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113章 秋风清兮秋月明

第113章 秋风清兮秋月明

推荐阅读:闪婚夫妻宠娃日常圣女魔力无所不能农村女婿蝉动柯南之又一个名侦探谁让他修仙的!摊牌了,我的卡组来自东方我的投资时代见闻天道我的异能悠闲生活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杜甫.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弱]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瑟瑟的秋风,卷走了纪绪茅草屋上的茅草。
那茅草随处飘荡——飘过了浣花溪,飘散在江对岸;飞得高的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地沉落到洼池和塘凹。
南村的一群孩童,欺负纪绪病弱无力。
竟当着他的面,像小“强盗”般的,毫无忌惮地抢走他屋上飘下来的茅草,嘴里一边喊着“小白毛”,一边抱着茅草跑进了竹林。
纪绪高烧不退,站都站不稳。他立在院子里,有气无力地呵斥着他们。
可是,小孩们根本不听。
纪绪便拿着木棍去追赶吓唬他们。他们便跑得更远了,还不时的回过头来逗弄他。纪绪无奈地叹了口气,摇摇头拄着棍子往回走。回到了自己破草屋,瘫坐在床上,接着叹息……
风渐渐地停了,乌云像黑布一样遮盖了整个的天空,使仲秋的傍晚显得更加地迷茫和昏暗。
片刻间,瓢泼的大雨便从空中倾泻下来。
床头上的屋顶漏得像一挂挂珠帘,屋里没一处干松的地方。床脚处的漏雨尤其大,像粗麻线一样嘀嘀嗒嗒地扯连不断。
纪绪床上的被褥也是别人施舍给他的,别人已经盖了好多年。已是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纪绪睡觉姿势又不好,没几天就把被子给蹬破了。
自从家里遭难以来,纪绪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他望着窗外的秋雨,不禁长叹起来:“长夜漫漫,屋漏床湿,你让我怎么能挨到天亮……嗨!什么时候,才能住上宽敞高大的房子,让我也有个安温读书的地方……”
【二】《三五七言.秋风词-上阕》李白.诗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
寒鸦[2]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这样的雨夜,搅得苏小雅也没了睡意。
这一顿“忽雷闪”的,把苏小雅吓得赶紧下了床,去把婉儿拉到自己的床上抱着一起壮胆。
婉儿是苏小雅的母亲赵语蓉,花了四两银子买来和小雅作伴的小丫鬟。
不知何时,月亮却遮遮掩掩地出来了,显得深夜更加地清冷。
小雅望着天空中那轮正在偷看她的、带着忧郁眼神的暗月,就像那个忧郁的人在用怜悯的眼神看着她一样——
纪绪可好几天没来浣花溪了。
上次见到他,还是来送油壁小香车的时候。那是纪绪亲自弄来木料,亲手为其打造的一辆小巧灵便的马车。
这架车,顶棚是可以升降的;晴天时,可以当敞篷车用;说是香车,是因为车的四周设计了可以放置鲜花的槽;拉车的漂亮小红马,是纪绪花了给歌妓写歌词挣来的二十两银子买来的。
小雅心想:纪绪对自己这么用心,定是心里有我……这寒风秋雨的夜里,不知他在干什么?这一夜的煎熬,她已经抑制不住想见他的冲动。
【三】《三五七言.秋风词-下阙》佚名.诗
[据《梅庵琴谱》所述下阙非李白所作]
入我相思门,
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
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
何如当初莫相识。
清晨,秋风又起。吹起的叶子聚在一起在空中打了几个转,又随着风儿随处离散了。
栖息在树上的老鸦也被这阵乱风搅醒了,它呱呱的骂了两句,便倒头又睡去。
苏小雅草草地吃过早饭,便带着婉儿坐着油壁香车来到了纪绪的老屋。
见纪绪病得不轻,便赶紧把他扶上了马车,准备带回家里调养。
婉儿在前排赶着马车,小雅坐在后排抱着纪绪。
纪绪没话找话地问道:“喜欢吗?”
