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大明1551 > 第185章 核实

第185章 核实

推荐阅读:农村女婿蝉动柯南之又一个名侦探谁让他修仙的!摊牌了,我的卡组来自东方我的投资时代见闻天道我的异能悠闲生活万界大强盗西游之人在天庭朝九晚五

    行走在田埂上的是计世成和姚文昌和管世铭几人。
    各人在说话和做事的时候,计世成时不时的瞟上管世铭一眼。
    这位库大使被长史司保举了一级,加了将仕郎的散阶,现在也算得是从九品的官职在身。
    不入流到从九品其实是无所谓,但表明了王府高层的态度。
    很显然,管世铭这个库大使已经被殿下纳入囊中。
    随着管世铭的加入,王文海的顺从,比如乔正志,李清臣等进士或举人出身的王府官员都是向殿下输诚,渐渐获得了具体的差使。
    短短时间内,王府内并没有大刀阔斧的撵人更换官职,也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但是很明显,荣王殿下对王府的控制是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计世成已经派人回老家搬取家小,这事也是和宗沐云商量过后做出的决定。
    王府官员其实很少搬家小到自己任职地方居住,一则是搬家费用不小,耗费很大。二来朝廷不允外任官员带家小一同上任,以避嫌疑。
    象管世铭这种和家人同住的官员,其实是百中无一。
    也就是王府佐杂官不被人看在眼里,管世铭又是不入流,形同小吏,所心根本无人在意。
    宗沐云这样的就是清客,却是不在官员管理的范围之内,搬不搬家人到常德是自己家事,朝廷却是不会加以限制。
    计世成要搬亲眷前来,当然是要做出态度,下定决心,最少在十年之内安心在荣王府效力。
    朱载墐对这种表态当然十分欢迎,计世成奏报此事之后,便是令财赋司拨了百两银子给计世成当搬家费用。
    殿下这个态度,显而易见了。
    估计过一阵子,搬亲人到常德聚居的官吏肯定不少。
    “这一片都姓宁,可以登记核算了。”计世成也是颇为疲惫,脸色也晒黑了很多。以前身为秀才相公,又擅长杂学,他是不可能在这样的天气在田埂里漫步,那不成了疯迷了?
    但现在走在其中,掌握着权力,虽然是晒的黝黑,又是汗流浃背,但却是不以为苦。
    看看姚文昌和管世铭的样子,似乎也是相差不多。
    各人都是兴致勃勃的样子,管世铭招了招手,将一脸恭谨的宁思忠等人叫过来。
    问姓名,父祖籍贯,身状,姓名,田亩数字,一年上交多少。
    宁家庄这里按王府记录是水田旱田菜田共三千一百多亩,佃户人家是一百七十户,丁口是丁三百五十,差不多是每户两丁,每丁种地平均在十亩不到。
    每年入库粮食是四千多石,另外有四千多石的杂物入库。
    此外这里距桃源县城近,有好几百亩地的菜田,一年收获大约是一千多两白银或等值的铜钱。
    在计世成和管世铭等人询问的时候,一旁的吏员们运笔如飞,将各人报出的数字一一登记在册。
    这些官吏分成好几批,只要是王府地亩黄册上记录的地方便是一一走到。
    这时候正是收获农忙季节,也不可能有地种的人会不在家。
    若是地册有地,人却没有,这就是抛荒地,当然是没有可能发生。
    登记到人,种的地却没有在册子里,这说明什么?
    这就是隐田。
    在大明这是难免之事。
    国初的地亩黄册早就一团乱糟,根本反应不了真实的田亩丁口数字。
    由于给秀才生员到内阁大学士不同等级的优待,比如秀才免两个身丁徭役,三十亩地免税。
    以此类推,到内阁大学士的等级能优免多少?
    而且肯定是权力越大,免田赋身役就不可能老老实实的按规定执行,所有人都会占国家的便宜,尽力兼并和隐瞒自己名下的田亩。
    大明是皇权不出县城,县官多半被当地官绅生员阶层给架空掉,彼此配合县官还能涮政绩,如果双方起了冲突,要么是知县涮出超高的名望,要么就被士绅给弄死。
    士绅阶层把持宗政和地方权力,当然是彼此配合,将丁口田亩数字隐瞒下来。
    加上太监阶层,勋贵,宗藩。
    大明的财政缺口当然是越来越大。
    就象崇祯年间,很多人说东林党不让收商税,魏太监收商税保障上中枢的财政收入。
    全是胡扯。
    崇祯也就是刚上台时免除了一些商税,也是因为地方负担过重,新皇上台给的仁政。
    没过一年就全面恢复。
    并且加征练饷,剿饷。
    可是赋税却是越收越少,到了崇祯末年时,税种越来越多,收上来的税赋却是一年不如一年。
    因为大明中枢对地方的掌控力太弱了,内阁到中枢各部门职权含糊,对接地方权力也是控制力极弱。
    如果中枢有一定的权威,尚有地方官员士绅阶层配合。
    如果中枢影响力越来越弱,比如崇祯敲景阳钟都没几个大臣上朝时,怎么可能指望士绅商人们交纳应交的赋税?
    嘉靖到万历十年前后,有高拱和张居正这些罕见的负责任有能力的大臣掌控中枢,特别是张居正推出考成法,又核对优免政策,减少驿站开销,核对田亩数字,推行条鞭法减少杂税,增加中枢收入。
    这些政策都不算猛药,只是推动官僚阶层做应该做的份内事。
    减低了官绅阶层对国家的不法侵害。
    结果就是张居正在世时没有人敢叽歪,张居正一死,大量官员反攻倒算,加上万历皇帝本身被张居正压制多年,积累怨气,加上皇帝贪财,有不少官员说张居正掌握权力多年,家资不下百万金。
    由此万历清算张居正,后果不光是此后内阁不再出现类似张居正这种敢负责,愿意做事的首辅权相。
    同时也是将考成法,优免身丁,驿传等诸事又是一团糟。
    到崇祯年间,驿站负担过重不得不裁撤驿站和驿卒,结果裁出了一个李自成。
    朱载墐对明朝的这些事心知肚明,财政机构,中枢和地方权力之分,内阁制度,统统都有问题。
    问题迭加起来,就使王朝在中叶就不可避免的衰落。
    明军在仁宣年间还有余力北讨,土木之变的发生看似偶然,其实也是必然。京营衰落,募兵驻守被动挨打,四处起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最少在荣王府,朱载墐是要核实田亩,确定人员权属管理,对自己治下的王府和王庄等机构人员,要做到了如指掌,如臂使指。喜欢大明1551请大家收藏:(663d.com)大明1551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21/21115/1261546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21/21115/1261546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