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189章 今夜吐艳如半璧

第189章 今夜吐艳如半璧

推荐阅读:闪婚夫妻宠娃日常圣女魔力无所不能农村女婿蝉动柯南之又一个名侦探谁让他修仙的!摊牌了,我的卡组来自东方我的投资时代见闻天道我的异能悠闲生活


        周大在纪绪的劝说下同意放弃杜十娘,成全她和李甲的恋情。但希望杜十娘在离开杭州之前,在西子湖畔陪他赏一次月。
【一】《越女词.其四》李白.诗
东阳素足女,会稽素舸郎。
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
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
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
现在是月初,一弯新月有什么可欣赏的?而且不用到二更天,月亮便沉下西山了。
周大却兴致极高,抓住这有月光的短暂时间,亲自驾着一只小舟,在碧波万顷的荷塘中穿行。船头划开一片片荷叶,船桨荡起的水珠洒落在片片荷叶之上,荷叶上的水珠在宽大的荷叶上滚来滚去,在月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
杜十娘把目光投向湖里:有一位来自耶溪的姑娘,她皮肤洁白,似晶莹的霜雪;她穿着新妆在明净澄清的水面上荡舟戏耍,那婀娜妩媚的倩影倒映在水间,显得更加娇妖可爱;那明净的湖水中滉漾着她美丽的身影,使这西湖更增添了无限的色彩与情趣。
人因水而更美,水因人而益清,真可谓相得益彰。
此时,一位荡着白色小船的少年与那姑娘偶遇。二人似乎一见钟情,眉来眼去地几轮下来,好像有许多心曲要倾吐……然而,月未堕,天尚早,无由地进行交谈和幽会,便流露出肝肠欲断的焦急神色。
【二】《夜泛西湖五绝.其一》苏轼.诗
只见那少年放下船撸,站直了身子,朝着姑娘一抖折扇,吟诵道:
“新月生魄迹未安,
才破五六渐盘桓;
今夜吐艳如半璧,
游人得向三更看。”
吟罢,便收起折扇,荡起船撸,悄然离去。
听那少年吟诵的诗章,耶溪姑娘立刻会意,便也荡起双桨,随他进了菰蒲。
那少年竟然用简单的两句诗 ,就轻而易举地把如花的姑娘给勾走了,周大惊愕地问:“那小子说了什么隐喻,这么管用!”
杜十娘告诉他说:“那少年吟诵的是苏东坡的《夜泛西湖五绝》的第一首——新月生魄迹未安。”
“什么意思?”
“他说,见了如此美貌的姑娘,心中异常激动而又惴惴不安。”
“为何激动?”
“你见了美丽的姑娘不激动?”
周大笑了笑,又问:“那又为何不安呢?”
“怕得不到她呗!”
“哦,这样啊!”周大又说,“刚才听那小子好像还说,‘今夜’怎么怎么的……”
“不是说你,平常里多看点书多好?可是你,就知道喝酒。现在蒙圈了吧?!”杜十娘白了周大一眼,“人家那少年‘今晚’是想约会那姑娘……”
“噢,约会呀~怪不得那小子说要‘吐’点儿什么呢!”
“那叫‘吐艳’。”
“‘吐艳’是什么意思?”
“男的想吐露心声,女的想心花吐蕾。”
“好像我还听得那小子说……什么‘逼’长‘逼’短的……?”
杜十娘气的好笑,说道:“你呀你,好句你一个不记得,孬词你一个也不落……人家说的是‘半璧’……”
“半璧是什么东西?”
“半璧就指半个月亮。”
“我看,那小子也没什么文化——半个月亮,多不吉利?”
杜十娘却羞涩地道:“你懂啥!这里的‘半璧’,其实是“破璧”,隐语……破处……所以,那少年才激动和不安嘛……”
周大说:“看看吧,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心底都如此的龌龊……文人到底好在哪里,竟让你们女孩子如此地着迷?”
【三】《夜泛西湖五绝.其二》苏轼.诗
三更向阑月渐垂,
欲落未落景特奇;
明朝人事谁料得,
看到苍龙西没时。
三更将尽,月亮欲落未落。
杜十娘顺手采了两支小一些的荷叶,说道:“我们就喜欢文人才子们的小情调。”
“什么情调?就把‘破处’说成‘破壁’嘛?”
“是啊!再说了,就算是野餐饮酒,文人墨客也很有情调?哪像你,就知道举着坛子喝?”
