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都市生活 > 男人的脊梁 > 第10章 周家的过去

第10章 周家的过去

推荐阅读:女富婆的神级村医西游之人在天庭朝九晚五神话从童子功开始此地有妖气道界天下团宠小胖宝:我有四个大佬爹爹霸天武魂恶毒女配她被迫磕cp龙王医婿神敌

    关于亲戚间的话题,周扬帆那天晚上和妈妈聊了许多,他后来也记不得多久进屋睡觉的了,也忘记了给闹钟设置时间。
    在许多年后的记忆中,他只记得那天晚上妈妈和她说了很多话,说了很多关于亲戚之间的来往,也聊到了一些亲戚之间他以前不知道的隐秘。有些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逐渐迷糊,有些却一直铭记在脑海里,直到如今。
    他印象最深的就是许有香的这句话:“扬帆,咱们家受过很多人的帮助,以后不管怎么样都不能忘了人家的情。人要懂得感恩。”
    秋雨总不像春雨那样稀罕,竟是毫不吝啬地下了一夜,又坚持了一个白天。直到晚饭后外面风起,雨水才逐渐消退。天空乌压压的一片,伴随着刺耳呼啸的北风,周扬帆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寒颤。
    整整坐了一天,此刻他感觉到后背几乎快要僵硬了,胳膊也微微发酸。虽然摘棉花的时候感觉更累,不过那是来回走动的,并不像整天坐着扒棉花这样整天保持着一样的动作。站在走廊里做了一下体育课后的放松动作,周扬帆畅快地发出一声叹息。
    “扬帆!”周世清突然喊道。
    “嗯。”周扬帆快步进屋,看到了父亲的示意,从床下拿出尿壶递给了他。
    成年男人这样躺在床上小便总是难堪的,还是当着儿子的面,周世清微微侧过身去,过了一会儿才说了声“好了”,周扬帆提着尿壶走了出去,父亲靠着床头微微出神,回想着自己这半生。
    周世清家过去在周庄并不是最穷的,在划分的年代,曾经被归入在“富农”那一类,这大多数是受到周老太爷当过几年私塾先生的缘故。在大多数的眼里,这位周家的长辈是个文化人,一辈子也不像许多贫下中农那样过着饱一顿饥一顿的日子,在连糊口都困难的年月,靠着教书起码能不让妻子儿女挨饿。
    在大多数人家住着茅棚的时候,老人家就在周扬帆现在的宅基上,盖了三间土坯屋,屋顶用的是密实的芦苇笆,上面覆盖着厚厚的茅草。虽然上面没有片瓦,起码可以庇护全家老小不挨冷受冻。
    年轻时候的他算得上是青年才俊,娶了本县外乡的女子为妻,自己又有一份体面不错的工作,似乎怎么看日子都不会差。
    日子的变化发生在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之后,这个出生刚刚不久的男婴得了那个年代最常见的“疯病”。家底还不错的老先生当然不肯放弃自己的孩子,毫不犹豫的揣着大洋抱着孩子去了乡里,找最好的先生看病,银钱花了不少,孩子却没有保住。
    年轻的小媳妇哭得死去活来,老先生则是安慰她,我们再生。可惜厄运似乎是笼罩在这个不幸的家庭头上不肯离去,在以后的两年里周家又连生了两个男婴,无一例外的都是在不足周岁的时候得了“疯病”夭折。
    直到第四个男孩出生,周家连喜讯也懒得再往外言传了,笼罩在心头的阴云也一直没有散去。外乡的舅老爷得知自己第四个外甥出生,据说是花了八块大洋请工匠打了一把银锁,老两口亲自坐着牛车送来,亲手给襁褓中的婴儿戴上,然后就和姐夫对面坐着喝了半坛子米酒,什么都没说就此离去。
    可能是银锁的庇护,也可能是这个孩子的命硬,在得了黄疸花光了父亲最后的十块大洋之后,侥幸活了下来,这就是周世清的父亲周长生。似乎是这个顽强的男孩给家里带来了好运,后来老太太又连生了五胎全部存活,让这个家庭多了欢声笑语。唯一让老太爷感觉美中不足的是,这五个全是女婴。周长生成了老太爷名下唯一的男丁。
    后来……乱世中大家都顾着保命,老太爷爷当不成私塾先生了,带着一家老小勉强混个温饱。总算是给周长生娶了房媳妇,算是完成了祖宗交代的使命。
    周世清这一代更穷,他从有记忆起,就没吃饱过肚子。一年到头在生产队忙死忙活的,到了年底还是透支。有什么办法,家里劳动力少,按照生产队的统计,家里只有四个劳动力,却要养活九个人。周老太爷老两口年岁已高,自然不算劳动力。家里只有周长生两口子是壮劳力,大女儿周世珍十五岁参加劳动,大儿子周世清只上了初小就回家了,也是十五岁参加劳动,满打满算也就是四个劳动力,吃饭的却是有九张嘴呀。
