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94章 红袖鸾销玉笋长

第94章 红袖鸾销玉笋长

推荐阅读:农村女婿蝉动柯南之又一个名侦探谁让他修仙的!摊牌了,我的卡组来自东方我的投资时代见闻天道我的异能悠闲生活万界大强盗西游之人在天庭朝九晚五


        【一】《大德歌.冬》关汉卿.散曲
雪纷纷,掩重门,
不由人不断魂,
瘦损江梅韵。
那里是清江江上村,
香闺里冷落谁瞅问?
好一个憔悴的凭栏人。
等纪绪把暮羽他们吸引走后,清婉就悄悄地上了楼。
她倚栏眺望,痴痴地看着远方:大雪纷飞,掩蔽重门,让人怎能不断魂?近日来,清婉是愈加的憔悴,就似那江梅失去了往日的风韵。
抬眼望去,哪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人理睬与慰藉?只剩下一个面容憔悴、翘首远望的凭栏人!
正在胡思乱想,只听得暮羽一声“咯咯”大笑,就见他一把抓住了红衣人。当红衣人转回头来,见是自己的老师,便问:“你的大将军呢?”
纪绪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清婉却在楼上招手喊道:“喂,我在这儿吶!”那表情真可谓得意于言表,“小样,我还斗不过你俩小子!”
见大姐早已上了楼看着他们乱跑,暮羽气得把竹马往地上一丢,回自己的屋去了;采婗跟着暮羽跑了一个下午,更是累得连晚饭也做不了了;清婉凭借纪绪的保护,倒是没有一点儿劳累,可她不会做饭呀!无奈,纪绪只好亲自动手。
看着纪绪麻利地炒着小菜,清婉就问:“纪公子经常做饭吧!?”
“是啊!”纪绪说,“初来京城时,根本吃不惯你们北方的菜,所以就学着自己做。”
清婉玩笑道:“我那可爱的小表妹呀,你到底是哪辈子修来的福,找了纪公子这么个如此细致贴心的人……”
一提及小表妹,纪绪就有些激动,便问:“你跟表妹说了我的情况没有?”
“说了。”
“她如何反应?”
“她有什么反应,我哪里知道?我只是给她去了封信,告诉她,那首《卷珠帘》是暮羽的先生写的……”
“你说我是先生干嘛!”
“我不说你是先生,难道说你是暮羽的同学?”
“你不会说,我是修染的同学!”
“这有区别吗?”
纪绪道:“你说我是家里的私塾先生,她会以为我七老八十了呢!”
清婉“嘿嘿”地笑,瞟了纪绪一眼说:“如果,两个人真心相爱,年龄,还是问题么?”
两个人说说笑笑,不一会儿,几个小菜就做好了。
采婗好不容易喊来了暮羽吃饭,他简单地吃了两口,脸也不洗,口也不漱,便倒头睡下了。采婗吃过了晚饭,碗碟也懒得去洗,起身想回自己的房间休息。
清婉朝着她的背影大骂:“呵,你这小妮子,自从做了个小妾,是越来越不像话了,你是不是还想让我伺候你呀!”
采婗回头做了个“鬼脸”,转头跑了。
清婉只好帮着纪绪收拾着满桌的残羹剩饭和一大叠的锅碗瓢盆。看着油乎乎的灶台,想必厨房有时间没有打扫了,纪绪又动手清理起来……
【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整理好了厨房,清婉在中堂[正屋的中间房间]给纪绪沏了一壶茶,纪绪陪着清婉聊了一会儿天,直到把那壶茶喝得没了颜色,才告别清婉,回到自己的房间批改学生的作业。
清婉挑弄着火盆,坐在正屋等公婆回来。
已过张灯时分,也不见他们的身影,雪天路滑的估计他们今晚可能不回家了,便熄了油灯,回自己的屋子准备睡觉。
清婉和有才住在东厢房,采婗住在他们隔壁的小里间。
清婉脱了外套,只留一件贴身的小棉袄,她钻进了冰凉的被窝,裹着厚厚的被子正迷迷瞪瞪时,就听自家的大黄狗一阵的欢叫,估计是家人回来了。
她急忙起身,顺手捞了件斗篷披在了身上,出了房门,小心地下了台阶,踏着积雪,走过庭院,拐过影壁,出了垂花门右拐就到了宅门。听到车夫王大个子喊采婗的名字,清婉应了一声,便拉开了门栓。
看见从车上只下来一个人影,清婉便问:“怎么,只有恁一人回来了?”
友乾“嗯”了一声便进了大门,王大个子牵着马车去了侧门的马棚。
清婉转身关上了大门,问道:“他们,怎么,没跟恁一起回来?”
