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海上升明帝 > 第598章 天经地义

第598章 天经地义

推荐阅读:太荒吞天诀裂天空骑全属性武道他比我懂宝可梦红色莫斯科超维术士万妖圣祖不一样的日本战国修复师我在尊魂幡里当主魂

    淄川。

    县里派人四处张榜,告示皇恩浩荡,今年免征地丁银,从明年开始起征。

    可新建起的各乡公所、各保的保公所前,都还是挤满了人。

    都是各乡里百姓,自发的挑着粮食前来缴皇粮的。

    “老乡,今年免征地赋丁银,不用缴了。”

    一个老汉站在自己的架子车旁,上面是他拉来的麦子,已经完全晾晒干,他大声道,“种地纳粮,天经地义。咱们也知道圣皇仁厚,但咱们不能占朝廷的便宜。若是今年受灾歉收,咱们自然也交不上来。

    可今年虽受了点蝗灾影响,但灾情不重,减产不多。何况这圣人的王师一来,就给我们免除了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免于各种捐派加征,我们心里是真感激万分。

    如今前线打仗,咱们也得贡献一分力,也没别的,地里种的粮食,上缴一些,也算是对圣皇仁恩的报答感激。”

    乡公所前,那位身着丝绸长衫的乡长,看着这些主动来纳粮的百姓,心里有些不安。

    他是本乡大族族长,还有着举人功名,县里让各乡推举乡长副乡长保长等,大家推举他做这乡长,他其实是很不愿意当的。

    兵慌马乱的,尤其是刚出了孙之獬这事后,现在他心里总是害怕,咬着牙大放血,总算是获得了朝廷的许可,敕建一座牌坊给他们,甚至还特赐给他们这些乡绅一个送儿子入国子监的名额。

    这事总算是过去了。

    他是真想好好安心躲一躲,可大家都推举他做这乡长,顾知县点他名,他没法拒绝,也不敢拒绝。

    谢迁那贼还在三台山下呢。

    温老虎也还驻县城。

    他只好赶鸭子上架了,县里拔了钱粮,让各乡建乡公所、保公所等,又建粮仓。

    他不敢半点懈怠,整天东奔西走,比当年他年轻时埋头做八股文章那股劲头还足啊。

    甚至为了完成任务,把家里人手都调过来了。

    众乡绅们甚至还暗里商议,既然要建粮仓,那除了建官仓外,是不是建个义仓?

    义仓那是从前有过的旧例,地方自己在丰年的时候,捐粮入仓,待灾年之时,开仓放粮救济灾民,甚至在平时也可以用义仓粮救济孤寡残疾什么的。

    只是这事早就废了。

    现在大家提议,是不是干脆弄个义仓,大家按名下田亩数,按亩捐个二升粮存入?

    义仓粮亩纳二升,其实是唐代义仓旧例。&#24378&#29306&#32&#122&#104&#117&#105&#115&#104&#117&#107&#97&#110&#46&#99&#111&#109&#32&#35835&#29306

    乡绅们都是读书人,有不少还是当过官的,基本都有功名在身,对这些倒是不陌生。

    虽然有人想提议说按户等捐粮,上上户就捐个五石吧,这样一来有个上限,要是一亩捐二升,百亩两石,两百五十亩就五石了,如果五百亩就得十石。

    但这个时候,又不好出头,本来提议搞义仓,也是因为心有余悸,县太爷顾咸受特意找工匠做了一对铸铁的雕像,正是孙之獬和韩温,孙之獬就是那个头植猪鬃背插狗毛的样子,而还在北京给鞑子当汉奸的韩源,则被雕成披着鸟毛的样子。

