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44章 甘为浮词又陆沈

第44章 甘为浮词又陆沈

推荐阅读:我的异能悠闲生活万界大强盗西游之人在天庭朝九晚五女富婆的神级村医穿越星际妻荣夫贵御兽进化商万妖圣祖万神主宰摊牌了我真是封号斗罗重生之都市仙尊


        【一】《鹧鸪天.嫩绿重重看得成》范成大.词
嫩绿重重看得成,
曲阑幽槛小红英;
酴醿架上蜂儿闹,
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
残花浅酒片时清;
一杯且贾明朝事,
送了斜阳月又生。
求人的事儿,就是难以启齿,何况是一酸秀才。
完哲笃借房的事不知从何说起,感觉预先想好的词好像都用不上了。他端起茶杯,眼睛却望向窗外。
树上已枝蔓成荫,曲折回廊幽深的栏杆中点缀着小小的红花;墙角处的酴醿花已开,蜜蜂正抢着来采蜜,嘤嘤嗡嗡;杨柳之间,燕子在轻快地穿梭着……
看到这美景,完哲笃灵机一动,终于开口了,“明长老,小生久闻宝刹幽雅,景色优美;久仰长老学识渊博,精研佛理。今日得能瞻仰清辉,不胜荣幸之至!”
明本道:“小寺荒僻简陋,蒙先生不弃,玉趾光降,实乃老衲与小寺之幸也!先生名满蜀川,来此河中,不知有何贵干?”
“小生自幼清苦,父亲在五十岁时又过世了,现与老母相依为命。小生去年进京赴试,名落孙山,本想继续研读,来年再考。可京城的花费甚高,小生只能四海一空囊,琴剑飘零,游学四方。待到大比之年,便再赴京都应试,以取青紫。如能博得一官半职,亦足可聊慰先灵。”
“先生孝心,令人钦敬!”
“小生今日特地前来拜谒长老,客路奔驰,来得匆忙,没有什么礼物相赠,穷秀才人情只有纸半张,哪里拿得出七青八黄。”说着,从袖子里摸出一锭银子来,说道,“小生有白银一两,奉与长老公用,略表寸心,万望笑纳。”
明本推辞道:“先生不必如此,想先生在客中,必多花费,老僧断不能受!”
“区区之数,难买柴薪,不够斋粮,不成敬意,只能充当一杯茶水之费罢了。”
“老衲决不敢受!”
见长老再三不受,完哲笃发愁起来,心想:明长老不贪钱财,借房子的事就难以开口了,这可怎么办呢……悟尘这小秃驴,在山门口说得好好的,现在倒袖手旁观起来,真不够朋友!
完哲笃忍不住向悟尘望了望,口中好像在自言自语,“这一两银子也不是什么厚礼,算不了什么的。”一边说一边向悟尘眨眼,意思是说,你赶快帮小生一把呀!将来好事成功了,小生我生生死死不忘你悟尘小师父[1]的大恩大德。
悟尘对完哲笃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心想,师父不收银子,还是个小僵局,犯不着浪费这份人情,等到不肯借房子的时候我再出场,方显得“好钢用在刀口上”。所以,不管完哲笃怎么暗示,悟尘只是报以一笑。
完哲笃见悟尘不理不睬,心里骂开了:“这小秃驴真可恶,看我笑话。如果坏了我的美事,我跟你没完!”
明长老虽年逾七十,并未老悖;世间的人情世故,了如指掌。
今见完哲笃一定要赠送银两,一定怀有什么目的,他不肯直说,大概读书人拉不下脸面,不好意思开口,那就让老僧问吧。
于是道:“先生,是否有什么事相托?”
完哲笃喃喃地道:“是,是。”
“先生,但说无妨。”
完哲笃道:“时间过得好快,又近晚春。而我,还在奔波飘零之中。晚春将尽花已残,借酒消愁酒亦残,醉过之后,仅有片时清爽。酒醉中暂且打发一天来迎接新的一天,然而斜阳已去,月要东升……”
明本默默地听着,心里想:你到底要跟我谈什么?谈你无所事事?探讨人生短暂?
完哲笃最后说:“这寂寞的长夜,我该如何度过呢?”
【二】《次韵答盛秀才》明本.诗
明本闭着双眼,似在养神,又像是在倾听。
听到完哲笃的提问,明长老睁开慈眉祥眼,徐徐而谈:“人,生来就是孤独的。不要奢望能够依靠谁,哪怕是至亲至爱。越是喧嚣处,往往更孤独。人生无处不修行,能在孤独中心静如水,方能在纷扰里安然无恙。”
随后,明长老又吟了一首诗:
“风月何缘事苦吟,
拟将英誉压鸡林;
几回立尽三更月,
一字搜空万劫心。
梦里忽惊霜入鬓,
梅边不觉泪沾襟;
可怜半世聪明种,
甘为浮词又陆沈。”
完哲笃心中大喜,倒不是这首诗,而是因为起先的谈话里提到了“喧嚣处”。这就好办了,我正好顺着“喧嚣”找“幽静”。哪儿最幽静?寺院嘛!
随即说道:“长老之言,小生备受感悟。若能长期听受长老的教诲,乃小生之大幸也。”
“先生过誉了,若先生不嫌弃老衲,可常来小寺品品老衲的清茶。”
“小生求之不得,只是小生的住所离宝刹尚有一段距离,来回奔波,浪费时间颇多……”
“先生暂居何处?”
“小生在此地并无亲友投奔,目前暂借招商客寓居住。无奈,客店正是四方杂处之所,嘈杂烦嚣,使小生无法温习经史,耽误了文章。所以想找一个幽静之处,租借一间半间的斗室,避开尘嚣,也好专心致志地攻读。”
明本听了,点点头道:“是啊,读书需要安静的环境,不知先生找到否?”
“唉,难哪!连日里东奔西走,一事无成。”
明本同情地说:“看来,这房子是不大好找。”
“多谢长老!说来也巧,今天被小生找到了。”
“这处所好不好?”
“千载难遇,十分满意。”
“座落何处?离小寺近否?”
“近得不能再近了!就是宝刹,岂不是第一等幽雅清闲的好地方!”
