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120章 平林漠漠织如烟

第120章 平林漠漠织如烟

推荐阅读:柯南之又一个名侦探谁让他修仙的!摊牌了,我的卡组来自东方我的投资时代见闻天道我的异能悠闲生活万界大强盗西游之人在天庭朝九晚五女富婆的神级村医穿越星际妻荣夫贵


        孙知之借着来陕西做钦差的机会,陪同着自己不着调的侄儿孙毅来到河中迎娶虞美盼回京。
当他们一行到了蒲州,正准备向完胜宣旨时,才得知完胜已去了成都。
孙知之便把侄子等一行迎亲的人,安排在“知己坊客寓”暂住,并告诫孙毅说:“侄儿,今儿是八月二十日,时间宽余得很。你要老老实实地待在客栈里,不要出去惹是生非。二十六日一早,你便去普救寺迎娶美盼回京。”
孙毅问:“二叔,您不和我们一起回去?”
“我是去长安押解犯人,怎好和你们婚嫁的队伍混在一起?你就不要管我了,你们自行回京便好!”
安排好孙毅的一切,孙知之便启程去了长安。
孙知之和孙毅刚走出虞寓之门,虞夫人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她端坐在椅子之上,心情却渐渐地复杂起来:
终于盼来了侄子的婚车,她那颗悬着的心总算有了着落,可为何自己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呢?尤其当听到二哥说,完盛已经升任陕西省府的员外郎时,她那颗嫌贫爱富的心,不知有多么地失落!
她吩咐身边的丫鬟春兰说:“你去让小姐准备一下,六天后出嫁。”
春兰领命而去。
【一】《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李白.曲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当虞美盼听说,自己依旧要被嫁给表哥时,便嚎啕大哭、竭力地抵抗,但这一切,对于强势的母亲来说,都无济于事。
她只有躺在床上,以绝食来做最后的挣扎。虞夫人找了一批批人来劝说,但都没有说服自己倔强的女儿。五天时间里,虞美盼是颗粒未进,几乎奄奄一息了。
这天傍晚,她的贴身丫鬟夏莲兴冲冲地跑上了妆楼。她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小姐,二舅爷又回来了。”
自从如烟去了陕西,并让小和尚悟尘捎口信说“如烟已不回来了”后,夏莲便异常地兴奋。她一改以前缩手缩脚的风格,走起路来都格外地带劲儿;当她听说,她会作为陪嫁丫头与小姐一同进京时,简直把她要乐疯了。
虞美盼听着“二舅又回来了”之事,是一点儿反应也没有,她依旧把脸朝里躺着。
夏莲继续说道:“二舅爷说,汪大人告诉他,大少爷就要回蒲州了……二舅爷就是回来等着大少爷,为他宣旨呢……”
虞美盼一听,有气无力地爬了起来,问:“我师哥真要回来了?”
“是啊!”
“什么时间回来?”
“就这一两天。”
虞美盼要下床,夏莲赶紧过去搀扶她。
美盼道:“你…扶我…去…去窗…那边……”
夏莲扶着美盼去了窗前,并为她打开了窗棂。看到小姐能下床了,夏莲异常地高兴,她随即说道:“小姐,你站好了,我去为你搬把椅子,你坐着看。我下楼为你备饭去!”
美盼点了点头。
夏莲为美盼搬来椅子,坐稳了以后,便下楼去了。
美盼站起身来,双手扶住窗台,极力地向远处眺望。
树林显出昏黑的颜色,融入傍晚的一片苍茫之中;林中升起的暮烟,神秘地缥缈着,又像是被织成的妖娆的丝带一般。
暮色从远方慢慢压迫下来,渐渐地侵蚀着她这座孤零零的高楼。
虞美盼徒劳地、久久地凝眸站立——一只归鸟思家心切,急急地飞驰而过。我的郎啊,为何总不见你的踪影?
在这苍茫的夜色里,哪里才是我的归途?五里短亭,十里长亭,你又到了哪一亭……
这时,夏莲提着饭菜走上了高楼,后边还跟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
美盼瞅了瞅这穿着华丽而面带惧色的小姑娘。
夏莲赶紧说道:“这是罪臣张榜的女儿……叫…叫…你叫什么来着?”
