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116章 请听终宵断续声

第116章 请听终宵断续声

推荐阅读:闪婚夫妻宠娃日常圣女魔力无所不能农村女婿蝉动柯南之又一个名侦探谁让他修仙的!摊牌了,我的卡组来自东方我的投资时代见闻天道我的异能悠闲生活


        看到悟尘又跟着明长老来给虞集诊脉,如烟便凑磨了过去。
悟尘这次不但没有躲闪,而是还给如烟使了个眼神,便出了中堂。如烟立刻会意,但她又稍待了片刻,才跟出了门。
看见悟尘在不远处等她,如烟便不紧不慢地走了过去。悟尘瞅瞅四周没人,就掏出了一封信递给了她。
如烟是拂住了心中的小鹿,一阵狂喜,还以为小和尚看上了自己——此信是写给她的情书。
正在脸红、心跳、娇羞、多情的时候,就听悟尘说道:“这是完先生寄给虞小姐的书信[1]。”
如烟立刻收紧了表情,伸手扯过了书信,说道:“给小姐的书信,怎会在你那儿?”
“完先生把书信寄给了师父,我师父让我转交给你,让你偷偷地给小姐。”
“干嘛转这么多弯弯道!”
“不转这么多弯,直接寄给虞小姐。你认为,你家小姐能收到吗?”
“这道是,看来这傻角并不傻。”
“这封信是前天收到的。”
“那你干嘛现在才给我?”
“我不是一直没找到你嘛!”
“你不来找,怎会找到?”
悟尘不愿意搭理她,转身给虞集熬药去了。
【一】《中吕.山坡羊.别怀》张可久.元曲
衣松罗扣,尘生鸳甃,
芳容更比年时瘦。
看吴钩,听秦讴,
别离滋味今番又,
湖水藕花堤上柳。
飕,浑是秋;愁,休上楼。
如烟拿好了书信,疾步上了妆楼。
进屋一看,却并不见美盼的影子,便又来到窗前张望。只见,虞美盼坐在池畔的柳树下,正在看着池中的荷花发呆呢。
一阵秋风吹过,吹动了美盼那宽松的衣衫。
如烟不禁叹了口气,心道:“这大美人,可比我年初刚见她时消瘦得多了!”随即提高了声音喊道,“盼盼姐,天凉了,快上楼吧!”
美盼抬头看了看如烟,说了句,“我先不上楼,在这儿坐一会儿。”
“你坐那儿干嘛呀?”
“听和尚们念经。”
“和尚念经,有什么好玩的!”
“怎不好玩?你仔细听听,他们唱的多像嘹亮优美的秦讴。”
“盼盼姐就没听过好听的歌曲,这样吧,等我好姐姐回来,给你唱一首《卷珠帘》听听,那才叫好听呢!”看到美盼还没有上楼的意思,便又道,“盼盼姐,我这儿有样好东西,你再不上来,可就后悔了!”
美盼不屑地说:“你能有什么好东西。”
“呵,你还不信呀!”如烟拿起书信向美盼晃了晃,“这不是你朝思暮想的好东西?”
美盼一看如烟手中的书信,起身就往楼上跑。
如烟赶紧叮嘱:“盼盼姐,你要小心些,不要摔倒了…慢些走…你走得急了,你那三寸金莲可受不了……”
美盼喘息着上了楼,抢过了书信,就进了自己的房间。
住了一杯茶的功夫,美盼又脸无表情地走出了闺房。
如烟担心地问:“姐姐,完相公怎么啦?”
“他很好!”
“那你干嘛不高兴?”
“是你的纪哥哥不好了。”
如烟一听,忽地站了起来,惊问:“纪哥哥,怎么了?”
“信上说,纪哥哥全家都死了。”
如烟一听,一下子坐在了地上,然后是嚎啕大哭:“我的纪哥哥呀,你怎么说死就死了呀,我如烟还没能见上你一面;你这一走,你让我怎么向好姐姐交代啊!”
美盼赶忙过去哄劝道:“烟儿妹妹,你先别哭,你听我说,你的纪哥哥没死!”
如烟立马止住了哭声,问:“那谁死了?”
