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大燕公子 > 第428章 中原会战(四)

第428章 中原会战(四)

推荐阅读:修罗武神柯南里的克学调查员我的公公叫康熙混沌天帝诀天道天骄我真的是反派啊裂天空骑全民领主:我的天赋有亿点强霸天武魂寒门宰相

    从聊城到莘邑的官道,还没有来得及铺就水泥。
    一支大军,正烟尘滚滚朝莘邑的方向急速而来。这支大军,正是大将王石率领,会同胡归良的第三军等军团,增援范城的援军。
    此时,已过了午时。
    一个上校骑马来到王石的面前,对王石禀报道:
    “启禀将军,刚收到情报人员禀报,我范城守军仍在与敌军鏖战。”
    骑在马上的王石,此时满面尘灰,闻此不由大喜。
    “汝说什么?范城还没有失守?”
    “是的,将军。范城现在仍在我军手中,没有失守。”
    这个上校,抱拳回答道。
    “好,甚好。”王石高兴地说道。
    转头,对身旁的第三军军长胡归良问道:
    “我军现在行之何处?离莘邑还有多远?”
    第三军军长胡归良,抱拳禀报道:
    “将军,我军从聊城出发,离莘邑还有三十多里地。”
    然后,胡归良扭头又看了看,正在前行的大军,对王石建言道:
    “将军,我军必须要在莘邑休息下了,将士们太疲惫了。”
    王石回头看了下燕军,点了点头,对胡归良道:
    “确实,尤其是从高唐而来的将士们,已经两天一夜没合眼了。告诉他们,到了莘邑,休息一晚,明天寅时再行出发范城。”
    “诺。”第三军军长胡归良,躬身应道。
    四月十七日,蓟宫,亲和殿。
    赵军十万大军南下,偷袭范城的讯息,今天已被紧急传到了蓟都。
    姬康看罢从前阵送回的军情消息后,简直肝胆俱裂。
    面对此等状况,姬康也认为范城守城燕军,阻挡不了赵国大军。力量太过于悬殊了,范城肯定会被赵军一鼓作气拿下。
    坐在桌旁,姬康脸色变得非常难看,沉默无语。
    这个季节,天气不热。可是,站在姬康桌子前面的情报局局长黄勇,头上的汗珠滴滴答答,顺着脸颊滚落而下。
    “王上,此乃我情报局重大失误,请王上责罚臣下。”
    黄勇说完,“噗通”一声,跪了下去。
    姬康看了下黄勇,反应过来,朝身旁的侍官令王从递了个眼色。
    侍官令王从马上明白过来,上前把黄勇搀扶起来。
    又让一个侍官,拿了条绢巾过来,递给了情报局长黄勇。
    黄勇用绢巾擦拭了下脸上的汗珠,躬身对姬康道:
    “王上,在赵军当中,是有我情报人员的。此番赵军行动诡秘,大军在邺城汇聚之时,戒备森严,只能进而不能出。我情报人员,根本没有机会传出情报。”
    “待赵国大军南下,出了邺城后,我方的情报人员,才把情报传递了出来。但无论如何,我情报局此番,已属重大失误,请我王重重责罚微臣。”
    “黄勇局长,此事你们情报局是有责任,但是现在不是追究这些问题的时候。你也不要过于责怪属下,这些年来,情报局的功绩,寡人同朝臣众臣都是有目共睹的。”
    姬康如此对黄勇说道。
    “多谢王上恩典。”黄勇躬身答道。
    姬康来到殿内墙前的地图旁,把目光看向了范城。
    接着,姬康的目光又投向了地图上的帝丘城。
    过了一会,不由言道:
    “真不愧为廉颇呀!范城这个地方都能让他找到,而且能做到瞒天过海,一击而中,廉颇老儿,果然名不虚传呀。但是,他想一口吃掉我数十万的大军,可没那么容易!”
    姬康对于自己的大军,还是抱有信心的。
    转过身来,对黄勇道:“黄局长,战事到了如此地步,中原各国情报更加不能松懈。你马上下去,坚强中原各国情报的搜集,一旦有重大军情,急速来报。”
    “诺。”黄勇应道。
    等黄勇走出殿后,姬康来到桌旁,又把黄勇刚才送来的几份军情,仔细看了一遍。
    心中琢磨了半天,对侍官令王从吩咐道:
    “让几位阁相前来,商量下此事。”
    剧辛、粟腹、苏代、將渠四位阁相,传阅完情报局长黄勇送来的前阵讯息后,没有一个脸色不变的,同姬康刚看到此讯息时一样,面色都异常铁青。
