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大明1551 > 第319章 衣锦还乡

第319章 衣锦还乡

推荐阅读:万界大强盗西游之人在天庭朝九晚五女富婆的神级村医穿越星际妻荣夫贵御兽进化商万妖圣祖万神主宰摊牌了我真是封号斗罗重生之都市仙尊九星霸体诀

    直接又减免了三成田租,只需上交二成就可以了。
    十亩地一年收六十石,交出去十二石,自家能落下四十多石!
    一般的农庄家庭是不分家的,这种优惠能惠及到祖父母和父母,还有未分家的兄弟三代人。
    要是人丁兴旺的大家族,出一个毡军,等于全家受惠,租种几十亩地,一年能落下一二百石的粮食。
    当然一般来说就是两丁或三丁为主,能种的土地最多一二十亩。
    不过这政策若持续几年,这些人家就能购买大牧畜帮助耕地,种上四五十亩,一年收入过百石也很轻松了。
    对王府来说,若毡军规模过万,一年少收的粮食顶天了不超过二十万石。
    以这么点粮食养兵过万,哪有这么便宜的买卖?
    若是毡军全数陆续转为亲军待遇,一年最多也就五六十万石开销。
    只有行军打仗了,犒赏,军粮,俸禄,赏银,加在一起,一万五千人到三万人的军队,每年需粮六十万到一百二十万石。
    需要银两是四十万到六十万两左右。
    这个额度的开销,仍然是王府可以负担的起。
    这种待遇,其实已经远远超过大明北方的边军,边军每月发粮一石,银一两,马兵一两八钱左右。
    戚继光在几年后招募的义乌兵,到北方服役时是每月行粮饷银一两五钱,盐菜银一两五钱,衣鞋钱三钱,犒赏银三钱。
    每个南兵,一年领到手的军饷是四十三两之多。
    一丁或两丁的北方百姓,一年辛苦到头劳作加风调雨顺,一年净利不过五六两银。
    一个士兵得近十户百姓在好年景下的一年的纯收入,南兵收入之高,已经把北兵甩开老远。
    此外戚家军的斩首赏赐也极为丰厚。
    每队兵斩一首一级就赏三十两,前排八兵分二十两,斩首的短刀兵拿二两,不斩首的分一两,火兵分半两,剩下的归队官。
    一年斩首几十级,哪怕就是个阵后的短刀手,加上军饷,一年收入可近百两。
    这才是戚继光能管束军队,令行禁止的最大的练兵秘决。
    戚继光在蓟镇也是给南兵厚饷,在万历清算张居正之后,戚继光被撵到广东当总兵,后来郁郁而终。
    其花巨资打造了蓟镇边防,以两万多南兵为核心打造的蓟镇防线也逐渐崩溃。
    过万南兵被撵回南方,不复被用。
    剩下的南兵军饷被大幅度克扣,那些北方将门出身的镇将,对一两银子的北方营兵还是要多方克扣,哪容得下这些高收入的南兵?
    后来浙兵入朝鲜战场,表现出色,但还是被排挤,战功被抢,说好的赏银军饷仍被克扣。
    后来南兵哗变鼓噪,讨要军饷。
    在明军中这是相当正常的事,一般将领会处罚为首的人,然后发下军饷安定军心,事情也就完了。
    到了天启和崇祯年间,将士鼓噪挟制将领,甚至包围巡抚,令高级文官受辱的事,也是发生过多次。
    但在那一次,由于嫉妒南兵军饷丰厚,同时戚家军在北方属于被排挤的异类。
    当时的蓟镇总兵王保诱南兵入大校场,然后用北兵包围,将鼓噪闹饷的将士,全数斩杀。
    明史记录是杀了数百人。
    神宗实录是杀之无数。
    而李朝朝鲜的史官记录是杀了三千三百多人。
    为国尽忠,杀倭无数,在征朝之役率先登上平壤城头的南军将士,不仅未获赏,未发饷,反而因为讨要军饷被杀!
    王保事后也未被清算,仅此一事,神宗祸国乱政,就是罪该万死,就是大明亡国的罪人!
    朱载墐熟知戚家军故事,对王保屠戚家军之事也是极为痛恨。
    简直是不知所谓,令人发指的无谓残暴。
    后来蓟镇防御空虚废驰,北军将领毫无底线和节操,关宁将门更是其中的代表。
    到了皇太极屡次破口而入时,损失财产,失去亲人,饱受折磨和苦难的,却是北方的普通百姓。
    该为此负责的皇帝,权贵,将门,却是丝毫无损。
    哪怕大明亡国,这些北方将门稀有为大明殉国或是战死的,多半就是剃了头从了异国主子,反过头来杀大明的官兵百姓时又是凶猛了十倍不止……
    所以朱载墐坚决认为,大明的养兵制度和勋贵将门制度有极大的缺陷……与其厚饷高官给那些毫无节操和廉耻的将门,养少量的家丁当不得大用,还不如厚饷给普通的将士,这些汉子反而更加知恩,善加训练和装备,发挥的能量要比现有的明军体制会强大的多。
    戚继光练兵两万多,乃收抗倭过半之功。
    朱载墐的打算就是练毡军两万,未必就不能横行南方半壁……
    当然这只是朱载墐自己内心的想法,现在荣王府只是按着这位殿下的打算和想法,一步接一步的坚实向前。
    对于宁思忠和宁思道等人,还有佃种着王府土地的宁家庄的佃农们来说,现在的光景就只剩下欢喜了。
    湖广是一年种两季稻米,早稻六月收,晚稻八月前后收,收了晚稻差不多就是深秋,很快就入冬了。
    土地是要养肥力的,并非所有地适合种稻,能种稻米的只有水田,水稻产量稳定,价格也较为稳定,湖广地方自己吃米为主,还将大量稻米卖到江南和浙江,河南部分地方也在荆州买米,还有四川,湖广熟,天下足,这可不是说笑的话。
    宁家庄这里全部是种两季稻,不种别的作物。
    少量的好田用来种菜,可以换些零用钱,也可以丰富自家的饭桌。
    这个时候虽然忙碌,人们脸上却是没有什么愁苦或辛劳带来的压力,只有欢欣气色,那是发自内心的欢喜。
    宁家诸兄弟到了毡军百户厅登记入册,算是完成了集训,由书吏再向王府的相关诸司上报记录档案。
    哪怕宁思忠此前是毡军百户,现在也成了仪卫亲军,这些手续该怎么做还要怎么做。
    荣王殿下对下头的人很仁厚,但该讲规矩时,也是绝不通融……
    众人脸上都是轻松的笑意,不管怎样,这一次真是衣锦还乡。喜欢大明1551请大家收藏:(663d.com)大明1551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21/21115/1288221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21/21115/12882216.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