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172章 四月清和雨乍起

第172章 四月清和雨乍起

推荐阅读:闪婚夫妻宠娃日常圣女魔力无所不能农村女婿蝉动柯南之又一个名侦探谁让他修仙的!摊牌了,我的卡组来自东方我的投资时代见闻天道我的异能悠闲生活


        【一】《客中初夏》司马光.诗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惟有葵花向日倾。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了一场雨,刚刚放晴。
雨后的山色,是更加地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眼前,没了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那葵花在朝着太阳开放。
张锦昨夜等纪绪等的很晚,也没见他回来。感觉是刚刚朦胧睡去,便天已大亮。他睁开双眼,抬头眺望窗外,见天已放晴,窗外的竹子浓密绿荫,已经爬上了粉墙。
只听张锦失声喊了一句:“哎哟!昨夜一床好睡,这时起床,同学大概都已起来了吧……八哥回来了么?他起床走了吗?”
纪绪听见张锦醒来,便来到了他的床前,说道:“我早已起来了。见九弟睡得太香,没敢打扰。程欣也进来两趟,我拦阻他,不让惊动你,他就含笑不言地出去了。”
“都是你,害得我睡得太晚。”
“以后,我不回来,你睡你的,不要管我。”
“你不回来,我怎睡得着?”
“净是瞎说,在遇到我之前,你是怎么睡的?难道也是家中的六哥七哥陪你睡?”
张锦自豪地说:“虽然不是哥哥们陪我,你可知,都是家姐陪我……”
“你那双胞胎的姐姐——张观音雯?”
“是啊!”
纪绪羡慕地说:“有个姐姐真好!”一想又不对,“哎,不对呀!你俩虽是‘双棒’,但总归是男女有别,你俩都多大了,还在一起睡?”
张锦白了纪绪一眼,道:“你管得着嘛~”
“我,我,我。”纪绪让张锦堵得没话说了。
张锦笑了笑,说:“我什么我……以后,你起床的时候,也叫唤我起来,免得同学们笑话我懒惰……”说着,忙穿衣起床。
程欣进房舀水叠床。
张锦梳洗已毕,便走到纪绪的书桌前。问道:“八哥,小弟半夜里可曾惊动?”他是不相信纪绪昨晚真的回来了,怕是宿在了铁公子那里。
就算纪绪果真是宿在老铁那里,又有什么打紧的?都是男人。可张锦不这样想,他担心的是纪绪真的有“断袖之癖”。否则的话,他为什么要对比自己小的男性都是如此地关心呢?
其实,纪绪真的没有“同性恋”的怪癖,只是因为纪绪是独生子,没有兄弟,也没有姊妹。凡是见到异姓的兄弟,都是真心地对待。
看到纪绪在长案上习字,便又道:“问你话呢!”
纪绪停住了笔,说:“没有没有,我曾呼唤九弟,没有答复,睡得很熟呢。”
知道纪绪果真是回来了,张锦便放了心,又道:“八哥的小楷真是秀美,你何时教教小弟?”
纪绪放下笔来,在座上抬起头,对张锦说:“九弟习字,做哥哥的自然是要赞助。像九弟这样潇洒的人,可别学八哥这种端庄有余,而潇洒不足的字体。古语道,‘观其字,知其人’。别人一看我的字,就知道我是一个书呆子。”
张锦听了这话,嘻嘻一笑,说道:“不说笑了。今天吃过早饭,是山长[1]给我们授课。”
“是么,那你可要早些去。”
“八哥真有福气,天天能受山长的教诲。”
“陈夫子的授课也不错呀!”
“哪能和山长比?”
两人正在谈笑,程欣便打来了饭菜。
原来他们这“私立学校”,是供饭不供菜,这也是为学生着想,为了节约开支。如果想吃菜,自己在伙房做。为了便利起见,饭都是打来书房里吃。
张锦和程欣两人的菜,天天在厨房里做,每次菜随饭送来。今天是乙班上课的时间,饭菜都照一定时间送到了。
自从铁公子来到了书屋,纪绪都是在他那儿吃饭。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比起张锦的伙食,那就不知要强多少倍了。
张锦看着纪绪在看自己吃饭,便道:“你还站在这儿干嘛,还不去吃你的好饭?!”
纪绪笑了笑说:“那你慢用,我去了。”
张锦白了纪绪一眼,又追加了一句:“去吧!去做你的‘三陪’吧!”
纪绪一听口吻不对,便止住了脚步,问道:“怎是‘三陪’?”
张锦歪头问:“不是吗?难道是四陪?你还陪着人家铁公子睡觉?”
纪绪让张锦给气笑了,说:“什么三陪四陪的!”