“你又没带酒杯,我不举着用嘴喝,难道你让我用鼻子吸?”
“还真让你说对了。”杜十娘把采的荷叶交到周大手里,“不过,不是和大象那样用鼻子吸,而是用这荷叶。”
“用荷叶如何喝?这东西软软的,拿都不好拿……”
杜十娘拔下头上的发簪,在荷叶的中心与荷梗交接处扎了一下。说道:“把酒倒在荷叶里,你拿着荷梗的下端吸便可。”
周大拿着荷叶端详:“是挺有趣的,呵!”
杜十娘打开了酒坛,准备倒酒:“你捏紧荷梗的低端,不要让酒流出来。”
周大用一只手捏住了荷梗,另一只手如何也端不稳荷叶,“哎呀呀,要是三只手就好了。”
杜十娘嗔笑道:“你偷人偷的还少么?”
“谁偷人了?‘有夫之妇’为之偷,像你是单身,只可谓两情相悦。”
“谁和你两情相悦……你也是真笨,你不会把那荷梗放进自己嘴里,两手端着荷叶不就稳妥了?”
“哦,这样呀!”周大便咬起了荷梗,仔细一想,含糊不清地说道,“我们何不…就用荷梗…插进酒坛…直接吸……”
杜十娘边倒酒边问:“你嘟囔些什么?”
周大吐掉了荷梗,说:“我们直接用荷梗,插进酒坛吸多好?何必‘脱裤子放屁两道手’呢?”
“行了,别放屁了。我还不知直接吸方便,我们不是想找些情调,斯文一些嘛!”
他俩丢掉了荷叶,找了两根荷梗,插进酒坛,直接喝了起来。
杜十娘问:“纪公子,找你谈了吗?”
周大问:“谈什么?”
“我俩的事儿!”
“我俩有什么事儿?”
“你想娶我,我不稀罕嫁给你!”
“噢,这事呀,谈了。”
“他是怎么说的?”
“你是关心他呢,还是关心我的态度?”
“当然是你的态度了?”
“我同意了,不娶你了。”
“他是如何说服你的?”
“他说,真爱你的人,并不是非要得到你或占有你,而是真心希望你过得幸福……”
“你,真的爱我?”
“那还有假!因为我真心爱你,所以我才给你自由。”
“就这么简单?”
“就这么简单。”
“那你今晚还约我出来干嘛?”
“分享你我的快乐呀!”
“放弃我,是一种快乐吗?”
“是啊,难道你不快乐?”
“我当然快乐……关键是你!”
“你快乐,我就快乐。”
“你这么高尚?”
“我不高尚,纪公子告诉我说——人,活着的目的就是追求开心、快乐、自由、幸福的生活;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这个目的而展开。如果忽视了这个生命存在的目的,不论我们如何地修行修炼,还是上多少学,有多大的学问,做多大的官,都是本末倒置。寻求自由和幸福,尽情地享受人生旅途上的开心和快乐,由此而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心存感恩,就是做人的道德,也是人生的主要价值和意义。”
“噢,这样啊~”
“纪公子没有跟你说,我已经放弃了?”
“说过,但我还是不确定。我想听你亲口说。”
“何必再找我确认?纪公子没跟你提及我是一个什么人吗?”
“说过。他说你——直率,真诚,仁义。他还说,你比有些虚假的文人强多了,是一个可交的真朋友。”
“是不是,其实像我这等好人,你就嫁了吧!”
杜十娘微笑不语。
周大又问:“十娘,说实话,你有没有爱过我?”
“爱过!”
“真的,爱过?”
“真爱过!”
“既然有真爱,何不嫁与我?”
“真爱不仅仅指爱情。它还适用于亲情和友情,我一直把你当做自己的大哥。”
“仅此而已?”
“对,仅此而已。”看到周大的失落,杜十娘又道,“其实,你我应该明白,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
“这话,纪公子也对我说过。他说,作为一个有道德规范的人,应放弃没有爱情的婚姻。”
“所以,你就放弃了?”
“是啊,纪公子说,能做出如此决定的人,都是有大智慧的人。”
“纪公子说你有智慧?”
“那当然!他说,道德是在智慧的基础上建立的德行[1]。真正的道德恒久不变,由智慧、仁爱、正义、礼让和诚信来综合衡量。他说,这几样,我都有!他还说,如果德行出了问题,是因为忽略了智慧,没有获取幸福的道德能力,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你知道最后这句的意思吗?”
