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都市生活 > 从UP主开始 > 第14章 葬礼(二)

第14章 葬礼(二)

推荐阅读:我有一座随身农场妖孽修真在山村丹武双绝混沌天帝诀陆地键仙我们反派才不想当踏脚石这个游戏不一般死亡作业临高启明摊牌了我真是封号斗罗


        第二天早上六点多,天已经大亮。
孟时从床上坐起来,感觉头有点沉,身上泛起一阵起鸡皮疙瘩的冷,鼻子也有些堵。
几年没有生病,这个时候感冒了。
昨晚不该洗冷水澡的。
“起了没有?不早了?”
年哥一边从楼梯走上来,一边说话。
“嗯。”
孟时应了一声,从行李袋里找出一件白体恤和黑色裤子套上,把门打开。
年哥走到一半,看到孟时出来,于是掉头往下走,
“浴室里,洗脸池边上的牙刷毛巾是新的,后门有包子、有粥,你直接去吃就可以,姐夫前天去外地了回不来,我去南萍把嗯琳接过来。”
嗯琳是孟琳,年哥的亲姐,大伯的大女儿。
年哥说话办事风风火火,说完砰砰砰的下楼去了。
孟时洗漱完,下楼,前门外面一群人正在搭设灵堂。
请来的“师公”在指挥,帮忙人的都是同宗还有四邻。
对比城市里的婚丧公司,农村葬礼都是人情。
后门是来帮忙的邻居妇女,她们这几天会负责一日三餐。
大婶看到孟时下来,于是招呼孟时过去。
她指着一张桌子上一袋袋的白色塑料袋,说:“打两个结的是肉包,打一个结的菜包,有盖子那个锅里是白粥,那边那个锅是菜粥,那边还有糖包、油条,想吃什么就自己拿。”
“大嫂,你这样就不对了。”
二婶突然插话。
一旁来帮忙的一个妇女听她这么说,好奇的问道:“这是那个?”
二婶回头,刻意压低声音,点头:“老三家,离婚带走的那一个。”
“哦,都这么大了啊!”
孟时无奈的看着二婶,他有些烦了。
二婶手在围裙上擦了两下,然后拿着漏勺从锅里盛出一团纱面,放进海碗里。
接着又从一旁的盆里,舀出来一勺木耳,干虾、香菇做成的浇头,淋到面上,最后用筷子夹了一只荷包蛋放在最上面。
二婶把面端过来,放在孟时前面的桌上,看着孟时笑着说道:“吃碗纱面吧,那些东西是我们吃的。”
这碗面,面少浇头多,是碗好面。
但这种场合,纱面是给客人吃的。
二婶的意思很明显,你是客。
可惜的是孟时入了族谱,上松山那块祖坟有他的位置,这是阿爷亲手定下的,大伯都没资格改,更不要说她了。
孟时现在正在感冒边缘徘徊,身上一阵阵的发冷,头沉。
这种知道自己马上要发烧,但又没真正开始烧起来的感觉很不好受。
孟时叹了口气。
他不知道老爹那个房子和二伯家到底有什么纠葛,也完全没有兴趣去了解。
他爹还没死呢,这事本不该他来管的。
“吃吧,等一下冷了。”
二婶嘴里热情的招呼着,然后伸手抽了一双筷子,插到了面里,往孟时面前推了一下。
或许这种没有意义的暗示,能让她心里感到舒服。
但孟时看着她,眼里只有无奈。
就像一个小孩无聊的挑衅,你好好的坐着,熊孩子跑过来轻轻的踢一脚,跑开,再踢一脚,再跑开,再踢一脚再跑开!
虽然没有实质的伤害,但真的很烦。
孟时人不舒服,心情也不好,看她没有长辈的样子,反而像只苍蝇一样烦人,终于不耐烦。
于是,在二婶的皮笑肉不笑的笑脸中,孟时把碗里的筷子拿起来,塞到她的手里,然后看着她的眼睛,很诚恳的说道:“你必不得房子。”
“哎呀,你去再煎几个荷包蛋,一会嗯琳,嗯玉她们就到了。”
看孟时回应,一直没说话的大婶终于开口,然后轻轻的推了一下二婶。
二婶青着一张脸没有接话,一转身直接把那碗纱面倒进了泔水桶。
孟时感觉自己看了一场戏。
这出戏他原只是看客,但台上的人似乎要硬拉他上场。
孟时不怕事,但烦。
找了个小碗,给自己盛了一碗白粥,又夹了一筷子“虾皮香干炒咸菜”拌在粥里。
可惜粥不烫了,不然发一身汗,兴许这烧没发起来就退了。
————
大伯家前厅。
几张红色的四方桌子被叠起来,搭成了一个祭台,上面摆放着香案烛台。
祭台的左边放着纸扎的别墅,孟时凑近看了一眼,里面家电一应俱全,还有佣人,甚至车库里还停着几辆车。
有用?
没用?
孟时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脑子突然冒出来一个念头,下面能考驾照吗?
“死了过的倒比活着好。”
孟时回头,说话的是一个身穿长袍,头戴冠帽的老人。
这位是刚刚指挥搭设灵堂的“师公”。
师公是一个很需要天赋的职业。
孟时有个表舅当过师公,他能写一手好书法,会吹唢呐、拉二胡、敲鼓,还会用长得跟两个草帽一样的金铙。
他还懂天干地支、五行八卦,写符篆,并且嗓音清亮,会唱长寿、短命、夭折……等等几十种死法的祭词。
所以这一行如果没有天赋和毅力,很难学成出师。
不过既有天赋又有毅力的表舅,现在已经改行卖海鲜了。
孟时估计他拜师的时候,怕是做梦都没有想到有一天跳舞的、唱歌的、甚至脱衣服、蹦迪的,会进入这个行业和他挣饭吃。
