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大帝

推荐阅读:剑道第一仙反派就很无敌我们反派才不想当踏脚石真实的克苏鲁跑团游戏影视世界从小舍得开始寒门宰相死亡作业军工科技国民法医人间苦

    至于说多五千兵额,这也不算什么。

    连刘宗周都不好说什么,毕竟皇帝连烈士遗孤都想到了,给了安排。

    讲武堂、海军学院、陆军学院,甚至炮兵学院、骑兵学院等,都是军官和专业技术兵种培养的地方,其招收的其实是现役士兵,就是从各镇选拔优秀士兵送去深造。

    各学院里的学生,也不是额外招收士兵,不增加兵额军饷,大家也没意见。

    讲武堂主要是培养中高级军官,各学院则主要是培养专业的技术兵种,互不冲突。

    朝廷也会继续开设武科举考试,武举考试,考武艺也考军事策略,军事谋略还置于军事武艺之上,武举相当于武官选拔制度的一个补充,主要是用以发现遗漏人才。

    各级学院、御营、外镇、屯镇、团练在编人员,甚至民间良家子,都可以报名参加考试,和文科举一样,也三年一考,有武童生、武秀才、武举人、武进士,并有武状元等。

    通过不同的考试,可以录入不同的学院,或是进不同的军镇,到了举人进士一级,还能进讲武堂受训,然后出来就能授武职。

    大体上来说,武进士们,先在院校训练,然后先授为侍卫,再外放为军官,从副职干起。

    要想考武举不容易,毕竟要文武兼备,尤其是兵法战策的本事,还得在其个人骑射战技之上,甚至还要兼考点四书五经以及武经。

    骑马、射箭、拉硬弓、舞大刀、举大石。

    这一整套考试内容,其实只适合军官们来考,一般的民间百姓,读书识字的都不多,骑射更难。

    所以朱以海设立的这个武举,其实主要就是对现役武官选拔的一种补充,你要是真有本事,但因为没战功之类的没机会表现,那你参加武举考试,展示你的能力,不仅是骑射、力气,也展示你的兵法战策,只要你能证明,你达到某个层次,各级武举考试难度不同,以此筛选。

    达到不同的层次,就可以授以相应的官,给予提拔,甚至给予进讲武堂或专业院校培训的机会。

    升官不仅仅是打仗立功,毕竟有时没仗打,或者在后面协助等,那也无法证明。

    所以这也是一个补充。

    要求也高,文武兼备,所以一般士兵、军官,或是士族豪强子弟,普通百姓也很难通过。

    能考中武举人的,那肯定起码也是有个营官能力了,而能成为武进士,那说明至少是能带兵千人的能力。

    如果不能文武兼备,那只能在军中努力杀敌,用实际带兵能力来证明自己,以获得升迁,而不能走这条路子了。

    当然,如果是将门子弟,他们考武举,肯定有优势。

    大明罢撤卫所,取消了武官世袭制度,所以重开考举考试,未尝不是对武将们的一个补偿福利。&#24378&#29306&#32&#119&#97&#110&#98&#97&#114&#46&#110&#101&#116&#32&#35835&#29306

    朱以海为何突然要新设四卫、重开科举,其实不过是稳定皇权。

    权力的本质,其实就是排排坐,分果果。

    利益分配,就是权力本质。

    谁掌握了这个分配权,谁就握有真正权力。

    如何分配,则体现权力。

    有时甚至得妥协、让步,利益交换等等,都不过是细节。

    手握资源、利益分配大权,皇帝自然高高在上,但分配不好,利益不均,就容易出事,所以上位者,最重要的就是权衡好,把利益分配好。

    就算永远不可能做到人人满意,但起码得取一个优先的值。

    要尽量拉拢团练大多数人,否则位置就不稳了。

    中国历代开国皇帝,其实都是最懂这个的人,而许多亡国之君,就不懂这些,他们以为权力是来自于皇帝这个头衔,其实根本不是。

    甚至那些末代皇帝们,连真正的分配权都没了,所以圣旨出不了皇宫。

    就算皇帝,做任何事情,都得先组建一个利益同盟,拉拢绝大多数人站在自己的一边才行,否则就会成为孤家寡人,最终不是被绑架就是被抛弃、背叛。

    封建王朝是家天下。

    但却并不是皇帝一个人的。这候 wanbar.net 章汜

    强盛如隋帝国,落到一意孤行的杨广手里,也一样二世而亡,就是因为他制订的决策,不管对错,但首先就已经彻底的背弃了他的核心支撑阶层。

    没有了底层支持,一切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

    所以杨广最后死在关陇集团手里,甚至死在他一手招募组建的禁卫骁果军的手里。

    朱以海起兵以来,一直定位自己是重建明朝,而不是中兴明朝,所以他不断的改革旧制,但不是如王莽那样的改,而是交换。

    每拿走一项权力,他都会先拿出一样等价权力来交换,甚至给予的比拿走的更多。

    就好比朱以海以现在天下动荡饥荒四起为由,要求百姓保证粮食种植面积,甚至要求统购统销,但这条政策红线的后面,是朱以海对统购粮价的提升,按市场需求制订合理价格,而不是简单的随便定个价格。