小姑娘怯怯地说:“我叫张初尘。”
美盼有些不高兴了,是啊,她本就一脸的不高兴,此时,便迸发出来:“你怎能什么人都往我楼上领?这是罪恶之人可以来的地方吗?”
“可这是老夫人让带过来的,说她一个女孩子,没地方住,让她先住柳如烟的房间,等小姐出嫁时,一起跟着去京城。”
美盼一听更怒了:“什么?还要跟着我一起,去……那,我这是出嫁呢?还是跟她一起赴刑场?”
夏莲急忙解释:“二舅爷说,这张畜生……”
张初尘纠正道:“俺叫,张-初-尘。”
美盼说道:“你看你爹,给你起这名字,能有好嘛!”
看到美盼的脸色稍微好了一些,夏莲赶紧说:“她,刚刚‘松’了‘缠足’[1]的绷带,走起路来疼得很,要是让她就这样跟着去京城的话,恐怕是走不到的。二舅爷是骑马过来的,所以,只好安排新姑爷的婚车,把她捎去京城。”
“哼,新姑爷,如果你的新姑爷让她坐这婚车!那,那我就不坐婚车,反正我也不想去京城……”
夏莲赶紧领着张初尘下了楼。
走近中堂,大老远就听到有人在大喊大叫地理论。进屋一看,却是大少爷完盛回来了。只听他道:“这皇诏怎就不能在普救寺里宣读?”
孙知之说:“宣读诏书是及其严肃的事情,应该去河中衙门,召集齐了河中府的官员,设案敬香方能宣诏。怎能随随便便,找个地方就宣读呢?”
完盛道:“我是去陕西任职,这与腹里管辖的河中衙门有何关系?再说了,寺庙怎是随便的地方,不正是敬神进香之所在?难道钦差不知元世祖对佛教是多么地尊崇……”
其实,明天去河中衙门宣读圣旨,全是虞夫人的主意——完盛赶回了普救寺,得知美盼明天就要出嫁,本就大闹了一场。老夫人怕完盛明天再接着闹,便给自家二哥孙知之出了这么个馊主意,想把完盛支棱出去,并想办法拖住他,以便女儿明天能够顺利出嫁……可是完盛根本就不上当。
孙知之看到完盛说得句句在理,便道:“今天,也太晚了,明天宣读诏书如何?”
完盛说:“宣读圣旨[2],也就片刻的时间,何必要等到明日,现在就宣读吧!”他让总管设案备香。
孙知之无奈地问:“为何非得今日?”
完盛说:“明天,我没时间。”
孙知之一听,大惊,“明天,你要如何?”
“我又能如何,明天妹妹出嫁,我总得送送她吧!”
虞夫人赶紧道:“笃儿刚刚回来,应该好好休息一番。接旨后,应立马去陕西上任才是。像你妹妹出嫁这等‘嫁女如泼水’的小事,就不劳你这做哥哥的辛苦了。”
完盛说:“这怎能是小事呢?汉人的风俗,妹妹出嫁,不都是自己哥哥‘送亲’吗?我作为美盼的哥哥,岂能失了礼数?”
完盛又说在了“点上”,虞夫人也无话可说了,便推诿道:“这‘送亲’之事,为娘做不了主,这得问一下你妹妹……”她转身叫来夏莲,说道,“大少爷说,明天要送小姐出嫁,你去问问小姐,她是否愿意?”
夏莲领命去了妆楼。
此时,虞总管已备好了香案。完盛敬香拜礼,插进了香炉,他和众人退至门下,跪好听旨。
孙知之宣读了圣旨。
仪式结束后,虞夫人作为本家主人,便设宴款待了钦差一行。孙毅也跟着这群一起来的官员,喝起了“谢恩酒”。
夏莲进屋禀报道虞夫人:“老夫人,奴婢把大少爷要为小姐送亲之事,对小姐说了。”
虞夫人心里有数:只要是让小姐自己答复的“营生”,都是她这个做娘的不同意的事情,只是让女儿做一下挡箭牌。其实,她心里早就有了答案。但她还是守着众人问道,“小姐怎么说?”