更没想到的是他还输了。
“你们年轻人,是不是认为这是封*迷*。”
孟时摇了摇头。
这种法事至少有文化传承的底蕴,而有些葬礼早已演变的畸形了。
“你是良施的孙子?”
这位“师公”竟然和阿爷同辈。
孟时点了点头。
“那正好,我写一张忌告,你贴出去,挂红也由你来做。”师公说完,转头对外面正在搭桌子的一个中年人喊道,“愈怀把笔墨放哪了?”
中年人愈字辈,年纪比孟时爹大,孟时该叫阿伯。
“我去拿。”
阿伯应了一声,拿进来一个布包。
师公取出包里的笔墨砚,砚台看着是老物件,但笔和墨明显是新华书店买的。
方方正正塑料瓶装的墨,上面3.5元的标签还在。
中年人找来一张红纸铺开。
师公伸出大拇指在其他手指的关节上点了几下,然后开始下笔。
一手端正的楷书。
忌告
孟姓良施公
诞戊辰年丙辰月癸未日申时
逝己亥年辛未月丁未日戌时
今师公孟良载于,己亥年辛未月,戊申、己酉、庚戌、三日行祭丧礼
届时属牛、虎、鼠、岁八至十一请回避
——己亥年、辛未月、戊申、辰时
——孟良载立告
写完阿公从布包里拿出印章,放在嘴上哈了一口气,盖在了自己的名字上,然后又用朱砂和另一只毛笔,在下面勾了一个小符。
从这张忌告上可以看出师公叫孟良载,和阿爷同辈,孟时要叫阿公。
良载阿公写完,指着马路往上大约两百米开外的榕树,对孟时说:“等墨干了,你拿去贴在那里。”
“一张?”
孟时以为是上下两张,毕竟路有两个方向。
“煞冲西南,可从下往上去,不可从上往下走,不过现在人不兴这个,也不避这个,全当走个形式。”
阿公很是豁达的说道。
然后伸手在灵堂前比了一下,把一捆红布条递给孟时,“从那一户挂到那一户,由上往下,手脚麻利点,在灵车来之前挂好最佳。”
这次孟时没有问为什么,直接开始开始从阿公指定的位置,开始往每一户的门把手上系红布。
等孟时把这几十条红布按照顺序系完,那张忌告的墨就干透了。
孟时拿着不知道是买的,还是阿公自己熬的白浆糊,把红底黑字的忌告贴到了指定的位置。
“阿公,你刚才这样这样是在?”
孟时学着刚刚阿公手指的样子比划了几下。
小时候看电视,看到那些神仙大拇指在其他手指上点,然后就算出天机,今天终于看到有真人用了,孟时不免有些好奇。
“哦,这个啊,就是推一下天干地支和时辰。”
阿公把写挽联的笔放下,伸出手,把大拇指点在食指第一个关节,然后依次点过去,说道:“这是纪、这是年、这是月、这是日,然后回推甲乙丙丁…循环子丑寅卯,天干地支全在这方寸之间。”
他似乎来了兴致,拉过一张板凳坐下,“纪年只需背年表,纪月只需取寅时,我教你指推纪日天干地支,这才是真学问,可要学。”
虽然有些不敬,但是孟时忍不住还是把话说了出口,“阿公,我会。”
“嗯?”阿公显然是不信孟时的话,说道:“那农历九月初二。”
这是开始考了。
孟时转过身,背对他,伸出一只手胡乱的点了几下,然后说道:“己亥年,癸酉月,庚午日。”
阿公指头点了几下,发现孟时竟然不是胡说,于是又问道:“六月初八。”
孟时再次转身,“辛未月、戊申日,宜纳财、祭祀,忌破土、行丧。”
“初九。”
“己酉日,宜祭祀,忌安葬。”
“十。”
“庚戌日,宜祭祀,忌行丧、破土。”
阿公不再报日期,问道:“你阿爷教的吗?”
孟时把手机掏出来,界面上是万年历。
不是谁教的,直接抄书了。
阿公看了眼界面,然后伸手点了一下。
农历六月十一
己亥年辛未月辛亥日
黄帝纪元四千七百一十六年
宜:纳财、祈福、开光
忌:行丧、破土、安葬、修坟
阿公叹了口气,摆了摆手,道:“你倒是和你阿爷一样喜欢投机取巧,他帮人看日子也总是懒的推,总是直接拿黄历一页页的翻。”
其实孟时在回答了两句之后,就感觉自己这点小聪明不合时宜,但好在阿公豁达,并不在意。
“这个能看天气吧,看看十一号的天气。”
孟时点了日历旁边的天气,显示是阴天。
阿公点头,对孟时说道,“好了,你去吧,车也该来了。”
阿公话音刚落,火葬场的车队从套房的遮挡处开了出来。
打头的是一样白色的灵车,后面跟着四辆大巴。
早早等在路口的大伯,伸手把两包烟塞进车窗。
阿公拍了一下孟时,说道:“送送去吧,你替你爹跪你大伯二伯后面,就说是我安排的。”
    喜欢从UP主开始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从UP主开始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33/33731/2008869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33/33731/20088698.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