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科幻空间 > 唐朝最佳闲王 > 第546章 儒家的未来

第546章 儒家的未来

推荐阅读:我是如何当神豪的红色莫斯科我在凡人科学修仙最强末世进化我们反派才不想当踏脚石都市极品医神暗黑野蛮人降临美漫悍卒斩天星辰之主九龙归一诀


                战略选对了,战术却选错了,最终终究是会出现问题的。现在问题已经出现了,不过好在出现的时机很好,出现的时间很早。一切还有挽救的机会。而更加庆幸的是,儒门的两位重量级人物,勇敢的站了出来。于志宁的一番话,算是承认了儒门之前的一些失败,同样的,也给了李元吉一个台阶。所有人都很清楚,皇帝是神,皇帝是不会犯错的,算真的犯了错,也必须要有人站出来背这个锅。而在此之前,李元吉已经站了出来,替天下苍生背了一口黑锅。作为神一般的存在,李元吉都能放下身段去下罪己诏,那么儒门还有什么还高傲的?难道他们真的皇帝还要重要吗?这世间算没有儒门,只要皇帝发现了问题,最终还是会解决这个问题的,算不需要儒门出面帮助,他们也可以解决。导致这一问题的发生,其根本原因在于,皇帝的态度,导致了下面的官员对儒术全面弃用。一但皇帝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可以下令让下面的官员适当的注意下这方面。对于皇帝来说,人才是不存在问题的,大唐所有的官员,对于这方面都有些心得,这也是儒家这些年来的功绩。算有些官员不是儒家培养出来的,可这么多年的时间,在这个大染缸里,也被熏陶了一些儒家的气息。皇帝只需要一句话,便可以彻底解开官员身的束缚,那么在通过几年的时间,这个问题自然而然的也解决了。但是对于儒家来说却不是这样,正是因为这个问题有没有他们都会最终被解决,所以才会让他们感觉到急切的压迫感。错失了这个机会,接下来他们还会有这么好的机会吗?要想让儒家恢复到以往的繁荣盛况,现在来看是不可能了,而儒家唯一的出路,是摆正自己的姿态,将自已放在与其他百家相同的位置,在各自的领域里去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再一次的形成百家争鸣的盛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儒家的错,错在于未能在合适的时间,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但这并不能全盘否认儒家对民族的贡献,数百年来,稳定便是功,说说你的想法吧!”李元吉点了点头。人家给了台阶,自己不能不下,况且自己也意识到了问题。虽说也可以解决,但问题在于,自己较喜欢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去做。儒家在这方面显然是专业的,几百年的时间,让他们这一手早练的炉火纯青,而儒家若是将所有心思全部用于此处的话,必然会事半功倍。不要忘了,华夏老祖宗们总结出来的经验,可是思想统治永远高于其他统治手段的。而仅靠武力统治,秦?元?到了清朝,算是总结了这个教训,他们也引入了儒家思想,但却做了一些变动。当然,明朝是最悲剧的,他们死于儒家思想,但这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并不能单一的去指责某一方。“首先,要改变的当是思想,草民觉得……”吧嗒吧嗒,于志宁说了一大通关于接下来的安排。可以看得出,在这件事情,于志宁是下过功夫的。思想,是这个世界最难控制的东西,但儒家这一手却玩的很好。这更是充分的说明了一个原因,儒家的脑袋很灵活。是的,很灵活,但灵活不代表可以活用,或者说,既得利益集团,不允许他们这么做。千百年来,封建帝国对于治理百姓的信条是愚民政策。虽然这一说法是在清末民初时期才提出来的,但实际,有史以来,所执行的都是这一政策。因为所有的权贵阶级,都属于既得利益集团,在当官之前,所有人都想打破这种垄断制度,但在当官之后,所有人都在维护这种垄断制度。清朝倒了,民国起了,民智开了,可大多数时候,他们用的还是愚民政策那一套。民国倒了,新华夏起来了,可是在前面的几十年,难道用的不也是这个政策吗?随着民众化水平的提高,思维能力的进化,老旧的愚民政策已经不合适了,所以又出了一个新的办法。当然,这个办法谁也找不出来毛病,因为人民必须要爱国,至少,不能去坏国。于志宁的这个思路,整体是没有问题的。