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110章 髫龄日日过芦湾

第110章 髫龄日日过芦湾

推荐阅读:真实的克苏鲁跑团游戏脑海里飘来一座废品收购站神州战神鉴宝狂少大明烟火大唐之神级败家子人道大圣极道武学修改器修真高手的田园生活百炼飞升录


        蒙古人,在传统上没有严格的姓氏。
他们通常会将所属的部落冠于名字之前用于称呼,但部落名并未与个人的名字直接连在一起当姓氏使用,所以蒙古人通常只有名字,没有姓氏。
而名字的命名,又极具民族特色。
他们喜欢以动物来命名,如巴尔思[虎];用体格“结实”来命名“巴图”;以“幸福”命名“宝音”或“伯颜图”[福];以祖父、父亲的岁数来命名“吉林台”[六十]、“乃颜”[八十];以星辰、花草等为女孩命名娜热[太阳]、萨仁[月亮]。
【一】《七律.过银锭桥旧居》宋荦.诗
髫龄日日过芦湾,
家在双楼三海间;
微雨窗前听北曲,
清天桥上望西山。
蝠飞鱼跃庭花落,
鼓歇弦收岸柳闲;
金粉朱门风月老,
旧年游伴几人还。
友乾把马车赶到了鼓楼大街与沿儿斜街交界的地方。停好了车,便领着儿子有才进了“庆云楼”。
一进二楼的“云荷亭”,猛然看到“通政院[邮政部]”的巴图。
巴图是蒙古人,不到三十岁的样子,他是通政院大都分院的一个佥院[市场监管司司长]。天子脚下,遍地是官,虽然巴图是四品命官,但他并没有什么官架子。
一见到甄友乾,巴图先是一顿大骂,“呵,你个老甄,真是不够意思!为何请客,也不喊我一声?”
甄友乾打着哈哈,“不喊你,你这也不来了么。这就叫‘有福之人不必忙,无福之人跑断肠’。怎么,巴大人到霍站赤这个小衙门有何公干?”
老霍连忙接茬说:“别提了,他来我这能有什么好事!这不,春节不但不让我放假,而且还让我赶快加人。”
“嫁人?”友乾吃了一惊,“让你嫁给谁!”
“嫁给你,你要嘛?”老霍笑道,“什么耳朵,你说你,比我也大不了几岁,怎么,耳朵背了?成天阶老惦记着做新郎?”
“不是,”友乾说,“刚才不是你说,巴大人让你头春节嫁人么。”
巴图道:“我是让他加些递夫,这不,春节期间,来京的货物太多,让他临时招收一帮人……你却让老霍嫁人,他嫁了人,我不就更缺人手了嘛……”
闹明白了怎么回事儿,大家就哈哈大笑。
友乾说:“加几个步递,对老霍来说不是小事一桩嘛,怎么还愁眉苦脸的?我还真以为要把他给嫁了呢!”
“嚯,小事!”老霍说,“你给我弄俩人试试。春节期间,不光我们‘通远铺’的人手不够,就连那些私营的‘递运铺’也是人手不足。平日里那些闲散之人,现在都让镖局和民信局等地方铺子给招去了,人家还是‘一把一捞’的[指当场付钱]……”
巴图说:“你新招的‘递夫’,也可以‘一把一捞’。”
杰克逊听得懵懂,问道:“捞什么?”
老霍白了他一眼,说了句,“捞你蛋子,捞什么!”
杰克逊更加疑惑,“明明是给他们送货,干嘛捞我的蛋子?”
老霍一脸严肃地说:“你的不是大么,好捞呀!”
友乾赶紧转移话题,“快递的生意这么好吗?干脆,我也开一个‘递运铺’得了。”
巴图道:“行啊,今晚我就给你批条!”
