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经典短篇 > 华为经济学 > 第二节 决胜千里的秘密

第二节 决胜千里的秘密

推荐阅读:九星神龙诀重生日常修仙影视世界从小舍得开始绝世医圣他比我懂宝可梦武神主宰乱战三国之争霸召唤轮回乐园:遍地是马甲裂天空骑我是如何当神豪的

    第二节
    决胜千里的秘密
    中国兵法之至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不用交战就能取得胜利,仅凭自身的实力就足以震慑对手,不用发动战争便能让对方屈服,这样敌我双方都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历史上战争不断,我们并不能做到“不战而定乾坤”,但作为一种军事哲学思想,这始终是将帅们所追求的。对企业而言,首先是要具备在市场竞争中能征惯战的本领,但也要有更高的追求,即通过战略谋划,实施最优的策略,减少各方在竞争中的损失。
    《孙子兵法》的开篇《始计篇》讲的就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始计”即一切战事始于战略谋划,可见古人对计划工作之重视,在这种决定生死的事件上,绝不能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想法。战略谋划是对战斗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尤其强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其中,“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意思是在开战之前,经过周密的分析、比较、谋划,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多,有八九成的胜利把握;或者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少,只有六七成的胜利把握,则只有前一种情况在实战时才可能取胜。如果在战前干脆就不做周密的分析、比较,或分析、比较的结论是我方只有五成以下的胜利把握,那在实战中我方就不可能获胜。仅根据庙算的结果,不用实战,胜负就显而易见了。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战略部署是企业的灵魂,是引领企业未来发展的主心轴,对孕育并带动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决策如同作战用兵,必须做到三思而后行,未战而庙算胜,从而可以“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企业的战略管理早已不是什么神秘的学问了,例如现在常用的迈克尔·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安迪·格鲁夫的六力分析模型、师达·维尼提出的新7S原则、W.钱·金和莫博涅的蓝海战略、巴克斯代尔和伦德的战略十步骤系统、雷蒙德·迈尔斯和查尔斯·斯诺的四种战略类型等,均为企业的战略规划和执行提供了可行的指导方法。但是,虽然很多企业设置了战略管理的机构,力图规范化地运转,战略管理却似乎总是飘忽其上,难以落地,并没有帮助企业主动地实现战略意图,实现不断做大做强的目标。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战略目标缥缈,缺乏支撑依据。很多企业的战略不是自生的,而是追赶潮流,人云亦云,是拍脑袋的产物。这种口号化的战略,壮壮声势可以,用于实际就会泡沫化,不能给企业经营指出明确的航向,企业经营依然随波逐流。
    (2)战略规划草率,缺乏实用价值。有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战略的价值,认为战略是纸上谈兵,计划跟不上变化,所以把精力直接投入实战。企业实际上没有战略部署,再大也是散兵游勇,没有真正的战斗力,遇到劲敌一触即溃。
    (3)在战略失误面前容易失去信心。从战略规划到执行结果,往往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周期,过程中变化因素太多,战略和执行之间的偏差往往很大,这容易使人怀疑战略工作的意义,甚至失去信心。这种困难每个企业都会遇到,只要不畏艰难,屡败屡战,企业最终就能够成长起来,因此这是对企业能否接受挑战的考验。
    企业战略管理工作难以做好,这其实是一个通病,并非完全是企业领导的责任。诸葛亮擅长谋划,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但他始终战胜不了曹魏,完成统一大业,何故?曹魏虽没有诸葛亮这样的顶尖人才,但地域宽广,坐拥幽州、冀州、并州、青州等10个州郡,而蜀汉仅拥有益州及交州的一部分,因此曹魏人才济济,文臣武将云集,荀攸、贾诩、郭嘉、许攸、司马懿等谋臣层出不穷,诸葛亮本事再大又能奈何?