    谁让周家祖宗显灵了呢,老太爷名下只有一个男丁,周长生却是有了大女儿之后连生三子,最后又生了个女儿,都要张嘴吃饭呢。
    只是在那个极度贫穷的年代,哪怕是周世清从一个毛头少年逐渐在生产队打磨成了壮硕的汉子,年仅二十就接替了父亲的位置当了生产队长,带着社员冬干三九夏干三伏,别的队里冬翻地挖两遍他们挖三遍,别的队里夏玉米除草两遍他们锄四遍,别的队里社员三九天猫冬他们却在抽干塘里的水挖塘淤堆肥,换取来年田里比别人多收那么几十斤粮食,依然改变不了这个家庭贫困的命运。
    还是那句话,周家劳动力少,吃饭的人多。大锅饭的年代,再能干的人分到的粮食和别的劳动力也是一样的。结果就是他们这个生产队在全大队算是拔尖的,周长生在全生产队却是最穷的。
    有什么办法?大姐到了出嫁的年龄,被童富军用一辆借来的脚踏车接走了,周长生和儿子商议之后,咬着牙狠心给这个为家里付出了那么多闺女扯了几尺布,给她做了一件新的的确良褂子一条咔叽布长裤,连再给她买一双黄胶鞋的钱都没有了。闺女是穿着自己做的鞋子出嫁的,那一天母女两个都哭红了眼睛。
    当后场的婶子将自己的亲侄女介绍给本家的堂侄儿后,周长生父子达成了协议,从会计那里借了八十块钱给他办了婚事,前提是周世清要负责偿还这笔债务,而且婚后满月就分家出户。唯一让周世清有点安慰的就是,老太爷发话让周世清搬到自家的宅子上住,将以前能够住得下一大家子人的老屋从一侧用芦柴隔出一间来,算是孙子孙媳妇的安生之所,又在老屋边上搭了间只够安放锅灶的茅屋,小两口算是正式立了门户。
    周世清的起步手上是分文皆无,准确地说是负数,还有欠生产队里的八十块钱债务。这笔钱是瞒着妻子许有香的,这个善良的女子婚后知道这笔隐瞒的债务后,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气得拎着包裹回了娘家,而是在气得眼泪汪汪之后,给从自留地回来的丈夫做了碗咸菜玉米面疙瘩……
    好在他们分家第二年就包产到户了,小两口分到了三亩承包地,加上八分地的口粮田,他们有信心让自己的小日子红火起来。只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加上老太爷老太太的那份,按照人口分配周长生分到了九亩承包地,口粮田也足足有二亩多。
    因为这都是按照人口分配的呀!过去光吃饭不干活的非劳动力现在是人人有份,曾经成为家庭负担的众多人口,此刻反倒成了优势。这个年头土地多就代表着收成多,收成多就代表着日子好过。此时老二周世明已经可以劳动,周长生家的前景瞬间光明起来。
    周世清小两口只是羡慕了几天心情就平复了,他们知道周长生的担子其实也也不轻松。老三周世高还在上初小,正是光吃饭不干活还调皮捣蛋的年纪,小妹周世花刚刚背着书包每天屁颠屁颠的跟在三哥后面去学校。周长生要负担老三和小妹上学,以后还要给老二老三娶媳妇,还得供应老太爷老太太的一应吃用,这可是一大笔开销。
    有了自己的承包地后周世清小两口身上的那股劲道现在就完全显现出来了,他们把自己的土地伺弄得算是全队拔尖的,单产年年第一。交完公粮留足口粮每年还有盈余,能卖点商品粮补贴家用。
    可惜他们手上的土地太少了,总的产出也有限。不过好歹现在能吃饱饭了,不像过去累死累活的还要饿肚子。他们相信只要人不懒,日子总会慢慢好起来的。喜欢男人的脊梁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男人的脊梁六六闪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六六闪读(www.663d.com
    看剑来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6/6372/447541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6/6372/4475413.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