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169章 西楼禁烟何处好

第169章 西楼禁烟何处好

推荐阅读:闪婚夫妻宠娃日常圣女魔力无所不能农村女婿蝉动柯南之又一个名侦探谁让他修仙的!摊牌了,我的卡组来自东方我的投资时代见闻天道我的异能悠闲生活


        又是一年的清明。
对于他人来说,这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日子而已,但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蕴藏着浓重的愁楚。
远处传来了一阵吱吱扭扭的行车声。声音有些驳杂,还有些刺耳,看来并不是一辆马车,它们这是要到哪里去?
哦,没错,这翠微山也是一个踏青的好去处。
【一】《清明即事》孟浩然.诗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一上午,王冕都坐在厅堂里,这是杏儿的安排,让他在家里看家。
虽然王冕很想跟着同去,但又怎能随他的意?
王冕的心,早已随她而行。他仿佛和她一起,并排地坐在马车上,顺着青色的大道,来到万物生发的郊外,绿意萌生的柳林。花儿开了,草也长了,鸟儿在飞,蝴蝶成双成对在追逐。一切生命都在尽享大自然的温润和秀丽,这该是何等的畅快、愉悦……
书童的续水声打断了王冕的畅想,他回过神来,端起茶杯,一饮而尽,叹了口气,复又静坐着发呆。王冕感觉,现在的自己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杏儿,她一离开自己的视线,便感到孤独、凄冷,无名的落寞随之而生……
一阵欢快的吵闹声,打破这份静谧。
杏儿像花蝴蝶似的飞进厅堂,她手里拿着一个用柳条编成的箩圈状的东西,不由分说地径直套在王冕的头上,嘴上还念叨着:“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王冕用欣喜而带有疑惑的眼神看着杏儿。
杏儿却说:“你别这样看着我呀,不骗你的,清明都得戴柳!”
书童一听,忙问:“那,我的呢?”
“你?不用戴……”说罢,杏儿就出了房门。
书童追了出去,“干嘛我就不用戴?你就不怕,我变成狗吗?”
杏儿头也不回地说:“无所谓。”
书童接着追问:“什么叫无所谓。”
自从书童也搬来了山庄,杏儿可算有了“叉手”,他俩摽着劲儿地调皮。王冕也放下手中的杯子,跟出去看俩孩子互怼。
只见杏儿并没有去自己的房间,而是走向狗窝。
她竟摘下了自己头上的柳条圈儿,给大黑子戴在了头上!用手一边抚摸着黑狗一边说:“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大黑狗半蹲着,两只狗眼直瞪瞪地看着杏儿。
杏儿又道:“你别这样看着我呀,不骗你的,清明都得戴柳!”完全把对王冕说的话,一字不差地说给狗听。
书童见状,火冒三丈,质问道:“雪杏儿,你这样做好么?”
杏儿歪着头问:“怎不好?”
“难道我一个书童,连一只狗都不如?!”书童这次真是火大了。
“你以为呢?”杏儿说,“大黑能看门,你能吗?”
书童道:“今天不就是我和我家少爷给看的门么,大黑只管趴着睡觉……”
“哎哎哎,”王冕赶紧走了过去,“你俩吵嘴,可别把我捎上。”
书童说:“她说,我没有给她家看门。”
“看了,看了,”王冕把自己头上的柳条圈儿摘了下来,给书童戴在了头上,“这我可以作证,我今天只是喝茶,都是王亮看的门,他和大黑,一个白班,一个夜班。”
“呀~,你不要给他戴么!”杏儿又从书童的头上,摘下了柳条圈,又往王冕头上戴,可她哪够的着呀,嘴里嚷着“你蹲下呀~”
“我可不敢蹲下,那样狗蹲着,岂不我这世就成了狗?”王冕顺势抱起了杏儿。
“哎~你放我下来!放我下来呀!”杏儿双手撑着王冕的肩膀,不让他抱自己那么紧。
“你让我抱会儿。”王冕不舍得放她下来。
“那,你抱我去秋千那儿。”杏儿索性搂住了王冕的脖子。
“看来你今天并没累着呀!”王冕抱着杏儿朝秋千那地儿走,边走边关切地问,“今天,都去过哪些地方玩过?”
“也没去很多地方,只去了玉渊潭,”杏儿的小嘴又像开了水闸,滔滔不绝地讲,“你也知道,我大姐二姐懒得很,没走几步,就找一树荫坐下不走了,我又不能丢下她们不管,只好在她俩的周围随便玩了玩……”
“我给你做的那泥弹丸,好用吗?”
“吓!太好用了,要不是英英在一边捣乱,我都能给你打回几只鸟儿来……”
“四小姐又跟你抢弹弓了?”
“可不是呢!她说,她回来要让你给她也做一只……你给她做么?”
“你说呢?”
“不给她做!”
“那就听你的!”
