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39章 云薄夜长寒食夜

第39章 云薄夜长寒食夜

推荐阅读:柯南之又一个名侦探谁让他修仙的!摊牌了,我的卡组来自东方我的投资时代见闻天道我的异能悠闲生活万界大强盗西游之人在天庭朝九晚五女富婆的神级村医穿越星际妻荣夫贵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这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习惯。古代北方底层人民生活艰辛,一年到头不饿肚子已经是最大的希望,改善生活只能到了“过年”才行,而被列为最好吃的“饺子”,平时是最难吃到的,也只有春节才有机会吃“饺子”。
蜀地的“年夜饭”,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二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着“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蜀人做这两样东西,都离不开个“辣”字。但元朝时期,还没有辣椒。辣椒是明朝时,由西方的航海家从南美洲带过来的,并且沿着长江从下游往上游扩展,到了湖南,四川,贵州这些地方以后,才迅速成为广泛种植和食用的食物。
那么元朝的麻辣火锅是如何做的呢?
在中国古代,对味道有明确的划分,所有的味道可分为五种——酸、甘、苦、辛、咸。
而“辣”就是属于辛味的一种,在过去虽然没有辣椒,但是能产生辛味的食材还是很多的,常见的就有茱萸,花椒,胡椒,芥末,山葵等。
【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的这首诗中提到的“茱萸”,就是川菜辣味香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四川古人称其为“艾子’。
《本草纲目》记,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指四川湖北一带的人]八九月开始采摘,采回后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
“年除日”这晚,除了吃以外,重要的仪式还有祭祖:开饭前,先祭祀天地祖先,感谢上苍庇佑的同时,遥寄对先祖的思念。
柳好好带领着一帮儿女侍女准备着年夜饭和祭祖活动,她让刘基带着刘凯去街上溜溜,看一看阆中“年除”的风土人情。
【二】《阆中作》陆游.诗
挽住征衣为濯尘,
阆州斋酿绝芳醇。
莺花旧识非生客,
山水曾游是故人。
遨乐无时冠巴蜀,
语音渐正带咸秦。
平生剩有寻梅债,
作意城南看小春。
阆中就像一位睿智的老人:纵横有序的古街巷、蜿蜒逶迤的石板路、玲珑别致的古木屋、雕刻精湛的古门窗、曲径通幽的古庭院、巍峨壮观的古楼……
当刘基走进古城,便情不自禁的被她那无穷的魅力所迷惑。走在风水浸润的老街上,使人仿佛走进历史的画卷;游逛在楼阁院寺祠,勾起对三千多年的思绪;住在古色古香的客栈里,让人重温那份独特的厚重与清静……在这千年活跃的地方,来了,就不想走!
刘基站在古城边凭栏遥望嘉陵江:她虽既没有黄河的波涛汹涌,也没有长江的宽广伟岸,但她并不缺乏少女般静谧的情怀。她的水是如此的静,静的让人感受到这个世界仿佛只有你的存在,在微风的吹动下,偶尔在心中泛起阵阵涟漪;她的水是如此的蓝,蓝的就像充满无穷神秘和诱惑的蓝宝石,让人忘我的心醉;她的水是如此的清,清的让人看到她那纯洁的胸襟,就一头想进她的怀里体味她的温存;她的水是如此的贤,贤的让唐代大诗人陆游喝了江水酿造的酒醋就留下了“挽住征衣为濯尘,阆州斋酿绝芳醇。”的千古绝唱。
刘基驻立在锦屏山上:花木似锦,山峰连列如屏,更像一位年轻力壮、绚丽多姿的青年人。当身临其境时,从中可得知“嘉陵第一江山”之美誉的由来,山上有众多历代名人的亭台殿舍,经千余年装点润饰,更显婀娜锦绣。
刘基从山上放目远眺,明白为什么阆中自古以来会成为兵家必争的风水宝地:锦屏山山势独特险峻,嘉陵江象一条玉带绕城一周,古城三面环水,四面环山。
刘基主仆二人梦幻般地弥漫于山、水、城之中。
刘基问:“刘凯,你见过神仙住的地方吗?”
刘凯道:“没有!”
“眼前不就是嘛?”刘基笑道,“阆苑仙境——山在水中,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之间。山水城融为一体,真是珠联璧合,美不胜收……你我仿佛是‘人在画中游’啊!”
刘凯愣愣地道:“是啊,是啊……”
【三】《癸已除夕偶成》黄景仁.诗
千家笑语漏迟迟,
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
一星如月看多时。
时间慢慢地流逝,各家各户的欢声笑语从四面八方隐隐传来。
刘基依然留恋于“阆苑仙境”之中,迟迟没有归意。他站在石桥上昂首而立,仿佛置身于世外,他凝望着苍穹,好像把一颗明星当作月亮在观望。
刘凯问:“主人,您在看什么?”
刘基笑道:“怪不得阆中出了那么多状元……”
刘凯问:“阆中出了很多状元吗?”
“在唐代,就出了尹枢、尹极二状元,宋代又出了陈尧叟、陈尧咨二状元,进士呀、举人啊,更是不计其数……”
“这与那些星星有关吗?”
