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56章 凭阑拂袖雪花杨

第56章 凭阑拂袖雪花杨

推荐阅读:谁让他修仙的!摊牌了,我的卡组来自东方柯南之又一个名侦探我的投资时代见闻天道我的异能悠闲生活万界大强盗西游之人在天庭朝九晚五女富婆的神级村医穿越星际妻荣夫贵


        古人认为,农历的五月是“毒月”,初五又是“恶日”。每当“端午”来临的时候,出嫁的女儿都会回到娘家来避祸躲灾。
因此,端午节又被称为“女儿节”[1]。
【一】《渔家傲.五月榴花》欧阳修.词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清婉想借“躲端午”的机会回娘家住上一段日子,以此来验证自家的小弟离开自己到底能不能行。看见纪绪一个人在葡萄架下坐着,便以提亲为借口,试探一下他的想法。
见纪绪对清婉的亲妹妹都不感兴趣,心道:这臭小子,眼眶子还不低呢!看来只有“牺牲”自己的小表妹了。随即,便拿出了柳好好写给她的书信给纪绪看。
只见纪绪的眼睛一亮,清婉便知有戏,说道:“怎么样,对于你这位大才子来说,这首小诗写的如何?”
“不错!”
“仅仅是不错?”
“很好!”
“好嘛?”
纪绪又点了点头。
“那我把她介绍给你认识如何?”
“她是谁?”
“我姨家的表妹。”
“她,她的年纪?”
“和你相差六岁。”
“比我大…这么多…?!”
看到纪绪那份遗憾的表情,清婉更想逗一逗他,便道:“大吗?才六岁……有道是,‘女大三,抱金砖;女大六,亲不够;女大八,保准发……’”
“得,得,得,我不想找个妈!”
又见纪绪那不情愿的俊模样,清婉笑道:“人家比你小六岁。”
“骗人!?八岁的女子能写出这样的诗句?”
“不骗你,我这小表妹可有才了,她五六岁时就能写诗……”
“五六岁就写诗?那,那咱姨夫是……”
清婉白了纪绪一眼,说道:“什么咱姨夫,是我姨夫,你可别套近乎!”
纪绪不好意思地笑笑:“咱俩不是结义姐弟么~”
“你能跟我结拜了?我家姊妹都不是什么好人!”
“哎,清婉姐姐还是好的……你说,小姨夫是谁?看我在老家有没有听过他?”
“我姨夫不是你老家人,他叫柳郧,一直在京城为官,官至中书省平章政事。这不,去年得罪了权贵,被贬往四川省去做参知政事去了。我这小表妹不但聪慧,而且长得还特别漂亮,随她的祖母,带有一些西域人的特征。我姨夫视她如掌上明珠,一般的青年才俊,是别想打我表妹主意的!”
纪绪不由地坐正了身子。
清婉笑了笑,接着说道:“这也就是看你纪公子是个人才,才介绍你俩认识,至于我那表妹哪里,能否看上你,咱这还得两说!”
“表妹叫什么?”
“叫柳好好。”
纪绪默念着这个名字:“好-好-?”
清婉继续说:“我姨夫一直在外征战,结婚时都快五十了。我小姨嫁给姨夫后,当年便生下了表妹,为了表达夫妻间的融洽美好之情,取名‘好好’。我表妹自小俊秀,而且还十分地灵慧,我小姨和姨夫都视如至宝,细心教她诗文书画、针线女红,一心想培养出一个德才兼备的双好女孩……”看到纪绪对柳好好很有好感,便想抻着他,又道,“不过,你的年纪和我表妹确实相差有些多,我看还是算了吧!”
纪绪忙说:“大么?我看大六岁正好!”
“正好?刚才你不是还嫌大么?”
“刚才,我不是以为她比我大六岁么?”
“哦,女人比男人大六岁就嫌大,而男的比女的大六岁就正好了?你这什么逻辑……我看还是算了吧!你想,等我表妹到了结婚的年龄,你都快成大叔了。再说了,我姨夫也不一定会同意!”
“他为什么不同意?”
“你不是比我表妹大好多嘛!”
“你,你姨夫不是还比小姨大二十四岁么?他有什么可嫌弃我大的道理!”
清婉惊奇地看着纪绪,问道:“你怎知道我姨夫比我小姨大二十四岁?”
纪绪说:“我不但知道他俩相差二十四岁,而且还知道他们都属马。”
清婉更是奇怪,“你咋知道?”
“你刚才不是说,好好姑娘是在你姨夫将近五十岁时生的么,好好属马,49岁的人也是属马。”
“那你怎知我小姨也属马?”
“因为在所有的属相中,只有‘马’寓意‘美好’。既然你表妹取名‘好好’,那一定不只是一匹马。只有两马相悦,才能生出可爱的小马驹。”
“那怎知他俩相差是二十四岁,而不是十二岁?”
“小姨二十五结婚就够晚的了……”
“哎~我小姨结婚晚可不是没人要呀!他俩早就订婚了,只是姨夫怕战死沙场,耽误了我小姨的幸福……”
“行了,别解释了!姨姐,您什么时候介绍我俩认识?”
清婉阻止道:“你先别喊我‘姨姐’!认识的事儿,咱先也不急。你先替我给表妹回封书信。不过,不是让你谈情说爱,是说说我这里的情况。”
“这,我怎么写呀!?”
“怎不好写?你不是大才子么?你不是很懂我么?比如说,你写的那首《叹流水兮》就很好!不过,也不要把我写的过于凄惨,以免让小表妹替我担心……”
忽见纪绪眼睛一亮,说了句:“哎,姐姐,是不是等我写好了信……就替你送过去……这样,时间也快……”
“哎~你别回家呀!”
“以送信为借口,不是最好的相遇么?”
“你走了,谁替我照顾弟弟?”
“您不是一直在照顾么?”
“我不是要回娘家‘躲端午’嘛!”清婉说道,“你这样,你先用心写好这封信,显示出你的才华,让表妹对你先有一些印象……”
正说着,采婗端着一盘刚煮熟的粽子给纪绪送了过来,清婉接过了盘子。
采婗说:“小姐,您的那份已送到了您的屋子,热水也为您备好了,快过去沐浴吧!”
听丫鬟这么一说,赶紧把手中的盘子递给了纪绪,说道:“别忘了写信,我明天回娘家正好送往驿站。”说罢,赶紧跟着采婗走了,以免纪绪的纠缠。
【二】《四块玉》元曲
第二天,纪绪便写了一首散曲《四块玉》送给了清婉:
自送别,心难舍,
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美貌娘,名家子,