【二】《清江引.清明日出游》王磐.词
来到东花园,王冕放杏儿下来。问道:“这秋千好玩吗?”
“好玩呀!”杏儿看着王冕,不相信地问,“难道你长这么大,没玩过秋千?”
“可不是没玩过!”王冕脸上一副很向往的模样,“真想玩上一把呀~”
“那~你上去,我荡你。”杏儿拽着王冕的手,让他坐在秋千的蹬板上。
王冕假装不会荡秋千。
杏儿就教着王冕,两手把牢两边的绳索,然后轻轻地荡他。
刚一荡起,王冕就吓的要命,“停停停!快,快放我下来!”
杏儿马上停下了推送,并用双手拉住了秋千。
王冕坐在秋千蹬板上,吓得两腿发软,他的手捂在自己的心脏上说,“可吓死我了,心都要蹦出了……”
看到王冕如此,杏儿却开心的不行。
王冕又道:“若是有个人,上去带带我,就好了。”
书童忙说:“少爷,我来。”
王冕白了书童一样,“你快歇着吧,你那鼠胆儿,我还不知!?”
“我,我,我…”书童也不知主人为何这样说他。
杏儿高兴道:“我带你,我带你……”
“对呀!”王冕见杏儿主动教他秋千,便高兴道,“像杏儿姑娘这样上好的老师教我,就算我是笨学生,也会有长进的!”
杏儿说:“那,你先起来。”
王冕像个小学生,乖乖地照做。
杏儿站在了蹬板上,双手把住了秋千索,“你也上来吧,双脚站在我的脚两边……”
“哎呀,哎呀,那哪行!”
“怎不行?”
“我坐着都害怕,哪还敢站着!”
“那,我们坐着荡?”
“对呀!”王冕道,“坐着,那心里多踏实。”
杏儿坐了下来,问道:“你坐哪儿?”
王冕过去踅摸了一会儿,说:“我们并排着坐,不安全,不是你闪下来,就是我掉下来……”他拉杏儿起来,自己转身坐在了蹬板上,“这样,我坐着,你坐我身上来。”
杏儿也不打怵,蹁腿就跨在了王冕的大腿上。
王冕道:“我抓住绳索,你抱紧我就行。”
杏儿双手抱住王冕的腰。
“你可要抱紧了,我要荡了。”王冕嘱咐着,两脚蹬地,尽量往后拉起秋千,随后一抬脚,秋千便荡了起来,他又朝书童喊,“你在我后背加把力。”
书童跑到了王冕的背后,当秋千荡回时,用力一推。
来回几下,秋千越荡越高,杏儿越高越笑。
冷不丁地,王冕的嘴蓄谋已久地就自然地吻上了杏儿那微张的樱桃小嘴儿。
“呀,呀,呸!呸!呸!”杏儿“咯咯”地笑。
突然,听得有人大声道: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
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王冕回头一看,“亲娘哎!揭大人?”他认得揭傒斯,因为前几回京试,好几次都是这位翰林侍讲学士阶中奉大夫做的主考官。
那么多的举子进京赶考,王冕又是个落榜生,揭傒斯哪里还记得王冕呀,便询问道:“你是谁呀?”
杏儿介绍说:“大姑父,他是我表哥。”
秋千还在游荡。
“你哪来的表哥?”
“就是艾艾的义父。”
“艾艾有姨夫?”
“刚认的。”
揭傒斯笑道:“这姨夫,还有刚认的?”