友乾道:“噢,雪大,他们住在了你大姑家里。”
友乾的步子很大,清婉便紧跟了几步,脚下一滑,差点儿摔倒,友乾赶紧伸手扶住了她,就此牵住,就再也没有松开手……
到了屋门,清婉迈着轻容的步子,优雅的进入正屋,寻找着油灯点燃了。
正想转身离开,却与友乾撞了个满怀,“你跟我身后干嘛?”清婉顺势替他解开了风衣,挂在了墙角的衣裳架上,又多余地问了一句,“你喝茶吗?”
友乾望着她说:“喝!”
清婉白了他一眼,“喝什么喝?不知是人家与你客气?这么晚了,早点儿睡吧!”说罢,莞尔一笑,退出了正屋。
【三】《三煞.想着他.西厢记》王实甫.杂剧
想着他眉儿浅浅描,
脸儿淡淡妆,
粉香腻玉搓咽项。
翠裙鸳绣金莲小,
红袖鸾销玉笋长。
不想呵其实强:
你撇下半天风韵,
我拾得万种思量。
清婉慢慢地下了台阶,缓缓走向东厢;上了台阶,轻轻推开房门,迈了进去;她又转过身来,抬头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悄悄关上了房门;她把头靠在门上,寻思了半天,又悄悄拉开了门栓;她抖落掉斗篷上的雪花,抬手丢在了春凳上;她缓步来到梳妆台前,坐下,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发呆……
那真丝的小袄着实可身,它完美的勾勒出她那窈窕的身姿;昏暗的灯光下总也掩盖不了她自然流露出来的那一抹美艳,玫瑰花瓣似的双唇偶尔轻轻抿动,梦幻了她角色的容颜……
“吱-嘎-”一声,门轻轻地被推开了。友乾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渐渐靠近她。
乍一听声,清婉抖擞了一下,随即拔掉了头上的发簪,用以掩饰自己的慌张,却只见黝黑的发丝在她身后绸缎般地展开,镜子里,她那墨瞳幽深的眼眸瞬间将来人给淹没……
友乾撩起了她的一缕丝发,放在了唇上品味。
清婉急忙起身,慢慢转过头来,小声怒斥:“快出去,你不见,人家要宽衣睡觉了吗?”她又曲手指了指里间的采婗。但心里知道他并不会听话,就用双手来推搡他,可双双被其捉住。猛一抬头,见他满头的雪花,定是他在门外已踟蹰了很久才跨了进来……清婉不再忍心赶他走,就这样静静地任他那双冰冷的手轻轻地握住自己……
一片雪花飘落了,落在清婉的脸上,又瞬间融化,变成了一颗泪珠。
友乾轻轻为她抚去,“真美!”
“什么?”
“我说雪花,你可不要多情!”友乾调戏道。
“哼!”清婉轻轻一跺脚,撒起娇来,“它再美,也会化为乌有,哪比得了我?总在你的眼里。”
“谁说不是呢?你才是世上最美的花。”友乾低头轻吻。
就在他低头的一瞬间,清婉又看到了他满头的雪花,恰似白发,便调笑说:“怎么,才一日不见,就想白了头?”
友乾一把抱住了她,说道:“若与你相守白发,是我平生所愿,喜乐安然!”
清婉把玉笋般的食指放在了友乾的嘴边,让他不要做声……
两个人的快乐,怎能俏无声息?
清婉告诉友乾:“快,带我离开!”
友乾知道清婉想喊,便抱着她的小屁股悄悄出了东厢……
两步远的路,友乾足足走了一杯茶的工夫,他上了台阶,用清婉的后背,轻轻地推开了正房的门。进屋后,他又提起后腿给掩上了屋门。
清婉只觉得有两只毛茸茸的大爪子搭在了她的后身,吓得她是一阵尖叫,并拼命地往友乾身上蹿……
友乾抬起腿,踢了出去,骂道:“一边去!”
清婉回头查看,却是自家的那条大黄狗。可能是,傍晚打雪仗时没有尽兴,现在上来讨扰清婉。
大黄狗挨了友乾的一脚踢,便哀叫了一声,夹着尾巴低头蜷缩在火盆[1]的旁边,趴下去再也不敢动作了。
友乾放下了紧紧盘踞在自己身上的清婉,走到火盆前,蹲下,放了几块木炭进去,顺手拿起旁边的那把火箸,拨了拨火盆里的炭火,细细的火星瞬间飘了起来。
他又起身寻来了他经常铺在火盆前坐着喝茶的那块地毯,盘坐了上去,让清婉坐进他的怀里,箍着她,望着盆子里的火光。
熊熊的炭火似爱的火苗,在不停地蒸发着他们……
————————————
注释
[1]火盆
火盆是指盛炭火的盆子,用来取暖或烘干衣物。火盆是用泥做的,一般在秋天制作。火盆,也叫“神仙炉”,具有极强的地方风韵与传奇色彩。
据说,火盆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使用,传到今天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古代,室内取暖多靠火炕,但屋内的热度往往不易升高,有时虽然把炕烧得滚热,也抵不住外边的风雪严寒,于是人们就发明了火盆。
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出现过四个寒冷期,元明清时期是第四个寒冷期。一年中有约150天都是寒冷的冬天,最冷时气温可达零下二三十摄氏度。乾隆曾有诗曰:“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
古人的“暖”来自于“取”,用什么样的方式“取”,受到太多条件的限制,在没有集中供暖、电热毯、暖宝宝的古代,人们是怎样抵御寒冬的呢?
