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经典短篇 > 华为经济学 > 第二节 华为为什么不上市?

第二节 华为为什么不上市?

推荐阅读:修罗武神大明烟火都市不灭仙医我在诡异世界谨慎修仙都市无极仙医人在孤岛刚自建豪华别墅名侦探世界的武者全民游戏:从丧尸末日开始挂机都市极品医神全属性武道

    第二节
    华为为什么不上市?
    华为为什么不上市?有人总结了三个理由:不差钱、要奋斗、无人区。“不差钱”是说华为有足够多的资金,其资金流通量已经相当于一家银行,并且华为的业务遍布全球,资产质量高,财务健康安全,不需要向社会融资。“要奋斗”是指华为要把股东的位置留给亲自参与华为价值创造的奋斗者,以资鼓励。“无人区”是指任正非担心股东把利益看得太重,影响公司的决策,妨碍华为为理想和目标而奋斗,导致战略短视而不敢进攻“无人区”。
    其实这三个理由都是不成立的。首先,华为不差钱说的是当下的日子,而回到一二十年前,那时华为相当差钱。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寒冬,华为卖掉旗下几家公司才换得“过冬棉被”,熬了过来。其次,华为给员工的股票是不可流通、不可转让、离职赎回的虚拟受限股,本质上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奖励,它能让员工分享企业成长的红利,但员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股东。再次,不上市的确可以减少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但这个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任正非持有的股份只有1.4%,但他通过一票否决权便可以掌控公司的重大决策,尽管他从来没有行使过这个权力(因为华为的轮值CEO制度运行良好)。
    华为不上市的原因在“华为基本法”中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就是“知识资本化”。“华为基本法”第十七条的表述是下面这样的。
    我们是用转化为资本这种形式,使劳动、知识以及企业家的管理和风险的累积贡献得到体现和报偿;利用股权的安排,形成公司的中坚力量和保持对公司的有效控制,使公司持续成长。知识资本化与适应技术和社会变化的有活力的产权制度,是我们不断探索的方向。
    我们实行员工持股制度。一方面,(我们)普惠认同华为的模范员工,结成公司与员工的利益与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我们)将不断地使最有责任心与才能的人进入公司的中坚层。
    以上内容写在一个公司的基本法里,就注定了这个公司的性质:远离资本市场,用自己的劳动创造资本。这在资本潮涌的时代里是何等的豪言壮语啊!与之同时代的公司几乎都把目光聚焦在“外部输血”上,这样企业就可以立即获得活力,比靠自己从头打拼要少奋斗20年。然而,这样的企业有没有想过,企业的利润应该归谁?
    在资本主义价值观中,利润的本质是资本的产物,资本投资的目的就是获得利润,在支付劳动报酬和运营成本后,利润就是对资本的回报。这样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资本体现为资金,资金是有定价的,例如市场利率,而用有限的定价追求无限的利润,这是不对称的。或许有观点认为资本承担了风险,所以可以得到无限回报,但实际上风险也是可以衡量的,否则保险公司就没法经营了,况且,现在的公司基本上都是有限责任制,这从法律上也保障了风险不会无限放大。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现象形态,它源于资本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增值。从表象上看,企业经营是投资者预付资本所带来的结果,但实际上资本只是触发器、催化剂,生产经营的劳动者才是创造价值的主体。马克思将劳动划分为活劳动(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耗费)和死劳动(也称为物化劳动,是指凝结在劳动对象中,体现为劳动产品的一般人类劳动)两种形态,活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死劳动作为生产资料,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离开活劳动,生产资料本身只是一堆死东西,因此资本的回报可以在商品价值中体现,但利润应该是对劳动者的回报。
    那么,究竟什么是活劳动?如果一个员工整日只知道按部就班地工作,他的劳动也会成为商品价值的一部分,但如何劳动和管理,这一切都是被人教授的、指使的,他自己犹如一枚棋子被拨来拨去,没有一点创新和改进,那么他对这个企业的贡献又在哪里呢?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利润来源于企业家打破既有的均衡,也就是创新(生成要素的新组合),因为创新打破了‘循环流转’的均衡状态,而那种供需均衡使企业的利润趋于零,此时率先通过创新打破均衡,激发新的消费需求,企业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活劳动指的是贡献知识的劳动,因为知识是创新的决定性因素。