夏莲说:“小姐什么也没说。”
虞夫人又问:“那,小姐也没点头或是摇头之类的?”
夏莲摇了摇头说:“都没有。”
虞夫人转身对完盛道:“我说么,小姐是不会愿意的!”
完盛却说:“妹妹没有说话,就是默许……”
这时,从妆楼那边传来了箜篌的几声空灵的泛音。大家都微微一怔,继而又静静地倾听。
完盛慢慢地掏出了一只陶笛[3],说道:“我也与舍妹合上一曲,为这贺宴助兴。”
【二】《秋意浓》姚若龙.词 玉置浩二.曲 刘明湘.歌
曲调尽处,虞美盼那凄楚的歌声便传了过来:
[歌曲]“秋意浓,离人心上秋意浓,叹一声,黯然沉默。不能说,惹泪的话都不能说,握住你的手,放在心头,我要你记得,无言的承诺。
啊~不怕相思苦,只怕你伤痛,怨只怨人在风中,聚散都不由我。啊~不怕我孤独,只怕你寂寞,无处说离愁。”
完盛倒了一杯酒,对春兰说:“这是我的升官酒,你去送与我家妹妹,让她也替为兄高兴一番……”
春兰小心翼翼地捧着这杯酒走了。
不一会儿,又传来虞美盼那更为揪心的歌声:
[歌曲]“舞秋风,漫天回忆舞秋风,一杯酒,情绪万种。离别多,叶落的季节离别多。紧紧拥着你,永远记得,你曾经为我,这样的哭过。
啊~不怕相思苦,只怕你伤痛,怨只怨人在风中,聚散都不由我。啊~不怕我孤独,只怕你寂寞,无处说离愁。”
………
————————————
注释
[1]缠足
古代认为:女人的脚,越小巧越好看。
那时的女孩子,一般在五六岁左右的时候,便开始缠足;一般要到十岁左右才能解开,因为这时候的脚已经停止了发育。
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也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
那么,女人缠足究竟始于何时呢?
有人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有人甚至称,夏、商时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脚。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娶涂山氏女为后,生子启。而涂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说殷末纣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变的,或说是雉精变的,但是她的脚没有变好,就用布帛裹了起来。由于妲己受宠,宫中女子便纷纷学她,把脚裹起来。当然,这些仅仅是民间神话传说,含有较多的演义附会成份,不足以成为女子缠足的凭证。
(2)相传,隋炀帝东游江都时,征选百名美女为其拉纤,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子被选中。她痛恨炀帝暴虐,便让做铁匠的父亲打制了一把长三寸、宽一寸的莲瓣小刀,并用长布把刀裹在脚底下,同时也尽量把脚裹小。然后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走路时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莲花。隋炀帝见后龙心大悦,召她近身,想玩赏她的小脚。吴月娘慢慢地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瓣刀向隋炀帝刺去。隋炀帝连忙闪过,但手臂已被刺伤。吴月娘见行刺不成,便投河自尽了。事后,隋炀帝下旨:日后选美,无论女子如何美丽,“裹足女子一律不选”。但民间女子为纪念月娘,便纷纷裹起脚来。至此,女子裹脚之风日盛。
(3)缠足始于五代之说,则是源自南唐李后主的嫔妃娘。她美丽多才,能歌善舞。李后主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用珠宝绸带缨络装饰,命娘以帛缠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舞姿更加优美。
(4)宋代已有缠足的记载。而一些学者经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女子是不缠足的。
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这也可称之为中国诗词史上专咏缠足的第一首词。应该看到,缠足诗的写作是以缠足习俗的出现为依存条件的,这说明,宋代确已出现缠足习俗。
到南宋时,妇女缠足已比较多见,甚至南宋末年时,“小脚”已成为妇女的通称。但在南宋时代,妇女缠足还并不普及,缠足者主要限于上层社会,在社会观念上缠足尚未达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时,缠足的风俗是由北方传到南方的,大约是在宋室南迁之时。
(5)元朝的蒙古人不缠足,也不反对汉人的缠足习惯,相反还持赞赏的态度。这使得元代的缠足之风继续发展,元代末年甚至出现了以不缠足为耻的观念。元代妇女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但这时不缠足者仍很多,特别是南方江浙、岭南地区。