“现批,哪来得及啊!”老霍说,“老甄呀,你能不能从乡下给我找几个强壮的小伙子,帮我解燃眉之急。”
“都有什么要求吗?比方说骑马。”友乾边说边比划骑马的动作。
“还骑驴呢!”老霍说,“你以为我在聘请张果老?人,我都没地方弄去,还给你配马?这是步递,只要能走路就行。再说了,都是京城以内的物件。”
这时,“芥末墩”、“京都熏肉”、“金针鸡丝”、“大都烤鸭”、“杏干肉”,五个凉菜都陆续上了桌。
大餐桌旁边有个小茶几,有才和清婉坐在那里,他俩一边一个,听着大家聊天。
杰克逊说道:“菜都上来了,让他们俩也过来坐吧!”
友乾说:“他俩就在那边坐着便好,待会儿我们吃剩了菜,端过去,再上俩馒头,他们吃了就去车上等我……”
“干嘛不过来一起吃?”杰克逊不解地问,“这么一张大桌子,又不是坐不开。”
老霍告诉他说:“这就叫,‘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对饮’,哪像你们外国人,四六不懂!”
老霍和杰克逊早就认识,他俩是通过发快递认识的。外国人的一丝不苟让老霍很是看不惯,见面就说他“外国人小气”。为此,杰克逊总感觉低人一等,好像所有的大都人都瞧不起他。今天老霍又说他“四六不懂”,便火冒三丈,“谁是外国人,谁四六不懂!”
一根筋的杰克逊真的生了气,老霍便放低了声音问:“难道你不是外国人么?”
“当然不是了!”杰克逊说“我们的大汗说,我们是色目人,是仅次于蒙古贵族的二等中国公民,你老霍算什么,一个四流分子。”
“四流分子,噢,我是四等人呀!”老霍一听也怒了,“谁排的?”又转头问巴图,“你们蒙古人排的!?”
巴图忙解释说:“我们从来就没有这样排过,”手一指友乾,“都是他们汉人私下里捣鼓的排行榜。”
甄友乾一听,也不高兴了,“怎是我们汉人捣鼓的?若是真有这样的排名,我们干嘛不把自己排第一呀,而非要弄了个‘小三’,这不是自打嘴脸么……”
眼看就要打起来,清婉赶紧过去说道:“这怎么还没喝,就要掀桌子了呀!”
友乾道:“我们在一起,老是这样,打不起来的。”
清婉不放心地说:“公爹,你的年龄最长,怎不让着点儿弟弟。”
“他们都在挣做‘小三’,这我怎么让……”友乾被清婉掐了一下腿,随即便拍了拍手道,“都静一静,还是清婉说的好啊,让我让着点儿弟弟,这说明我们都是兄弟呀……”
正巧端菜的侍女端来了一个“水晶肘子”,友乾知道冷盘已经上齐,便道:“来,兄弟们,让我们举起酒杯,为我们之间的团结,干一杯!”
其余人都跟着站了起来,端起了酒杯与友乾碰了碰,说了句,“团结,干杯!”
门口倒酒的小侍女看见客人已经开席,就赶紧下去通知厨房准备出菜。
当友乾他们吃去了2/3左右的冷盘时,正好上了第一道菜“它似蜜”。侍女把热菜“它似蜜”放在主宾巴图的前面,将没吃完的冷盘移向副主人老霍的位置。
以后的上菜,侍女们按照热菜[冰糖肘子]→炒菜[炒麻豆腐、京酱肉丝、京味腐乳红烧肉、宫门献鱼]→大菜[黄焖鱼翅、清汤燕窝]→汤菜[乌鱼蛋汤、鹿茸三珍]→炒饭→面点→水果的循序依次端上。
但需注意的是,前一道菜还未动筷时,要通知厨房不要炒下一道菜。如果来宾进餐速度快,就须通知厨房快出菜,防止出现空盘空台的情况。
【二】《探清水河》
——北京小曲/左木修.词 北京小曲/黄诗扶.曲 李小萌.歌
炒菜上完了。
在上大菜之前,侍女把吃剩的热菜端到有才的小茶几上,并给他拿来了两个馒头。
有才见清婉不吃,便问:“姐姐,你不饿?”
