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64章 仰天呼气成白虹

第64章 仰天呼气成白虹

推荐阅读:妖龙古帝闪婚夫妻宠娃日常圣女魔力无所不能农村女婿蝉动柯南之又一个名侦探谁让他修仙的!摊牌了,我的卡组来自东方我的投资时代见闻天道


        此时,完哲笃感觉虞美盼不哭了,他自然也停下了抽泣。
只见明本长老向完哲笃走来,走到近身,小声道:“先生,柳校书敬慕先生高才,特命老衲前来请先生相见。”
完哲笃听到柳好好相请,心里非常高兴,这位大媒人有请,一定有意想不到的好事,就对长老说:“既蒙柳校书见爱,小生理当拜谒,还请长老引见。”说着,就跟着明本长老兴冲冲地走了。
【一】《国风.王风.采葛》诗经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柳好好坐在隔间的一张大师椅上,看到明长老领着完哲笃走了进来,便起身相迎。
当看到完哲笃的样子时,又不觉想笑:他今天打扮得是一表堂堂,气度非凡,斯斯文文,目不斜视,一看就是一个新姑爷见岳母的样子。
明长老带了哲笃走到柳好好跟前,将身一让,手一招,说道:“相公请过来,这位就是四川行省的柳校书,上前见过了。”
完哲笃上前施礼。
柳好好还礼道:“先生请坐。”
“柳校书在上,小生安敢妄坐!”
“先生不必客气,但坐无妨。”
“是,恭敬不如从命。那么还请柳校书先坐,小生才敢放肆。”
“既然如此,我便告罪了。”说罢,在椅子里坐稳,道:“先生请坐。”
哲笃见柳好好已经坐下,便道:“小生大胆,告坐了。”说罢,后退两步,在旁座上恭恭敬敬地把半个屁股放到椅子上。
柳好好看了,真有点憋不住笑了:这蒙古秀才,真把汉人的礼仪学到家了。
看到完哲笃坐好后,明长老便告辞出了小隔间,继续念他的经去了。
柳好好拿着腔道说:“请问先生大名?”
完哲笃坐正了身子,噗嗤一声笑了,“小生哲笃,单字一个‘盛’字。”
柳好好说:“完盛啊完盛,我说你,着什么急啊?!”
“怎么了?”
“见师妹什么时候不能见?非得今天来凑这个热闹。”
“你可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1]兮?”
“什么三秋,四秋的……你说,如果今天遇上了老夫人,我问你,你是认呢,还是不认呢?”
“师母今天不是不来嘛!”
“她原先是一定要来的!你可知,我是费了多大的劲才说服老夫人待在家里?”
完哲笃赶忙起身施礼,“感谢柳校书费心,成全小生其美。”
“关键是,你和师妹在此相见,你又在佛殿上大哭,丫环奴仆一定会回去说的……你说,如果你再不去看望你久病的老师,是不有些说不过去?”
完哲笃一拍大腿,“嗨!怎么把这事给忘了,这可如何是好?”
“你赶紧考虑一下,见老师的说辞。”
“今天就见?”
“是啊,都住在一起了,过了院墙就是老师的家。等道场结束,一起去见老师……你和你师妹见面了?”
“见了。”
“看清楚了?”
“清楚了。”
柳好好抬头看了看哲笃身后的郭靖,问:“漂亮吗?”
完哲笃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
郭靖始终跟主人在一起,完哲笃凝视小姐,他就盯着如烟,很可惜,他想如烟,如烟不想他,如烟一眼都没有看他,好像他不存在似的。这使得他很丧气,所以当完哲笃趴在拜垫上哭的时候,他也趴在地上陪哭,借题发挥,吐吐自己的委屈。他倒不是为了情啊爱的,而是觉得柳如烟太瞧不起他了。
完哲笃和柳好好寒暄,他就站在主人身后,还是不停地瞅人家如烟。
柳好好收回了看郭靖的目光,问:“你俩说话了吗?”
“大庭广众之下,如何开得了口。”完哲笃遗憾地说道。
柳好好对身后的如烟道:“你去把虞小姐叫进来。不要让秋菊跟进来,你替代虞小姐跪一会儿,让秋菊陪跪。”
“知道了!”柳如烟应声出去了。
郭靖的眼光也跟着去了,柳好好笑了笑说,“琴童,你也去吧!”
郭靖赶紧跳出了门。
【二】《碧玉箫.情引眉梢》王实甫.元曲
情引眉梢,心绪你知道:
愁种心苗,情思我猜着。
畅懊恼!响铛铛云板敲。
行者又嚎,沙弥又哨。
您须不夺人之好。
就在完哲笃和虞美盼密会的时候,明本长老带领徒弟们念诵最后一卷经,很快就要功德圆满了。
小和尚们早已看饱了大小美女,而且有长老师父们在场,大家都正经八百地做佛事。
不一会儿,道场就结束了。
明本长老走到柳好好面前说道:“启禀柳校书,祈福已经圆满,天色不早了,请校书和小姐回宅吧。”
柳好好说:“长老辛苦了,小师父们辛苦了!姑娘告辞。”说罢,带领着一众人等回归宅院。
完哲笃听得长老在请柳好好等起驾回府,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又难受,又恼火,这老和尚真不知趣,为什么不把佛事多做一会儿呢?你进来的可真是时候!
你不见虞小姐一直在看着我:眉梢上含情脉脉,我的心思你知道;心儿里万种忧愁,你的情意我明了。
唉!真是有心的哪能及得上无心的好,多情的反而被无情的恼。
劳累了整整一个通宵,月亮落了,钟声响了,公鸡啼了。
真个是,玉人回去得快,好事收场得早。
————————————
注释
[1]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比喻度日如年的心情(常用来形容情人之间思慕殷切,也可用于形容良师益友之间的思念之情)。
三秋泛指时间很久,“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秋指九个月。
其实“三秋”蕴含着其自身具有的更丰富的艺术文化内核,如果想要了解,必须了解它的源头.
首先“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句话出自《诗经》中的名句“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虽然全局只改一字,但是意境没有变化。
这首诗用了三个排比,在形式上表示了感情的层架,也在内容中表示情感的增加。诗中的“三月”“三秋”“三岁”很明显的都是表示递进的时间关系,三月和三岁分别表示三个月和三年时间,那么既然后面已经有了“三岁”这样的词语代表了三年时间,那么再用“三秋”表示三年就不合适了。因此“三秋”并不是表示三年时间,这里表达的是三个季度的意思。也就是九个月。
将三秋误解成为三年,其实也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广泛,很多时候我们也会用三秋表示三年时间,所以在这里用错也无可厚非。并且古代农业社会以耕种为主,谷物类的一般都是一年一熟。因此把三个收获的秋天当做经过三年,也是可以理解的。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193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193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