“知道,反正都是好话。纪公子还说,人生最好的意义,绝不是为了苦求名利或献身迷信,而是为了真正的幸福……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智慧和修行言行而让自己和别人都生活得更美好,才能进而获得真正长久的快乐!”
周大一边说,一边洋溢着满满地得意。
————————————
注释
[1]德行
汉语词语,是指道德品行的素质,也指讥讽人的话,表示瞧不起别人的仪容、举止、行为、作风等用此词。出自《易.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德行,在佛教中有两个意思:一指功德与行法;二指具足功德的行法,即修三学、六度者。
人的德行不够,脾气就很大,无明就很重。若有德行,脾气也没有了,无明也化了,化成智慧。所以我们修行就要培植德行。学佛的人,要注重德行,不可做缺德的事,这就是修行的真谛。修道人要用德行来感化人,不要用势力来压迫人。对任何人要讲道理,令人心服口服,真正佩服你有才干、有道德、有学问、有慈悲,否则落在名利上,那就离佛道十万八千里了。
1.怎样做一个有德行的人?
言语是德行的表现,一个人德行如何,从言语、表态、动作上就看得出来。我们要如何积功累德?佛在《无量寿经》教导我们要“常怀慈忍,和颜爱语”。我们念《无量寿经》也常常念到这句经文,但是经文念了之后,要知道它们的义理,要懂得怎么在生活当中去做,照佛的教导来做,这是接众的方法。
德行先由小处做起。“毋以善小而不为”,你不要以为小善就不去做,而等着做大善,大善没有那么多。“山”是一粒一粒微尘积成的,微尘虽小,但积多了也会变成一座山。德行虽小,但积多了,也会变成一座德行山。不违背道德就是德行,不妨碍他人就是德行。无论做什么,要帮助他人为本份。若于利益上、时间上、文化智慧上,或其他种种事情上,对他人有所妨碍,不能利益他人,都是于道德有所违背。所以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总以不违背道德为根本箴规。想要修道,先要培德;没有德行,就不能修道。有人想修道,魔障就来找,这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
(1)扩展仁慈的德性
仁是仁义,慈是慈悲,仁义是儒家道德的基本,慈悲是佛教道德的精神。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又说:“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姜太公亦说:“仁之所在,天下归之,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因为具有仁义美德修养之人,必然“律己常带秋气,处世恒带春风”。不但“待人必于有过中求无过,持己常于无过中求过”。且能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是以不为个人得失的困扰,不为情和欲的占有危害他人,反而能尊德性,重仁义。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正是基于仁爱之心,可惜儒家祭天地,拜鬼神,主张三牲(猪、牛、羊)酒礼,甚至日常生活不离食肉,仁爱仍然有限。佛教的慈悲,目的是拔一切众生苦,与一切众生乐。众生,包括人类以外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因此,提倡素食,实行戒杀放生,爱护一切生命。
如果我们懂得居仁由义,以道德作为行为标准,进而学佛的慈悲,爱护众生,平等拔苦与乐,持不杀生戒,不因口腹之欲,杀害生物,更不因贪欲的满足,而谋财害命,残杀无辜,则何独阻止社会一切谋杀,残杀,凶杀,暗杀等罪恶发生,还可止息战争,导致世界和平,是以佛教的慈悲,既可培养仁爱之心,更可扩展内在的德性。
(2)坚立正义的意志
意志特别重要,古云:“有志者事竟成”,曾文正言:“将相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只要肯立志,都能做到。”反之,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中国大文豪苏东坡亦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是以曾国藩主张士人第一要立志。但志患不立,尤患不坚,更患不正。故青年人立志之初,当审情度势,衡量自己的天才,兴趣,以及经济环境,然后决定立志之目标。志既立,就应切实做去,始终不渝,不畏难,不怕苦,不因环境威胁或利禄薰心而改变初衷,不因名位权势或私欲占有而作奸犯科,误入歧途,实行“正其义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放下个人忧悲苦恼成败得失,去为正义而努力,为人群谋幸福,奋振自励,苦干到底。
可惜现代人,大都意志不坚,稍遇挫折,即萌退志,或为名利所惑,贪慕虚荣,挺而走险,致使社会呈现混乱不安。如果皆受持佛的禁戒--不偷盗,坚定正义的意志,保持清廉的情操,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事正当事业,谋取应得利润,过着合理生活。
(3)保持身心的健康
身心健康,是人生的财富,事业的基础,亦是道德修养之一环。因为身健心康,则体格强健,精神充沛,可负担人生的重任,完成时代艰巨的使命;不致身衰力竭,障碍事业进展,或招致壮志未酬身先死的遗憾。心健康,则人格健全,而能正心诚意,清心寡欲,洁身自爱,不致被物质诱惑,色情迷惑,而邪思邪淫,丧德败行。今日社会呈现一片凌乱,非礼强‘奸’,乱‘伦’邪行,时有所闻,此皆人之身心不正常,不健康之过。何况邪淫结果,病菌传染,身患绝症,大好青年,自此断丧前程,能不可惜?
