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五代迷情下集 > 第69章 平边一策,计定江山社稷

第69章 平边一策,计定江山社稷

推荐阅读:至尊战王真实的克苏鲁跑团游戏冷淡的佐藤同学只对我撒娇古井观传奇不灭武尊百炼飞升录鉴宝狂少邪王嗜宠:鬼医狂妃悍卒斩天大唐腾飞之路

    为了不让于清看出自己想逃跑的意图,李俊臣来了一招声东击西,大吼一声道:“于清,我要送你上西天!”
    言罢,虚晃一招,将手中的七星宝剑向于清投掷过来。
    赵匡胤手疾眼快,生怕于清遭到暗算,疾呼道:“于大哥小心!”同时,飞身挡在于清前面,盘龙棍一搅,将宝剑缠住。
    李俊臣抓住时机,身形一闪,化着一团黑雾。
    于清看得分明,大喊:“不好,中计了,这厮要逃!”
    等赵匡胤明白过来,冲上去时,李俊臣已经不见了踪影。
    于清气得直跺脚说:“他妈的,又让这厮逃了!”
    赵匡胤不明就里,四处寻找,见到北汉军队就一阵猛打。
    于清说:“算了,元朗,李俊臣使的是东瀛忍术,找不到的!”
    于清将七星宝剑收好,说道:“元朗,这是你姐姐的剑,见剑如见人,希望你姐姐在九泉之下能保佑我们杀了李俊臣。”
    眼看世宗带领的人马越战越勇,北汉军队却溃不成军。
    刘昱急忙遣人向契丹大将杨衮求援。
    没想到杨衮不但按兵不动,反而反唇相讥道:“哼!你们皇帝不是厉害得很吗?怎么会来求我?”
    适逢大周义成节度使刘词率领义成军增援世宗,两军回合,周军士气更盛。又连续斩杀了北汉几员大将。
    杨衮不肯增援,刘昱见大势已去,带领残兵败将向晋阳方向逃跑。
    世宗率领部队穷追不舍,一直追到高平城。
    眼睑天色已晚,将士们激战一天已经疲惫不堪,世宗才鸣金收兵,下令三军将士原地修整,明日开拔晋阳,攻打北汉皇帝刘昱老巢。
    当天夜里,在于清、李重进,赵匡胤等将领的建议下,世宗下令将逃跑和投降的樊爱能、何徽等七十余人斩首,以儆效尤。
    世宗此举,三军震动,见皇上杀伐果断,再也没有人敢违抗军令。
    次日,周世宗命令军队开赴晋阳,将晋阳围困。
    但是晋阳城池坚固,易守难攻。周军连续数日攻城,不但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反而伤亡惨重,在加上粮草不济,世宗只得班师回朝。
    高平一役,世宗大获全胜,而北汉元气大伤,契丹方面杨衮也惧怕于清,领兵北返契丹。不久,刘昱郁郁而终,从此,北方对大周的威胁得以解除。
    回到汴梁后,世宗柴荣认为于清再以平民的身份出入朝廷,不能参政议政,很不方便。他一直想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和于清谈谈,将自己想法告诉他。
    这天,皇帝柴荣和于清在御花园讨论道主的《道德经》,当读到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一部分时,郭荣突然想起一个人来,他对于清说道:
    “哥哥久在宫中帮助朕,朕既为皇帝,常言道:纲常有道,道纪不能废。哥哥已庶民身份出入朝廷宫室,朝中文武多有非议。”
    “哦!依皇上之见,该当如何是好?”于清问道。
    柴荣说道:“昔杨邠有属僚,曰王朴者,状元之才,志虑忠纯,文才出众,崇尚黄老之说,贯有先见之明,朕很是欣赏。
    乾祐年间,朴预见杨邠有祸,恐殃及己身,乃遁于山林。朕喜朴之材,曾于治潭州之时遣人寻之,未果。”
    “皇上宅心仁厚,选贤任能,乃国家之福!”于清说道。
    “可不是吗?朕早年曾一睹王朴之容貌,甚是奇伟,和哥哥确有几分相似。”柴荣继续说道。
    “哦?”于清已经意识到了什么。
    果不其然,只听皇帝继续说道:“哥哥姓于,朕得到哥哥的辅佐如得“一”也,于得“一”曰“王”。朴者,道常无名,哥哥无名之朴神功威震宇内,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依朕之见,哥哥不如化名王朴,朕许以哥哥一官半职,这样一来,哥哥在朝中宫中行走就方便多了。”
    于清思虑良久,觉得皇帝言之有理,就同意了柴荣的建议。
    柴荣问道:“哥哥以为授予几品官衔较为合适?您看正三品侍郎之职如何?”
    于清说:“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刑法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不可措手足。皇上登基不久,任用官吏应该论功行赏,我一直都没有什么战功,官衔不宜过高,以免难以服众。”
    郭荣说:“如果官阶过低,按制度不能自由出入朝廷,要不就给予您一个正五品的左谏议大夫吧!”
    于清点头说道:“皇上这样的安排比较妥当,那我王朴就当一个谏议大夫吧!”
    “哈哈!”
    两人会心一笑。
    于清行君臣之礼,跪拜道:“臣,王朴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王爱卿免礼,平身吧!”郭荣说道。
    礼毕后,二人又是哈哈大笑。
    从此,于清在公开场合就以王朴的身份出现。
    皇帝和于清经常讨论平定天下,治国安邦的大计。于清进献了平边一策:
    “臣闻唐失道而失吴、蜀,晋失道而失幽、并,观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术。
    当失之时,君暗政乱,兵骄民困,近者奸于内,远者叛于外,小不制而至于大,大不制而至于僭。天下离心,人不用命。吴、蜀乘其乱而窃其号,幽、并乘其间而据其地。平之之术,在乎反唐、晋之失而已。
    必先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能去不能以审其材,恩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恭俭节用以丰其财,时使薄敛以阜其民。俟其仓廪实,器用备,人可用而举之。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强财足,人安将和,有必取之势,则知彼情状者,愿为之间谍,知彼山川者,愿为之先导。彼民与此民之心同,是即与天意同。
    与天意同,则无不成之功矣。凡攻取之道,从易者始。
    当今惟吴易图,东至海,南至江,可挠之地二千里。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彼必奔走以救其弊。
    奔走之间,可以知彼之虚实,众之强弱,攻虚击弱,则所向无前矣。攻虚击弱之法,不必大举,但以轻兵挠之。
    南人懦怯,知我师入其地,必大发以来应;数大发则民困而国竭,一不大发,则我可乘虚而取利。彼竭我利,则江北诸州,乃国家之所有也。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平之也。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若其不至,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矣。吴、蜀平,幽州亦望风而至。
    惟并州为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之。然彼自高平之败,力已竭,气已丧,不足以为边患,可为后图。
    方今兵力精练,器用具备,群下知法,诸将用命,一稔之后,可以平边。臣书生也,不足以讲大事,至于不达大体,不合机变,惟陛下宽之!”
    皇帝柴荣看了平边策后,和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决定依策行事。先攻取南唐,再收复幽并。喜欢五代迷情下集请大家收藏:(663d.com)五代迷情下集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7/17365/1031148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7/17365/1031148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