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123章 敢惜河颜凋宝镜

第123章 敢惜河颜凋宝镜

推荐阅读:柯南之又一个名侦探谁让他修仙的!摊牌了,我的卡组来自东方我的投资时代见闻天道我的异能悠闲生活万界大强盗西游之人在天庭朝九晚五女富婆的神级村医穿越星际妻荣夫贵


        申时,孙毅的迎亲车队到了孟盟村[今蒲州镇孟盟桥村]
这个小村庄,非常地有名。那是春秋时,秦将孟明视伐晋、济河焚舟、盟师必克的地方。所以,此地名曰“孟盟”。
“济河”的意思可不是指永济的河,古时的永济叫“蒲坂”。到了清雍正时,才有了“永济”的县名。“济河焚舟”中的“济”字,是“渡过”的意思。
由于这条河流,水势湍急,当地人便叫它“涑水河”。每当洪水泛滥,人们无可奈何站在桥头望河兴叹。因而河上的桥,便有了一个别样的名字——奈何桥。
“奈何桥”的旁边有一个茶棚,茶棚前竖着一个幌子,幌子上写着“孟婆汤”[1],熬汤的是一位老妇人。
传说,这老妇是春秋名将孟明视的后人。她寄居在此,熬制茶汤给过往的路人消暑解渴;洪水泛滥时,也提醒着过往的行人,小心过河。
【一】《奈何桥》佚名.诗
奈何桥上道奈何,
是非不渡忘川河;
三生石前无对错,
望乡台边会孟婆。
孟婆汤是“忘情水”的说法,在元代已经相当流行了。
孙毅一看到这个招牌,便明白已经到了孟盟村。像孙毅这样的花花公子,更明白“孟婆汤”的寓意。他喊住了司仪总管说:“我们在此桥边休息一会儿吧!”
司仪马上过来说道:“大少爷,我们还是尽早赶路,到河东县休息吧!再不赶路,就连着黑了……”
孙毅怒道:“你啰嗦些什么,叫你休息,你就休息。难道你不知道,本少爷中午喝了不少的酒,现在已经饥渴难耐了吗?”
司仪只好喊停了队伍。
孙毅来到了孟婆的茶棚,找了一个位置坐了下来。
不多时,从屋子里出来了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妇,但她长相端庄,根本不像是一个开茶铺的女人,倒像个有钱人家的贵妇人。
她身穿一件彼岸花图案的红袍,脸上描有彼岸花形状的花黄,她的嘴角老是有一抹看透世俗,而又冠绝于世的笑容。
孙毅心里一怔,因为他看到了孟婆的红袍上,绣有和自己新娘子类似的彼岸花……
司仪总管召集大家进棚子稍歇片刻,喝碗孟婆汤解解渴再赶路。
司仪恭敬地把第一碗汤递给了孙毅。孙毅接过茶汤,品了一口,感觉甘苦爽心,便端着这碗汤走向了花车。
他来到了美盼的车前,隔着车帘说了一句:“表妹,给你一碗‘忘情水’。喝了它,你就能忘记从前……”
美盼一听,怒了,她一把扯掉了自己头上的红盖头,猛然掀开了车帘,问道:“表哥,你这是什么意思?!”
孙毅嬉笑了一下,说道:“没意思,没意思……”
其实,孙毅来到蒲州后,对美盼和完盛的事儿,也略有耳闻,他心里老是感觉疙疙瘩瘩的。他又把“孟婆汤”往美盼的眼前送了送,说道:“你也该渴了吧,喝几口也不打紧。”
美盼怒视着孙毅,抬手打碎了他手里捧着的那只碗。
孙毅尴尬地笑了笑,说道:“表妹啊,你如今为何变成了这个样子?”
“我本就这样!”美盼用力地放下了车帘,撤身回到了座位。
吃了闭门羹的孙毅回到了茶铺,坐到自己的座位上,低着头,喝着闷茶。突然听到大家的小声嘀咕声,抬头一看,却见新娘子揭了盖头,下了花车。
她来到茶棚前对孙毅说:“表哥,我到桥上去透透风。”
孙毅道:“这儿的风就不小,何必去桥上?”
