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187章 桃花脸薄难藏泪

第187章 桃花脸薄难藏泪

推荐阅读:万界大强盗西游之人在天庭朝九晚五女富婆的神级村医穿越星际妻荣夫贵御兽进化商万妖圣祖万神主宰摊牌了我真是封号斗罗重生之都市仙尊九星霸体诀


        达普化来到了玉皇阁的二楼,推门走了进去。
但见大殿里坐满了善男信女,达普化便找了一空地悄悄地坐了下来。发现地上是暖暖的,心想:怪不得选择在二楼讲经呢,原来坐在上面不凉呀!
【一】《道德经》道教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李道长从左前方的小屋里矍铄地走上了讲坛。
她一坐下来,就开口说道:“看到坛下坐着的,都是些俊男靓女,贫道方知,今天是情人节。”
坛下的人嘻嘻地笑着。
李道长接着又说:“贫道之‘贫’,不是道德与智慧之贫也,而是嘴贫。”
一向严肃的老道长,今天竟开起了玩笑,这可是从来没有的事情,众人禁不住笑声一片。
“今天讲点儿什么呢?”李道长也笑道,“不然,今天应景就讲讲爱情?”
信众瞪大了双睛,看着讲坛上白发苍苍的老道长,以为她在玩笑呢。
只听李道长一本正经地说:“贫道今天讲的主题是——从《道德经》看爱情的智慧。”
众人一听,不由得鼓起掌来,就连坛下的淑女竟也忘掉了往日的矜持。
“欸~道观是清净之地,莫要喧哗!”道长示意不要鼓掌。
众人随即放下手来,却又窃窃私语。
“贫道知道,大伙儿在嘀咕什么。你们可能疑问,一个从未经历婚姻的老道士讲爱情,岂不笑死人……大家是不是这样想?”李道长伸长了脖子问大家,“俗话有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老君也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所以,由我来说爱情之道,或能言中一二。”
大伙儿都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坛上的老道长,只有达普化在四处踅摸自己的心上人。他隐隐约约地发现,从老道长出来的小屋里的缝隙间,有一件靓丽的蓝衣时不时地在闪动,他确信那一定是她了。因为在这所道观里,唯独她衣裳的颜色与他人的不同,这是李道长特意为她定制的一件道袍……
耳边又响起了李老道的讲经声:“什么是爱情?这本就是无以名状的。老子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是《道德经》里给出的答案。
也就是说,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爱,都是有限度的,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真正相爱的两个人,言行举止中,有一定的默契。即使不刻意去表达自己的情愫,另一方也能从生活的细节中,感受到对方带给自己的温度,从而产生惺惺相惜的念头,希望与对方携手,往后余生一起度过。
那么,爱,是怎样开始的?
就是初见时的那一次心动,这就是爱情的萌芽。从此,那个人就是你内心深处的一个牵挂。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呵护他(她)的感受,用知冷知热的举动,逐渐走进对方的心中。”
《道德经》第29章又说: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它与爱情又有什么关系?简单地说,人要摒弃一切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东西。
那些真正对这个世间有所感悟的人,就会知道这些道理,不会走极端。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不能因为自我的利益而影响到其他人。纵然喜欢,也不能盛行奢侈之风,应该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安分守己。放肆,只会引发恶果;克制,才能长治久安。社会如此,爱情更是如此。
所以,爱要矜持。
碌碌红尘中,彼此有缘才会相遇。相爱的两个人,多半会怀着浪漫的情怀,希望在接下来的时日里,双方能够一起,抒写浪漫的爱情诗篇,将日子过得温暖舒心。
你有情、我有意,那种情浓意浓的缘分,无需双方刻意去提及,只需要在牵手之后,多站在爱人的立场上,用知冷知热的举动,去呵护对方的感受,便能让两个人的爱情之花,长久的绽放下去。
许多时候,爱情,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心中有爱,希望为对方付出,便会在两个人交往的过程中,找到幸福的感觉。爱情是需要雾里看花的,只有这样彼此的相处,才让爱情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其实,爱情更像是你手中的沙,握得越紧,就失去得越快。
‘爱’不等同于‘喜欢’,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却是克制。喜欢是努力占有,而真爱则是站在大局之上,去考虑所爱之人的感受,成全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在必要的时候,还会努力克制自己的需求,只是为了让彼此的缘分长长久久。”