“不,与这阆中的风水有关。”
“就因为阆中的山清水秀?”
“是啊,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的中游,其由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水系交汇聚结形成严密缰绕合护的形胜之地。‘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围山势锁烟霞。’其山川形势独特,山水城融为一体。其城池选址是按照风水学的理论选择的,非常符合‘地理四科’,也就是龙、砂、穴、水的意象……”
这时华正气喘吁吁地跑来喊他俩回家过年:“找了你们一圈,原来你俩在这儿啊?”
刘基笑问:“年夜饭备好了吗?”
“是啊,早备好了,就等你俩下锅了。”
“怎么,年夜饭要吃我俩?”刘基假装惊恐。
“不是,不是,我们吃火锅,等着肉下锅呢,怎敢吃刘大人您呢~”
“那我这属猪的肉不好涮,”刘基笑着看了看刘凯,“小凯子,看来今夜是要涮你的羊肉了……”
【四】《应诏赋得除夜》史青.诗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
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刘基急匆匆地走向自己居住的小院,大老远就看到小楼上的大红灯笼已经高高挂起。进得院来,柳如烟正在领着小柳义放鞭炮。
看到三个大男人进了院子,如烟便道:“刘伯伯,等你放鞭炮‘接年’了……”
刘基高兴地过去拿起了那根长竹竿挂着的一挂鞭炮,问:“我举杆子,柳义点炮吗?”
小柳义拿着燃香嚷嚷着:“我点,我点……”
如烟一把拦住了他,把他手里的燃香夺了过来,递给了华正,说:“你还小,可不敢去点鞭炮,太危险~”柳如烟边说边捂住了柳义的两只耳朵,“记住了,放炮的时候捂住双耳,可不要震坏了你的耳朵。”
“震坏了,会怎样?”
“你就听不见了~”
柳义赶紧也用自己的小手,反捂住了如烟的双耳。
刘基看着俩孩子的举动,笑道:“让你华正叔叔举杆子吧,他的个子高,让鞭炮离你俩再远一些。”
刘凯接过了燃香,点燃了鞭炮。
随着一阵噼里啪啦的响声,小柳义高兴地蹦起高来,也忘了捂住耳朵的手。柳如烟的双手,也根本逮不着小淘气的耳朵了……
【五】《除夕的传说》故事
堂屋里,燃着红红的炭火,点着蜡烛和油灯,大家围桌而坐,把酒言欢。
柳好好一边把肉啊、鱼团啊往涮锅里放,一边对刘基说:“让刘伯伯给你们讲一讲‘除夕’的来历吧!”
刘基喝着小酒,吃着涮肉,美滋滋地说道:
“传说中,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它经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其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这一年,村里的人们在收拾东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纪约七八岁的孩子饿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并要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恶兽‘夕’。这个聪明的孩子便与老婆婆一起跟着村子里的人来到了村后的竹林里。
由于冬季在竹林里寒气逼人,大家冷得纷纷伐竹盖房、烧火取暖。
这个被老婆婆救来的孩子就好奇地问大家:‘这竹林离村子那么近,就不怕夕会来到这里吗?’
有位老人回答他说:‘我年小的时候,就随乡亲们来这里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几年,因为它饿极了也追来过,可是它每次都看到乡亲们在这竹林里伐竹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这个孩子想了想告诉大家:‘我有办法除掉夕了,让大家从今以后不用每到腊月里就出来逃难。’
大家听后都非常高兴,纷纷问该怎么办?
这个聪明的孩子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们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夕就再也不会来了。’
乡亲们半信半疑地听着这个孩子的话,由村里的老者带着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们由于害怕‘夕’会来没有人敢睡觉,除都在自家的门外悬挂了红布条之外,就来到村中间的空地上,守着一些从竹林里带回来的一些碎的竹节。天气寒冷大家点了火堆取暖,饿了就拿些吃的出来……
子夜,便听到一声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惧地缩做一团。
这时那个聪明的孩子突然间站出来告诉大家说:‘我去把他引来,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们守了一夜的碎竹节。’
还没等那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他,这孩子已经来到了村口。
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里硬闯,破坏了很多东西,于是他大声地叫到:‘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今天我一定要给你点厉害!!’
‘夕’听到孩子的叫声,便循着声音追了过来,可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红的布条就没敢进,于是顺着孩子的声音忍着挨饿的肚皮来到了村中央的空地这里。
这时孩子大声地说:‘乡亲们,往火里扔碎竹节啊!’
可是大家因为害怕早已经站在那里僵住了。
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又重重地甩在了地上。
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才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
‘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天亮起来了,‘夕’被人们扔到火里的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
但人们心中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那个救了这个村庄的聪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卅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
从此也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腊月卅的夜里,大家齐聚一堂吃着年夜饭,一起守岁等待除夕的钟声;放爆竹、贴门联,挂红灯笼等习俗由此而生;等到天亮了,乡亲们彼此走访看看有没有受伤,说一些吉祥客气的话,这也就是正月初一的‘拜年’。”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2696650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2696650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