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36章 不知转入此中来

第36章 不知转入此中来

推荐阅读:港综世界的警察女总裁的全能兵王霸天武魂影视世界从小舍得开始从八百开始崛起鉴宝狂少重生都市之我是仙王青葫剑仙盖世神医万相之王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
国画在古代没有确定的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国画主要用毛笔、软笔或手指,把颜料或墨色画在帛或宣纸上的一种绘画形式,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
中国画有人物、山水、花鸟和界画等分类;有工笔、写意、勾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有中堂、条幅、卷轴、扇面、册页、长卷、斗方和屏风等表现形式。
【一】《古玩店》对联
刘基欣然和纪绪来到了街上的古玩书画店。
这家古玩店的店面不算太大,店外的门面也没有过多的装饰,门店的两边有一副对联——
揽天下百世精品,
阅世间众生万象。
走进店内,眼前豁然一亮,店的内外让人感觉绝然不同。
正对门口的是一件两米多高的木制屏风,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一看就知价值不菲。
绕过屏风,环顾四周,更有些让人目瞪口呆的感觉。
店铺两侧的墙边摆放着红木的货架,架子上面摆放着大大小小的陶瓷制品,店铺中央放着一墩石器,看起来有些像水缸又有些像喝酒用的杯具。奇怪的是石器内只养了两条金鱼,一红一黑……
看到这儿,纪绪感觉到这里的店主真是好笑,偌大的缸内怎么只养了一红一黑两条鱼?但刘基明白这其中的奥妙,他朝纪绪笑了笑,提醒道:“你,可要当心了。”
目视店铺的正前方,左右各有两根红木柱子,就像庙宇寺院中的那样,两根柱子上分别挂了一刀一剑。左边的柱子上挂的是一把木制黑色的大刀,刀有一米来长,上面还挂着一颗绿色的玉石坠件;而右边的柱子上却挂着一把铜钱剑,那些长有铜锈的铜钱被一根根红线串成利剑的形状,剑长一尺左右,两样饰物虽然没有那些真刀真剑那么锋利,但其工艺却是无以伦比的。
再看两根圆柱中间摆放着一张香案,香案正中不知摆放着什么东西,半尺来高用红布盖着,前面放着几盘水果。
店主笑眯眯地迎了上来,他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者,看起来很儒雅,“两位公子有何需求?”
纪绪说道:“想寻一幅上等的字画,不知老先生可有?”
老店主说道:“那你可算来对地方了,我这当代书画四大名家[赵孟頫、吴镇、黄公望和王蒙四人。]的作品都有,两位稍坐片刻,老朽去去就来。”说着老者走入内室。
就在老店主进去找画的空当,刘基顺手抄起一本天文书,翻看了起来。对于书籍,刘基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不一会儿,老者抱着画走了出来,看到刘基在聚精会神地看书,便说:“公子若是喜欢,这本书便送给你了。”
刘基回应道:“书已经在我的胸中了,要书何用?”
老者不信,便拿过书来验证,果不其然,随即对眼前这个年轻人肃然起敬了起来。老者放下书,对刘基说:“这是赵孟頫和王蒙的,你们先看着,我再去找其他两位的。”
这三幅画一幅是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其余两幅是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和《春山读书图》。
纪绪打开了字画,问刘基真假,刘基鉴定着,评价着……
不一会儿,老者又捧出了三幅,一幅是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另两幅是吴镇的《双桧平远图》和《渔父图》。刘基问了一下价格,老者一一作了答复,纪绪觉得档次不够。
刘基问老者:“老先生,你是否可以把你的镇店之宝拿出来,让晚生一饱眼福?”
老者摇了摇头说:“老朽的镇店之物,不是字画,乃汉玉也。”
刘基肯定地说:“老先生此言差矣,你有一副字画是稀世珍宝,只是你不敢明示小生而已。”老者面色一惊。
刘基接着说道:“老先生大可放心,购得此物只是小生喜爱,不会明示他人,更不会告知他人在何处所得。”
老者想了想,小声耳语道:“老朽确有一物,待老朽取来一观。”
纪绪惊奇地看着刘基,小声问道:“仁兄怎么知道他这里有稀世之宝?”
“每个店都有稀世之物,但越是‘稀罕之物’越是异道而来。所以,若不是诚信之人,店主一般不会明示。”刘基笑了笑,又道,“开端兄,刚才进门时,你没发现香案上供着的是什么?”
“什么?我还真没注意。”
“是装画轴的盒子,放什么贵重物的盒子还需要供奉在香案上?定是镇宅之宝嘛!”