“我不喜欢人多。”
“那,我陪你一起去?”
“不用了,让夏莲陪我就行了。”
“噢~”孙毅无奈地点了点头。
虞美盼走了不几步,又回过头来,朝着孙毅行了一礼,说道:“表哥,对不起!”
孙毅尴尬地一笑,心里想:“对不起?什么事对不起?是对刚才的无礼,还是揭了盖头去桥上的事?无论如何,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也算给足了自己面子……”便扬声道,“夏莲,你好好照顾小姐。”
“知道了!”夏莲爽快地答应着。
【二】《孟婆的碗》穆真.词曲 唐古/大欢.歌
虞美盼来到了“奈何桥”。
在桥头,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
[女声]“脚步,轻飘的失去平衡,你在哪里,我喊着你的名,可声音来不及扩散,便消失的没了踪影。”
虞美盼站到了土台上,望着湍急的涑水河,默默无语。她抬起头,望向远方——顺着水流的方向,那不正是自己的家乡么!
[女声]“踉跄着来到,奈何桥前,我死也不接,孟婆的那只碗。我不能忘记,你我的甜蜜。我不能忘记,你我的点点滴滴。我要带着今生的记忆,在轮回中找到你,永生相守抱着你不分离。”
美盼下了“望乡台”,走上了“奈何桥”。
她在心里默默地呐喊:“忘川河呀,忘川河!你能否载着我,回到我的家乡?回到我,小时候梦开始的地方?”
[女声]“想起你让我让我心揪,揪碎了揪碎了哽住了喉,挥起手打翻孟婆的碗,落在地碎成两半。孟婆她会对我发慈悲,不让我魂魄随风飘飞,我的爱浓浓将你包围,来世相依偎。”
夏莲担心地说道:“小姐,桥上危险,我们回去吧!”
“待会儿,他们也要过桥的,我们去桥南头等他们。”美盼边说边把目光望向了滔滔的河水。
河里的水,好像突然静止了。
美盼慢慢走近围栏,盯着镜子般平静的河面,河面上映出了她美丽的倒影,渐渐地又变成了她少时的模样——
那是在龙泉山上,到处开满了山花。小完盛摘了一朵最娇艳的彼岸花,戴在了小美盼的头上,非让她做新娘子。
美盼说:“我不要做新娘子。”
完盛问:“为什么不?做新娘子多漂亮?”
“做过新娘子以后,就没人再娶我了。”
“我娶你呀~”
“那,你发誓,等我长大了,你要娶我。”
完盛拉着小美盼的手,来到了“三生石”边,他俩双双跪下。
完盛说:“我一生只爱小师妹,我的爱坚如磐石。”
美盼羞羞地道:“我一生只嫁给大师哥,我愿做蒲苇……”
[女声]“踉跄着来到,奈何桥前,我死也不接,孟婆的那只碗。我不能忘记,你我的甜蜜。我不能忘记,你我的点点滴滴。我要带着今生的记忆,在轮回中找到你,永生相守抱着你不分离。”
只听虞美盼,喊了一声:“师哥,我对你的情意,是永远都剪不断的……让我下辈子再做你的妻子吧……”说罢,跃身跳入了涑水河。
[女声]“想起你让我让我心揪,揪碎了揪碎了哽住了喉,挥起手打翻孟婆的碗,落在地碎成两半。孟婆她会对我发慈悲,不让我魂魄随风飘飞,我的爱浓浓将你包围,来世相依偎。”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把夏莲都吓傻了,她过了好大一会儿,她才喊出了声音。
[女声]“想起你让我让我心揪,揪碎了揪碎了哽住了喉。挥起手打翻孟婆的碗,落在地碎成两半。怎么能忘记与你缠绵,怎么能丢弃对你牵绊,只为能换回那根红线,再续一段情缘。”
孙毅等人闻讯赶来。
只见涛涛的河水滚滚而下,哪里还有什么新娘子的身影。孙毅一屁股瘫坐在“望乡台”上,只顾自己哀叹。
看到水势如此凶猛,众人也不敢下河去寻找。
大家都无可奈何地在河边傻站着,夏莲撒腿跑了……
[女声]“啊……啊……啊……”
傍晚,完盛呼喊着美盼的名字,驱马狂奔而来。
到了“望乡台”,他跌落马下,蹒跚地来到了桥上。望着滔滔的河水,大声地呼喊……