自驾着个私奔车儿。
汉相如便做文章士,
爱他那一操儿琴,
共他那两句儿诗。
也有改嫁时。
————————————
注释
[1]女儿节
中国女儿节的说法有很多。每年三月初三、五月端午、七月初七等,都被古人称为“女儿节”。
(1)夏历三月初三为上巳(sì)日。古时以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所以这天又叫“上巳节”。三月初三多逢巳日。
这天,人们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蛀;妇女把莽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别香甜。上巳称为女儿节。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端阳”条下亦云:“呼是日为女儿节。”
(2)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从鹊桥渡天河相会的日子。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因为七夕节与女事关系密切,所以也叫“女儿节”。
(3)端午节为啥又是女儿节?
古人认为,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太极生两仪,这两仪就是阴阳。阴和阳是相对的,如男和女相对一样,因此古人在许多问题的设计上都是二极思维,在节日设计上也是这样。
一年有男人的节日,也有女人的节日。因此,中国出现了三个女儿节,分别是端午节、七夕节和重阳节。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都是阳数相重。七夕当在最前,属小闺女节;重阳其次,属已嫁女;最后为端午,属老闺女,也属于所有已嫁女。
在古代,端午节的其中一个习俗叫做归宁,俗称“回娘家”。古代女儿出嫁,长住丈夫家,难得见到自己父母。而端午节是回家看望父母的机会,所以人们也把端午节称作“女儿节”。
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载:“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此外,古人很看重双五在八卦中的“比和”之象,即大吉、利出行。这也是出嫁女人纷纷回娘家省亲的一个重要缘由吧。
关于端午节称为女儿节的缘由,我国民间还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为纪念一代女皇武则天。
相传唐朝武德六年,即公元624年的端阳节这一天,蜀北重镇利州,即今日四川广元城外的嘉陵江的“江潭”之处,有一官船正荡桨于此。
船上管弦悠扬、歌舞轻曼。
忽然,天上乌云密布,江面波翻浪涌。只见一道电光霹雳一闪,从江心猛然腾出一条金龙来。那金龙在天上一阵狂舞后便直扑官船而来,顿时将端坐于船上的利州都督夫人杨氏吓昏过去。
当这位花容月貌的都督夫人醒来后,风已停浪也静,那满天的乌云也消去无影无踪,只有明媚的阳光正温暖地洒在清清的江面上。桨橹款款,风和日丽,一切是那样的宁静而又安详,好像刚才什么也没发生一样。
都督夫人回去不久便有了身孕,并于农历正月二十三日生下一个女婴。再后来,这个女婴长大成人,在历经了一段艰辛后就成了中国漫长历史长河中唯一的女皇帝。她就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代唐而主天下的大周朝“金轮圣神皇帝”武则天。
唐时的利州为纪念在此诞生的这位杰出女性,当地民众便在杨氏感龙交而孕生了武媚娘的“利州江潭”边上的乌龙山,修建了一座祭庙“皇泽寺”。那碧波荡漾的江潭也被称为“金轮感孕所”;端午节也成为武则天的会期。
每年在武则天生日这天都将举行盛大的庆祝纪念活动,全城妇女将身着艳丽的服装倾城而出汇集嘉陵江两岸。她们移舟江潭,载歌载舞,翼求金龙再现、再感龙孕、再多生出几位为天下妇女扬眉吐气的女性豪杰来。
1988年,广元市府决定恢复这一民间节日,并定名为 “女儿节”,将节期定在公历9月1日。
女人、孩子,为何要在端午这天躲灾祸呢?
在古代,我国很多地方,端午节那天出嫁的姑娘都要回娘家归宁省亲,不仅仅是为了看望双亲,还为了“躲端午”。
过去认为农历五月是“毒月”和“恶月”,端午节更是一个人人自危的“凶日”。在这一天,人们需要小心避忌,谨慎过关。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辟邪除祸。
民间避忌的方法除了悬插艾草、让孩子佩戴“香囊”或“五彩线”、饮雄黄酒外,还让妇女带着孩子回到娘家,躲过端午节的邪气。
女儿节,虽没有端午节听起来厚重大气,却多了几分温馨、细腻和人文关怀。在心里默念着这个名字,让人禁不住心生出无可名状的幸福。
试想一下,女儿节这天,出嫁的女儿带着家人,提着粽子,回家去看望父母,既满足了父母对出嫁女儿的牵挂之情,又表达了出嫁女儿对父母的拳拳孝心,该是一件多么美好又富有诗意的事情啊!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212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2125.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