“怎会不是!”张锦掰着指头数落道,“你,陪着人家吃,陪着人家喝,还陪着人家读书,难道不是三陪?”
纪绪知道最近冷落了自己的小义弟,便哭笑一下,说了句“你呀你”!便出了门。
张锦朝着门口又喊:“下了课,早些回来,成天价和个男人黏在一起,别人会说你有‘断袖之癖’的……”
【二】《夏日山中》李白.诗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又过了一个月,丹徒慢慢地进了暑天。
纪绪观察张锦主仆两人常常只穿两套衣服。虽然拿了把扇子不停地扇,但他们的衣服,却并不脱下来。
有一天,纪绪和张锦并排而坐。
纪绪问:“天气如此炎热,我们又不外出,九弟何不脱了长衣,风凉片刻?”
张锦道:“小弟没有这样的习惯,何况这房子是大户型的屋子,本来就很凉爽,不脱也罢。而且小弟虚弱多病,一脱长衣,反过来受了寒,那就更不合算了。”
纪绪以为这是实话,便对张锦说:“等我忙过了这阵子,便教授你武术……你这瘦弱身子,也真是需要加强锻炼了……”
每每到了熄灯安眠的时候,张锦还是只脱去长衣,但里面的衣服,也和春季的一样,绽了许多纽扣。
纪绪心想:这是张贤弟为母亲许的愿,小衣上三十六节,不容易解下,也不怕热。人家都说我过于愚钝,但往衣服上说,九弟比我还愚呢。暗中好笑,但也不敢拿着睡衣跟张锦开玩笑……
————————————
注释
[1]山长
山长是历代对书院讲学者的称谓。五代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时,授业者称之为山长。宋代将始建於南唐升元年间的庐山白鹿洞的“白鹿国学”(又称“庐山国学”),改成白鹿洞书院,作为藏书讲学之所。元代于各路、州、府都设书院,设山长。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近处是书院。”就是说,书院常与僧院、道观为邻,选择的地址往往在山上,这也是把校长称为“山长”或“洞长”的来历。
那么,书院的选址,为何要在远离人烟的深山老林里呢?这与书院兴起的初衷有很大关系。
古代的书院,往往是在官学(公办学校)废坏时出现。兴办书院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科举考试;另一方面,在一些大学者看来,官学一旦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就严重丧失了教书育人的能力,并日益腐败和衰落。因此,他们以个人的力量另建书院,就是为了研究学问,启迪民智,回归教育的本质。而在他们看来,一个空灵安静的地方,更有益于学问。比如,曾经执掌白鹿洞书院的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就曾奉劝他的学生:“莫问无穷庵外事,此心聊与此山盟。”“好去山头且坚坐,等闲莫要下山来。”
例如年代最为久远的光石山书院,就建在条县(今属湖南)麒麟山中,附近有朱阳观与惠光寺。当时的潭州刺史苏师道,在他的《司空山记》一文中,详细描述了书院附近的地理环境:“东南隅有秀峰十二耸翠卓立,其峰有画瓶、青牛、大莲花、小莲花、紫盖、瑞云、洞门、紫麟、远吟、隐真、回龙、白鹤,名称不一……北一里有惠光寺,前有洗药池,方广二十丈。其水亦入药池,岁旱不涸……”
比光石山书院稍晚的李宽中书院,则直接建在石鼓山的寻真观里。这里风景优美,如诗如画。读书人和道观中的道人,坐以论道,互相熏陶。
不光书院选址很讲究,创建人对书院内的小环境也很在意,常常栽花种树,移竹运石,打扮书院。例如,唐朝着名的诗人贾岛,在《田将军书院》一诗中,这样描写田将军书院内的美景:“满庭花木半新载,石自平湖远岸来。笋迸邻家还长竹,地经山雨几层苔。”
唐人为书院选址的习惯一直沿袭了下来。宋代一些着名的书院,也都坐落山间。例如,岳麓书院建在岳麓山下,白鹿洞书院建在庐山五老峰下,嵩阳书院建在嵩山的太室山脚,石鼓书院建在衡阳石鼓山回雁峰下。其他如象山书院、武夷精舍、南岳书院,包括江宁的茅山书院,都选址在风景秀丽的山区。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185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185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