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历史军事 > 汉室风云录 > 第1219章 侯公划界思天下 霸王初闻鸿沟界

第1219章 侯公划界思天下 霸王初闻鸿沟界

推荐阅读:太荒吞天诀裂天空骑全属性武道他比我懂宝可梦红色莫斯科超维术士万妖圣祖不一样的日本战国修复师我在尊魂幡里当主魂


        小标题:侯公划界动楚君臣,霸王初闻陷深思
撕毁合约的前者不再少数,可首先撕毁合约的人在史书上终究是会有点诟病的。
不过刘邦非拘泥之人,与亲人相比,与天下相比,总要有取舍。
项羽之前敢以烹杀刘太公要挟刘邦,可见项羽对契约精神也不是很死板。
刘邦转身看向中涓石奋,只是一个眼神,压根没有开口,石奋就已经心领神会,立刻快步取回私印。
大汉制度源自大秦,大汉之印有三个比较重要,一个是传国之印(另名,后世的传国玉玺),一个是太后(王太后或者皇太后)之印,还有一个就是王印(或者皇帝印)。
此时此刻刘邦的王印是很重要的,传国之印在关中,很多事情直接是萧何盖上后生效,刘邦的印是可以调动兵马的,兵符尚在韩信手里,故而刘邦的印显得很特别。
很快群臣诸将的眼神都聚焦在石奋身上,聚焦在其手上捧着的王印上。
刘邦不再犹豫,直接双手抓起印,在鸿沟为界的草稿上盖上王印。
侯公的这个举动有些反常,两国谈判,都是先谈条件,等彼此的条件都能接收时才开始起草合约,彼此盖上大印。
如侯公这般直接带着盖印的帛书去谈判的,他是头一个,但也能看得出侯公对此行的信心。
不管多难的事情,在信心之下勇往直前即可,到时自有人相助。
侯公在郑忠以及另一名剑客的保护下前西楚军营。
或许是上次陆贾惹恼项羽,整个军营萧杀之气更浓。
看到汉使再来,西楚士卒没好脸色,这些跟着项羽身经百战的勇士也很气愤。
陆贾的话简直欺人太甚,别说项王不同意,他们这些勇士也觉得该给陆贾那贱嘴几巴掌。
可见这次来的使者,竟然是一身的道骨,没有很明显的汉军服饰,知道指不定是隐藏在山里的高人,也不敢造次。
这个时候除兵卒外,很多战将和群臣的服饰就比较随意,大多穿当年大秦尚未吞并天下时候的六国服饰。
虽然穿着比较随意,但有两个国家服装基调渐渐走向统一,那就是大汉和西楚。
大汉的服饰比较接近曾经的楚国,西楚更是继承了楚国贵族的样式。
只是汉和西楚的颜色不同,但款式都是源自于故楚。
很多习惯于故土服饰的仕子(各种人才)开始因王者的喜好而改变服饰,比如叔孙通,为迎合刘邦而改穿楚服。
不过如同叔孙通这样的人比较不多,在这个乱世,服饰终究还没有形成定制。
换句话说,就是穿不穿工作服都行。
看着一身青衫的侯公,楚卒只是觉得这个人比那陆贾还要令人头疼。
这些士卒立刻将情况上报给项声,项声在被灌婴大败后就一直比较郁闷,在军中他没有往日的意气风发,但为让自己有点面子,肩负起楚军的戒严工作。
军帐内的气氛还是很冷,不只是天寒,而是项羽没让人增加燎炉的火,不过帐内所留的几人却是有一丝丝汗冒出,不知道哪来的火气。
这次项羽没有留下很多人,只留下项伯、项冠、灵常和季布四人。
钟离眛看又回到荣阳驻守,其余诸将各司其职。
至项羽军帐,郑忠感到震惊,一是震惊项羽的气场,百闻不如一见,这气场当真是令人感到压抑;二是震惊于这侯公,看着此人弱不禁风的样子,居然此刻透着一股坚石般的气息,不卑不亢,傲然而立。
既然是来谈判的,侯公没有拐弯抹角,只是将眸光多看几眼项伯,两人对视片刻,随后才将眸光看向项羽。
项羽知道汉使来意,直接开口道,“如汉使无诚意,就回告汉王,引颈就戮即可。”
这次没有让项伯或者灵常先开口,而是直弃主题。
话音一落,持剑的项冠缓缓自左向右靠近侯公、郑忠等三人,季布则自右向左靠近,没有说话,但一股威压自二人身上弥散开来。
季布和项冠皆是身经百战之人,所杀者不知几何,每人身上都带着一股令人胆战的气息。
侯公依旧笔直的站着,没有丝毫的局促,不知道这种定力是怎么练出来的。
即便是负责保护刘邦安全的郑忠,都感到一丝丝不安,这也是多年从军的经验。
常常负责刘邦安全的,一个是刘邦的参乘周緤(此人也兼任领兵打仗),一个是郎中郑忠,
很多其他的郎中或者参乘多升任为都尉或者将军去打仗。
郑忠没有选择独立到外面领兵,一直跟在刘邦身边,常在刘邦身边什么没见过,可即便如此的人,