是以佛制不得邪淫。佛弟子要受持不邪淫戒,寡欲知足,克己复礼,使自己生活有规律,行动有礼貌,作息有定时,饮食有节制,恒抱乐观的态度,磊落的胸襟,加上适当的运动。礼敬诸佛不但可以消除罪业,同时对身体健康也有极大的好处,身心和谐,精力充沛,然后面对现实,苦干、实干、自强不息,世出世间相结合,即便是在家的佛弟子也能够以遂生平的意志,以完成人生的责任,则人类前途,必然福乐无限。
(4)培养诚信的美德
诚信,不仅是做人美德,亦事业基石,成功秘诀。古今中外,所有功绩彪炳一时的伟大人物,无不具备诚实与信用的美德。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诚信,除正心诚意、老实可靠外,更要谨慎语言,不说谎,不欺诳,不轻诺,不谗害妒谤,言必有信,言必合理,所谓一言九鼎、一言而为天下法。当知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言既可兴邦,亦可丧邦。
古之君子,除立德、立功,还要立言。佛则制戒妄言绮语,不得两舌,恶口,搬弄是非,辱骂他人。否则,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自己固然后悔莫及,而被欺骗辱骂之人,更含恨在心,常思报复。试问敌人环待左右,将如何安心?怎得平安?朱子言:“人之作孽,莫甚于口,言语尖刻,必为人忌。”陈盾公言:“言语之过,似小实大,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一语而折终身之福,切须检点”。西哲苏格拉底讲得更妙,他说:“天与人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人多见,多闻,而少语言”。因为言多必失,是以有道德者,不可多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不必多言。特别是妄言绮语,更不应言。
佛经说:“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罪毕为人,常受诽谤。”大智度论说:“妄语之人,受十种恶报,一口气常臭,二善神远离,非人得便,三虽实话,人不信受。四圣人谋议,常不参预。五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六人所不敬,虽有教敕,人不承用。七常多忧愁,八种诽谤业因。九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十若生为人,常被诽谤”。故佛将妄语列为根本大戒之一,而教人真语,实话,且以身作则。所以金刚经言:“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凡佛弟子,皆应以佛为榜样,说话诚实可靠,合情合理,绝对不可知言不知,不知言知,诳惑世人,以遂一己名利之欲,更不可为求名闻利养,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否则,大妄语成,必堕地狱。修行人戒妄言绮语,不两舌挑拨是非,不恶口辱骂他人,而培养诚信的美德,言行一致,则其前途光明远大,自不待言。
(5)发掘本具有的智慧
智慧,是困难的克星,是剪除烦恼的利器,是创功立业以及明心见性的先导。但此智慧,绝非世间一般的知识,更非一般人的聪明才智。因为世间人的知识与聪明,皆含有贪嗔痴的毒素,都参杂名利的野心与自私的欲念。虽然,头脑灵活,思想敏捷,但缺乏明辨是非、分析邪正的正智。是以无论处世做人,大都仅凭主观的错觉,妄想的冲动,往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结果,制造罪恶,启发争端,导致世界混乱。目前世界上很多不守纪律,破坏社会秩序的人,或唯利是视,草菅人命的人。或运用科学头脑,发明大量杀人武器的人,通通都是聪明的人。由于聪明人只知有我,不知有人,只知金钱万能,不知仁义更可贵,只知物质的占有,不知发展精神文明,因此都本著聪明才智,大展私欲抱负,贪图富贵,角逐名利……所以,世上聪明人愈多,社会呈现也愈来愈乱,主要原因,是聪明人缺乏智慧的辅导,致使聪明反为聪明误。不深信三世因果,只是目光短浅,表面看是聪明实则正是非常愚痴的表现。
佛教的智慧,是内在本具、纯真无妄的本觉智。非外来灌输的知识,或妄想执著的主观意念。所以佛的智慧,既能理解宇宙真相,明白人生意义,更能促进人性觉悟,使人自觉自奋,自立自励,扩展德性,长养善根,进修圣道,广集福慧,从自己道德修养的自利行为中,推展利他的工作,再从利他的德行中,完成自利的愿望,使人际关系,互利互惠,共存共荣,甚至共趣佛道,离苦得乐。如果修行人,能崇尚仁义,克己复礼,不好淫邪盗,不妄言绮言,不饮酒,不吸毒,保持头脑清醒,提高理智,慎思明辨;进而学习佛法,发掘内在本具的智慧,在智慧光辉照耀中,如因识果,分析邪正,明辨是非,严持佛的五戒,不杀生而培养仁慈的德性,不偷盗而坚立正义的意志,不邪淫而保持身心的健康,不妄言绮语而诚实可靠,不饮酒而提高理智,发掘正智,以塑造美满的人格,保持宝贵的人身。
然后广行六度以布施度悭贪,以持戒度毁犯,以忍辱度嗔恨,以精进度懈怠,依禅定度散乱,以智慧度愚痴。
从传统文化的厚德载物、思无邪、止于至善、仁民爱物、功成不居、为而不恃等,到我们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不在宣示着这样一个道理:放弃自我的执着,对外境的习染,勇敢地追求真、善、美,让生命融入无私的奉献中来成就我们的人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唯有行愿,方是真修行,才能真实入理,汇入普贤愿海,究竟打破我、法二执;进而突破自我俱生的束缚,破碎时空,彻悟实相,与诸佛菩萨把臂同游。