可以看的出他已经认识到了问题,也下定决心要改变,扎根基层,深入的去进行思想工作的开展,在高层方面,他们不再想着要用儒家的理念去治国。这一点很好,很不错,可问题在于,于志宁给出的办法,依旧是愚民政策。“这个办法暂时可用,但在将来,民智必开,若儒家不求进取,势必会再次被淘汰掉。”李元吉微微摇了摇头,继续道:“朕不想让民族的化丢掉,但也不能死守旧的,而不去寻求新的。像是耕种一样,袁让犁出来了,旧的直犁必然会被淘汰。”于志宁和孔颖达陷入了沉思。李元吉可是给他们出了个不小的难题。对于控制普通人的思想,儒家的办法很有效,但让他们去控制一些人的思想,除非这些人一开始是接受了他们的教育,被他们洗过脑的。拿现在来说,十个四大书院的学生交给儒家去洗脑,他们能成功一个算不错的了。接受了更先进知识灌溉的书生,他们的思想本有了进一步的升华,他们早有了自己的目标与主见,除非是遇到重大变故,不然成功的概率几乎可以不提。可是现在,李元吉却给他们提出了这个要求,这让他们怎么办?儒家为什么能强大?因为一家独大,因为天下人,都是接受了他们的教育,他们的理念的,所以层官员,根本不用他们去洗脑,自然而然的,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会站在他们这一边。可是现在,环境不同了,对他们的要求也更高了。“草民会想办法去改变这些的,不管有多难!”于志宁咬牙答应着。难度自然有,可若是不去做,不去答应,那么现在他们会被淘汰。压力,自然而然的再一次回到了他们身,而且,这也让于志宁更加觉得,皇帝这是有意再给他们加担子,让他们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这些方面,而无力去顾及其他的东西。从另一个层面讲,这是对儒家有利的,至少他们的生存环境会好一些。不利的是,他们的生存空间会被压缩。可是,不管怎样,至少结果不会现在更坏,不是吗?“有这个动力好,这事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或许十年,或许二十年,也许需要更久,解决当下,朕会给你们时间的。”李元吉点了点头。这个时候,他的心也有了一些想法。当然,这是参考了后世的制度的,例如在军设置政委指导员什么的来负责官兵的思想工作。这个职位看似鸡肋,而且也没有带兵的实权,但如果一支部队被打造成思想过硬的军队,那还是很恐怖的。而政委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随时掌握全军的思想问题,打了败仗的时候,他会以最快的速度帮助官兵从败仗解脱出来,打了胜仗的时候,会立即给他们降温,让他们保持平常心,从而避免骄兵必败的局面,而平常的时候,又会时刻的警示他们,磨练自身。对于讲究人性化的制度来说,政委这个角色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一定程度,他是要求将士们以放弃生命而完成任务的,这在他们那里,是要法庭的。但是这一制度在唐朝,在华夏却并不适用,两者制度不同,人性化,哪里都要讲,但在大局面前,任何人都要服从。而华夏对于此事的看法则很简单了,也很有原则,不做无谓的牺牲,仅仅一句话,便诠释了这个问题。如果都不讲牺牲的话,难道像法国那样?一看打不过,好家伙,武器一扔,把自己打扮的干干净净的,然后排队走出去,体面的投降?不过,这个事还是等于志宁他们做出了成绩之后再去讨论,现在说这个,还为时过早。“陛下,草民希望,必要的时候,可以更改书院关于儒学的课程,庸其实并不适合!”于志宁试探着提了句。庸很好,但放在这个地方,只会坏事,只会不利于他们工作的展开,而不改庸,他们的工作无法完成。而在儒家学术,庸也不是一般的学生能够接触的。因为一旦庸被学透,这个学生将会成为极难控制的人,说白了,学透庸,也意味着练了一身的本领。算提前要学,也是从挑选一部分出来让他们学习,而不是现在这样,直接一本书发给你,随便去学。“如有必要,朕会考虑的。”李元吉点了点头,没有拒绝,也没有同意,继续道:“朕命你为礼部侍郎,专攻此事,孔师……”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39/39766/2432187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39/39766/24321878.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