小雅道:“喜欢什么?”
“小马车呀!”
“喜欢!”
纪绪接着说:“我知道你喜爱山水,你可以坐着这辆小马车到东湖去游玩散心,在那些地方,你有可能碰上你心仪的人,早点把自己嫁出去吧!”
小雅满脸不悦地说:“你都病成这样啦,还瞎操心!”
纪绪还在叨叨:“我知你喜欢什么样的人,才子雅士都喜欢在东湖之上吟诗作画,以前他们经常约我去那些地方,现在我这种情况,他们什么聚会,也不叫我了……不过,你得大方一些,把自己的才华表现出来,才子爱佳人,爱的是志趣相投的佳人,凭你的才华和容貌,他们肯定爱得不得了,只是你深居庭院无人知晓罢了……”
苏小雅看着纪绪的眼睛问:“你那么想早点把我嫁出去?”
纪绪解释道:“不是我想,是你娘想!”
“什么我娘的意思,肯定是你的心思……”
“这与我何干?”
“怕我缠上你呗~”
【四】《初秋雨晴》朱淑真.诗
雨后风凉暑气收,
庭梧叶叶报初秋;
浮云尽逐黄昏去,
楼角新蟾挂玉钩。
傍晚时分,完盛来到了纪绪的家。他是受了柳如烟的嘱托,回到成都后,去纪绪家一趟,看看她的纪哥哥是否安好。这不,完盛一下客船,便带着郭靖来到了纪家大院。
当他看到往日豪华的纪家大院,如今成了这般模样,他不由得吓了一跳。急忙敲开邻居家的大门询问其情况。
邻居家出来了位五十多岁的老妇,她告诉完胜说:“他家呀,去年的秋天,对啦,也就是这个时候,来了一大群人,把他家给烧了,把他娘给抢走了……”
完胜问:“他父亲呢?”
“哎呀,一大家子,三十多口人,全被烧死了。万幸,他家的大少爷赶考没回来,否则,也就遭上了……”
“那,现在他家大少爷去了哪里?”
“嗨,可怜呀,原来风光的大少爷,现在流落成了乞丐。”
“乞丐?他,居无定所?”
“不是呀,他流浪了一段时间,后来就又住到了这里。”
“这里能住人吗?”
“这不,年前,他自己动手,找了间没有完全烧坏的屋子,又找了些茅草附在上边,便在里边住着……”
“婆婆,你能否带我过去找找他?”
“好吧!”老妇人带着完盛来到了纪绪居住的小屋。
完盛敲了敲门,屋内也没反应。便推门走了进去。见屋里什么也没有,便问:“他是住这儿吗?这也不像住人的地儿!”
“住这儿,可他也不常在这里住……”老夫人诡异地一笑,“他呀,我也是听别人说的,他好像是让‘探花巷’的一个叫什么谭…谭思婷的窑姐给包养了,他一般住她那里……”
完盛很惊讶,说道:“不能吧!纪公子是一个很清高的人,他是从来不去这些地方的。”
“嗨,此一时彼一时啊,反正总比饿死强吧!”
完盛低头叹息,他也为纪绪现在的处境感到难过。
老妇人说:“先生若是找他的话,去探花巷找他吧,他必定在那里。”
完盛道:“谢过婆婆,我这就去。”
老妇人转身离去了……
————————————
注释
[1]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全文如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寒鸦
据《辞海》解释,寒鸦,亦称“慈鸟”,“小山老鸹”。鸟纲,鸦科。体长可达35厘米,上体除颈后羽毛呈灰白色外,其余部分黑色,胸腹部灰白色。在我国大多终年留居北部,冬季亦见于华南。寒鸦早在《诗经小雅小弁》就出现了:“弁彼鸒斯,回飞提提。”弁,通“般”、通“昪”,快乐。鸒(yù):鸟名,形似乌鸦,小如鸽,腹下白,喜群飞,鸣声“呀呀”,又名雅乌,就是寒鸦。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188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1883.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