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36章 弹作盘中大小珠

第36章 弹作盘中大小珠

推荐阅读:万界大强盗西游之人在天庭朝九晚五女富婆的神级村医穿越星际妻荣夫贵御兽进化商万妖圣祖万神主宰摊牌了我真是封号斗罗重生之都市仙尊九星霸体诀


        名字是一个人的符号标志,是人与人之间用来区别的称谓。中国人的名字大都简单,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姓”沿袭祖辈而来,代表着血缘关系,而“名”往往凝聚着长辈的殷切希望。
古人的“名字”是分开使用的。古代的“名”,相当于现在我们常说的乳名或小名,古代的“字”,才是今天姓名中的名。
古人为何要取字?
古代,读书人或是有钱有地位之人,都会有字,普通老百姓则一般不注重这个。
西周时期,在《礼记檀弓》中有:“幼名,冠字”。也就是说,西周礼制中,孩子出生3个月之后,父亲便要为他命名,而等到了男子20岁举行冠礼,或女子15岁举行笄礼之时,父母便要为他们取字。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成年后,幼年所叫的“名”不便在公共场合叫了,为了让他人尊重自己,必须要另取一个供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即“字”。冠“字”是长大成人的标志。
按照古代称谓礼仪,自称时称“名”,称别人时称“字”,是基本的礼貌。
“名”通常只能由长辈、上级或是非常亲密的同辈才能称呼,“字”则是平辈互称,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亲切。
晚辈对长辈只能称对方的字,名是不能提的,否则就是大不敬。所以古代指名道姓、直呼其名,会被认为是一种不敬和冒犯的行为。
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的,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平与原二字相连。孔融,字文举,融为名,意为融会贯通,文举为字,文章一举成名,文星高照。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与居易,相辅相成。
除了名和字外,古人往往还有个“号”,号是一个人的别称、别字、别号。在中国古代,名大多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最初为自取,故也称自号。后来,渐渐出现了别人赠予的号,称尊号、雅号等。比如诗仙李白,其名为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别号在文人中比较流行,号与名无任何限制。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此三者包含着个人的全部品格。
【一】《盐亭县永乐山叩云亭》文同.诗
长江合高峰,爽气左右绕。
中流望绝巘,万丈见木杪。
孤宁揭其上,隐隐一拳小。
李君令兹邑,邀我升缥缈。
是时天宇净,晴色洗霜晓。
万象满四隅,转盼皆可了。
神清压尘坌,志适喜猿鸟。
人生贵轩豁,世务苦纷扰。
兹焉获登览,浩思欲飞矫。
令谓亭我为,胜绝此应少。
愿子立佳号,光辉饰松茑。
因名之叩云,大字榜霞表。
[巘:yǎn大山上的小山;坌:bèn尘埃;松茑:sōng niǎo即松萝。]
腊月二十九日这一天,柳好好让大家早一些起床,以便能在除夕之前赶到阆中,否则酒肆和客栈都放了假而无处居住。
早晨,他们匆匆吃了点早饭便上了路;中午,他们到了盐亭县也没有下车,而是让华正到《踏乡记.红烧母猪壳》去弄些好带的干松食物,他们就在车上吃午饭。
刘基让自己的随从把马系在马车后,待会儿一起上车吃点儿饭。
刘基下车伸展了一下腰板,抬头看见店铺的牌匾,笑问:“这‘母猪壳’可是何物?”
柳好好掀开帘子,告诉他:“就是小桂鱼,雅称‘鳜鱼’。”
“那叫‘红烧鳜鱼’多好,为何起这么奇怪的名字。”
“这‘踏乡记’的每一个店铺,都是把当地最具特色的食肴作为店名的。当地人把这种‘小桂鱼’叫‘母猪壳’。若把店名改为雅称‘鳜鱼’,就失去了原有的地方特色,而当地的百姓也不知所言为何物。”
“噢~,其实奇怪的名字也有好处。”
“什么好处?”
“想我这种外地人想知道,到底这店铺经营何物?好奇心便促使他走进去尝尝了,这也是揽客的一种好办法。”
“留住客人,最好方法是把东西做到极致,首先得从选材入手——这种小桂鱼生长于盐亭毛公、两河境内梓江石缝岩龛的泉水中,自生繁殖,白日栖息,晚间活动,以水下草本植物和小虾、小鱼为食。体型小、身无鳞、嘴尖肚大、身有花纹、翅锋利,生成数量极少,很难捕捉。鳜鱼肉质细嫩,肉多刺少,白嫩柔韧,无腥气,味鲜,其营养胜食鳖鱼,乌龟。这种鱼红烧或清蒸最好,只不过刘大人今天可没有这口福了,我们只能吃干炸桂鱼了……”
正说着,华正提着一包“盐亭火烧馍”,饭铺老板抱着一大食盒“干炸小桂鱼”走了过来。
老板对着柳好好又是请安又是作揖的,问:“夫人为何不能屈尊小店就餐,在车上吃多不便啊!?”
柳好好笑道:“我们必须今天赶到阆中,所以不敢在你处耽搁了。”
“那夫人何时返程,小可提前开张,在小店等您归来。”
“归程不打算走此路,你也不必等我们了……哎~何老板,你何时歇业?”
“中午的客人一走,我们也就住了。”
“噢,那你忙去吧,我们也好早些赶路。”
