雷池,即便是天子也无法越过。”
“天下土地皆为公有,仅为了达成这一条,便流了不知道多少血。”
“均田免赋,金融归公,产业赎买……时年改革,丝毫不比那些共产之国做得差,是真正做到了天下为公,人尽其用。”
“但。”
“也只是一时之盛,自吴杨二公辞世,天下盛隆日久,疲态已经显露,人心正在漫散,较百年前已经相差远矣。”
“如今思来,吴杨公学的弊端在于过于重视事功,而忽略了立德、立言。”
“所以不能长久。”
李岩听罢,也相当赞成,曾经的中苏两国,不就是如此?只是大明要做的比他们更好一些,而且没有敌人罢了。
可是,要如何立德立言呢?
仅仅只缺了立德立言吗?
“还请国师赐教。”
李岩希望姚广孝讲得更多一些,姚广孝却摇摇头,说道:“谈不上赐教,因为我也不知道这番猜想是对是错。”
“道德经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或许老子已经给出了答案。”
老子境界太高,许多言论都和“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是一个逻辑,并非是因为有圣人才会有大盗,而是因为只有世道乱了,大盗频出的时代,才会有圣人出世来救世。
而绝圣弃智这句话,也要先如此来看。
追崇圣明和智慧,就会出现恶念与狡诈,能够得到圣明和智慧的人终究是少数,而拥有恶念与狡诈的人终究是多数。
因此。
绝圣弃智,方能民利百倍。
老子陈述社会的种种问题后,提出了“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三种方案,又说这三种方案不足以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要解决根本,须得——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是懂的。
但他总是“惜字如金”,亦或者说,微言大义,说的越多,本意就越偏颇,所以,他不愿细说,尽量在将道的本意描述出来。
但后人能悟到几分?
阳明先生懂了,所以他说要“致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格物。
“致良知”便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一种修行方法。
因为致良知,才能懂得自我,才能明白广厦千间,睡不过六尺。家财万贯,食不过三餐。得而不求,惠而不费,故能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心学是对,也应对到了这一部分。
然而……
心学更多的是“自我的修行”,在一个文明里,社会当中,民众修行的程度不够时,这点,就作用不显了,也是李岩和姚广孝所领悟到的那片空白。
在“天下为公”这个阶段。
需要一种道德体系,需要一个社会构造的答案,去填补这片空白。
答案也就在“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十二个字当中,可是,要如何去解?
…………………………
…………………………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这十二个字当中,前面八个字好理解,可最后四个字“绝学无忧”,若是按字面意思来理解岂不就是——反智?
这错了吗?
很多人都会觉得没错,因为道德经中,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绝学无忧这类“观点”很多,所以绝大多数人看到这句话,都会认为完全解释得通,就是反智的意思。
接着。
便会觉得老子太过理想,认为人回归原始就能够天下大治什么的,也太理想太幼稚了……
诸如此类。
只能说明他们根本就没读过道德经,也根本就没读过多少书,也根本就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理解,这是实实在在的“下士闻道,不笑不足以为道”。
在绝学无忧前面,是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八个字的!
而在这之前,又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三个先决条件不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大前提!这个大前提是什么?
是圣智、仁义、巧利,不足以成为社会的法则。
老子是极其讨厌二元对立的,也是极其讨厌圣人的,因为有圣人,必有大盗,所以他认为一个社会不论竖立怎样的道德标准,最终都不会起到好的效果。
人性本质的善恶,并不会因为外在标准而改变!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外在标准能够限制“意之动”吗?限制不了!唯一能够驾驭“意”的,只有“心”,所以要去知善知恶,要——致良知。
这就是阳明先生对“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理解。
一个人,只有直指本心,见了自己的性,才能够明白自己是怎样的,自己要的是什么,所以,绝学无忧,是不学而学,是去知道自己本该知道的。
不懂,才是学,本就懂了,为什么要去学?
看到,知道,便会了。
如此而已。
至于没有悟到的,不是自己本该知道的,勉强去学,只有晦涩难通,徒增因果,徒增烦恼,若真想去懂,那便等,等到悟了的时候,自然就懂了。
这便是——绝学无忧。
绝学无忧的本质是,悟而后知,知而能得!
我们常说南怀瑾是开悟之人,但他讲《论语》连基本断句都是错的,诸多释义都错得离谱,因此许多人骂他是招摇撞骗的江湖骗子。
可实际上,是这样吗?