“不是,姨夫【1】,我是艾艾的干爹。”王冕解释道。
乍一见到自己尊敬的主考官,又是在人家的后花园里,还和人家的外甥女在秋千上做那种不堪入目的动作……
王冕顿感羞愧难当,脸一时红到耳根,他示意书童赶快弄停还在若无其事游荡着的秋千……
————————————
注释
【1】姑父&姨夫
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
《红楼梦》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中,这样说道:林黛玉得知贾宝玉到薛宝钗那玩,心中不快,赌气回了房在窗前流泪,贾宝玉温言哄了许久,黛玉仍抽噎不止。便悄声道:“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
看过《红楼梦》的都知道:黛玉的母亲是贾母的女儿,与宝玉的父亲贾政是兄妹;宝钗的母亲薛姨妈,是宝玉母亲王夫人的妹妹。旧时的亲戚关系中,黛玉和宝玉属于宗亲,而宝钗与宝玉则属于外亲,因此宝玉才说“亲不间疏”。
自古以来,在以家族为联结的中国人情社会中,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它严格地遵循了尊卑长幼之序。传统的家庭观念以宗法制约束,男性父权制为本位来区定亲戚关系中的亲疏有别。
有一个成语叫做“登堂入室”,“堂”者,内也。
现在不少农村地区,仍将正门进屋的居住空间,称之为“堂屋”,与父亲直系的亲属为“堂亲”,意思相当于不是外人。从宝玉的角度来说,姑表亲自然比姨表亲更近。
我们对于亲戚的称呼中,可以窥见中国伦理文化的历史影响和传承。
比如“姑父”和“姨夫”这两个称呼,虽然尾字近音,但所用的汉字截然不同:一个是父亲的“父”,一个则是丈夫的“夫”。其背后因由,可追溯到历史谱系中的亲缘文化。
(1)血缘的界定
老话常说“亲戚里外的”,其实这就是个陈述句,亲戚在早先确实是分内外亲疏的。
“亲”字在《说文解字》里的注释是:“至也,如父子、兄弟、夫妇故谓之‘六亲’”。“亲”是父亲、丈夫这头的;“戚”字,依傍于男性角度,由姻亲缔结而来,是指母亲和妻子的亲属。看宫斗剧中,总说“外戚干政”,其实这外戚,就是帝王母族和妻族的直系亲属和势力。
一言以蔽之,亲指族内(宗亲),戚指族外(外亲)。
亲族系统分为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血亲就是上述的宗亲和外亲,而姻亲是不具备血缘关系,因婚姻而结亲,如亲家、妯娌、连襟等,像姑父、姨夫,都属于姻亲。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写道:“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研究乡村结构时提出的理论,是说人际格局的亲疏远近,像水面上泛开的涟漪一般,由自己为中心一圈圈延伸出去,按中心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我们中华民族最为注重血缘。
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乡土社会中,血缘的亲疏不仅仅决定了身份属性,还和人情、地位、财富、权益分配有关。在血亲和姻亲中又不断细化:姑父和姨夫,以父系原则参考,姑父是和父亲这头有关系,姨夫与母亲这头有关系。从差序格局来说,姑父的家族地位更亲近一些。
其实姑父和姨夫来比较有些伪概念,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两个称谓差着辈份。“父”除了父亲的本意,还是对有才德的年长男子的敬称,而“夫”者,女子配偶。姑父,是尊长,而姨夫,是平辈的角度来称呼。如果是小辈,也该同姑父一样,尊称为“姨父”。相对,平辈对姊妹的丈夫,称为“姑夫”。
那么,亲族中内外亲疏、上下尊卑的概念是怎么来的呢?
(2)文化的影响
第一、历史的影响
亲属关系的系统演变与社会的演化进程息息相关,复杂的亲属称谓通常对应了阶层更为分明的社会结构。亲属的差别是特殊社会构成和身份认同决定的。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战乱频发,以家庭为单位的血缘结构,很难在动乱的时代背景之下自保生存,团结就是力量,以父系血缘为核心的家庭联结成为家族,聚树成林,大家一起守望相助,才能更好地把自己的基因传承下去。
像魏晋到唐朝著名的世家大族“五姓七望”:崔、卢、郑、王、李,就是趁此乱世崛起的。
家族的形成奠定了父权社会的基础,由家族、氏族关系延伸出来的家支,既是血统制度,也是政治统治的制度。国家管法制,家族管德治,这样的威望体系,构成了旧时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继嗣、互惠与分配才逐渐沉淀为文化概念,形成稳固的教化后的秩序。
第二、儒家文化的影响
蒙学读物《弟子规》,由清人李毓秀整编自《论语》和《礼记》、以及倡理学的朱熹编纂的《蒙童须知》。开篇便是“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儒家把复杂的社会关系化繁成简为三类:上下辈关系,同辈关系、男女关系,并确立三个主要的道德标准,即孝、悌与男女有别。
“孝”,对尊长要孝顺,所谓“悌”,《说文解字》释义是“善兄弟也”,我们现在宽泛解释为对兄弟姊妹要亲密和睦。这种在家庭关系中的尊卑有序从幼儿启蒙时就开始灌输,儒家的人伦概念自然深入人心。
《礼记》有云:“父子远近,长幼亲疏,序而不乱……不失其伦。”同三纲五常一样,由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体框限在亲疏、贵贱、上下、远近的道德伦理体系中。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就是一个微缩的乡土社会,白鹿村以白、鹿两大姓氏,从亲属关系上互相联结,形成一个自治的稳定族群。白嘉轩承袭父亲白秉德的族长位置,就是血缘上的继嗣。身为族长的白嘉轩与族内辈份高的老人,通过宗祠以宗法管理白鹿村的日常事务。
对于村里人做法不成体统的,白嘉轩行使族长权利予以制裁,田小娥个人的“放浪”行为,决定了她不能入宗祠,与黑娃就不算合法婚姻。包括对田小娥“失德”的鞭笞,都是家族合理自治的范围。白鹿村反映的就是整个乡村世界的人情社会,男尊女卑、辈份有序、亲疏有别、伦理纲常。在亲缘和地缘诠释上非常具有代表性。
“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文化渗透有着稳定的力量,以男性为主导的亲缘关系,决定了传统社会的角色认同、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201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201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