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锦衣 > 第120章 恩准

第120章 恩准

推荐阅读:九星霸体诀我真的是反派啊重生都市之我是仙王反派就很无敌脑海里飘来一座废品收购站万古第一神人间苦都市不灭仙医不灭武尊汉世祖


        天启皇帝徐徐道来,显得颇为神秘。
倒像是他一早就等着刘彦这些人来似的。
刘彦等人道:“不知张百户所奏何事?”
他们还是不愿张静一为县令,宁愿叫他百户。
虽然百户的级别比县令高一些,可县令的含金量却是很高的。
在这以文制武的时代,六品武官见了七品文臣,也只有行礼的份,否则奏你一个嚣张跋扈,那便死定了。
天启皇帝道:“张静一恳请,在这清平坊,追加十品官制。”
十品……
众人大惊失色。
历来朝廷的官制是九品,当然,官到了七品之后,就不太入流了。
好家伙,你张静一居然直接又加一个品级,这是要做什么?
于是大家一下子激动起来了。
“没有这样的先例,陛下,若如此,则官员要泛滥不可。”
“是啊,陛下,此事臣万万不赞同。”
“你们不要急。”天启皇帝道:“只是在这新县中实施而已,断然不会全面推广,这十品,就当是传奉官吧,你们同意也要同意,不同意,也需同意。”
一听传奉官,大家的脸色总算好了一些。
大明的制度,对于官员的出身很严格,尤其是文臣,不经科举制度,是绝不可能做官的。
就算是勋贵,也只能授予武官官职。
不过到了明宪宗的时候,却另辟蹊径。
当时的明宪宗不走程序,为宠信佞臣,不经科举和庭推,直接授予了一些官职。
自此之后,历代皇帝也会赐予一些传奉官。
不过这种传奉官表面上也是官,可实际上,却几乎不被当时的官场所认可。
当然,皇帝选拔的人,该有的俸禄还是有的,也允许他们有官员的穿戴。
张静一奏请追加一层官员的定级,其实就是将从前的吏,也收入官僚的体系。
以往的吏是贱吏,几乎和官天差地别,虽然在官员心目中,吏又懒又贪,可在吏的心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什么活都叫我们干,你高高在上,读了圣贤书,十指不沾阳春水,每日差遣我们,而我们却连正常的俸禄都没有,我们好好干活那才怪了。
于是乎,这就形成了大明的一个顽疾,在衙里当差的,正经人家不愿去干,而肯去干的人,大多都是宵小之徒。
这小吏干一辈子,也还是小吏,谁还愿意上进,混日子罢了。
新县只有两个坊,与大兴、宛城这样动辄有十几个坊的县不同,一切都得从吏治开始改变。
这事,天启皇帝也不知道好坏,不过……既然张静一要干,那支持便是了,十品官而已,说难听点,这算啥?
这些翰林还有御史,这几日也是被折腾得透不过气了,现在实在不想也没有气力再反对啥了,他们只想回家,好好的沐浴更衣,好好的吃一顿。
黄立极则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模式,看谁都觉得是坏人,唯独对张静一,多了一丁点自己人的意思,他现在乐见其成。
孙承宗则更希望看看……这张静一到底想做什么。
在辽东的时候,他心知很多时候,照规矩来是不成的,因为根本就没有规矩,既然从前的规矩没有效,那就看看张静一有什么企图。
天启皇帝这时阴谋全部得逞,露出了如沐春风的微笑:“诸卿都是朕的肱骨之臣啊。”
刘彦等人心里翻白眼。
堂堂清流,被天启这样的皇帝称之为肱骨,这大抵就相当于骂人的话。
只见心情大好的天启皇帝又道:“所以朕打算在此设宴,大家吃一顿好的,待会儿,朕就摆驾回宫,你们呢,随驾吧。”
说到了吃,大家也就不客气了。
说实话,不知什么缘故,自从到了粪水里泡了一泡,居然现在胃口都好很多了。
当下百户所设宴,吃了一顿之后,天启皇帝便对张静一道:“在这儿等圣命吧,还有……朕的那个摇床,你带回去给你家妹子,等孩子生出来,朕还等你入宫报喜,终究……是朕看着生的,自己人。”
所谓爱屋及乌,大抵就是如此吧。
张静一噢了一声,表情很淡定。
怎么说呢,感激?感激个屁,我特么的才是帮人养孩子的那个。
不知道张静一心思的天启皇帝唏嘘着道:“朕从前也有一个孩子,是个男孩,只有半岁大,朕看了他便乐,总觉得……这世上多了一个盼头,有了希望……”
他自言自语,可是脸色却变得伤感起来:“可王恭厂炸了,却不知怎的,房梁就摔了下来……哎……他若还在,现在大抵能走路了,能叫爹了。”