也觉得项羽营造出来的氛围就是要给汉使一种无形的威压,在谈判上可以很自然的占据一些优势。
其实在出发时郑忠曾问过侯公一个问题,既然汉已占据天下大半,具有绝对的优势,
为何不令楚霸王派出一个使者,来到汉营,在汉营进行谈判,将谈判的主战场握在大汉的手中。
侯公则言楚使曾中陈平之计,成为项羽罢免范增的导火索,虽然项羽有心收权,然没有弄死自己谋士之心,范增之死以及内部的紊乱皆是离间计的原因,项羽曾敢再来一次。
这一番言语使得郑忠对候公刮目相看,虽然没在汉军中任职,但情况还是那么了解。
知己知彼,侯公给人一种知天下大事的样子。
只见侯公面对项羽的直视,开口道,“霸王起于江东,披坚执锐,诛暴秦,立诸王,所行为何?”
候公没有顺着项羽的思路,而是来一击灵魂的拷问。
项羽当年豪情万丈,杀郡守段通,收江东子弟,北击秦军,诛杀秦王子婴,焚烧咸阳,威震八方,所思为何,不过是灭秦复楚,不是复芈姓之楚,而是建立项氏的万世基业。
不过项羽当着侯公的面自然不会这么说,“寡人起于江东,皆因是秦无道,寡人与诸侯共诛暴秦,自当复诸国社稷,续香火,少严法酷刑,还天下一个安稳日。”
侯公问起这个问题后,项伯眉头一皱,项冠瞪眼看着侯公,心想,什么意思,问项王此句,不就是在质疑西楚的国策,质疑他们项氏起事的初衷,但仅限于此,只听侯公接着道,“项王有诛暴政,行仁政于天下之心,何不休战讲和?”
候公的话未直接冲着讲和,竟然另辟蹊径,询问项羽的称霸初心,再让项羽不自觉的先同意讲和。
对于刘邦请和已经不是第一次,曾经在项羽围困刘邦于荥阳,断绝甬道后,刘邦请和,
那个时候项羽在气头上,没有同意,那时的范增也主张急攻,免得后患无穷,所谓的天欲予之而弗取,反受其咎。
如今项羽心中也期盼和解,天下太平,连年的亲自征战,外加诸多爱将的死去,霸王熊心有些疲软。
只见项羽双瞳变换不定,怒气呵出,“前汉使所言,欺寡人账下无人,此乃和解诚意乎?”
话里有话,侯公从项羽的语气上可以听出,他不再反对和解,有和解释放人质的可能,这也是陆贾前面打好的基础。
这些都是主观原因,侯公知道客观原因才是导致项羽开始考虑和解的问题。
侯公道,“兵无常势,此一时彼一时也,强国有下坡,弱国有崛起,此时楚弱汉彊,纵使同意前言所指,待项王兵强马壮之日,必会复取失地,如此再生战火,不息不朽,
故而汉王托臣来言和;念昔日兄弟之约,愿归还所侵之地,以鸿沟为界,以东为楚,以西为汉,以此为诚意,愿项王释放刘太公,楚汉结万年好合。”
侯公知道话多话少都不妥的道理,直接开门见山,也懒得废话,直接将鸿沟为界的底牌亮出。
故而鸿沟为界四个字直接让项羽、项伯、项冠、灵常、季布五人变色。
这个条件相对于陆贾所提,相当有诱惑力。
鸿沟为界让项羽那阴沉的脸色缓和不少,然后他做出一个决定,紧急商议,让侯公和两位勇士暂在卿帐内休息。
昔日的西楚拥有天下九郡,兵强马壮,号令天下,名为霸王,如今居然要和汉以鸿沟为界,
项冠表示不服,愿意再战汉军,不,他直接率一支彪悍精锐,悄然绕道,直接去打函谷关,或者武关,直接攻入关中。
项伯直接摇头表示拒绝,甚至还训斥项冠,做事要冷静,需三思,还想打入关中,恐怕还没到函谷关或者武关,途中就被各自的守军联合灭掉。
灵常也赞成道,“然也,汉将吕泽一直镇守成皋,其麾下战将如云,节制各地兵马,欲进入函谷关,何其难也。”
两位人物的反对让项冠打消这个念头。
项冠立刻又提出新的看法,居然和解,西楚不能吃亏,除之前的九郡,还可以和汉分食三河之地(即河南、河东、河内;河南在秦又称三川大地,河东,指的是西魏的地盘,现在的山西部分,河内自然是曾经司马卬的殷国,现今的鹤壁、新乡、焦作一带。)
几人陷入深思,尤其是项羽,也在考虑和解后的各种利益关系。
    喜欢汉室风云录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汉室风云录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9/9930/2063957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9/9930/20639573.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