“只是他的父母和佣人。”
“哦,那我待会儿再哭!”如烟从地上又爬了起来,伸手跟美盼要书信,“你把信给我看看!”
虞美盼是很不情愿。
如烟把大眼睛一瞪说:“给我看看,好像还能给你看少一块似的!”
美盼只好去里间取来了书信,仔细展开,放在了桌子上,用双手捂住了上端师哥写给自己的情话。
如烟翻着脸说道:“你用手遮着,我怎么看?!”
“我只挡我的部分。”
“你的部分?”
“是呀,那是师哥写给我的话,与你的纪哥哥是没有关系的。”
如烟上去按住了书信的下半部分,费力把美盼的手掰到了一边,顺势拿起了书信,说:“完相公写的东西,我如烟看看又无妨……”
美盼羞涩道:“你看了他写的…那样肉麻的话…俺会害羞的……”
“你还知道害羞?”如烟剜了美盼一眼,说道,“想当日,明月刚上柳梢头,你便悄悄地约了完相公在黄昏后,你们把门关得紧,我却见到了,一个是恣情的狂,一个是柔声的浪……羞得我是牙齿咬着衣衫袖儿,低头盯着鞋脚尖儿……呸!那时节,你怎么一点也不害臊?现在看看你俩的书信,你倒是害羞了……”
美盼听如烟这么一说,可真是羞得无地自容。这坏丫头,原来偷看了我与师哥云雨欢爱的模样,这才叫羞死人呢!说道:“你,你,你怎么…谁教你偷看来着?”说着,举手要打。
如烟拿着书信,撒腿就跑。
她躲进了走廊里,仔细地看完了书信,便又回到了闺房。把书信送还给美盼后,说:“盼盼姐,我得把这个不好的消息,赶紧告诉我的好姐姐。”
“你怎么跟她去说?”
“我得去一趟长安城呀!”
“你一个女孩子去长安城,就不怕饥民把你抢了?”
“这倒不怕,我也可以装扮成饥民呀。可我害怕的是,再让坏人把我拐卖到青楼换钱……”如烟沉思了起来,“这可怎么办呢!”
过了片刻,只见如烟的大眼睛忽闪地一亮,“对了,我让小和尚跟我一起去!”
“哪一个小和尚?”
“悟尘呀。”
“他,不行吧!”
“怎么不行?他可跟着长老学了不老少的武功,他一定能够保护我的!”
“关键是,他师父离不开他。”
“你甭管了,我去跟老和尚说。”如烟急匆匆地跑下楼去。
柳如烟那张小嘴儿,在用着人的时候是格外地会说。没出三句好话,就把明本长老给说晕了。
明长老不但答应让悟尘陪她一起去长安,还特地给她租了一匹马,又去虞夫人那里给如烟请了五天的假。
虞夫人也是糊里糊涂地就放如烟去了长安。
如烟刚走,虞夫人就琢磨起来,“如烟是怎么知道千里之外的成都所发生的事情呢?”
【二】《双调.殿前欢.碧云深》卫立中.元曲
出了普救寺,他俩一路向南。
如烟骑在马上,悟尘却像个小跟班似的给她牵马坠蹬。
悟尘和如烟年龄相仿,看着悟尘辛苦的样子,如烟便道:“悟尘师父,你也上来吧!我骑马,你走路,让人看着总有些不落忍。”
“我上了马,他人看了才不落忍呢!”
“为什么?”
“男女授受不亲,何况出家人。”
“我不在乎。”
“可,我在乎呀!”
“你……”再厉害的嘴巴,在遇到自己喜欢人的时候,也就言辞穷尽了。
不一会儿,他们便走到了河中府城。
如烟说:“小师父,你扶我下来。”
“怎么,到了府城,你怕人多笑话你,想下来和我一起走?”
“不行吗?”
“行~,那有不行的!只不过,路人会以为我俩是傻子,凭着这么好的大白马,却不骑……”悟尘边说边扶如烟下了马,“哎~你说,我师父是不是白花了这份银子?”
如烟也不搭理他,转身进了路边的一家成衣店。不多时,一个精神的帅小子便笑嘻嘻地来到了悟尘的身边。
起初,悟尘还没认出来,腚眼一看,却是如烟。
只见如烟一抱拳说道:“悟尘兄,你看小弟这身打扮如何?”