[男声]“踉跄着来到,奈何桥前。你是否已接孟婆的碗,你不能忘记你我的甜蜜。你不要忘记,你我的点点滴滴。你要带着今生的记忆,在轮回中找到我,永生相守,抱着你不再分离。”
完盛想下河去救,被众人拦下。因为,新娘子早就被河水冲远了。
他对着这远去的河水不停地哭喊,可是只见他张着大嘴,根本听不见他喊的声音……
[男声]“想起你让我让我心揪,揪碎了揪碎了哽住了喉,挥起手打翻孟婆的碗,落在地碎成两半。孟婆会对你发慈悲,不让你魂魄随风飘飞,我的爱浓浓将你包围,来世相依偎。”
天,暗了下来。
只见一群人举着火把,骑着马朝桥边奔来。走近一看,却是总管虞福带领着普救寺的一帮和尚。
[男声]“想起你让我让我心揪,揪碎了揪碎了哽住了喉。挥起手打翻孟婆的碗,落在地碎成两半。”
虞总管安排孙毅的迎亲队伍即刻回京,又把带来的人分成两拨,他和完盛分别带领一队,沿着河的两岸寻找美盼的踪影……
[合声]“怎么能忘记与你缠绵,怎么能丢弃对你牵绊,只为能换回那根红线,再续一段情缘。
怎么能忘记与你缠绵,怎么能丢弃对你牵绊,只为能换回那根红线,再续一段情缘。”
————————————
注释
[1]要说“孟婆汤”,先讲一讲孟明伐晋的故事
孟明视,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史称孟明视,春秋时期虞国(今山西平陆县)人,秦相百里奚之子,秦穆公的主要将领。
孟明视幼年时,父亲百里奚外出谋官,他靠母亲的辛勤劳动在虞国度日。他不喜欢干活,整天和一些年轻人在一起使枪弄棒。长大后,他带领母亲流落到秦国,找到了失散四十多年,已经是秦国相国的父亲百里奚。秦穆公见他武艺高强,拜他做了大夫。
晋文公死后,秦穆公决心接替晋国去做中原的霸主,孟明视便是秦穆公主张的坚决拥护者。
公元前628年冬,秦穆公不听蹇叔和百里奚的谏阻,决定兴师征讨郑国,拜孟明视为大将,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当大军行至滑国(在今河南省偃师东南)的时候,正好给郑国的一个名叫弦高的牛贩子碰上了。
弦高是个有爱国心的商贩,他在去洛阳做买卖的途中听到了秦兵要攻打本国的消息,于是一方面叫人赶快回郑国报信,一方面赶着牛群迎上秦国的军队。他冒充郑国的使臣,带了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牛去慰劳秦军。
他对孟明视说:“我们的国君听说三位将军要到敝国去,所以赶快派我慰劳贵国的军队。敝国虽不富裕,可是愿意供给你们每天的日用必需品;要是开拔,我们愿意在你们动身的前夕,代你们守夜,保卫你们。”
孟明视上了牛贩子的当,以为郑国真的早已得知消息,有了防备,便不敢再攻打郑国,可是又怕回去无法向秦穆公交差,就顺手灭了滑国,抢了不少玉帛、粮食和男女人口,装满几百辆大车,取道而回。
四月十四日,他带领的军队到了地势险绝的崤山地带(今河南陕县东),被早已埋伏在那里的晋军杀得片甲不留。他和两名副将也做了俘虏。晋襄公打算把他们几个押到太庙里,宰掉当祭品。
晋襄公的母亲文嬴(即怀嬴,晋文公的妻子,秦穆公的女儿)听说秦国打了败仗,担心晋、秦两国的冤仇越结越深,就向晋襄公进言道:“百里视这几个人要争势力,弄得秦、晋两国伤了和气,我想秦伯一定很恨他们,如果能得到他们,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嫌不甘心,何必屈尊你去惩罚他们呢!所以,不如放他们回去,让秦伯拿他们正法,也好消去心头怒气。你看怎样?”晋襄公听了文嬴的话,把三人释放了。
晋军主将先轸朝见晋襄公时听到这个消息,当即勃然大怒,斥骂晋襄公说:“将士们拚了性命,从战场上把他们活捉过来;你却凭老婆子一句话,把他们放走……我们离亡国不远了!”