(1)经久不衰的原生热源:火坑、火盆
“围炉而坐”是古代非常普遍的冬日景象。
一般人家都有炭盆,盆是铜或铁制成的,外面加上一个箱形秀气的笼罩,防止失火或掉进别的东西;没条件的,就用泥盆。其实,两者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是“精装版”、“简装版”的区别罢了。
古人取暖多用木炭,卖炭翁也是“取暖”文明下的职人,炭火之薪,是最起初的供暖能源。
(2)老祖宗也有暖手宝:手炉、足炉
白居易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在本诗中,白老先生暴露了两个御寒的小秘诀——喝酒和火炉。
喝酒御寒,是古人常常会采用的一个小方法,虽不一定科学,但饮酒可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短暂时间的取暖还是可以的。白先生用火炉来暖酒,酒来暖身子,是大雪天留住客人的绝妙取暖办法。
火炉的形状大小有很大的区别,大的可达数百斤,高一米多,三足、四足皆有,很华贵;小的则如西瓜大小,随手可提。
到了唐代,人们又用铜制成手炉。手炉呈椭圆形,里边放火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里面暖手。脚炉比手炉要大,可放在脚下暖足。此外,还有暖足瓶,俗称汤婆子,里边灌上热水,晚上放在被窝里。宋代黄庭坚有首诗说,“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这种暖具。
(3)冬日办公居家神器:暖炉、暖椅
古人真的很讲究。室内取暖,就要用上专用的“暖炉”。皇宫里多用铜质暖炉,做工精致华美;民间多用陶土或铁质暖炉,更看重实用功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暖阁春初入,温炉兴渐阑。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说的正是这暖炉。
无论居家还是办公,当暖炉满足不了需求时,更有创意的取暖工具——暖椅就诞生了。清代典籍《闲情偶寄》的作者李渔,是古代文人中少有的“高端技术宅”,他在著作里专门讲述了自己设计暖椅的经历。他在椅子下面设计了一个抽屉用来放炭炉,坐在这样的椅子上,全身都能暖和。
(4)川味十足的暖房:椒房殿
花椒只能作香料?古人可比你有创意!古书《三辅黄图》记载,汉代在未央宫中设有椒房殿,以花椒和泥涂墙壁做保温材料,“取其温而芬芳也”。冬天置身其内,有御寒保暖之效。
以花椒为保温涂料的方法更为后人所效仿。《世说新语》上记载,西晋时首富石崇便“以椒为泥涂室”;而南朝庾信《梦入堂内诗》中也有“香壁本泥椒”的文句。这样的房间果然川味儿十足!
(5)穿越时空的中央空调:火墙
古时帝王的取暖,更是享受着“中央空调”般的体验。
从明代开始,皇宫里为了取暖,设了“惜薪司”,这就是最早的“供暖办”了。能工巧匠们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夹墙,俗称“火墙”,通热入墙即可取暖,比如秦代咸阳宫遗址的火墙结构就非常出名。
火墙的具体取暖原理,可从右图了解。总之这样的设计可以使整个宫殿都感到温暖如春,简直就像是从现代穿越过来的中央空调一般。
(6)精神驱寒法:九九歌
寒冷的天气虽然十分难熬,却熬出了古人过冬的情趣。
据传,远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九九歌》就已经被古人创制并广泛使用:“一九二九,缩脚缩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八九,摇脚摆手;九九八十一,老农田中犁。”
当然,人们也不忘苦中作乐。
在古时,民间还相继流行了许多冬日消遣方法:一到入冬,有的画素梅一枝,花八十一朵,从冬至日起,每日染红一朵,谓之《九九消寒图》;还有的画一幅九行八十一格表,叫《九九消寒表》,日涂一格,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格子满则寒消。
(7)宫墙
宫墙是紫禁城内防寒的第一道利器,通常以院落为单位。每个院落都会有单独的围墙。这一道又一道的围墙,除了分隔空间的功能外,既可用来防火,同时又可抵御冬天的寒风。
此外,紫禁城内的大部分宫殿都坐北朝南,这种设计本身就有利于依靠自然日照取暖。而且,宫殿的墙壁和屋顶大都建的很厚,冬天起到很好的保暖效果。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208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2087.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