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重生大宋征服史 > 第177章 班排队列操练

第177章 班排队列操练

推荐阅读:苍与咲良老子是全村的希望超级宗门养成系统人族禁地绝世战神大苍守夜人开局被妹妹介绍去当经纪人特拉福买家俱乐部乱世书我有一座随身农场

    胜吉十九年九月二十四,沈老夫人去世二十五个月,沈披、沈括两兄弟在西湖南侧的沈氏墓园为沈老夫人举行大祥之祭。沈家三代子孙中只有沈方、沈德、沈封、沈朗等参加祭拜,其余孙辈皆远在外地进行遥祭。
    九月二十五,歇息一夜后,沈披、沈括恢复了精神,便将沈方、沈德等人叫到草庐的堂前考较他们的学问。说起来是考较四个子侄,但因沈德、沈封、沈朗年幼,还在学习论语、孟子,考较的重点便渐渐集中在沈方一人之上。
    论起对经典古文的博闻强记,沈方自然远远不如沈披、沈方这两名老牌进士。可是无论再晦涩难懂的文章,沈方总能抽丝剥茧地分析地头头是道,让沈家兄弟知道什么是生而知之。特别是此时理学正在兴起之时,朱熹还未诞生,程氏兄弟正在讲学传道。沈方便顺便把朱熹的理气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结合他在昌国时期大到宇宙、小到原子的物理学基本常识一股脑糅合到一起,最后得出理是事物的规律,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的观点。
    著名的程朱理学,是由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程颐等人创立的新儒学,是传承于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学。程颐更重理,朱熹创造性地发展了程颐的理学,最后形成了程朱理学体系。
    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程颐等人都与沈括有不浅的交情,张载、程颢、程颐是胜吉六年的进士,因为欧阳修的关系,沈括与此三人都有比较深的交情。程颐更是沈括在胜吉八年首次参加省试时,结识的两名知己之一,常有书信往来,并通过在洛阳著书立说的程颐结识了洛阳的安乐先生邵雍。虽然没有亲自见面,但两人神交已久,邵雍对沈括经世济民的种种举措极为赞赏。
    而周敦颐则是沈括在胜吉十年中进士后,在京城结识,当时他与王安石、周敦颐、苏轼等人在欧阳修家中聚会,周敦颐是王安石少数推崇之人,又是程颢、程颐的老师,被众人推举,与欧阳修同座上首。席间众人点评近日佳作,周敦颐也拿出一篇在虔州莲池所作的新作《爱莲说》,成为当日公推最佳之美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两句话成为千百年来文人清高自爱的真实写照,在当时便为读书人推崇备至。而对于写下《平西齐民论》的沈括,周敦颐也格外赏识,沈括更是以弟子礼与周敦颐相处。如今,周敦颐远在广南东路任提点刑狱,虽长路漫漫,但与沈括也有书信往来。
    历史上有名的朱熹比沈括小整整一百岁,两人虽非同一时代,但却有极深的渊源,朱熹对于后世沈括名著《梦溪笔谈》钻研尤深,使得《梦溪笔谈》成为其科学思想的来源之一,如今朱熹虽未出生,但是他的理学理论却被沈方这个穿越者提前上百年带到了这个时代,并对沈括的治学、钻研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华夏文明发展到这个大周这个阶段,自然而然地涌现出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程颐这样的理论派及王安石、沈括、章惇、王韶这样的实践派。他们这批人政见或许不同,方法或许有差异,但就如张载所说,其目的却相同,都是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若是能将两者融合在一起,那么将为王安石、沈拓等人的改革增加了理论基础,同时为周敦颐等人的理论研究带来丰硕的成果。
    所以当沈方将理气论向沈披、沈括两兄弟讲授出来之后,立即引起了沈括浓厚的兴趣。
    “方儿,这理气论也是你前世所学?”沈方复生之事,世人皆知,沈披更是和道沈方有另一世的记忆,所以沈括提及沈方的前世时便没有顾忌。
