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80章 不信东风唤不回

第80章 不信东风唤不回

推荐阅读:闪婚夫妻宠娃日常圣女魔力无所不能农村女婿蝉动柯南之又一个名侦探谁让他修仙的!摊牌了,我的卡组来自东方我的投资时代见闻天道我的异能悠闲生活


        【一】《惜春长为爱花愁》孟称舜.诗
惜春长为爱花愁,
花自开时涕自流;
争奈春花不相顾,
花飞春去两悠悠。
其实文娇看了他的赠诗,本想应答几句,却听小慧呼唤,怕回得迟了母亲怪怨,只得舍他而归。
回到绣房满腹心事沉沉,见小慧、紫嫣都溜出去玩了,自己本想拈针铺绣,又懒得动弹,便从钿盒中取出诗稿展看,正欲品味,却见红英袅袅婷婷,仙子凌波般飘进来,急忙又收了起来。
红英来到近前眼儿斜睨着文娇说:“小姐怎么一人在房里闷坐?小慧她们又玩去了吧?这都是小姐惯下的毛病,长久下去可怎么了得?这些小蹄子也真该管束管束了。”见文娇不搭言,又说,“今儿个老太爷出门应酬去了,这会儿老夫人也睡着了,我得空来陪你说会儿话解解闷。”
“难为小姑挂念着。”文娇无情无绪地应道。
文娇平时可从不这样称呼红英,都是喊她的名字,今日乍一听,不觉好笑,便道:“咱们到中庭散散步可好?”
文娇脱口问:“中庭外那高家哥哥可在么?”
红英心想:你还掂记着他呀!嘴上忙应道,“那高家哥哥陪老太爷出去了。”
文娇想了想,半晌方说:“哦,这次我就依了你,同去散步。”
红英察言观色,“小姐也忒谨慎了,自家兄长怕个什么?”
文娇冷冷地说:“总是男女有别,不太方便么~”
红英瞧瞧文娇,“有何不便,只要自己心中无事,身正影直,怕他做甚?”
文娇心中发虚,口中犟道:“谁心中有事了?”
红英一撇嘴,笑着说:“没事就好,小姐快走吧。”
文娇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懒洋洋道:“好吧,就走。”
【二】《风帘摇竹动春阴》孟称舜.诗
风帘摇竹动春阴,
闲向书窗和短吟;
莫道香闺绝流赏,
幽兰原自有知音。
二人相随往中庭走来,刚转出游廊,一阵风儿吹来,角门吱吱响了两下,惊得文娇一把抓住红英的衣袖道:“呀,什么声儿响,敢是有人来了?”
红英心想:有那么娇贵么,装模作样的!嘴上却笑道,“咱这深宅大院的能有什么人,是风吹门扇响,小姐直管放宽心。”
来到东厢书房外,文娇隔纱窗向里张望了一下,看不大清楚,悄声道:“小姑,你看,是不是三哥已经回来了?”
红英忙贴纱窗看了看道:“他还没回来哩。小姐,咱们何不进去看看?”说着不由分说拉着文娇推门进入房中。
只见,室内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书案上排着文房四宝[1],井然有序;案头瓷瓶中一枝粉桃,艳若红霞;东墙上悬一柄青龙宝剑;琴几上横一张紫檀古琴;四壁上挂着几轴自书的诗画。
忽然,红英指着西窗道:“小姐快看,窗纸上题有一绝。”
文娇抬头看去,果见上有数行细草,写得龙蛇飞动:
“日影萦阶睡正醒,
篆烟如缕午风平;
玉箫吹尽霓裳调,
谁识鸾声与凤声。”
一时间不忍移目,潜心玩味起来,自忖:三哥果真才高八斗,这诗写得好啊!是说曲高和寡,无人与他知音。
红英心中也早为文秀的才华所倾倒,见娇娘露出赞许的目光,故意装出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冷笑道:“这酸丁卖弄什么才学,却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小姐和他一首,与他比试比试,我倒不信能在他之下。”说着一旁铺纸研墨。
文娇口中不说,心中却恼红英多嘴,转念又想,和诗便和诗,让他也好明白我的心思。略做沉思,润笔挥毫依韵和道:
“春愁压梦苦难醒,
日迥风高漏正平;
魂断不堪初起处,
落花枝上晓莺声。”
“和得好,和得好!”红英一边连声称赞一边察言观色,见文娇红飞双颊,心中愈发明白,便继续说道,“小姐这诗题红怨绿,将满腹衷肠表白得清清楚楚,且字字同声相和,与那高家哥哥的诗珠联璧合,正好是一对儿。待他回来见了此诗,必道是今宵织女空自渡银河了。”
“小姑,你说的这是什么话?”文娇佯怒道。
“小姐说说这是什么话?”红英一脸顽皮地瞅着文娇。
文娇嗔道:“好生荒唐,是你让我和的诗,我也不过是玩耍子胡乱应和了几句,你却满嘴胡咧咧、口中跑大马,说什么珠联璧合,什么织女银河。我看是你个蹄子先有意了吧?”
“哟,倒是我胡说了。小姐羞了,只管编排起小姑来了。”红英嘻嘻笑个不住。
这时,只听窗外檐下笼中的鹦鹉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红英忙止住笑声道:“日近晌午了,老夫人昼睡将醒。再说,万一高家哥哥回来了,多难为情,还是快回去吧!”
文娇点点头,与红英悄悄带上门出来,心中似揣了小鹿般一阵狂跳。
【三】《减字木兰花.春晓陪宴》佚名
高文秀午后归来,看见了书案上文娇的和诗——字字幽香,句句含情。不觉喜形于色,手舞足蹈了起来。
傍晚,孙知之同僚来访,在府中开宴,邀文秀席间伴客,红英舞台歌舞……宴席直到月上中天方才散了,孙知之送客后回房安歇。
熙春堂上,只留下文秀一人,正欲起身回书房,忽听堂外一阵环佩叮咚,就见文娇小慧主仆二人翩翩而入。
见此情此景,文秀心里一阵狂喜,不由地吟了一首《减字木兰花》:
“春晓陪宴,歌罢酒阑人正卷。
危坐中堂,倏见仙娥出洞房。”
文娇目不斜视地如入无人之地,见案几上香炉内香灰堆积,便径直走过去,从云髻上抽出金钗整理余香。
文秀接着吟道:
“博山香烬[2],素手重添银漏永。”
文娇也不接话,一副目空一切的高傲样子。弄得文秀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好生尴尬。
————————————
注释
[1]文房四宝
是指中国独有的书法绘画工具(书画用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安徽宣城诸葛笔、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纸、安徽徽州婺源龙尾砚。
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宣笔(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县)、宣纸(安徽宣城泾县)、歙砚(安徽徽州歙县)、洮砚(甘肃卓尼县)、端砚(广东肇庆,古称端州),元代以后湖笔(浙江湖州)渐兴,宣笔渐衰。
[2]博山香烬
香烬,指焚香的余烬(包括未燃尽的碳和燃尽而成的灰)。
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等名,是中国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见的为青铜器和陶瓷器。
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
所以这句的意思是博山炉内的香已成余烬而尚未燃尽成灰。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2969003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29690035.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