明本一听,原来看中了普救寺。说实在的,本寺的确是读书的好地方,可是完哲笃是蒙古子弟,饮食断不得鱼肉荤腥;寺庙则是素净场所,岂不有污秽佛门之虑。今日如果借给完哲笃,恐怕不大妥当,还是不借为妙。
————————————
注释
[1]师父
师父不是师傅,和尚不可随意称,这些佛门称呼是有讲究的。
“称谓”是一种礼仪,也是身份的一个代表。而佛门里的“称谓”,常代表着出家人担任的不同职责,有时也标志着修为德行所得到的公认。
一.如何称呼出家人?
(1)师父
不论男女长幼、德行高低,只要已经落发剃度出家,在家居士都可称其为“师父”。
师父,绝不同于师傅。“师父”与“弟子”相对,意思是如师又如父。授我佛法如师,生我慧命如父,是在家居士对出家人最亲切的尊称。
(2)法师
法师指精通佛法、依法为师,是指导他人修行的出家人,现在也是出家僧人的通称。遇到出家人尊称一声“法师”,或者“师父”都是比较恰当的。
若以更严格的佛门规矩来说,法师也根据其修学方向有不同称呼:
通晓经典或善于读诵经文,讽吟梵呗的僧人称为经师;能为经书作解说(造论)者称论师;专门研究、解释、修行戒律法门者,可称为律师,例如唐代道宣律师;经通经律论三藏的称为三藏法师,其中以唐代的玄奘法师最为著名。
唐宋之时,寺院有讲经科、禅定科,持念科、文章议论科等,以检验出家人的修行水准,能讲经说法的出家人称为讲师;禅宗兴起之后,禅门的高僧尊称禅师,例如宋朝宗杲法师,受赐尊称为“大慧禅师”。
(3)和尚
一般人见到出家僧人统称“和尚”。
但在佛门里,“和尚”这个称呼是不能随便使用的。有的人称呼年纪小的小僧人为“小和尚”,其实也是善意的误会,佛门里的称谓应是“小沙弥”。
“和尚”特指那些奉行“六和敬”,德行高尚的出家人。源自于梵语,意为“亲教师”
(4)住持
一寺之长即为“住持”或“方丈”,也可以尊称为“大和尚”。
住持,即是护持佛法长久住世的意思,源自百丈怀海禅师时期所设立的法制。
方丈,古印度僧房多以一丈四方之室为制,故而称为“方丈室”,其后逐渐演变为对佛门住持的尊称。
“老和尚”这个尊称,也不是单以年龄来判断的,而是从戒腊和德行的角度来说的。戒腊是自受具足戒以来的年数,当一家寺院的住持确定继任者,原住持退下这个职责后,称为“退居方丈”或“退居老和尚”。
(5)长老
长老是有界定标准的,仅限于戒德俱尊的出家人才可以。
出家受戒十年以下称“下座”;十年以上的称“中座”;二十年以上的才能称“上座”,“上座”者即可称为“长老”。
(6)大师
与社会上的“大师”泛滥相比,佛门中真正能称得上“大师”二字,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佛门中本来没有“大师”的称法,这是在家居士出于崇敬之心,尊称一代祖师或某个领域杰出的僧人。例如民国高僧印光大师,在世时弟子皆尊称印光法师,圆寂后因公推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此后开始普遍被尊称为印光大师。弘一法师因为振兴律宗、持戒严谨,也是被后人尊称为弘一大师,他们在佛弟子心目中都近乎“菩萨”。
(7)比丘尼 & 尼师
在佛门的正式称谓中,受过比丘戒的出家男众称“比丘”,受过比丘尼戒的出家女性称“比丘尼”,而“尼姑”是普通人用的俗称,但在礼仪上欠缺恭敬,正确的称谓是“比丘尼”或“尼师”,或是直接称“法师”。
(8)上人
也有一些出家人被弟子称为上人,在《维摩诘经》中,文殊菩萨称维摩诘居士“彼上人者”——内有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故名上人。
其实,不管出家在家或是男女,凡是对佛教有特殊贡献的,都可以尊称为“上人”或“大德”。
二.僧人又是如何称呼世俗中人的呢?
(1)施主
菩萨修行六度,第一个即是“布施”,行布施之道的在家人,自然可以称为“施主”。不过,即使未有布施之举,出家人也可泛称普通人为“施主”。
(2)居士
那些已经通过皈依仪式,正式成为佛弟子的在家人,无论男女老幼都统称为“居士”。因为在家修行,按世俗规则生活,与“出家人”区别,也称“在家人”。
“居士”一词源自《礼记》,泛指有德才而隐居不仕的隐士、山人。相比一般的施主,佛教居士是正式的佛弟子,有发心、有责任护持佛法。
(3)护法 & 檀越
护法即是护持佛法的意思,上到梵天、帝释、天龙鬼神,下到世间保护佛法之人,都可以称为护法。
檀越也叫檀那,檀就是施,因行善布施,可越贫穷海,故称“檀越”。现在引申为施主的意思,又或者可以称功德主。
这些都是对护法居士称呼上的礼数。虽然这些称谓各有意义,但就连名字也不过是在世间的代号,出家人“八风不动”,本身并不会在意他人如何称呼自己,了解这些称谓上的礼仪,目的是增强在家人对三宝的恭敬之情。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195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195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