张静一这个时候不敢接茬了。
天启皇帝说着,眼角掩饰不住有泪水想要流淌出来,可随即他又露出没心没肺的样子:“所以说,你那妹婿,真真不是东西,禽兽不如。”
说罢,便站了起来,摆驾回宫。
张静一亲自相送。
临别的时候,天启皇帝突然想起什么:“京师水患,谷仓中的粮食可好?”
张家大肆购粮,京城的人都知道,尤其是这一场暴雨,不少米商都急着出货,粮价又跌了不少。
这事,刘彦等人也有耳闻,都不禁笑起来。
一旁一个翰林倒是不明所以地低声问:“刘公笑什么?”
“我笑这张静一无谋,他爹张天伦少智,这时候购粮,不是找死吗?”
众人便都窃笑。
天启皇帝显然是为张静一担心的。
其实京城粮价的下跌逻辑很可以理解。
京城不是产量区,而是囤粮区,无数的粮食从江南等地通过运河送来。
所以每次京城大灾,尤其是水患之后,囤粮的成本就会急剧增高。
毕竟粮食可能有发霉,以及被淹没的风险,不少粮商,都会想办法急着出货。
而这里的灾害,其实是不会影响粮价的,因为京城每年的产量,对整个天下而言,不过是沧海一粟,就算整个京城的粮产颗粒无收,也不打紧。
张家这一次……收购了这么多粮食,就意味着他需要大量的钱财来进行储粮,而且还要担心,等夏天过去,天下各处的粮食开始收割,许多士绅人家去年囤积的大量陈粮,也需售出,然后装入新的粮食。
这样一来,市面上的粮食便会大量增加,往往就在这个时节,是粮价最低谷的时候。
倘若张家还要坚持囤积下去,那么这粮食也有新旧之分的,越是陈粮,囤积的时间越久,就越卖不上价。
所以虽然人人都知道,粮食是救命的玩意,可真正敢做粮食生意,且还能从中大赚一笔的,却是少之又少。
天启皇帝为张静一默哀,太可怜了,听闻张卿家连老本都赔进去了,这一次水灾,又不知京里多少粮食要抛售,张家怎么撑得住。
张静一却道:“请陛下放心,卑下的父亲,已去了昌平,就是为了防范于未然,想来这些粮食,不会出什么问题。家父还在那边营造新的谷仓呢,这一次暴雨之后,说不定还能低价再收一些粮食。”
这意思还要继续坚持购粮了。
天启皇帝的脸顿时抽了抽,这个时候,当着大家的面,他也不好说什么,最后只是道:“你好自为之。”
身后,却继续传来刘彦等人的窃笑声。
大家当然将这事当做笑话看,也不想想,这京城里多少粮商现在都急了,眼看着粮食要受潮,谷仓可能进水,或者储备不善,再眼看着有人在市面上要抛售粮食,你张家这个时候还敢继续购粮?真不怕死!
有人低声道:“这是想挣钱想疯了,不晓得其中的厉害。”
大家都成竹在胸,倒是颇有几分想看笑话的心态。
其实这些人笑话,还真是有底气的。
这些大臣,往往都自诩自己是耕读人家出身。
什么是耕读呢,其实就是大地主,家里是有地的,从小耳濡目染,家里都有高高的谷仓,有许多的土地,晓得这粮价的波动。
这粮食的涨跌,他们心里大多都有数,比起一直在京城里生活的张家父子,那真可谓是专家了。
当然,大家也只是暗笑罢了,陛下已起驾,众人自是随着陛下散去。
……
这圣驾刚走,张静一便回到了百户所公房。
只是前脚还没站定,便有人急匆匆地来道:”张百户,张百户,有一些商贾求见。“
张静一疑惑道:”商贾,什么商贾?“
“是粮商,他们早就听闻百户家里收粮,所以想来问问,张家还收不收粮食。”
张静一:“………”
怎么感觉这些人,都在薅我张家的羊毛啊,我特么的购粮还购出了冤大头的感觉?
张静一道:“告诉他们,张家的银子,都去购粮了,现如今……手上没有现银。”
“他们也知道的,不过……有粮商说,天下谁不知道张百户乃是陛下肱骨,张家在京城产业不少,自然是信得过的,只要想买粮,赊欠也可以,来年再还也是无碍。”
好家伙……张静一这才意识到,这些粮商们……现在是想出货想疯了。
    喜欢锦衣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锦衣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29/29447/2085123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29/29447/2085123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