“噢,我不太饿。”清婉顺手掐了一口馒头放进嘴里。其实,并不是她不饿,是友乾提前嘱咐过她,等有才走了后,让她上席。
侍女换下了用过的骨盘,便上了第一道大菜——黄焖鱼翅。侍女又视情况,上一道点心——稻香村糕点大拼盘。
巴图让侍女把点心端给了有才吃。
侍女端过去了点心,又回来问友乾:“客官,本楼的歌舞班在门口等候,是否让她们进来为诸位歌舞助兴呀?”
友乾道:“你不见,孩子还在么?等孩子吃完了饭……”
“这就完了,这就完了,”有才拿起几个糕点就跑出了门。
见有才走了,清婉也起身假装告别。
友乾说:“你先别走啊,你不是要和杰克逊谈合作么?!”又转头对侍女说,“你让人去跟着我儿子,顺便带些饲料过去,喂喂我那匹马。”
侍女应诺着出了包间。
杰克逊让开了自己的位置,让清婉坐在他与友乾之间,侍女赶紧上了一套餐具。
七八个妖艳的女子顺序走进了包间。
伴奏的五个女子坐定后,站着的,最漂亮的那个女子问:“各位客官,想听什么曲子?”
友乾说:“巴大人,你来选吧!”
巴图道:“我当然愿意听草原的长调了,不过,长调,我在上都也可以听,在大都,就听你们地道的散曲吧!”
漂亮歌姬说:“那么,我为大人唱一曲‘村坊小调’如何?”
巴图道:“行啊!”
歌姬转过身去,用手中的团扇一指伴奏的女子,音乐随即响起。但是,那歌姬并没有转身,依然背对着大家,手中的那把团扇却悄然地搭在了自己纤细的腰间,只听她清亮地唱道:
“桃叶儿那尖上尖,柳叶儿就遮满了天。”
她一边唱一边慢慢转身,当她再一次转过身来时,就一下子惊艳了全场。
女人就是怪,明明是同一个女子,为何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却能释放出无穷的魅力,塑造出角色的多变?
美哉,妙哉。
[歌曲]“在其位这个明阿公,细听我来言呐,此事哎出在了,京西蓝靛厂啊,蓝靛厂火器营儿[1],有一个松老三。”
也许,元曲的魅力就在于此,歌姬不像是在演唱,而是像在诉说:
[歌曲]“提起那松老三,两口子落平川,一辈子无有儿,生了个女儿婵娟呐。”
那歌姬一边唱一边用她手中的那把团扇表演着。这时,又上来一名舞姬,围着歌姬表演曲中的主人公“大莲”。舞姬夺走了歌姬手中的那把团扇,她扭捏多姿,尽显少女的妖娆……
[歌曲]“小妞儿哎年长一十六啊,取了个乳名儿,姑娘叫大莲呐。江水春沉沉,上有竹林深,竹叶坏水色,郎亦坏人心。”
这时,又上场了一为男装打扮的舞姬,扮演“六哥哥”。
[歌曲]“太阳落下山,秋虫儿闹声喧。日思夜想的六哥哥,来到了我的面前呐,约下了今晚那三更来相会啊,大莲我羞答答,低头无话言呐。残阳映黄昏,如烟雨纷纷,笑天不懂情,笑我太痴蠢。
秋雨下连绵,霜降那清水河,好一对那痴情的人,双双就跳了壑。痴情的女子这多情的郎呐,编成了小曲儿来探清水河。啊…啊…啊……”
————————————
注释
[1]蓝靛厂火器营儿
(1)蓝靛厂位于海淀区西部。东至京密引水渠,西为昆明湖南路,南依远大路,北跨蓝靛厂路。
这里地洼水清,宫内派力役在此种植大片的蓼蓝、山蓝和菘蓝草。草出后,将其叶子铺在板上,渍之以水,使起酵发热,待至干燥,上下搅和,又渍水发酵,如是多次,至酵全息,则成暗青黑色,谓之蓝靛。该地因加工蓝草制作颜料,故称靛园厂、打靛厂和蓝靛厂。
当年“蓝靛厂靛户三名,每名银四两”(见《宛署杂记》)。万历三十六年(1608),在此建护国洪慈宫,后改广仁宫(即西顶娘娘庙)。“城西蓝靛厂碧霞元君庙地低,年年男女抱土袋往祀,名进士”(见《燕都杂咏注》)。清代,这里不再种蓝草和造办染草,但这里古刹庄严,营房林立,铺面毗连,久经不衰,正像震钧在《天咫偶闻》中所描写的“蓝靛厂,火器营驻此,街衢富庶,不下一大县”。
(2)地名来源
蓝靛厂是元明清时期,出产青蓝色染料的基地。明朝叫“内织染局”、清朝改称“织染局”,织染局外署辖蓝靛厂。“织染局”属于皇宫大内,是宫廷官署,由宦官掌控。设“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就用缎匹”。织染局只是管理机关,其下属单位有建在朝阳门外的生产场所“外厂”跟建在城西北的颜料基地“蓝靛厂”。
(3)昔日情况
蓝靛厂大街分为南大街和西大街,南大街较长,约1.5里,西大街较短,约0.5里,高空俯瞰两街呈直角拐尺状。地理位置东临长河,西望香山,北接颐和园,南及京城,是京城通往香山的必经之道,长河又是通往京城北海、后海的水路通道。这里有久负盛名的西顶庙以及立马关帝庙,加之老营房、火器营等旗人的集居,蓝靛厂逐渐形成了京城西北的商品集散地和商业重镇。