    剧辛直接对姬康道:“王上,不管我前阵大军最后能做到如何?我燕国必须要要有最坏的打算,来应对此种情形。”
    粟腹则想了半天后,对姬康道:“王上,事关重大,敲响战钟吧!”
    众人闻听此言后,皆“啊”了一声。
    几位阁相,一起把目光投向了姬康。
    姬康站了起来,在亲和殿内,缓缓迈步,心中犹豫不决。
    过了片刻,姬康心中下定了决心,对四位阁相道:
    “局势发展到如今,就按粟相刚才所言,敲响战钟吧。”
    等到夕阳即将落下西山的时候,从蓟宫内最高的一处钟楼之内,“咚”的一声,传出了一声沉闷厚重的钟声,钟声响起,响彻蓟都。
    自姬康登基以来,此处钟楼内的钟声,第一次被敲响,而且连续被敲响了三下。
    紧接着,蓟都四方,内外城楼上的钟声,都传出了钟声。
    一个不知道此钟敲响涵义的年轻人,傻乎乎地在饭桌上言道:
    “怪了,王宫内今天怎么传来了钟声呢!而且城楼上的钟声都敲响了,这是礼钟么?”
    饭桌之上的老者,则是一巴掌拍在了这个年轻人的头上,大喝道:
    “看来,我燕国是出大事了。这是最高等级的战钟,汝准备铠甲武器,准备出征吧。”
    “啊!”的一声,这个年轻人嘴巴张得老大老大。
    蓟都城内,大街小巷的人们,包括在家中的人,脸色全都变了。
    蓟宫此处设置的钟楼,是姬康的太祖父燕昭王时期设置的。
    当时设置此钟楼的时候,就已规定好了,此处的钟声唯有燕国战备的时候才能敲响,故此,当时的燕国民众都称此为“战钟”。
    蓟宫内设置一口,蓟都的内外八个城楼之上,也各设置一口。
    所谓战种,顾名思义,不节庆、不报时、不喜丧,就是燕国的一般战事,也不准敲响该钟。唯有燕国真正碰到生死攸关的时候,此钟才能敲响。
    钟声一响,燕国上下的男子,包括王室宗亲,门阀贵勋,官宦士绅,一般民众,皆要手持武器,身披铠甲,奔赴前阵。
    连响三下,燕国十六岁以上,三十五岁以下男子,准备出征;连响六次,燕国所有男子全部准备出征;连响九下,燕国举国,不分男女老幼,皆要准备出征。
    在当年燕相公孙操“弑君”之际,此钟没有敲响;
    姬康祖父燕武成王姬荤,伐赵失利的时候,此钟没有敲响;
    姬康登基,出兵伐齐的时候,此钟没有敲响;
    此次中原大战进行前的时候,燕国只是调兵遣将,也没有敲响该钟。
    但是,此番,燕国终于敲响了最高等级的战备钟声。
    在燕国的历史上,该钟设置以来,敲响过两次,包括这次的话,是第三次。
    第一次敲响该钟,是在姬康的太祖父燕昭王姬职时期,燕国当时联合五国,举国兵伐齐国的时候,该钟才被敲响过一次。
    不过,当年的钟声是连续敲响了六下,可见当年燕昭王灭齐之决心。
    第二次敲响该钟,是在姬康的曾祖父燕惠王姬秋寿时期,当年齐国田单复国,燕军大败,当齐国兵临燕国边境的时候,该钟响起。
    当时的钟声,可是连续敲响了九次,燕国举国动员,可见当时燕国所面临的处境。
    这二十多年来,燕国设置的战钟再没敲响过。很多年轻的燕国人,都不知道有战钟这么回事了。但是,三十岁以上的燕国人,对此可是有深刻记忆的。
    战钟一响,不管几下,燕国前阵的战事肯定不顺,必然是遇到了极大麻烦了。
    按照燕昭王时期留下来的祖制,一旦前阵有较大的战事失利,国家面临危机之时,战钟必须敲响。并要根据燕国所处的状况,选择所需敲响的钟声数,来加以应对危机。
    从蓟都乃至城外的驻军大营之内,马蹄轰响,众多的传令官,已经骑马朝四方而去。
    燕国,已经处于了最高战争状态。喜欢大燕公子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大燕公子六六闪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3/3412/240964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3/3412/240964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