“好。”悟尘又把如烟扶上了马。
“好嘛?”
“很好!”
“那你也上马来吧!”
“小僧不敢。”
“为何不敢,我们都是男人了。”
“呵,男人。”悟尘讽刺道,“你以为你换了套男装,你就变成男人了?你在我的心里,永远都是女人!”
如烟捂着嘴儿直笑,“怎么,我已经跑你心里去啦?”
“呵!我的心眼小,可盛不下你这尊佛。”
“悟尘啊悟尘,我看你头上的戒疤是白点了。”
“这和戒疤有何关系。”
“你不是说,点一个戒疤,就是达到了‘清心’的境界,你都两个戒疤了,怎么还把我这个女人忘记?”
悟尘无言以对,嘴上“我,我,我”地不知如何应对。
“‘我’什么‘我’,我看,你还是修炼得不够!”如烟伸出了小手,想拉悟尘上马,“你需要继续上马,接着修炼。你不要把我当成女人,要当成你的兄弟……”如烟的小嘴,是滔滔不绝数落着悟尘。
甭管你怎么说,悟尘就是不上马。为了路途能够短一些,他净挑一些崎岖的山路走。
山路的雾气大,越往山里走,雾就越大。
只见浓重的大雾弥漫在天地之间,好象从天上降下了一个极厚而又宽大的窗帘,把如烟的视线全给挡住了,自己就像一个人骑在马上独行,她不禁害怕起来。问道:“我俩不会掉到山涧里吧!”
“不会!我经常走这条道。”
“会不会有大灰狼?”
“这可说不定。”
“那你,你唱首歌,给我壮壮胆吧!”其实,如烟是怕悟尘顺着大雾跑了,把她一个人留在马上。
还别说,悟尘还真听话,他高歌了一曲《双调》:
“碧云深,碧云深处路难寻。
数椽茅屋和云赁,云在松阴。
挂云和八尺琴,卧苔石将云根枕,
折梅蕊把云梢沁。
云心无我,云我无心。
懒云窝,懒云窝里客来多。
客来时伴我闲些个,酒灶茶锅。
且停杯听我歌,醒时节披衣坐,
醉后也和衣卧。
兴来时玉箫绿绮,
问甚么天籁云和?”
————————————
注释
[1]驿站
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长达3000多年。但“驿站”作为一个词汇的出现,是在元朝以后,元朝以前只称“驿”。
既然驿站不是给人普通人传递书信的,那么,古人是如何寄送书信的?
第一,找熟人捎带
一些熟人远行或者去某地的话,如果途中经过哪些地方或者目的地一致的话,就会让他顺便带一封信。所以,在电视里我们经常看到“家父有一封书信叫我托予给你”之类的话。
第二,飞鸽传书
很多人会认为飞鸽传书是假的,其实这是真实存在的事情。虽说鸽子认路,但它仅仅只能局限于两地之间,而且距离不能太远。所以,飞鸽传书的局限性很多,开销也很大。可能你培养了十多个两地的信鸽,也就有一两个成功的,其他的信鸽便一去不复回了。
第三,专业的送信员
记得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里写道:“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里写的行人很可能就是送信人。在任何时候,有需求就一定有人去做。所以,在书信交流的古代也一定是有邮递员之类的职业。而像一些出门做生意的人也是可以捎带书信的,这些商人带着商品走南闯北,走的地方多,也是可以给人捎带书信的,只是需要支付一些费用就好。
但是,如果家里发生一些变故,想写信告知一些朋友,当他知道此事的时候,事情已经发生很久很久了。
第四,就是叫下人或仆人骑着家里的马去送信
在水浒传中,截取生辰纲,杨志的身上就有一封梁中书的书信。这种方法也是要求很高的:首先,没钱肯定行不通,因为送信人的路途吃住的开销一般是很大;再一个,前去送信的人要是不知道路,或者收信的人又去往别处,就有可能无功而返。
总之,古人要是收到一封书信那是很不容易的事,那是要经过多少人才到了自己手中?所以“一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就并不夸张了。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188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188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