    “前世确有理气论,但与我所讲还略有差异。前世的理气论只是知其然,而未知其所以然,到了后面,也只能陷入用理论来解释理论的怪圈。比如,天人合一论,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如果持此论者认为地球乃宇宙的中心,人乃宇宙的中心,从而刻意地将日月星辰与人自身相对应,则难免会有失偏颇。如今在昌国,就是三岁顽童也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太阳绕着银河中心转,人所能看到的满天星辰只是银河系的一个角落。甚至有大工制作了一个太阳系的模型,转动把手,地球就可以绕着太阳转动,而与此同时,月亮以一定的偏角绕着地球转动。地球的赤道与黄道的夹角,月球赤道与黄道的夹角从此模型上便可以清晰地看出。”
    “有了如此模型,便可以精确地计算出历法,预测出日食、月食。”沈括点头道,“这也可以说是理学的成就吧。”
    “当然算,可是有一点,无论这个模型是否能造出,亿万年来,甚至有生命之前,太阳、月亮、地球便是如此运转。只是人们并不和道,如今我脑袋里面有了这样的知识,就好象有了一股气,这股气生生不息,传递给许多人,让许多人也有了同样的和识,这才将一堆钢铁转化成为精密的模型。所以理气缺一不可,一个为里,一个为表;一个主静,一个主动。”
    “一个主阳、一个主阴。”沈括补充道。
    “不能这么说,理即太极,不分阴阳。气可以为阴阳。如果要比喻,可以将理比喻为精神世界,而将气比喻为物质世界。先有精神,才化生出物质;物质既使全部毁灭,精神永久不灭。”
    “方儿,你的这套理气论,深奥无比,值得毕业钻研,不如潜心钻研学问,将此绝学传于后世。”
    “爹爹,这些不需要我去钻研,绝大多数理论全在我脑袋中,这几日有时间,我便讲一些;而且理气论也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沈家还是以科学钻研,发展技术为主。这些理论完全可以靠茂叔先生(注:周敦颐)、安乐先生(注:邵雍)他们来深入研究,进行完善。”
    “茂叔先生如今外放广南东路,其地瘴疠盛行,我明日便修书,建议先生辞官隐居,研究学问。”周敦颐与沈括有师生之谊,在给沈括的信中有对当地瘴疫的描述,言其已做好客死他乡的准备,如今沈方既然有这么庞大健全的思想体系,倒是可以借此机会请周敦颐辞官,钻研学问。否则以周敦颐的脾性,必然会精诚王事,鞠躬尽瘁。
    “隐居倒也不必,将孩儿的理气论写些过去,请茂叔先生来昌国斧正,茂叔先生年少悟道,定能一眼看出理气论的价值。”
    “方儿,你今日便多讲一些理气论,为父好与茂叔先生解说一二。”
    “这理气论乃是以程伯淳(注:程颢)、程正叔(注:程颐)两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吸取了茂叔先生的太极说,横渠先生(注: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两家的思想而形成。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是理,或称本源、道、太极、如来藏,乃是宇宙万物产生之前就存在的永恒不灭的存在。”
    “这里的理有四层含义。”
    “其一,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也不能离开气。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道或太极。”
    “其二,理是事物的规律。规律需要有事物为载体,但却不依事物的存在而存在。比如音律、数学等,无论有没有宇宙万物,都存在于某一特定的所在,此所在没有空间、没有时间,乃是纯粹的理。所谓灵机一动、如有神助,便是接通了此处的理,得以窥见一斑。”
    “其三,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这一点在佛家里面经常提到,人人皆有佛性,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便是明证。”
    “其四,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理气论体系的根本特点就是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这使得理学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形成了理高于势,道统高于治统的政治理念,为抑制君权,让政治走向了平民化和民间参政议政提供了理论支持。沈括在早年通过机巧之术启发民智的举动,便是从实践中试行了理学,甚至连他写的书直接起名为《格物要术》。这本《格物要术》本来有些离经叛道,但经过沈方所宣讲的理学一解释,瞬间提升到“天理”、“天道”的层次。