    然而,仅仅把利润归结于知识仍然是不够的,因为在知识迭代的过程中,新知识往往是在老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么老知识的发明人如何在新一轮创新中得到应有的回报?如果利益总是被后来者占有,人们是否还会义无反顾、毫无保留地投入创新工作呢?这就需要将知识转化为资本。这种逻辑就是华为的利润分配基础:既有近期激励(奖金),又有远期激励(分红),这就是为什么华为要全员持股,让每个参与知识劳动的员工得到最合理的回报。
    知识资本造就了华为特殊的资本结构。很多企业非常看重机器、设备等重资产,视其为企业的生命,为此也消耗了大量的公司利润,这样实际上并不一定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与国际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资本的竞争,那些头部企业,如高通、ARM、谷歌等,无不以知识资本为核心资产。华为没有太多重资产,也不担心大把分钱,因为只要这些人聚集在一起,知识资本就不会流失,它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动态的、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的保证,能够迅速变现为账面价值。
    华为不是排斥资本,只不过是把资本与员工创造的价值有机结合了起来,把员工劳动价值转化为资本。所以任正非在接受北欧一些媒体的采访时即兴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员工资本主义。他这样回答记者的提问:“华尔街是大股东资本主义,而华为员工都是一少点股份,做不了大富翁,属于‘不三不四’主义,临时称之为——员工资本主义。”华为原来的很多竞争对手,如加拿大北方电讯、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以及摩托罗拉这样的企业,无不因为华尔街的“抽血”而纷纷衰落,可以说华为的胜利首先赢在了“政治正确”这一点上。
    关于资本市场,我并非要对其一概排斥,资本市场是长期资金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企业通过借贷融通活动搞活经营。华为于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在境外发过4次美元债券,共计45亿美元。2019年9月11日,华为向中国国内资本市场提交了两期债券的申请,各募集30亿元,主承销商为中国工商银行,评级机构为联合资信评级,主体长期信用等级和债项评级均为AAA,这是华为在境内债券市场的首秀。华为也知道,融资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帮助企业提高经营业绩,因此华为会在合适的时间,通过合适的方式参与资本市场,只不过表现得非常理性。
    我们从华为这种基于劳动资本、知识资本的经营理念中,应当得到下面这样一些启示。
    (1)务实理性地经营业务。当前资本市场中许多一夜暴富的神话,引起了很多人的神往,因此他们创办企业的目的是去资本市场套现,而不是真的踏踏实实创办实业。这无疑是一种赌徒的想法,他们即便成得了一时,也绝对成不了一世。世界上还没有哪一家企业能靠赌运走到底,在那些曾经风光的《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倒闭最多的就是金融企业。因此,企业仍然要务实为本,量“需”而“融”,一切为了企业的经营目标,一切为了企业的财务健康。
    (2)保持企业经营的主导权。企业由谁掌控,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资本所有者掌控企业,必然更多地关注资金的效率和安全,这是他们最擅长的专业。这本没有坏处,但企业竞争犹如战场厮杀,往往需要出奇制胜,因此决定胜负的是战略谋划和战斗经验,企业需要由始终站在业务岗位上的人来主导。虽然也有杰出的资本家能够通过恰当的授权完成经营,但这种寄希望于领导者个人,而不是企业稳定机制的管理方法总是不确定的。华为的原则就是让企业永远掌握在最懂业务的人手中。
    (3)给功臣和奋斗者最大的回馈。业务骨干和奋斗者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可能不是危急时救命的“外部血液”,但确实是机体里的“造血干细胞”。所以,外部资金输血用来保命即可,关键还是要靠自身的康复和健康维持能力,企业挣钱的目的是给机体补充所需要的食物营养,而不是靠买药来续命。喜欢华为经济学请大家收藏:(663d.com)华为经济学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7/17353/1030373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7/17353/10303738.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