(6)明代,妇女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并在各地迅速发展。明末张献忠进占四川时,大刖妇女小脚,及至堆积成山,名曰金莲峰,可见四川地区妇女缠足之盛。这时期,对裹足的形状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女子小脚不但要小,要缩至三寸,而且还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状等种种讲究。
(7)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起初极力反对汉人的缠足风俗,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缠足。但此时缠足之风已是难以停止了,到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罢禁。这件事,一度被人们渲染为“男降女不服”——清兵入关,有“剃发令”,在武力高压下,汉族男子最后不得不屈服执行,故而男子剃发,被视为向清廷屈服的象征。与此同时,女子缠足虽也同样为清廷下令停止,但后来并未达到禁止的目的,故而有“男降女不降”之说。由此可见缠足之风的根深蒂固。
也正因为此,妇女缠足在清代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甚至远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染上了缠足习俗。与此同时,女子小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与关注。这一时期,脚的形状、大小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女人,是否缠足,缠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三寸金莲”之说深入人心,甚至还有裹至不到三寸的。以至出现女子因脚太小行动不便,进进出出均要他人抱的“抱小姐”,而且这样的女子在当时还挺受欢迎的。
[2]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皇帝下旨,用皇缎写成,然后由太监宣读,全家跪着接旨。
那么,现实生活中真的是这样吗?
不是的。
圣旨是翰林院里面有一种官职叫做 “翰林承旨”,专门负责根据皇上的指示起草圣旨,然后奏请皇上同意,再回去誊写正式文本,由 “符宝郎” 加盖玉玺,草稿必须留底子。至于派谁去宣读,就视圣旨的重要程度,选派 “钦差” 前往宣读。钦差又叫做 “天使” 。
太监常常跟随皇上左右,一般的旨意就叫太监去宣读。
在唐朝中期之前,大臣只需要坐着接圣旨就可以了。而从唐朝末年开始,一直到宋、元两朝朝,除诰命、敕命、宣告(统称诏书)这三类圣旨以外,其他都是站着接圣旨即可。只有到了明代以后,才是皇帝下的所有命令,都得统统跪着接旨。
听完宣旨谢恩后,还要把圣旨供在自家祖庙里,最后打点好钦差,送点礼物银两,让他回去复旨。
那么,皇帝的这些命令后面,是不是一定要说“钦此”呢?
按照字面的解释,钦表示恭敬的意思,代表这颁布召命的这个人身份尊贵,虽然他人没来,但是有这份命令就相当于是亲自来了,而钦此用在召命的末尾,表示诏书的命令行文结束。
在元代以前,皇帝圣旨或者批复的召命虽然也有行文规范,但是并不用钦此,这种习惯其实是元代以后才形成的,在元史以及保留的元代典籍中,有关皇帝圣旨的原文中,末尾还经常见到钦此,而明朝建立以后,大体上也形成了习惯,所以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但是在元代以前,皇帝的圣旨或者批复末尾并没有钦此,如汉代圣旨的行文习惯是在末尾加上“制曰:可”。
[3]陶笛
陶笛是世界性乐器,世界各地都或长或短有过陶器时代,也都曾各自有过、或相互借鉴改革研发过陶制笛子的记载。
中国陶笛,可追溯至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哨,距今有6000多年历史,是中国陶笛的鼻祖。
陶笛是大自然最原始的声音,它音色优美——小的陶笛的声音清脆嘹亮,大的陶笛的声音低沉婉转。
它来自泥土,携着泥土的芳香,奏出的却是大地的吟唱、天籁的绝响。
它远离尘嚣,至纯至美,它像一线清泉,在人的心灵中悠悠回荡。
它犹如空谷中的那簇幽兰,在某个角落里柔美地绽放。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187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1877.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