    《庄子齐物论》中有“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的说法,自古以来对于无法掌握现象,古人多归之于鬼神之说,统治者以天之骄子的身份替天行道,统领万域万民。而沈方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每个个体最基本的细胞、最微小的原子分子,到构成整个社会的国家机器,到整个地球几千年的发展及文明,再到无尽历史长河中无限远大的宇宙,全部用理气论体系解释地清清楚楚,而没有说什么“存而不论”的掩耳盗铃之语。沈方肯定不是圣人,但是他却道出了每一个普通人都能达到的境界,他所讲的理学能让每个人都活得明明白白,从根本上认识到“人欲”的缺陷和无聊,从而自觉地守住天理。
    与沈方高屋建瓴的论述一比较,沈披顿时觉得自己所研究的各个版本注解的经典一点意义也没有,理就在那里,经典本身就是对理的阐述,何需再注解?沈括顿时觉得自己平西齐民伐辽之举颇显气度狭小,理在天地间,难道西夏、北辽就没有理的存在?万事万物都同根同源,何况属于相同肤色,文化也近似的三国,按沈方的解释,大周、西夏、北辽三国之争,就象三个兄弟分家产,老二、老三不听话,老大要打他们几巴掌,但到了最后还是一家人,都是华夏民族的一份子。沈括想起在朝鲜时,将那些北辽的凶恶之徒招为坊工后,那些飞扬跋扈之辈各个温顺如绵羊,只要能有稳定的生活,谁愿意把头别在裤腰带上面。
    所谓仁者无敌就是这种状态,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便是这种理论体系的优势,犹如一个补元境界的高手不会去为难一个普通人,理气论体系下高度发展的各种科技,已将潜在敌人的所有可能性封死,只要昌国正常的发展下去,世间便没有一个敌手,这就是理学的力量,理智的结果。
    沈披、沈括在尽力消化沈方所讲授的理学之外,还亲眼见证了“理学”的威力。
    沈方的书法,他们经常能看到,但沈方的绘画造诣更让两人叹为观止。
    沈方直接使用齐白石和毕加索后期的笔法创造了缤纷多彩的艺术世界,沈披、沈括自然从沈方的笔意中看出了老练的率真之道,看出了绘画中纯粹的理。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果出自空想,则过于轻慢;但若巨细无遗,观者失去想象的空间,艺术便失去了生命,而变成一潭死水。就象写诗一样,讲究委婉含蓄,点到为止。”
    沈方此番话让精于院体画的沈披、沈括两人汗颜不已。此时受官家偏好,绝大部分读书人喜欢绘制写实院体画,画风越来越细腻、严谨,以沈披、沈括的造诣甚至可以一眼看出某院体画出于谁的手笔。但院体画再逼真,也只是展现外在气的表现,虽然在绘画过程无时无刻都遵循着理,但是其艺术感染力往往不如写意画。用理气论来解释,就是气滞了,即用工整、细致、缜密的笔法,虽然可以描绘出栩栩如生的物象,但是却让作者的意境消失殆尽。正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醉后挥笔如飞,一气呵成,但既使王羲之再写一遍,也写不出当时的风韵,就连那涂抹的痕迹,也构成了合谐的美感,让人无法舍弃。
    程朱理学在此时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是遇到更加先进的文化时,会产业剧烈的冲击,也将是中后期,影响本书中历史进程主要矛盾。
    后世元明清三朝推崇的程朱理学,已经失了其本来面目,而人为地套了顽固、死板、僵化的枷锁,如果有正确的引导和解读,既使放到今天也有其深刻的价值。
    相传周敦颐十四岁时,曾筑室于月岩,在那里读书并在那里悟得“无极而太极”的道理,为其后来学术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072年,周敦颐不幸感染了瘴疠,辞官归隐定居在庐山莲花峰下,他将母亲的坟墓也从润州迁来葬在离他居所很近的地方。他将门前的小溪正式命名为家乡的“濂溪”。定居于江西庐山濂溪书堂。后被称为濂溪先生。
    1073年,病死于庐山濂溪书堂,终年五十七岁。
    此处理气论在朱熹原理论上略有改动。喜欢重生大宋征服史请大家收藏:(663d.com)重生大宋征服史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9/19502/1169065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9/19502/1169065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