老字号商铺有月盛斋的糕点、富太山的烟铺、瘸吉的酱肉、仁昌的成线铺,“德源成”、“德源兴”的酱菜,“永利斋”的满汉饽饽铺,德丰聚的杠房(杠房是专门从事为婚嫁丧娶提供大鼓锣杖大棚花轿以及轿夫吹鼓手等服务的买卖),以及昌厚的文房四宝和西门的当铺,这些店铺直到五十年代还很红火。
听老人说,过去蓝靛厂街五天一小集、十天一大集,集日的时候大街上满是人,铺地摊的、做小买卖的沿街都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好不热闹,特别是赶到庙会的日子,西顶庙前更是热闹非凡。
西顶庙也称碧霞元君庙又叫广仁宫,是属于道教的庙宇,里面供奉的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又称泰山娘娘,是广泛流传于北方民间地位高权至高无上的女神,她掌管人间的善恶,有护国庇民之责,普济众生之任,是一位无所不庇护保佑的女神。
(4)火器营
中国是火炮的故乡,现代的火炮都是从中国古代发明的抛石机发展而来的。
抛石机也叫发石车,抛石机最早用于战争是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战国时代。据《三国志.魏书》记载,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时,曹操曾使用抛石机攻破了袁绍的营垒,从而大获全胜。
公元8世纪,火药的发明使抛石机的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跃。公元10世纪,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后,抛石机便由抛石变为抛火球。火球又称火药弹,这便是最早的火炮。
宋代,是我国古炮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公元12世纪30年代,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器――火枪。13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竹制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北宋仁宗时期编纂而成的《武经总要》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古炮大全”。该书遍收历代上好的攻城兵器,其中辑录了10多种古代样炮,并附有火炮图形。
我国最古老的火炮,要比欧洲现存最古老的火炮早半个世纪。13世纪中叶,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帝国军队挥师征战,能够打败交战国的主要原因,就是火炮武器的发展使用。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才开始发展。
(5)关于蓝靛厂火器营儿
据记载,在清乾隆35年(1770年),清帝下旨在北京城建了两个专门演练使用火枪火炮的火器营.一个建在城里,称内火器营;另一个就建在城外西北的清水河(昆玉河)畔,即今蓝靛厂的北侧,称外火器营。后来内火器营撤除就只剩下一个,也就没有内外火器营之说了。
火器营的建设甚是规范,大营内建房有1700余间,驻扎着全部由满蒙两族组成的正红、正黄、正蓝、正白和镶红、镶黄、镶蓝、镶白八旗营兵,大营四周修有四公里长的厚厚围墙,墙外是排水的壕沟,东南西北四面各设有一个营门,俨然是一座完整的小城。由于这里的驻军连同家眷有一万余人,而且都是拿银饷吃俸禄的旗人,故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商人、小贩和手艺人,他们在火器营的南门外做起了生意,逐渐形成了一条商业街。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207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207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