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经典短篇 > 华为经济学 > 导入案例:诺基亚的陨落究竟是谁之过?

导入案例:诺基亚的陨落究竟是谁之过?

推荐阅读:超级修真弃少修罗武神悍卒斩天我的谍战岁月军工科技遮天记全民游戏:从丧尸末日开始挂机大唐腾飞之路都市不灭仙医都市极品医神

    导入案例
    诺基亚的陨落究竟是谁之过?
    曾经风光的诺基亚已经逐渐远离大众,但它在人们的记忆中还未被抹去,因为那是人们曾经引以为傲的时尚标志。这个曾经的芬兰企业神话、北欧的荣耀,从全球41%的市场份额断崖式坠落,2012年惠誉评级将诺基亚债务信用评级降至“垃圾级”,诺基亚的失败成为商学院的典型案例。然而,究竟是谁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诺基亚败在老大心态下的自满、过度成功后的傲慢与沾沾自喜,有人说它败在创新的匮乏,也有人将失败归咎于诺基亚过于人性化和舒适的工作环境。诺基亚手机风光不再,事后我们可以轻松武断地把它身上的所有基因归为失败的元凶。但唯有在时代、个体的综合考量下,我们才能更加接近事实真相。
    通常人们会把诺基亚的陨落归罪于当时的CEO史蒂芬·埃洛普,他来自微软,出任诺基亚CEO 4年后,诺基亚被微软以破烂价收购,市值不足4年前的1/10,因此人们都痛斥埃洛普为“微软木马”,认为是他搞垮了诺基亚。埃洛普在任期内的种种行为确实看起来是低级错误。他急匆匆地宣布废掉诺基亚自己的塞班系统也就罢了,还拒绝采用开放的安卓系统,硬是要等待还没影儿的微软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结果等了两年多的时间,当Windows Phone姗姗来迟之时,诺基亚的用户群已经流失殆尽。
    但是,埃洛普这两年多干等的行为,就没人管吗?西方公司治理的三权分立、相互监督的体系怎么没有发挥作用?事后诺基亚董事会被选为全球最差董事会,因为在最关键的时刻,董事会总是给诺基亚派去错误的人选。阶层化管理和不懂技术的领导(一高管承认“在当时的诺基亚高层没有真正懂软件的人”)让公司内部决策机制冗长,并出现管理断层。
    2006年的诺基亚CEO康培凯,不但没有将智能手机业务独立出来,高度重视,避免旧业务掣肘,还将其和功能手机业务合并,白白送了它的命。这个在诺基亚工作了30年的老员工对传统业务的复杂情感,使他无法放弃传统的和已陷入颓势的塞班。
    领导层清楚从手机公司转变为软件公司的必要性,却未能将手机业务的利润投入新领域的开拓。一位高管说:“打造一个新的操作系统需要时日。那就是我们不得不坚守塞班的原因。”就这样,企业进入了“相互替代陷阱”。
    为了让财务报表更好看,2007年诺基亚放弃自主开发核心芯片技术,将多年技术投入的结果——3G芯片团队,出售给意法半导体集团。芯片、操作系统,对两大核心阵地的弃守,让诺基亚自砍手脚。当高端市场被苹果占据时,诺基亚“山寨”手机满天飞,可谓腹背受敌。
    2010年,和诺基亚毫无瓜葛的、来自异国的埃洛普就任CEO,董事会的用意显然是希望他依靠微软的背景,领导诺基亚走向软件公司之路。遗憾的是,把宝押在一个人身上的风险太大,“三权分立”的治理结构成了“金鸡独立”,诺基亚焉有不倒之理?
    案例分析
    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和CEO形成了分工和相互监督的治理结构,运作好这种结构不仅要有形式,更要有实际的运作能力。由资本掌控的企业长期关注资本的投资回报,难免会让保守势力掌控公司权力,进而失去对业务发展的把控能力。诺基亚的陨落不是个案,很多被资本扼杀的企业都经历了这样的命运。喜欢华为经济学请大家收藏:(663d.com)华为经济学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7/17353/1030377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7/17353/1030377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