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99章 万古晨昏常对待

第99章 万古晨昏常对待

推荐阅读:闪婚夫妻宠娃日常圣女魔力无所不能农村女婿蝉动柯南之又一个名侦探谁让他修仙的!摊牌了,我的卡组来自东方我的投资时代见闻天道我的异能悠闲生活


        【一】《登齐政楼-上阙》张宪.诗
层楼拱立夹通衢,
鼓奏钟鸣壮帝畿;
万古晨昏常对待,
两丸日月自双飞。
年货基本置办齐了,甄友乾好不容易把马车拖到了齐政楼[今鼓楼]脚下的驰道上。
清婉端坐在车前的大箱子上,掀开车帘问道:“这里让停车吗?”
“我不停这儿。”友乾让有才坐到副驾驶上说,“我们这就走!”
“走也不行啊!”
“这你就不懂了,这段时间,走一小会儿还是可以的。”
驰道是皇帝的专用车道,大臣、百姓,甚至连皇亲国戚都是没有权利走的。但也有例外,就是每逢大的节假日,或遇上庙会、赶集等,皇帝为了给百姓提供方便,也允许他们把车子停在驰道的两边,或者简短地走一小段路。
看到马车过了万宁寺[今钟楼],还一直往北走,清婉就问:“咱这是去哪儿?”
“送你回家。”
“不买衣服了?”
“下午买。”
“下午,”清婉明显有些不悦,“干嘛不一下子买上?”
“先把‘年礼’给你父亲送家去。”
“噢~,去我家呀!”
“那你以为呢?”
“我以为……去我家不是往东南走么?”
“逢集,往东南哪能过的去,到了光熙街[今北三环中路]往东一拐,也是一样的。”
“其实,看我父亲下午去也行。”
“回家看望父母,怎能下午去?都得上午一早就去。”
“我家才没那么多讲究呢!”清婉拍了拍一大箱子年货说,“你是怕这一箱子东西给放坏了吧!”
“现在的东西,怎能放坏?”
“既然东西放不坏,过个十天八天的回家,不也一样么!”
“为何非要过个十天八天呢?”
“你不见,我今天穿的有些寒碜,何不等我做好了新衣服,穿上回家,岂不更好!”
“新衣服,春节穿着回去显摆也不晚么!古语说,姑娘回家看父母,不能超过腊月二十三。”
“为什么?”
“腊月二十三,姑娘姑爷不登门。”
“你瞎编的吧!”
“我哪有那本事还能编古语。老人说,腊月二十三以后姑娘回家会踩断娘家的根儿。这就叫‘闺女不踩娘家尘草’。”
“我们于家的正根儿不是在我们甄家放着么?踩不坏的!”清婉又笑道,“噢~,你是怕我回去踩坏你的亲外甥于慕凡吧!他那大高个子,我踩得着么……”
说笑间,马车便转了直弯,拐向文明街[今东单北大街],大约又走了一个时辰,便到了齐化门[今朝阳门]附近,清婉的娘家就住在这里。
她的家原先可不在这里。
自从通了通惠河,门内九仓之粮皆从齐化门运至,它是通州码头最近的一个城门。那时离京南去的官员客商,或是由南入京朝觐、经商的官员与客商,都要在此门经停。有些携带高档中药材的商贾,还没上岸,便被抢购一空,清婉的的祖父为了购药的方便,便把家搬到了此地。
进了家门,清婉就问甄姨娘,“我爹呢?”
甄姨娘说:“上班去了。”
“还没放假?”
“你爹什么时候这么早就放假了?”
“我们的大汗不是一直住在上都么,根本用不着我爹去侍候,他还不赶紧地和他的那帮太医们放假,尽早回家过年。”
“皇帝不在,更得坚守岗位。”甄姨娘说,“听说今年大都的官员,年假会长一些。”
“长又能长到哪去?也不过是十天八天的日子!”
“哎~”看到那么多的礼物,还有一个大箱子搬进了客厅,甄姨娘眉开眼笑地道,“你爹说,小年就放假,过了十五才上班……”
放好了礼品,友乾嘱咐道:“妹子,你让人把箱子里的东西,找个阴凉的地方放好,可不要放坏了……”
“好呀,我这就安排。”甄姨娘说着,便让丫鬟去找厨房的李三前来处置。
友乾告诉甄姨娘,“妹子,别忙活了,我们这就回去。”
“晌天了,吃了饭再走。”
“等你做好了饭,得等到什么时候,俩孩子早饭还没吃呢!”
“这不找李三去了么,我这就安排他做。”
“算了,我们出去吃点儿就行,”友乾边说边领着清婉他俩往外走,“再说,我们有好多东西还没买上呢……”
甄姨娘没有再做太多的挽留,把他们送出了大门,又看着他们上了车。
马车出了于家胡同,回到了文明街。马车并没有往斜街方向走,而是左拐去了文明门[接近现在的崇文门位置]。
【二】《出文明门》薛瑄.诗
文明门外柳枝新,
百啭黄鹂送好音;
行过御沟回望处,
凤凰楼阁五云深。
文明门是京城东南部进城的唯一通道。
由于人员往来频繁,于是有许多乡下人在城门外设摊叫卖,其中以经营大蒜的居多,于是被称为蒜市。
这个蒜市,其实就是一片空场地。在这块长条形的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场地不断地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
这几溜长条的类似路的街道上,可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还有驻足观赏通惠河景色的。
在明朝嘉靖年间修建北京外城以后,蒜市一带就成了城里。在形成南北走向的真正街道后,人们就把这条街称做“蒜市口街”。可是后来,在街道的北口有“景德轩”和“精品阁”两家瓷器店先后开张,且买卖兴隆,到了清朝宣统年间便改称“瓷器口”。
出了文明门,清婉掀开窗帘往后张望,见城墙两边的柳树已经泛绿,就惊奇说:“有才,你看,柳树发芽了……”