晋襄公知道自己做错了事,立刻派大夫阳处父去追赶。阳处父上车扬鞭,追到黄河边上,只见孟明视三人已经上了秦国早已准备好的船上。
孟明视等人回到秦国,秦穆公穿了丧服,在城外等候。他对着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没有听蹇叔和百里奚的话,害得你们吃败仗,受侮辱,这是我的过失。”百里视对秦穆公的宽宏大量和关怀爱护十分感激,从此更是象对待父亲般地尊敬秦穆公。
公元前625年,孟明视要求秦穆公发兵去报崤山之仇。
秦穆公答应了,还是派他们三员大将率领四百辆兵车去攻打晋国。由于晋国做了充分准备,两国军队在彭衙地方一交锋,秦军又打了败仗,史称彭衙之战。
孟明视比上一次更觉惭愧。他自己上了囚车,不希望秦穆公再免他的罪。可是,富有阅历的秦穆公知道,老在顺风里驶船的,不一定是好船夫,国家的大船只有让久经大风浪,甚至翻过船的人掌握才放心。他对百里视勉励了一番,继续让他统帅军队。
经过两次失败以后,孟明视老练了许多。
他开始注意国家政治,关心老百姓的生活,重视每一个兵士的作用。他把自己的所有家产和俸禄都拿出来,送给阵亡将士的家属;他跟士兵们一起吃粗粮、啃草根;他每天训练兵马,埋头苦干。
崤山失败后的第三年,即公元前624年夏天,孟明视请秦穆公一块去攻打晋国。
他说:“要是这次再打不了胜仗,我决不活着回来!”他挑选了国内的精兵,准备了五百辆兵车。
秦穆公拿出大量财帛,安抚了士兵的家属。
全国兵民情绪高昂,一致决心夺取战争的胜利。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都嘱咐说:“要是不打胜仗,可别回来呀!要是你们战死沙场,我们去给你们收尸,背也要把你们一个个背回家乡……”
有老母妻子的嘱托,秦军将士浩浩荡荡,东渡黄河。过河后,往东直走,便来到了河水湍急的“涑水河”,他们坐船过河后,孟明视便命令战士将渡河的船全部烧掉,说:“再往前,就没有河流了,把我们的船都烧掉吧!我们这次打仗,是背水一战,有进无退!”
到了战场,孟明视带领将士勇敢冲杀,不几天就夺回了上次被晋军夺去的两座城,还打下了晋国的几座大城。秦国军队所向披靡,晋人闻风丧胆……
最终,孟明视战胜了晋军,但带去的士卒也所剩无几。此战,史称王官之战。
按照从前的承诺,孟明视的妻子带领着将士们的母亲、妻儿要去晋地为将士们收尸。当她们走到涑水河时,正逢大雨,河水暴涨,连月不退。这些亡夫们,只好望着那滔滔的河水摇头叹息了。
孟妻说:“这洪水,早已把我们亲人的尸骨给冲走了。我们不如就在这河畔,祭奠他们的亡灵……”
亡夫们在涑水河边祭祀了三日三夜。
孟妻又做了一些祛寒的汤,给那些要回去的亡夫们喝,说道:“喝了这碗‘忘情汤’,你们就回去吧!”
就这样,孟妻便在这河边住了下来,给源源不断来晋寻夫的人喝一碗‘忘情汤’,并告诉她们:忘记以前的爱恨情仇!想嫁人的嫁人,愿改嫁的改嫁。回家,过自己的日子去吧!
