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48章 一曲西厢天下赋

第48章 一曲西厢天下赋

推荐阅读:影视世界从小舍得开始悍卒斩天太古神尊反派就很无敌死亡作业乱世书惊天剑帝我有一座随身农场真实的克苏鲁跑团游戏脑海里飘来一座废品收购站


        【一】《山坡羊.春睡》王实甫[1].曲
云松螺髻,香温鸳被,
掩香闺一觉伤春睡。
柳花飞,小琼姬,
一片声雪下呈祥瑞。
把团圆梦儿生唤起。
谁,不做美?呸,却是你!
选花魁对参选女孩的年龄还是有要求的,必须是碧玉年华,也就是16-19岁之间的女孩子。
古时十六岁的女孩才算成人,所以“碧玉年华”是“成人之花”,也是女人最美的年华。“碧玉年华”出自唐朝李群玉的一首诗《醉后赠冯姬》:“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所以,女子十六岁也叫“破瓜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和“风信之年”。
为什么把十六岁称为“破瓜之年”?
宋谢幼词里有一句:“破瓜年纪小腰身”。自此,“破瓜”俗以女子“破身”而延续了下来。
其实,这是谬传。
因为“瓜”在隶书及南北朝魏碑体中将“瓜”可拆成两个八字,瓜字破之为二八,言其二八十六岁之意,而非破身之意。
欧阳碧玉今年才十四岁,还不到参选的年纪。因此,不管前厅是多么地热闹,好像都与她无关。
午后,碧玉正做好梦呢!
一阵急促的欢叫声把她从梦中唤醒,“玉姐,玉姐……”
“谁,不做美?”碧玉转头见是小红进了门,“呸,却是你!”
“玉姐,我找你找了好大一会儿……”
“你找我做甚?”
“前厅如此热闹,你却躲在这里睡大觉。”
“我不爱凑热闹!”
“净胡说!”
“我哪里胡说了?”
“以前,哪里的热闹能少了你?最近怎么啦,玉姐?”
碧玉白了小红一眼,说:“我头疼,想躺一会儿,你自己去看热闹吧!”
【二】《大德歌.春》关汉卿.曲
子规啼,不如归,
道是春归人未归。
几日添憔悴,
虚飘飘柳絮飞。
一春鱼雁无消息,
则见双燕斗衔泥。
碧玉支走了小红,自己却来到了窗前。她静静地倾听着树上的杜鹃不停地鸣叫,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碧玉看着双燕正忙忙碌碌地营巢筑窝,愣愣地出着神:“为什么你走的时候不跟我说一声呢?就像那柳絮,虚飘飘地让我抓也抓不到。你在外是凶、是吉、是祸、是福我都不知道,这怎能不令人担忧?”
最近几天,碧玉是吃不下饭,睡不好觉,面色也憔悴了许多。
柳遇春这次进京是为了赶考而来,但朝廷有规定:考生是不准押妓的。所以,柳遇春去妓院和碧玉幽会的时候,都是偷偷摸摸去的,对谁也没敢承认自己是个生员,而且一直没敢告诉碧玉自己的真实名字,而是说了个假名叫“柳正”。
考试前几天,柳遇春只是从侧面告诉碧玉——他要和她分开一段时间,谎称去保定自己的粮店一趟。
碧玉一听,非常兴奋,吵着闹着也要跟着去。
为避免惹是非,柳遇春只得偷偷地去参加了会试,根本没敢告诉她真实情况。
九天会试结束后,柳遇春他们都偷偷地躲在商会里,复习功课,一旦会试中了的话,还得参加下个月的殿试。
这一个月期间,碧玉是天天往商会里跑,去找柳遇春。
碧玉去的越频繁,柳遇春越不敢出来见她。因为现在的碧玉已是京城有名的歌妓了,她的小曲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人都能哼上两句。
在这中士的关键的时期,可不敢出现桃色新闻。柳遇春让商会的人骗她说:“柳大官人去京城周围的分店去了,还要两个月才能回来。”
在回家的路上,碧玉不停地骂:“柳正,你这个大骗子!还骗我说是真心爱我的,上哪儿去都不告诉我一声,不知人家有多担心吗?”
遥遥无期的等待让碧玉的感觉越来越不好,她的心不免慌乱了:“还叫什么‘溜正’,分明是‘不正’嘛。我真傻,什么都让他给骗走了……”
碧玉边骂边哭了起来。
【三】《大德歌.夏》关汉卿.曲
俏冤家,在天涯,
偏那里绿杨堪系马。
困坐南窗下,
数对清风想念他。
蛾眉淡了教谁画,
瘦岩岩羞带石榴花。
碧玉心里恨透了柳遇春,谁也不准在她面前再提他,包括“柳”字都不许提。
每次她来到院子里,看到那颗高高大大的柳树,她都恨恨地上去“啐”上两口。
“现在都立夏了,你怎么还不回来?”碧玉懒洋洋地坐在南窗下,每每对着清风她又是那么地想念他,“我的俏冤家,你到底人在哪儿?你是不是在外边贪恋新欢了,为什么偏偏只有外边才能留得住你?”
碧玉常常对着窗外的柳树呢喃,“我这细长的柳叶眉都淡了,你也不来给我描画?你可知道,我的脸瘦得都不敢让你看了,羞得我连石榴花也不敢往头上戴。”
初夏的天,就像碧玉的小脸,说翻脸就翻脸……
【四】《天在下雨我在想你》陈红卫/祁隆.词 陈伟.曲 任妙音.歌
[歌曲]“窗外细雨淅淅沥沥,敲打寂寞溅起回忆。想起那些美好过去,你的面容渐渐清晰。在这拥挤的城市里,遍寻不到哪个是你。多情自古伤别离,点点滴滴化作叹息。
天在下雨我在想你,不知道你是否有感应。出门在外都不容易,千万小心保重自己。天在下雨我在想你,你是否知道我的情意?也许有人已把我代替,我会永远祝福你。”
————————————
注释
[1]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元代杂剧四大家之一,王实甫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后人推测他的生卒年大约是1260-1336年,主要创作活动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年-1307年),这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
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园》等十三种。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共五本,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
据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序》,可知王实甫于泰定元年(1324)前已去世。明贾仲明增补《录鬼簿》,有《凌波仙》词吊王实甫:“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颩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风月营”、“莺花寨”、“翠红乡”,都代指元代官记聚居的教坊、行院或上演杂剧的勾栏。显然,王实甫是熟悉这些官记生活的,因此擅长于写“儿女风情”一类的戏。明陈所闻《北宫词纪》收《商调集贤宾?退隐》套曲,署为王实甫作,其中有“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数支干周遍又从头”,可知其六十岁时已退隐不仕。但曲中又有“红尘黄阁昔年羞”、“高抄起经纶大手”,则其又曾在京城任高官,似与杂剧作家王实甫并非一人。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2558662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2558662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