有才看也没看,不相信地道:“怎么可能!”
“怎不可能?今年闰的是正月,来年的春天当然会早一些来……”友乾跳下马车,扯着马绳在蒜市上往前溜达,看见中意的大蒜,就买上几辫。
清婉笑话他说:“都说这土地主抠门,还真是的,你说你,为了这么几头大蒜,跑这么远的路够买饲料的钱么?”
友乾“嘿嘿”一笑,“这儿的大蒜好,再说了,这日子就得过,能省一点儿,就省一点儿。”
“你攥那么多钱干什么?”
“干什么,还不是给你们买新衣服。”
“你省这点儿钱呀,能买啥?穷裤?”
走到一个小吃摊,友乾便驻了马车,又从车后拿来了马凳,对车上说:“下车,吃点儿早餐吧!”
清婉掀开车帘问:“还是早饭!?”抬手指了指天空,“有太阳在头顶的早饭么?”
友乾笑着看着清婉说:“我刚来京城的时候,就和我妹子经常来这儿喝这豆汁[1]。这儿的豆汁很有特色,是很浓很稠的那种,那酸涩浓重的口感呀,直叫是‘爱的人爱死,恨的人恨死’!如果你觉得难以入口的话,就来份焦圈蘸着,吃一口油油脆脆,吸溜一口滑滑稠稠,在嘴里面粉的甜味足可以消减豆汁的酸楚,搭配起来好吃极了!”
看到饭摊上吃得兴高采烈的人们,清婉就找了张没人的小桌坐了下来,有才坐在了她的身边,友乾就坐在了他俩的对面。
看着清婉皱着眉头喝豆汁的样子,友乾说:“怎么,我让小二给你做一碗蛋汤?”
清婉又试着喝了一小口豆汁,咬了一大口糖火烧,笑着说:“算了吧,嫁到你们甄家,就得习惯你们的生活方式……”
————————————
注释
[1]豆汁
京豆汁历史悠久,据说早在辽、宋时期就是民间的大众化食品。乾隆十八年(1753),有人上殿奏本称:“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于是,源于民间的豆汁就成了宫廷的御膳。
由于北京老字号的豆汁店不少,所以老北京人喜欢这口的也比较多。老磁器口豆汁店是多年前锦馨豆汁店改制后,部分人员另起炉灶开了这家店,并且迅速发展了多家分店,每家分店平均每天卖出近千碗豆汁,店内除了豆汁外,还有螺丝转、墩饽饽、焦圈、糖火烧等各种老北京的传统小吃。
(1)特色小吃
豆汁,具有色泽灰绿,豆汁浓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豆汁是北京具有独特风味的冬、春季的传统流食小吃。尤其是老北京人对它有特殊的偏爱。过去卖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两种。售生者多以手推木桶车,同麻豆腐一起卖;售熟者多以肩挑一头是豆汁锅,另一头摆着焦圈、麻花、辣咸菜。
喝豆汁必须配切得极细的酱菜,一般夏天用苤篮,讲究的要用老咸水芥切成细丝,拌上辣椒油,还要配套吃炸得焦黄酥透的焦圈,风味独到。
(2)关于豆汁
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让人想起豆汁。北京人爱喝豆汁,并把喝豆汁当成是一种享受。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犹如泔水般的气味使人难以下咽,捏着鼻子喝两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瘾,满处寻觅,排队也非喝不可。《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并说,“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谓精妙绝伦。”
豆汁是什么?
实际上是制作绿豆淀粉或粉丝的下脚料。它用绿豆浸泡到可捻去皮后捞出,加水磨成细浆,倒入大缸内发酵,沉入缸底者为淀粉,上层飘浮者即为豆汁。发酵后的豆汁须用大砂锅先加水烧开,兑进发酵的豆汁再烧开,再用小火保温,随吃随盛。不要看其貌不扬,但一直受到北京人的喜爱,原因在于它极富蛋白质、维生素C、粗纤维和糖,并有祛暑、清热、温阳、健脾、开胃、去毒、除燥等功效。
(3)健康食品
豆汁属于天然发酵的豆制品,有科学家从东直门豆汁店、隆福寺豆汁店、老磁器口豆汁店分别采集样本,通过DNA测序的方式鉴定了其中的微生物构成。结果发现,主要发酵微生物其实是乳酸乳球菌,此外还有乳酸杆菌、链球菌、醋酸杆菌等多种微生物都参与了豆汁的发酵过程。
尽管豆汁的发酵和酸奶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由于杂菌的存在,其风味远比超市的那些酸奶复杂。经过现代科学仪器的检测,豆汁中的风味物质至少有40种左右,其中主要是各种醇类物质,其次是有机酸、醛、醚类物质。
有些老北京特别喜欢喝豆汁,而且还喜欢去特定的豆汁店喝,这其中也有科学道理。不同门店的发酵工艺、发酵环境不同,导致其中的发酵微生物不同,发酵产生的风味物质也有差异。比如护国寺的豆汁醇类物质比较多,而老磁器口豆汁中的醛类物质比较丰富。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208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208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