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史事讲将2 > 第455章 祸乱朝政——杨国忠

第455章 祸乱朝政——杨国忠

推荐阅读:玄幻之我来到十亿年后陆地键仙我居然认得上古神文乱世书武神主宰天域丹尊我的老婆是执政官坐忘长生神州战神修复师


        杨国忠,本名杨钊,河中府永乐县人,唐朝外戚、宰相,自称东汉太尉杨震后代,张易之外甥,杨贵妃族兄。早年嗜酒赌博,品行不端,被亲族鄙视,于是三十岁时进入西川从军,从事屯田工作,成绩优异,授新都县尉,依附蜀地大豪鲜于仲通,迁扶风县尉。族妹杨玉环得宠后,飞黄腾达,历任金吾兵曹参军、监察御史、度支员外郎兼侍御史、太府卿。李林甫去世后,担任检校右相兼管文部,册封卫国公,身兼四十余职。任相期间,两次派兵攻打南诏,损兵折将,专权误国,败坏朝纲。与安禄山互相倾轧,水火不容,两人的斗争成为安史之乱发生的导火索。跟随唐玄宗逃往蜀郡,在马嵬驿变中,被乱兵所杀。
年轻时放荡无行,嗜酒好赌,受到亲族的鄙视,三十岁时前往西川从军,从事屯田工作,成绩优异,被授为新都县尉。任期满后,杨国忠更加贫困,只得依附蜀地大豪鲜于仲通,后又担任扶风县尉。族妹杨玉环被册为贵妃,与三位姐姐日益受宠,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与宰相李林甫不睦,便让鲜于仲通前往长安,欲结交杨家,以为援助。鲜于仲通却向章仇兼琼推荐杨国忠,章仇兼琼见杨国忠身材高大,便征辟其为推官,让他到长安进贡,并馈赠价值百万的蜀地财货。
到长安后,杨国忠把土特产一一分给杨氏诸姐妹,并说这是章仇兼琼所赠。于是,杨氏姐妹就经常在玄宗面前替杨国忠和章仇兼琼美言,并将杨国忠引见给玄宗,玄宗任命他为右金吾卫兵曹参军,从此,杨国忠便可以随供奉官随便出入禁中。在长安立脚之后,便凭借杨贵妃和杨氏诸姐妹得宠的条件,小心翼翼地侍奉玄宗,投其所好。在朝廷,则千方百计巴结权臣李林甫,迁升为度支员外郎,兼侍御史,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便身兼十五个使官,成为朝廷的重臣。
杨国忠请各地将积存的粮食,变成轻货送到京师充实府库,又将天下义仓及丁租、地税全部换成布帛,用来充实天子的库藏。玄宗召公卿百官观看左藏库,看到货物钱币堆积如山,当面赐掌管财政的杨国忠紫衣、金鱼,兼代太府卿事,此后,他越来越受到唐玄宗的宠幸。
杨国忠因为自己本名为钊,而图谶上有“卯金刀”三字,请求改名,以示忠诚,玄宗赐其名“国忠”。随着地位的升迁,杨国忠在生活上也变得奢侈腐化,每逢陪玄宗、杨贵妃游幸华清宫,杨氏诸姐妹总是先在杨国忠家汇集,竞相比赛装饰车马,他们用黄金、翡翠做装饰,用珍珠、美玉做点缀。出行时,杨国忠还持剑南节度使的旌节在前面耀武扬威。
杨国忠举荐鲜于仲通为主将,令他率军攻打南诏,结果失败,杨国忠贪图军功,为鲜于仲通遮掩败绩,伪造战功上报朝廷。而后写史的人因为极端厌恶杨国忠而夸大了唐朝的损失,鲜于仲通用的军队远少于三万人,损失也远少于三万人,却被夸大成了损失六万人。鲜于仲通失败之后,杨国忠下令从两京及河南北募兵去征南诏,人们听说南诏多瘴疠,在交战之前士兵就会因为瘴疠死十分之八九,所以没人愿意应募。
杨国忠就派御史捕人强制送到军所,早在征南诏之前,唐朝的精锐部队、精兵猛将早就集中在西北的安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这些地方,而剑南没有唐朝精锐部队,两京及河南北无武备,几乎没有军队。在鲜于仲通失败之后,杨国忠从两京及河南北征募的是一些缺乏战斗力的平民,由这些平民组成军队征战南诏。
王鉷被杨国忠陷害致死,从前属于王鉷的权势悉归杨国忠,但他仍不满足,借邢縡案牵连李林甫,让邢縡指证李林甫与王鉷兄弟和阿布思暗中结交,又让哥舒翰从旁作证,唐玄宗因此疏远李林甫,杨国忠开始和李林甫为敌。李林甫去世,玄宗任命杨国忠担任右相,兼文部尚书,判使照旧,杨国忠以待御史升到正宰相,身兼四十多个使官。
杨国忠的亲信京兆尹鲜于仲通、中书舍人窦华、侍御史郑昂等授意选人,请求玄宗给杨国忠在省门立碑,歌颂其选官有“功”。玄宗让鲜于仲通起草碑文,并亲自修改了几个字,鲜于仲通为了向杨国忠献媚,便把这几个字用黄金填上。
关中地区连续发生水灾和严重饥荒,玄宗担心会伤害庄稼,杨国忠便叫人专拿好庄稼给玄宗看,并说:“雨水虽多并未伤害庄稼。”玄宗信以为真。之后,扶风太守房琯奏报当地出现水灾,杨国忠便叫御史审问他,从此再没有人敢汇报实情。