    两人成跪像,凑成一对禽兽不如,猪狗不是的玩意,还特意放在给他们敕建的牌楼下面。

    这让本来觉得松口气的士绅们,心肝又颤颤微微起来了。

    没法子,再掏点吧。

    于是乎,最后商定,每亩再出二升粮,反正一亩二斗四升二的地丁银和火耗都交了,也不再差这二升了。

    大家赶紧把粮运到这新建的义仓里,甚至还特意找人写了个公告,又做了账簿,然后备份一份,抄送县衙存档。

    义仓由乡长副乡长负责管理,又请县衙派人来协助监督,求生欲十足。

    顾咸受一听这事,拍掌赞成。

    又不是他提议的,本地乡绅士人能有这种觉悟,非常了得啊,当然得鼓励支持,这是教化之功嘛,说明本地民风淳厚。他当然也知道这些人是吓的,但他才不管这些。

    义仓第一批粮,全是士绅地主们捐的,他们是最怕被清算的。

    乡绅们没敢要求百姓捐,怕惹事。

    但百姓这段时间吃了不少瓜,看了许多热闹,倒是十分痛快,对绍天朝廷和大帝,那是非常拥戴了。

    特别是王师收复淄川后,废除了各种各样的税赋加征等等,甚至还搞减租减息,公布的新税赋,有地才纳赋,摊丁入亩,没地连丁银都不用交了。这候 zhu i shu kan.com 章汜

    也没有什么劳役杂役这些。

    就算有地,一亩才只缴二斗四升二,还是要把田亩按肥瘦、大小重小折算成良田大亩,才是这个税额。

    实际上负担减轻的不是一点半点,起码是减轻了好几倍之巨。

    哪怕是佃户,都减租减息了。

    以前的高利贷什么的,规定了最高利息不过月利三分,利息最高不能超过本金。

    这救苦救难来了啊。

    本来按之前鞑子占领淄川时征收的税赋加派等等,百姓秋收后的粮食,起码得有一半得上缴。

    如果是佃户更惨,虽不用缴田赋,但地主会把田赋转嫁到他们头上,还得交租,最后辛苦一年,连顿饱饭都吃不上。

    但那又有什么办法?

    弄不好,还得被抓壮丁去修城筑堤甚至当民夫运粮草守城池。

    而现在,王师一来,宣布仁政,百姓不敢相信啊,毕竟几年前这里也是大明统治,但当时朝廷向他们征收的税赋,也没比鞑子少什么,一样过不下去。制大  制枭

    可现在他们看到过去那些高高在上的士绅豪强地主们,一个个灰头土脸,老老实实,也觉得这回朝廷不一样了。

    本章尚未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看着士绅地主们又是缴纳地丁银,又是主动捐义仓粮什么的,刚收了秋粮的百姓们,总有些不太自在。

    以往到了这时,地主啊官差啊,就开始下乡来催租逼税了,但现在没人来了,反而一遍遍说免除欠缴,今年免除地丁银等等。

    大家反而都不自在了。

    最后村里的老少爷们聚在晒场上商议了几天,最终决定还是缴皇粮。

    毕竟按这最新的地丁银规,一亩地才缴二斗四升二,山地坡地旱地等还可以折算成良田,好几亩折一亩,都是标准的税亩,这样算下来,其实就算山地坡地旱地,也能折到二石粮一亩的,这意味着实际上缴的十税一左右。

    特别是以前虽说三十税一,可实际上正税只是小头,真正负担重的是各种浮收、火耗、摊派、加征、耗上耗等等,所以百姓实际负担往往占到十税五,甚至更高。

    如果没有自己土地的百姓会更惨,哪怕名面上不缴田赋,但各种丁役折银少不了,甚至加征派滩也要按人头来。

    “我们要缴皇粮。”

    “缴皇粮天经地义!”

    “感谢圣皇仁政!”

    乡长看着这群乡民,额头汗水都不断往外冒,他从没想过,还有人缴皇粮这么积极的。

    最后也只好去找县衙里下来的书吏,这书吏其实就是他本家族侄。

    “叔,咱们也没逼这些人缴粮,圣人的旨意,官府的告示,咱们也都是传达解释到位的,你看他们态度明显,是一心要缴皇粮的,这是好事啊。”

    “他们要缴,那就收,咱们只要不乱搞浮收,规规矩矩的收粮入仓,然后给他们写个条子,最后往县太爷那一报,这也是功绩一个啊。”

    乡长心想,老子这乡长都不愿意当,要什么功绩?以我举人出身,真要愿意当官,最起码也是当个县教谕啊,哪会当这劳什子乡长。

    不过他转念一想,也承认侄子的说法。

    他们这些士绅先前不也非要主动补缴欠缴,清退侵占这些吗,还主动的搞出个义仓,现在这些百姓也没啥区别。

    “各位乡亲,各位父老!”