刘基和随从上了马车,何老板目送着他们远远离去才回了店。
【二】《落日忆山中》李白.诗
吃了午饭,刘基的随从便和华正调换了一下副驾驶的位置,让华正也“垫吧”一点饭食。
柳如烟便教小思绪背起了唐诗,她教的是李白的《落日忆山中》:
雨后烟景绿,晴天散馀霞。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花落时欲暮,见此令人嗟。
愿游名山去,学道飞丹砂。
听着他俩的背诗,刘基心想:昨夜你们一定提及过我,说我是想到阆中找仙人学道炼丹砂金丹呢。
看着小思绪有些心不在焉的样子,柳如烟便问:“小绪,你在想什么呢?”
柳思绪却天真地问:“姐姐,姐姐,你说,那婆婆,能把那铁杵磨成针吗?”
“能啊!”
“你咋知道?”
“你想啊,李白那么贪玩儿的人,都能成为大诗人,老婆婆的铁杵还能磨不成针?”
“噢~”
看到小思绪还是若有所思的样子,如烟嗔怒道:“你不要去想老婆婆的针……你要学习人家李白,安下心来,用心读书……”
“我也要成大诗人。”看到柳如烟不相信的表情,思绪又问,“姐姐,你说,我能成为大诗人吗?”
如烟看了柳好好一眼,说:“我看,够呛。”
“为何不能?”
“你看,人家李白,一听到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便立刻回家读书,而你呢,却还在纠结老婆婆能不能磨成针……”
听到孩子俩的对话,刘基和柳好好相视一笑。
小思绪让如烟说的有些不高兴了,便道:“李白为什么和我想的不一样?”
柳如烟说:“我看,是你们俩名字的缘故——人家李白,为何叫李白?”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听小姑娘的解释,“就是,什么事,一看,一听,‘立刻明白’……而你呢,叫‘思绪’,什么事儿,都‘思绪万千’的……”
听到这儿,柳好好白了如烟一眼,心想:这个多嘴的小丫头,把我的这点心思都让你给吐露出来了,但又不能阻挡或解释,那样会越描越黑的,便道,“那你刘伯伯起的那名字如何啊?”
“刘伯伯起的名字好!”
这小丫头,真会拍马屁:“好在哪里啊?”柳好好问。
“‘柳义’,就是说,什么事都要留意点儿,用心点儿……”
“刘大人,是这样解释吗?”
刘基哈哈大笑,说:“那,李白,叫‘立刻明白’,是如何解释?”
“您听如烟这孩子胡乱解释,李白名字的由来有一个故事……”柳好好给大家讲了李白名字由来的有趣事儿。
【三】《李白赋李花》故事
李白出生后一直都没有个正式的名字,父母亲也都是叫着他的乳名。
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父亲非常高兴,觉得儿子定会成为诗人,得取一个恰如其分的好名字。但直到儿子七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宇。
李白的父母都特别喜欢读书,更喜欢教李白读书,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生活的乐趣。他们饱读诗书,又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文采出众,做个高雅的文人雅士,而不是随其发展成什么样子就算什么样子。可以说对他是极尽所能地教导。
李白七岁的时候,已经很有些名气了。只是,这乳名自己叫叫还可以,传出去嘛,就实在是有些不成体统了。这下可真是愁苦了这对夫妻,是左思右想都没个中意的。
这一天,夫妻二人在教授完李白当日的课程之后,就又一次聚到了一起开始探讨孩子的名字问题。他们努力的翻阅书籍,努力的想到底要用哪些字,有好的文字就摘录下来,以备之后所用,但是即使这样依旧没找出个满意的名字。
这时,父亲看见小李白在庭院前的树下玩耍嬉闹,突然灵光一闪:“哎呀,有了!”
他的举动吓了妻子一大跳,妻子忙问缘由。
李白父亲激动地说:“我们既然给孩子选不出合适的名字,那为什么不让他自己来做决定呢?”
妻子一想说:“对呀,这真是个好主意!”
两人商量一番后,走到了庭院中,叫住正在玩闹的儿子,父亲说:“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我和你母亲来考考你,怎么样啊?”
李白也是饱读诗书的,当然毫不畏惧,自是爽快地应下了。
父亲看看院子里葱葱郁郁的树木和吐露着芳香的花朵,计上心来说:“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
李白的母亲又接着说道:“火烧叶林红霞落。”很显然他的母亲想让他补充最后一句
李白在园中站了一会儿,看见梨树上盛开的清丽花朵,李白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而出:“李花怒放一树白。”
父亲拍手叫好,儿子果然有诗才。父母惊讶于他的机敏,更喜欢他的诗句,父亲思忖:开头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最后一个白字,圣洁如雪,清清白白。明明白白的人生才是最完美的人生啊!于是,他就给儿子起名叫“李白”。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2943690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29436906.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