杨国忠采取两面包夹南诏的策略:派遣剑南节度留后李宓率领唐军从北方进攻南诏,从安南都护府调兵从东南面进攻南诏,由于南诏方采取诱敌深入对策,将唐军引至南诏都城大和城后闭壁不战,加之唐军长途跋涉,粮草不支,遭受瘴疫之苦,水土不服,结果唐军全军覆没。杨国忠再次遮掩败绩,仍伪造捷报上书朝廷,但写史的人因为极端厌恶杨国忠而夸大了唐朝的损失,把李宓写成了死在南诏,并将唐朝损失的人数夸大为七万、十万等多种说法。实际唐朝损失人数远少于此数,且高适《李云南征蛮诗》记载李宓在征南诏之后返回了长安,“归来长安道,召见甘泉宫”。
最终,两次“天宝战争”皆以南诏的胜利而结束,南诏不仅背叛唐王朝,投靠吐蕃,还降服了周边的寻传蛮和骠国,并趁机北进,占据剑南的嶲州和黎州。
杨国忠与安禄山,都是天宝年间的新贵,同样受着玄宗的宠爱。安禄山在朝中对老谋深算的李林甫还算惧怕,而对杨国忠则根本不放在眼里。杨国忠接替宰相后,看到不能制服安禄山,便经常向玄宗说安禄山有谋反的野心和迹象,但玄宗认为这是将相不和,不予理睬。杨国忠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奏请让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以便排斥和牵制安禄山。
玄宗按照杨国忠的意见召安禄山入朝,试其有无谋反之心,安禄山由于事先得到杨贵妃的通风报信,故将计就计,装模做样地向玄宗诉说自己的一片“赤心”,赢得玄宗更加信任,打算让安禄山当宰相,并令太常卿张垍草拟诏敕。杨国忠知此立即劝阻道:“安禄山虽有军功,但他目不识丁,怎能当宰相,如果发下制书,恐怕四夷皆轻视朝廷。”玄宗只好作罢,改任安禄山为左仆射。至此,安禄山与杨国忠以及唐王朝的矛盾更加尖锐激烈,以至于后来反叛一触即发,加之杨国忠任宰相后,官吏贪渎,政治腐败,民怨沸腾,终于使安禄山发动了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行夺取皇位之实的叛乱。
安禄山反叛后,玄宗召集宰相商议对策,杨国忠露出得意洋洋的神色,说:“现在造反的只有安禄山一个人,将领和士兵都不想造反,不过十天,必定把安禄山的头颅传送到长安来。”玄宗信以为真,大臣们面面相觑大惊失色。由于安禄山的反叛日趋严峻,玄宗计划御驾亲征,下制令太子留守代管国事,又在朝堂上宣布此事,杨国忠非常恐慌,叫韩国、虢国、秦国三位夫人游说杨贵妃,让她口中含土向皇上请命阻止,事情就此作罢。
哥舒翰率兵镇守潼关,叛军长久不得进,形势也向有利于唐军的方向发展,各地捷报频传,令唐玄宗重新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杨国忠不停地在一旁煽风点火,要求唐军兵出潼关,与叛军决战。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谗言,由此潼关失守,哥舒翰被擒,河东、华阴、冯翊、上洛的防御使都弃郡逃跑,各郡的守兵都溃散,战场形势急转而下。
叛军攻陷潼关,长安危在旦夕,玄宗决定逃往四川避难,当走到马嵬驿时,将士们又累又饿,加之天气炎热,拒绝继续前进。此时,杨国忠的政敌太子李亨、宦官李辅国和陈玄礼一致认为,除去杨国忠的时机已成熟,于是由陈玄礼出面对将士进行煽动,说这场叛乱全是由杨国忠引起的,杀了杨国忠就可止息叛乱。
这时,有20多名吐蕃使者,在驿站西门外堵住杨国忠的马头,向他要饭吃,被激怒了的士兵们立即上前将他们包围起来,大喊:“杨国忠与吐蕃谋反!”杨国忠大骂众人想要效仿安禄山造反,士兵回答说:“国贼就是你,还说什么别人?”此时,禁军骑兵张小敬上前,一箭射中了他的马鞍,杨国忠逃进西门内,军士们蜂拥而入,将其乱刀砍死。
    喜欢史事讲将2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史事讲将2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8/18753/1725130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8/18753/17251306.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