让我们以此生为本位,完善道德价值乃至于超越道德价值,去认知宇宙人生的真谛。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以佛法作指导,行六度法门,从而把控我们的人生,使生命焕发出全新的意义,是谓参天地之化育。
2.《易经》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君子的品德应如大地般厚实可以承载万物。厚德载物,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传统。
那么,“厚德载物”具体指哪几德呢?
(1)容人之德
古语有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之所以能够如此浩大,是因为它懂得容纳无数江河。大地之所以会如此广阔无垠,就是因为它懂得包容万物,藏污纳垢,又滋润万物。所以,人应该向大海和大地学习,学习它们的宽容美德,做到能容人,才能成就伟大。
正如《菜根谭》中所说:“我果为洪炉大冶,何患顽金钝铁之不可陶熔。我果为巨海长江,何患横流污渎之不能容纳”。当你包容的人或事物越多,胸怀和格局也越大,就越能够成大器。你的心能容天下的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心有多大,舞台才有多大!
能容人则是“恕”,而善莫大于恕,所以容人之德是立善的根本,是厚德载物的根基。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曾国藩也说:“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
以上两句话都是儒家仁爱思想的核心,而孔子和曾国藩也因为做到了能容人的“大仁”,最后仁者无敌,成为了千古圣人。所以说,一个人越是能修为出“容人之德”,越能厚德载物,福报也越加深厚。
(2)无私之德
凡人都或多或少有私心,但是圣人大爱无私,达到了无我、忘我的境界,因此能够成为圣人。他们大公无私,普爱众生,因此深得民众爱戴,继而实现了厚德载物。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也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们都是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和奋斗,为了天底下人民的幸福而出力,一是是表现了远大的政治抱负,二是表达了宽广的胸襟——无私之德。
古人云:“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个人少为自己着想,多为他人或外物着想,才能更加获得他人尊敬和认可,继而用厚德去承载万物。
比如说,曾国藩发誓不留钱财给子孙,林则徐也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他们都是因为不怀私心,一心为公,真正修炼了“无私之德”,最后厚德载物,成就非凡。
(3)谦卑之德
《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因此最接近于“道”。所以,人也应该都学习“水德”——谦卑、低调、不争,以厚德载物,反而能够在“不争”中常胜。
大海之所以辽阔无垠,是因为它善于处下,有谦卑之德,所以才能汇聚千川万流,成为百谷之王。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在言辞上对人民表示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百姓的后面。
水低为海,人低为王!人一旦骄傲自满,自以为是,则会停止进步,甚至是败坏了现有的福气,因为天道忌满,因为“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反之,当你常怀一种空杯心态时候,虚怀若谷,才能积蓄更多的好福气。
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家人说:“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
老子《道德经》说:“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
《易经》云:“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尚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以上句句名言都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人越是有谦卑的美德,越能厚德载物,福报也越加深厚。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1925204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19252048.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