并不是,南怀瑾只是遵循绝学无忧,在自己开悟的角度上去读了这本《论语》而已,他本就不是儒生,又何须同儒生那样去解读论语?
他又岂是真不懂儒学?
南怀瑾的《庄子南华》中,对《庄子》里面提及的儒家修行的“心斋、坐忘”有着极高的理解,更对“撄宁”理解非凡。
儒释道三家本就是互通的,所以,南怀瑾在佛法上开悟了,可以通儒道,但却通的东西在道上,而非在术上,所以他讲《论语》,得去术存道,看神髓,而非表体。
以南怀瑾举例,便是绝学无忧的一个很好解释。
谁能够想象南怀瑾在十三岁时的毕业考试上,是倒数第一呢?谁又能想到,他习武获得了武术教官的资格,可他又没有去当武术教官,而是去了蜀地执教军官教育队,教的是文化呢?
他遇到了袁焕仙,学了佛,顿悟了。
然后,他成为了一个“骗子”,他骗孩童去熟读经典;他骗我们去学习儒释道传统文化;他骗得领袖为他书写挽联;他骗来学生钱财,筹建协会,创办基金,资助贫苦学生,救水患扶农业,修大学建禅堂;他骗我们说世界没有真仙真佛,连宗教也要脱下神秘的外衣,去拥抱科学……
他一生都在行善积德,发菩提心。
这就是他的骗,他在骗这个浑浊世道中的芸芸众生去开眼看这个世界。
这样一个江湖骗子,能不能担得起“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他担得起。
可是这么一来,“绝学无忧”又要落入阳明先生心学的那套了,对个人的修行要求极高,现代广为人知的,也只有一个南怀瑾!
要如何才能将“绝学无忧”推行到芸芸众生中呢?
要如何才能构架社会,让“绝学无忧”能够起到作用,能够护持“天下为公”的结果呢?
李岩想了很多。
但最终只能苦笑摇头,感慨道:“所以阳明先生是圣人,能够给文明指出道路,而我这一生,仅仅在正本清源四个字上,就已经竭尽了全力。”
“如今历史研究社能够给世人交上一副答卷,也主要是蔺文萱破开了冰面。”
“我们才有了跟进的方向。”
“或许,蔺文萱知道这些,能够有点眉目也说不定。”
“国师稍等,我安排一下。”
说罢,李岩就跟组织的成员交代了一下,接下来他们的回合,就由其他人代替,蔺文萱抽空来这边一趟,李岩将方才所聊,一一告知。
蔺文萱听罢,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朝姚广孝问道:“国师的世界,有阶级吗?”
姚广孝点头。
“下有士农工商,上有王公贵族。”
“并不是无法取缔这些,实际上,当初吴杨公学大兴之时,连废除皇室的口号都喊了出来,但杨子任公最后还是放弃了。”
“因为他觉得,单纯的破坏掉旧有的阶级体系,并没有任何作用。”
“假以时日,那些东西,会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复苏。”
“并不是说废除了皇室,废除了王公贵族,就没有了贵族,就没有了阶级……”
“人是有差异性的,这个根本前提之下。”
“阶级总会不断的衍生出来。”
“固然可以一直斗争斗争再斗争,将其一遍又一遍的消灭,可那,都只是治标不治本,与其将旧有的体系破坏,让他们伪装起来,潜伏到斗争的队伍当中,不如……留下他们。”
“起码。”
“吴杨公学做到了人命等价,也做到了人尽其才,哪怕是边远山区的孩子,只要有读书的天赋,他就可以一路免费到顺天府、应天府去读最好的学校,通过科举之后,可以不用结党,不用溜须拍马,只要能力足够,便可以当上首辅。”
“为官者,只需对人民负责,这便是吴杨公学。”
“他们努力做到最好,但阶级依旧存在。”
官僚帝制也好,君主立宪也好,民主共和也罢,这些体制难道有着根本的不同?并不是,区别只是在瓶子的不同,酒该是什么酒,就是什么酒。
大明是官僚帝制,但又何曾比民主共和来得差?
姚广孝在介绍这些的时候,忽然也想到了一些东西,而蔺文萱却先说了出来:“去级取层,如何?”
消灭阶级,留下阶层。
    喜欢玄幻必须死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玄幻必须死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3/13288/2346511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3/13288/2346511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