    就算他铸币,发行兑换券,也都是严格按一比一发行,决不敢跟朱元璋一样无准备金的随便印大明宝钞。制大  制枭

    朝廷搞粮食统购统销,但没有因为掌握垄断权力,就压低百姓粮食收购价,也没有因此肆意抬高粮食出售价格,他在努力的维持着平衡,既要保证粮食恢复生产,还得保证种粮百姓的收益,又不能让百姓吃不起粮。

    鞑子北京年后粮食都卖到十两银子一石了,黑市价格更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而现在江南在夏收后,粮价基本上回落到了一两一石左右,这个价格甚至到了崇祯初时了。

    把有限的宝贵粮食,尽量调度供应军民,不让人趁机哄抬粮价,保证一个较安稳合理的价格,这个耗费很大精力,甚至费力却不得利,但朱以海很坚持。

    因为他知道,这样的大战动荡之时,粮食不是简单的食物了,他代表的是稳定,是民心。他统购统销,不让那些地主豪强们借此贩粮弁利。

    但却又给他们机会,放开对盐茶酒矿等的合法经营权,粮食上限制,就给予其它方面的放开补偿。

    不让军官们吃空饷,就得给他们亲兵名粮补偿。

    不让他们克扣军饷,那就得提高俸禄,甚至额外给一笔公使银。

    有些东西,就算是皇帝,也不可能一句不许贪污克扣,就真的能让下面人都遵守的。就好比一个县官,一年就那几十两银子俸禄,一个书吏,一月就一两工食银,他们不贪这可能吗?

    最终不过是又加到了百姓头上。

    就如当年崇祯朝加征三饷时一样,说是一亩地只加征二分银,说是根本没多少,他们却忘记了,以大明以前的制度,朝廷每征一两税赋银子,这背后面那些官吏们私自加征的火耗会有多少。

    只要当兵的敢战,有军纪,却连当兵的饱饭都供不了,这不是耍流氓吗。

    朱以海收回了火耗加征权,明确限制了火耗数量,把这些归公,然后再直接以养廉银、公使银的名义,再发放给各级官员们。

    一个总督给两万两,一个县令都给千两。

    有人觉得太多了,是俸禄几十倍。

    但他们却忘记了,其实就算是个县令,一年仅那些陋规,都有几千两收入,这还不是贪污克扣的。

    所以把灰色收入,变为合法收入,予以正式整顿,是非常有必要的,要不然睁只眼闭只眼,底下都被掏空了。

    如果正规起来,起码一切放在阳光下,有法有据可依,如果有人乱来,真要查处起来也简单。

    而县令们有了明面上的这笔补贴,也能自在惬意,不用想办法搞那些东西,也能过的不错,自然不会人人都想着贪,贪官肯定还有,但不会成为普遍性的问题。

    朱以海从不自欺欺人,那没意思。

    大明烂到根子上,其实也不全是说制度原因。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任何一个王朝,到了三百年左右,基本上都要烂到底。其实这不是制度问题,也不是什么天命气数问题。

    而是生产力限制问题,大一统的王朝,经过二三百年发展,其人口必然繁衍到一个极限数字,而王朝的制度经过这么多年,也必然到处都是问题。&#24378&#29306&#32&#55&#53&#122&#119&#46&#99&#111&#109&#32&#35835&#29306

    于是最终就是豪强兼并、政治腐败,官吏贪污等等问题。

    唐朝不天下养朱,他也一样崩溃。

    宋朝没有藩镇割据,也架不住灭亡。

    满清入关,但一样也就二百多年国运。

    本质就是生产力达到限制了。

    所以经历一场大乱后,或十几年,或几十年,天下动荡,人口锐减,旧王朝倒下,新王朝诞生,那些旧的皇族宗室、勋臣外戚、甚至是士族豪强纷纷倒下。

    一批新的军功贵族、地方豪强也随之举起。

    权力洗牌,资源重新分配。

    于是各个王朝末年那些要命的问题,诸如土地兼并,政治腐败,农民失地、饥荒等都随之而去了。这候 . com 章汜

    许多王朝因农民起义、异族入侵等灭亡,但实际上那些不过是表象,是引火索,王朝真正灭亡的因早就种下了。

    天下的土地产出,已经养不起那么多人了,尤其是生产资料被集中垄断在少数贵族豪强手里后,更加加剧了贫富不均、社会不公等问题,矛盾越发尖锐,所以最终就会以灾荒饥饿、异族入侵,或农民起义等方式掀翻这个旧王朝,重新洗牌。

    崇祯年间大明有多少人?

    官方数量几千万,但后世推测应当有一亿多人口了。

    这个数字,在明末时,已经达到一个峰值极限,所以随便一场饥荒,一场战争,就会引发动荡,最终灭亡。

    朱以海是学过马克思的,也...(记住本站网址:<a href="www.663d.com</a>" target="_blank">https://www.663d.com/">www.663d.com</a>)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35/35293/2207994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35/35293/22079943.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