纪绪频频点头表示赞许……
【二】《汴宋竹枝词》李于潢.诗
廉纤细雨不成珠,
终古寒烟锁绿芜。
髡柳数行鸦万点,
清明谁写上河图。
过了好大一会儿,古玩店的老板从里屋抱出了一个长条的红木盒子,打开了盒子是一个锦缎做得布袋,解开了丝锦绳系着的袋口,老板便戴好手套,小心翼翼地从里面拿出一幅长卷出来。
老板也不言语,只是饶有斯文地做着这些动作。他炫耀般的瞅了纪绪和刘基一眼,便徐徐打开了手中的长卷,只见——
“小溪旁边的大路上一溜骆驼队,远远的从东北方向汴京城走来,五匹毛驴负重累累,前面的马夫把领头的牲畜赶向拐弯处的桥上,后面的驮夫用马鞭驱赶着向前走……”
纪绪惊叫起来:“《清明上河图》!”
老者捋髯而笑。
纪绪指着画中的一群人说道:“看,这支队伍像是清明扫墓归来的。”
刘基纠正道:“单凭清明二字,就说这只队伍是扫墓归来是不妥的,我认为是接亲娶妻活动的队伍。”
老者点头表示赞同。
再看此画——
“茶馆边的一家农舍饲养着两头牛,虽然就在附近发生了一件如此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两头牛却无动于衷,它们还是悠哉悠哉地反刍着;远处田地里的禾苗在茁壮成长着,农夫们正在为禾苗浇水施肥……”
【三】《柳园驿》李于潢.诗
此日登车始,长途路杳漫。
云添鸦背重,云裹马蹄寒。
三人都缄默了,在聚精会神地欣赏着画面,生怕谁一出声,就会惊吓着画面上的人物似的——
“南边一家,小两口正在出行。他雇佣了两头牲口及驮夫,还有一个脚夫挑着他俩出行所需物品,徐徐向东南方向走去。
茶馆前街道正对面有一个酒家,因为不经营早点,所以才迟迟地撑起招揽顾客的旗幡。酒店就开在散装货运码头上,生意自然很兴隆,只是还不到饭点,所以店里还没有客人。
酒家与茶馆之间的街道中间,有一个正在喊一位卜卦算命的先生,可能要他测算一下什么事情:是婚姻、家庭还是生意?算卦先生听到来了生意,轻快的脚步足可见他的喜悦之情。
往街里边看过去,包子店的掌柜与一位挑担买卖人正在谈事情,仿佛能听到他们的对话:明天还要点什么油盐酱醋和什么时候结帐之类的话。”
【四】《柳园驿》李于潢.诗
古戍藏髡柳,
危桥泻急湍。
望中茅店近,
镫火出檐端。
[髡kūn修剪树枝]
老者顺着画面,从右向左徐徐展开着——
“再过去几家店铺,就是主干道汴梁大道了。主干道两边店铺林立、车水马龙。南边紧靠深水港湾,就是这风水宝地的货码头与货运栈了。有好几艘船只停泊在港湾里,依次装卸着货物。
在这一、二百年树龄的大树枝叶缝隙中,可以看到粗大的帆桅及绳索,也应是六、七十吨左右排水量的大船了。
码头上货主正在清点要发往某地的货物,码头掌柜的在把运来的货物堆码起来,准备根据运货地点远近,适时安排装卸。
几个码头扛大包的正在把装有粮食之类的麻袋扛下船;船仓里有人正在翻仓倒柜,似乎能听到从船上传出给人把麻袋上肩时的劳动号子声。
站在货栈前面的船老大,像是刚吃过饭正要上船;半路中又遇见了一个熟人,心中记挂着赶路行船,但又不能怠慢了熟人;在急切中与之寒暄家常,最后抱拳行礼告辞;这时脚步早己转向,急奔上船去的样子己超然若现……”
纪绪是越看越喜欢。
刘基问老店主:“不知老先生想多少金相让?”
老者坚定地说:“一千五百金。”
刘基爽快地答复:“一千五百两银子倒还可以接受……”
老者打断他的话说:“不,我说的是一千五百两金子。”
刘基拉着纪绪出了门,在大门口商议起来。
刘基说:“这画我看了,是真品,一千五百两黄金也不算太贵。”
纪绪为难地说:“可是我朋友只给了我一万两银票[当时合计1250两黄金],我也不知道他疏通的关系是否重要,是否可以借贷给他购买?”
其实,无论纪绪把谎撒的如何圆满,都瞒不过刘基的眼睛,他知道纪绪买画是为自己科考来疏通关系的,但他也不说破,转而对纪绪说:“我们进去,就以一万两银子购得,否则,我们再另寻它物如何?”
“好吧!”
他俩又转身回到了店里。
刘基对老者说:“老先生,我特别喜欢这幅画,但我这只有一万两银子,不知老先生是否可以相让?”
