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14章 鸱鸮声声难移心

第14章 鸱鸮声声难移心

推荐阅读:青葫剑仙军工科技我的公公叫康熙影视世界从小舍得开始悍卒斩天太古神尊反派就很无敌死亡作业乱世书惊天剑帝

    【一】《好好诗.其九》杜牧.诗
    旌旆忽南下,笙歌随舳舻[1];
    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随着对柳好好的了解越来越多,汪寿昌觉得让她只当个“花瓶”似的角色实在是屈才,他便把柳好好调到自己的平章府,让她参与原来由幕僚们做的案牍方面的工作。并且打算上报朝廷,正式下文件让柳好好任校书郎[省办公厅秘书]的官职。这是只有进士出身的男人才能当的文职官员。
    属下急忙劝阻他说:“军务倥偬之际,奏请一艺伎为官,倘若朝廷认为有失体统,岂不连累帅使清誉;即使侥幸获准,红裙入衙,不免有损官府尊严,易给不服者留下话柄,望帅使三思!”[2]
    汪寿昌想了想,也对,就暂时把这事搁下了。
    然而,柳好好这女校书的名头却在私底下传开了。虽然柳好好没有转入正式编制,但却实实在在地担任起了校书郎的工作,算是个省府编外工作人员吧,而且是一个级别很高的公务员。
    柳好好的案牍工作十分出色。汪寿昌决定去云南转输军需时,也一起带上她。
    初秋,军需物资均已齐备。大队船只一艘接着一艘,浩浩荡荡的沿岷江顺流向南而去。
    歌韵装满了船仓,柳好好那清亮的歌声飘荡在岷江的两岸,也激发了老帅那久沉的激情。
    秋霜凋谢了楼前的树叶;黄沙温暖了河边的蒲草。
    冬去春来,就连楼树和溪草也喜欢上了柳好好那甜美的歌声......
    【二】《塞下曲.其一》李白.诗
    伍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玉龙雪山的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花朵儿开放,只有那刺骨的寒风。牧童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可整个云南何处能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在北方戍边的元帅秃剌接到调令后,率领万户侯孛罗[3]、周戡等将领向南一路赶来,等到达云南的时侯已是至顺二年[1331年]的五月了。
    拂晓时分,将士们随着号令之声出战;无月的寒夜,士卒们枕着马鞍露宿入眠。他们只盼望醒来后,用腰间悬挂的宝剑,为君王过关斩将,早日平定叛乱。
    【三】《塞下曲.其二》李白.诗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孛罗年轻有为,参加过多场战争。他受皇恩眷顾太多,在进驻云南不久,便升职为四川行省左丞。
    孛罗每天都和士卒们生活在一起。
    傍晚,将士们握雪成团围坐而食;深夜,他们拂去沙土露宿于旷野。全军上下无不希望早日打败叛军,回家过高枕无忧的生活啊!
    【四】《塞下曲.其三》李白.诗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第二天,天刚朦朦亮。
    孛罗骑上骏马,带领士卒像狂风般地向敌阵方向驰骋,在清脆的马鞭挥动声响中,他率先冲过了怒江大桥,一马当先冲进敌营。
    朦胧中的叛军四处溃散,惊慌的队伍迅速被瓦解,叛军的营寨瞬息便空无一人了。
    【五】《塞下曲.其四》李白.诗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孛罗是元朝宗室,他是魏王阿木哥唯一的儿子,去云南征讨已近六个月。
    这半年时间里,母亲孙窈娘哪一天不是牵肠挂肚?哪一夜不是梦魂牵绕?
    秋天,萤虫在满纱窗地乱飞乱撞;月光,照在窗前久久不愿离去。梧桐叶在秋天里被摧落,空落的沙棠枝更让人倍感萧条。
    孙窈娘独自吟唱着《独不见》[4],流下了揪心的泪水,可是这一切也只有她自己一个人知道。
    【六】《塞下曲.其五》李白.诗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叛军为掠夺秋粮而悍然入侵,统帅欲派将出兵抗击。孛罗领命行至城外,在龙沙村一带暂时安营扎寨。
    边疆的月光伴着弓影,异地的雪霜拂过剑锋。将士还远没有进入关隘,伎营的少妇们请不要长声哀伤而影响军心。
    【七】《塞下曲.其六》李白.诗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九月,文宗命江浙行省运钞十万锭至云南;四川行省预支至顺三年的茶盐引,拨钞八万锭来增加军需;还增加驿站玺书、银字圆符给元帅秃剌所部,命其与叛军在秋收季节决一死战。
    但秃坚、伯忽等叛军在得到彝族土官的大力支援后,乘势强攻。
    土司禄余也约乌蒙、东川、芒部,与伯忽弟拜延等兵打算占据大渡河,并攻打建昌[今西昌]。
    ————————————
    注释
    [1]舳舻:zhúlú(1)古指长方形的船。(2)指首尾相接的船只:~千里。舻:船头。
    [2]这个人的意思是说:大人,您把一个歌舞团的女演员调到**任职有点不靠谱,影响大人您的名誉啊!她年龄太小,皇上也不一定相信她的才能。再说了,来衙门办事的人,进门一看,在一群大老爷们当中,坐着个穿超短裙的姑娘,也有点不成体统。
    [3]孛罗
    全名是孛儿只斤.孛罗帖木儿(?—约1370年),元朝宗室。他是魏王阿木哥之子,最晚在至元二年(1336年)已袭爵魏王。
    至正九年(1349年),其女宝塔失里下嫁高丽王子王祺(后来的高丽恭愍王)。至正十三年(1353年)参与镇压红巾军起义。据记载,孛罗帖木儿驻扎汝、亳(今河南、安徽交界地区),昏庸无能,只知道喝酒而疏于防备,以致在晚上睡觉时遭红巾军偷袭而被俘。
    孛罗帖木儿不断求饶,另一被俘的元廷官员塔不台脚踢孛罗帖木儿说:“你还想苟活吗?”塔不台不屈而死,而孛罗帖木儿却似乎获释或获救。
    在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与另一位名叫孛罗帖木儿的将领的内战中,魏王孛罗帖木儿站在皇太子一方。至正三十年(1370年)五月二十四日,孛罗帖木儿的女婿高丽恭愍王获悉孛罗帖木儿被诛杀的消息,专门辍朝素膳。
    关于其死因,一种说法是因恭愍王背元归明而被元廷诛杀;另一种说法是死于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六月的毡帽山之战,即被明军所杀。翌年,高丽方面从来高丽的明朝道士徐师昊那里获得此消息。
    [4]《独不见》
    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这首曲子,描写的是闺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李白也作了一首《独不见》的诗:“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春蕙忽秋草,莎鸡鸣西池。风摧寒棕响,月入霜闺悲。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180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1809.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