【二】《复偶见三绝.其一(上)》韩偓.诗
雾为襟袖玉为冠,
半似羞人半忍寒。
老道士爱情观讲得很贴切,可达普化一点儿也没有听进去,他一门心思盯着那间小屋。
此时,那靓衣小道姑【1】找了一个小凳子,也坐在门口听老道士讲经。她,正是达普化的心上之人。
虽是背面,但达普化一眼就能认得出来。因为她头发洁白,梳的不是道姑头,但又像是道姑头。她的发髻比其他的道姑要高得多,有点儿像俗家女子的“飞天髻”,只是在飞髻的末端又套了一个类似于黄玉似的冠。
白发呀?是不是年事已高?
莫要惊讶,达普化可没有那么另类,她虽然和李道长一样有一头雪白的头发,但她俩的年纪却相差甚远。李道长已是七十二岁高龄了,而达普化看上的这位,还不到十二岁呢……
李道长的讲经声把达普化的目光给拽了回来:“有人问我,我都这么优秀了,怎么还谈不上恋爱呢?我告诉她,你要的太多了!择偶时,你强调太多的‘有’——要有学问、有样貌、有香车、有宅子……唯独缺少核心的‘爱’。
《道德经》第11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情感中讲究的是‘空杯’之道。
一个器皿,因为有中间的虚空,才能产生盛物的作用。欲要充实,先要虚空;欲要新生,先要死去。
太多外在条件的‘优秀’,掩盖了爱的生命力和爱人的能力。这也说明,你还没有做好恋爱的准备,还不懂得什么叫“爱”。一个不注重爱情培养过程的人,也注定不可能享受到爱情的甜美果实。
《道德经》第76章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这说明,柔弱胜刚强。
柔弱的东西里面蕴含着内敛,往往富于韧性,生命力旺盛,发展的余地极大。相反,看起来似乎强大刚强的东西,由于它的显扬外露,往往失去发展的前景,因而不能持久。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之中,老君断言,柔弱的呈现胜过刚强的外表。
很多有才有貌的女子存在婚恋之忧,她们往往归咎于恋爱对象少,无暇谈感情。但本质上是由于‘刚’的成分太多,‘柔’的成分太少。女子应该注重并且充分展现柔静之美。并不是柔弱的外表美,而是内在的深层的美。”
那小道姑好像感觉到达普化来了。
她朝达普化坐的位置瞥了一眼,就在她转身的那一瞬间,再一次惊艳了达普化。
她,天生丽质,略带着淡淡的忧伤;她,雾为襟袖玉为冠。
不知那小道姑是因为害羞还是畏寒,她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了自己的胸前,而她那双美眸却不时地瞟向达普化这边……
————————————
注释
【1】道姑
正统道教称呼中,并没有“道姑”这一称呼。女道士一般称女冠、女黄冠、坤道、仙姑。
(1)“道姑”称呼的由来
道姑一词,最早出自后蜀《鉴训录》一书。但真正将道姑一词推广开来的,则是明初的史学家陶宗仪。他曾在一本书提出了三姑六婆的说法,分别用来指代当时社会中从事各种事务的女性。分别是道姑、尼姑、卦姑;六婆则是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这是程朱理学的盛行,对女性压迫达到了历史的顶峰。三姑六婆在当时社会地位低下,导致后世民众多以三姑六婆来进行贬低妇女。
(2)“女冠”并不是称呼,而是尊称
“女冠”是道教中对于女性道士的独特尊称,古代有给成年男性加冠礼的习俗,但女性是没有行冠礼权力的。道教提倡男女平等,无论男女都有行冠礼的权力。因为在唐朝时期,有很多女性为了行冠礼,纷纷进入道观修行。她们皆戴黄冠,因俗女子无冠,唯女道士有冠,“女冠”一词由此而来。故而在道教中,女性道士也用女冠一词进行表述,但是通常不会做为口语出现。
(3)如何称呼女性道士
在道教文化中,无论是男道士还是女道士,都统一称为道长、仙长等,如果知道姓什么,冠上姓就行了。在全真教中,则将男道士称为乾道,女道士称为坤道,为的就是提倡男女平等。
很多朋友在遇到女道士时,往往采用道姑这个词,殊不知,这是对女道士极不尊重的行为。你可以称她为女冠,尊称一声仙姑。道长是道士的首领,尊称仙长。不过,一般的道士也可以尊称道长的。
(4)关于道士
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区别,不出家的又称居士。金元以前,都是不出家的道士,没有必须出家的道士。金代全真教等创立后,才制定了出家制度。
不过,那时候的道士又分全真和正一两大派。
全真派为出家道士,不结婚,素食,住在道观里。男为道士,女为仙姑,皆蓄长发,拢发于头顶挽成髻,可戴冠,男道士蓄胡须。
正一派道士可以结婚,吃荤。大部分为不出家道士,也称火居道士,少部分为出家道士。不出家的正一道士,一部分在宫观里活动,也有一部分没有宫观,为散居道士。没有宫观的散居道士,一般情况是平时穿俗装,住在家中。正一道士多为男性,不蓄长发和胡须,发式同俗人相同。他们不穿道装时,看不出是道士。
全真派和正一派在教法和科仪上有许多不同。比如全真派修炼内丹,正一派道士经忏中用符咒。在科仪、所做法事的侧重点和所敬祖师上更有差异。比如,正一派弟子须经过授箓才成为有资格的道士;而全真派弟子则需授戒,授箓、授戒均有严格的规定,仪式非常隆重。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199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199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