老先生坚定地摇了摇头。
刘基继续做工作:“稀罕之物,应赠予有缘之人,而不应在乎钱之多少。小生在先生处见得此画,说明与画有缘,更与先生有缘。小生喜欢此画,也研究颇多。此画是张择端在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所作,当时就被送入御府。
此画并非只是简单的描绘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日常生活和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而是张择端以画曲谏,提出对城防、安全、交通等诸多社会问题的忧虑。”
刘基指着画中望火楼说:“张择端画了望火楼,但楼上却无一人观望。更夸张的是,望火楼下的两排兵营被改作了饭馆。比消防缺失更可怕的是城防的涣散。
画中,城墙上下没有一个守卫,土墙上面也没有任何城防工事,连射箭的城垛也没有。原本应该是有重兵把守的城防机构所在的位置,居然是一家商铺,老板正在验货,账房在记账。
从画面上看,整个汴京正沉浸在浓厚的商贸气氛中,完全是一座不设防的都城。这不是张择端的有意设计,而是真实地反映了宋徽宗时期,日渐衰败的军事力量和日趋淡漠的防范意识。”
刘基继续说道:“画卷中有很多船,其中大量的是运粮的私家船。表面看来这是一种商贸兴隆的景象,实则反映出当时**的一项重要失误——宋徽宗将大量运粮的官船用去运送花石纲,使得粮食运送出现问题。私船趁机而入,并渐渐把持住了整个城市的粮食市场,进而操控粮食价格。”
刘基指着画中的“城门边”说:“税务官指着麻包说出了一个想要的数字,引起货主们的不满,一车夫急得张大了嘴嚷嚷了起来,吵声之高,惊动了城楼上的更夫向下张望。北宋的冗税制度激发了官民之间的对立情绪,这一场景说明当时紧张的官民关系。”
老店主和纪绪随着刘基的手指听着他讲解。
刘基说:“画中有两处出现渎文悲剧,车夫把被废黜的旧党书写的大字屏风当作苫布,包裹着旧党人的其他书籍文字装上串车,奉主人之命推到郊外销毁。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对文化艺术的破坏程度。
卷尾,画家描绘了一个惊险的场面——两辆四拉马车急转飞驰,横冲直撞,路人尚未来得及躲闪……
你看,这里还出现临时性的侵街现象。在城门口有富人占道,举行杀黄羊祭路神送客的情景。足见城市管理之混乱,随意性泛滥。”
【五】《汴宋竹枝词》李于潢.诗
天宫地上说湖头,
未必杭州胜汁州。
若付临安盲女唱,
杭人应起故乡愁。
刘基说:“张择端欲通过《清明上河图》向宋徽宗展现一些社会顽疾。遗憾的是,宋徽宗迷恋精绘祥瑞和吉兆,他看出《清明上河图》的画中用意,不愿收藏,只在卷首题五签,并加盖双龙小印[已佚]。就将其赏赐出去。靖康之变后,《清明上河图》卷入金人地区。”
“较早用诗题跋的是金代的张公药。”刘基指着画中跋诗:
“通衢车马正喧阗,是宣和第几年;当日翰林呈画本,承平风物正堪传;水门东去接隋渠,井邑鱼鳞比不如;老氏从来戒盈满,故知今日变邱墟;楚拖吴樯万里舡,桥南桥北好风烟;换回一晌繁华梦,箫鼓楼台若个边。
诗中既有对张择端当时声名未传的感叹,也有对沧桑变化、繁华如梦的社会现实的思考。诗句流畅上口,可吟可诵。”
刘基指着另外的题诗说:“金人王磵和张世积的跋诗各为一首七律。
王磵的诗云:
歌楼酒市满烟花,溢郭阗城百万家;谁遣荒凉成野草,维垣专政是奸邪;两侨无日绝江舡,十里笙歌邑屋连;极目如今尽禾黍,却开图本看风烟。
诗人抒发了自己的见解,把宋代繁华不再的原因归结为奸臣当政。
张世积的诗云:
画桥虹卧汴河渠,两岸风烟天下无;满眼而今皆瓦砾,人犹时复得玑珠;繁华梦断两桥空,唯有悠悠汴水东;谁识当年图画日,万家帘幕翠烟中。
诗中用对比的手法,提醒人们汲取历史教训,通过上下努力,可以使珠玑复得,繁华之梦成真。”
老店主对刘基越加欣赏了起来,因为他通过刘基的解说,了解了好多他都不知道的知识。
刘基叙述着此画的传承:“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元朝建立后,《清明上河图》被收入秘府。为官匠装池者以赝本偷换出宫。售予某贵官,中途又为保管人偷售给他人,从此便不知所终……”刘基话风一转说“但小生不知此画如何会到你的手中?”
老者看刘基对此画确实研究颇多,也怕刘基去官府告发,便说道:“我也是为他人代卖,卖主本就要一万两银子,我为了成全你俩的美事,我一文不取,以你出之价,送与你啦!”
纪绪连忙称谢说:“多谢老先生成全。”赶紧付了银两,抱着“宝贝”回了会馆。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196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196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