    “大家静一静!”

    乡长站到一处高地,双手虚按,大声讲话。

    “大家能有如此忠心觉悟,本乡长也是非常高兴,既然大家说丰收了有余粮,要纳粮进献,那这份忠良之心,本乡长又怎么好拒绝呢。”

    “现在开始,大家排好队,一个个来,这边开始斗量登记,入库存储。”

    皇粮亩征一斗四升二合,指的是麦稻,如果是其它的粮食,也有个专门的折算标准,相应折算就好。

    乡里的办事员,甚至县里的吏员,加上乡保甲的,一起开始收粮。

    这若是往年,收粮这事,那可是县中胥役们最高兴的时候,因为这是捞银子赚钱的时候,甚至还有专门的老手负责各个环节。

    比如有人专门负责踢斗,还要提前穿上铁鞋,一斗装好粮,还要堆的高高的叫淋尖,然后他们狠狠往斗上一踢,这淋尖的就全落地上了,落地上的就归他们了。

    所以浮收惊人,往往普通百姓交一斗粮,实际上得缴两三斗。

    多的连火耗都不算,因为火耗还是有名目的有账的,这些直接就是这些小吏们联手弄下来,最后所有官吏一起平分的一个外快。

    甚至还要搞大小斗。

    但今天,没人搞这些事情。这候 lin*gch e n*ks.com 章汜

    一个老农来时,在家里提前量过了,按折算、按亩数等,自己家折十税亩地,该缴二石四斗二升,他直接按以往的规矩,拉了八石来。

    还怕不够。

    结果那边乡长老爷拿着笔和名册,翻看了乡里刚完成的户籍、田地清理登记表,“簸箕村张二牛,地亩折算十税亩整,地赋二石,丁银二斗,火耗加征二斗二升,合计二石四升二,”

    那边吏员应了声好。

    然后把斗摆好,帮老汉把粮装上,也没堆尖,装好后,拿刮板一刮,刮下不多一点到地上,并不算多,没有特别淋尖,更没有踢,然后让补的。

    “二石四斗二升,上缴完毕。”

    “老汉,把斗旁边垫子上这些,都扫一扫拿回去吧。”

    老汉愣住,回头看了眼牛车上还有小半车的粮,再看看斗旁芦席上洒落不多的那些粮。

    他估摸着,还真就量了二石四斗二升,斗没问题,也没多量。

    可他还多拉了五石多呢。

    “老牛,这个单子给你,皇粮完缴单,有本乡长的印和县里书吏的章,本乡长代表国家和县里,感谢你的缴纳,谢谢!”

    张二牛还在发愣。

    “下一个!”&#24378&#29306&#32&#108&#105&#110&#103&#99&#104&#101&#110&#107&#115&#46&#99&#111&#109&#32&#35835&#29306

    张二牛的儿子把芦席上的粮都扫起收好,然后拉着还愣在那的父亲退到一边,“爹,完事了呢。”

    “这,这,”张二牛指指斗,又指指车。

    他儿子把他拉回车边,另几个儿女围过来,也都感慨着,“没想到这回居然没加浮收。”

    “那是好事,估计乡长也是被孙汉奸下场吓到了。”

    另一个则道,“爹,那咱交了这粮,是不是剩下的都是咱家的了,是不是就可以安安稳稳踏踏实实了。‘

    老汉回过神来,“嗯,咱们皇粮也缴了,自然没事了。”

    “爹,那这些粮咱拉回去?”

    “爹,要不咱们把这些粮拉县城卖了吧,俺娘还交待说要买些油盐回去呢。”

    老汉左瞧瞧右瞧瞧,发现后面去缴的众人,也都跟他一样,并没有多收乱收,大家开始惊讶,后来欣喜,甚至公开赞美乡长和书吏等人来。

    本章尚未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制大  制枭(记住本站网址:<a href="www.663d.com</a>" target="_blank">https://www.663d.com/">www.663d.com</a>)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35/35293/2207996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35/35293/22079968.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