    所以,企业的战略能力不能只体现在上层,也要体现在中层甚至基层,这是被企业战略管理工作所忽略的,但确实至关重要。华为的战略管理叫作DSTE(Develop Strategy ToExecution,开发战略到执行),这是一种上下贯通的战略活动,即把战略管理作为一种业务,而不是领导或者参谋部门高高在上的司令部的工作。华为的战略管理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战略具有协同性。华为在任正非的领导下,向IBM取经,实现了流程型组织变革,其特点就是改变组织运作的方式,一些行动不是自上而下地贯彻,而是以客户为中心驱动的“动车组式”集体协同,战略管理工作将BLM作为主要方法。BLM是IBM将来源于战略管理领域的美世公司VDBD(价值驱动业务设计)战略模型与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纳德尔图斯曼组织变革模型进行结合,使得战略规划与执行统筹起来的领导力模型。领导者画了一个圈,它可以作为公司愿景,但这个长期战略目标一定要由部门短期的业务设计来支撑,即战略制定(SP)与战略解码(BP)相结合。这样,华为的战略管理就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上下互动的,即公司战略经过解码成为部门战略乃至个人行动指南,而基层的需求又成为公司战略的来源和支撑。这种群体参与的方式,使战略意图满足业务需求,切合实际,而且从上到下思想高度一致,配合默契,执行质量高。这样的队伍一旦投入战斗,必将势如破竹。
    第二,战略具备流程的支撑,融入日常工作。群体参与的战略规划必然要求秩序井然,这就需要有流程作为保证。开发战略到执行本身就是一套流程体系,即DSTE流程。它总共有4个比较大的环节,分别是战略制定、战略展开、战略执行和监控、战略评估,它是一个不断动态循环迭代的过程。战略制定是由自身感到不满引发的,而不是由人云亦云的市场热点引发的,这使得华为的战略始终围绕着业务发展和改进方面的切身利益问题。战略展开就是帮助执行层去理解公司战略,并且找到和自身的关系的过程,实现战略对齐到落地。战略执行和监控即布阵、点兵、造势和行动,这时必须在做好充分的准备后再行动,并且通过监控不断纠偏和提升。战略评估是最后用市场结果进行验证,通过复盘来不断地迭代,支撑企业长期的发展。
    第三,战略能力在迭代前进。战略规划是对未来战术的规划,这毕竟是基于现有认识的一种推演,实际情况可能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因素,导致战略失误,这是经常发生的现象。战略失误可能会造成较大损失,这种损失有时会超出应有的程度,即不如临战指挥的效果来得更好,这会引起人们对战略工作意义的怀疑,有些时候甚至会误导企业放弃对战略管理的信赖。华为的战略管理流程中包含战略评估环节,即对一轮战略实施效果进行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这可以使下一轮的战略工作得到改进。这种改进只要迭代下去,战略管理能力就能不断提高,并且这种能力是留在组织中的,而不是依赖于个人能力的。
    战略管理使得企业经营从做好计划工作开始,而不是直接瞄准市场,杂乱无章地进行。这种计划工作需要高水平的驾驭能力,但企业不是做不到,只要上下一致行动,坚持改进,就能逐渐显现出它的优越性。以此我们来审视计划经济,可以得到很多有价值的参考。
    首先,计划经济是微观经济学需要关注的内容,而不仅仅是政府管理国家的宏观经济问题。从华为战略工作的成功经验来看,与很多企业不同的是,他们没有将战略工作作为领导者的专利,而是发动上下共同参与,以确保“庙算”能够“得算多也”。因此计划工作不是宏观工作,而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甚至扎根于微观,这样才能让计划得到正确的执行。我们过去对待计划经济的问题就在于把它看得太宏观,难免飘忽其上,遭到诟病。
    其次,计划经济的目标是更好地适应市场。制定战略还是为了胜利,是对胜利的谋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要瞄准市场经济,而非否定之。市场经济是基础,这是人们首先要遵从的客观规律,但为了提高胜算,我们需要进一步发展计划经济,以最低的代价“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才是经济中的经济。
    再次,计划经济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发挥效果。计划工作天生是有难度的,因此的确存在失败的可能,而且在早期缺乏经验时,失败的可能性还非常高。但天道酬勤,只要锲而不舍地改进,每天发现一个失败因素,逐一改进,计划的准确性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对于计划经济,我们应当凭借更多的毅力、更多的耐心去发展它。喜欢华为经济学请大家收藏:(663d.com)华为经济学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7/17353/1030375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7/17353/10303756.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