一些不愿回去的妇人,也和孟妻一起留了下来,形成了后来的孟盟村。
[2]孟婆
(1)孟婆,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常驻在奈何桥边。她为所有前往投胎的灵体提供孟婆汤,以消除鬼魂的记忆。
在中国的古代传说里,孟婆是地府中专司掌管将生魂抹去记忆的阴使,关于孟婆的由来,民间出现最多的通常有三种说法。
一说:鸿蒙初开,世间分为天地人三界,天界最大掌管一切,人间即所谓的阳世人界,地即为阴曹地府。三界划定,无论天上地下,神仙阴官,俱都各司其职。孟婆从三界分开时便已在世上,她本为天界的一个散官。后因看到世人恩怨情仇无数,即便死了也不肯放下,就来到了阴曹地府的忘川河边,在奈何桥的桥头立起一口大锅,将世人放不下的思绪炼化成了孟婆汤让阴魂喝下,便忘记了生前的爱恨情仇,卸下了生前的包袱,走入下一个轮回。这种说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道家典籍里,颇有中国传统思想中“人死如云散”,“一死百了”,“莫记已死之人恩怨”之类的意味。
二说:所谓的孟明视的妻子。
这一说法,从元朝开始广为流传,到明清时期多见于文人笔记之中,亦是至今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在关于孟婆的诸多传说中,倒是这个说法颇具某种现实主义色彩。
在这个传说里,孟婆其实不是什么老奶奶一类的人物,是一位绝世美女,孟婆初制孟婆汤的原因是为了忘记自己的过去,孟婆的唯一记忆是给在奈何桥上来来往往的幽魂送上一碗孟婆汤。
三说:孟婆生于汉代,自小研读儒家书籍,长大后,开始念诵佛经。她还在世时,从不回忆过去,也绝不想未来,只是一心一意地劝人不要杀生,要吃素。一直到她八十一岁,依然是处女之身。她只知道自己姓孟,于是人称她为“孟婆老奶”。后来,孟婆老奶入山修行。因为当时世人有知前世因者,往往泄露天机,因此,上天特命孟婆老奶为幽冥之神,并为她造筑驱忘台。
(2)孟婆汤,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一种喝了可以忘记所有烦恼记忆、所有爱恨情仇的茶汤。传说是阴曹地府中孟婆所做的神汤,让过往奈何桥投胎的各路鬼魂彻底忘记前世的一切记忆,以安心转世。
(3)做法
传说中,孟婆汤的做法是先取在十殿判定要发往各地做人的鬼魂,再加入采自俗世的药材,调合成如酒一般的汤,分成甘、苦、辛、酸、咸五种口味。凡是预备投生的鬼魂都得饮下孟婆的迷魂汤,如有刁钻狡猾、不肯喝的鬼魂,它的脚底下立刻就会出现钩刀绊住双脚,并有尖锐铜管刺穿喉咙,强迫性的灌下,没有任何鬼魂可以幸免。
另一种说法,孟婆汤八泪为引:一滴生泪、 二钱老泪、三分苦泪、四杯悔泪、 五寸相思泪、 六盅病中泪、 七尺别离泪、这第八味,便是一个孟婆的伤心泪。孟婆汤八泪为引,去其苦涩,留其甘芳,如此煎熬一生,方熬成一锅好汤。
[3]感言
世上,有一条路叫黄泉路,有一条河叫忘川河,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老妇人在卖孟婆汤,忘川河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
孟婆汤,让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记载着你的前世今生;我们走过奈何桥,在望乡台上看最后一眼人间,喝碗忘川河水煮的孟婆汤。
那些爱过的人,那些无法放下的事,那些滚滚红尘中数不清的悲欢离合,都只会随着“孟婆汤”的缓缓入喉,而永远凝固于我们走过奈何桥;那欲言又止,充盈泪水的黯然,都在我们的回眸间,化做缥缈的云烟,黯然散去。
是一世匆匆的悔恨?是阴阳永隔的遗憾?还是挥刀斩袖的决别?其实,都已然不再重要。因为,在饮过这孟婆汤之后,一切都已淡然……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1925212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1925212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