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十国行周 > 第60章 砲车

第60章 砲车

推荐阅读:闪婚夫妻宠娃日常圣女魔力无所不能农村女婿蝉动柯南之又一个名侦探谁让他修仙的!摊牌了,我的卡组来自东方我的投资时代见闻天道我的异能悠闲生活


        “起嘞!”
伴随着一声吆喝,在一群军汉的围观下,一根细长的圆木,一头由数人扶着,令一头被套上绳索被另外十数人拽着,缓缓地从平地上立了起来。
圆木的旁边是一座数丈高的木架,有人上前用步子丈量了圆木到木架的距离后,向旁观人群中一个矮壮的武夫道:“禀班头,刚好十二步。”
被称作班头的武夫正是内殿直都指挥使韩训,这已是他在此造砲的第三日了,眼下已经搭好了脚柱,就剩下往脚柱上固定梢杆便大功告成。这是造砲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需谨慎细心的一步,韩训已经将注意力全然集中在了那根高耸的梢木上。
得了禀报,韩训点点头,只说了三个字:“放倒罢。”
于是又传来一声吆喝:“放倒!”
圆木上的绳套被转了个方向,与木架相对,军汉们手中的绳索慢慢放开,圆木也渐渐向木架上倾倒。木架上早已蹲了两个人,抵木与夹轴都已在架梁上装好,只等着圆木入轴。
然而不知是因圆木实在沉重还是军汉们松快了手,缓缓向木架倾倒的圆木突然歪了方向,朝木架的边上倒了下去,最终咣的一声砸在地上,扬起好大一片尘土。
“一帮蠢汉!”韩训气得大声咒骂,军汉们手忙脚乱的抬开圆木,场面一片狼狈。
这时旁边的副将低声道:“梢杆圆滑无法着力,是否该改成方木?”
韩训是木匠出身,微微一想觉得副将所言有几分道理,便颔首:“去造两根方木再试,仍旧两丈五尺不变。”
副将领命而去,就在这时,亲兵又过来向他禀报:“外面来了个人,自言奉国军指挥使,求见班头。”
韩训心情正处于烦闷,不耐烦地挥手:“奉国军的指挥使找我作甚?莫不是来攀亲附会之徒,赶紧打发了去。”
亲兵抱拳而去,没一会却又回来了:“那人坚持要见班头……说是对砲车有所涉猎,愿为班头帮手。”
韩训已被造砲一事搞得焦头烂额,可身边又都是些蠢汉,闻言顿时大喜过望:“那还不快快请来!”
不一会亲兵就引进来一个年轻的武夫。韩训望见马上武夫的面孔有些意外,亲兵说求见者涉猎砲车,他自然以为来人是与自己一样的匠人出身,但没想到那武夫这么年轻……显然不会是贫寒出身,否则若没门路能在这年纪干上指挥使?
武夫走近,乍一看与普通的军汉似乎并无两样,但身上精良的鳞甲和胯下骏马,才隐隐透露出马背上的主人并不平凡。
韩训正在脑海中盘算来者会是谁家子弟时,年轻武夫已经下马朝他见礼:“末将奉国军指挥使郭信,见过韩殿直。”
韩训微微吃了一惊:“郭枢密家的郭二郎?”
郭信对韩训的反应有些意外,但还是颔首应答:“是末将,韩殿直也知道末将?”
韩训的目光中已经带有几分敬意,前阵子射虎郎郭信之名刚传遍全军,又是当朝枢密使之子,皇长子亲点的“我家栋梁”!这样的来头谁敢小觑?
韩训当即拿出亲热的口吻道:“郭郎之勇早已传遍,我又岂能不知?”
郭信:“听闻韩殿直正为大军新制砲机,因而特来一睹此利器风采。”
韩训颇为自得地指向不远处的木架:“此类器械我有些心得,不过制出还需些时日。”
郭信朝韩训指示的方向看去,只见一个高大的四座木架矗立在那里,四周军汉们正拖着一根木梁,试图将其立起来。郭信看着军汉们施工的场景,想象了一下砲机造好后的样子,感觉和自己印象里那些抛石车不太一样。
韩训见郭信不语,便向他介绍:“此物名为双梢砲,每根脚柱两丈,可发两十五斤重石,放八十步……”说着他又想起郭信此来的目的,疑惑的发问道:“郭郎也会造砲机?”
郭信点点头,又摇摇头:“我曾在一部古书上见过砲车,不过和韩殿直所造之物颇有些不同。”
韩训追问:“不知是何书?”
郭信自然不能说是后世所见,只好摇头道:“末将观书时已经过去了许久,也不知遗失在了何处……不过还记得大致的样子。”
韩训闻言失望之色溢于言表,就在这时,副将过来道:“班头,梢杆搭上了!”
两人一同望向砲机,果然见刚才那根木梁搭在了木架上。
“成了!”韩训这下也没空搭理郭信,奔过去指挥军汉们将一堆绳索往梢杆上捆绑。
郭信默默看着韩训等人摆弄,过了半晌,砲机似乎已经做好,但样子在郭信看来却有些诡异——因为那梢杆短的一段套了密密麻麻不知多少根粗绳,让他不禁想起了马尾。
又过了一阵,韩训便迫不及待地叫军汉们往砲机上装石准备试射,接着郭信就惊讶地看到身边军汉们都乌泱泱地跑过去,人人拉住一根拽绳。
郭信找到刚才副将,不解地问道:“这砲机需这么多人来拉?”
副将疑惑地道:“不然如何?这还只是双梢砲,若是能造出五梢、七梢,就算一二百人去拉也是有的。”
说话间,不远处的砲机已经装好了石弹,军汉清出砲机前面百步的空当。
“一、二,起!”伴随着吆喝,几十个军汉一同拽起绳索,接着就见梢尾翘了起来,皮袋中的石弹也被抛了出去,重重砸落在前方的地上。
这下郭信看了个明白,此时的抛石机还在单纯利用人力抛发,依靠众人一齐牵拉梢头而将石弹抛出。郭信心想,一个砲机就需这么多人,还只能发八十步,怎么想来攻城的效果也十分有限,难怪军中不怎么重视此物。
郭信觉得那砲机还处于一种比较粗陋的阶段,没有经过技术上的改良,而改良的关键应该就在于用什么来代替人力。
郭信虽然不懂关于机械的原理,但起码还记得杠杆原理,望着不远外正围着砲机为石弹发射成功而高兴的军汉们,心中隐约已经有点想法。
    喜欢十国行周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十国行周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34/34495/2110584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34/34495/21105847.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