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87章 凤袍霞帔鸳鸯袄

第87章 凤袍霞帔鸳鸯袄

推荐阅读:妖龙古帝闪婚夫妻宠娃日常圣女魔力无所不能农村女婿蝉动柯南之又一个名侦探谁让他修仙的!摊牌了,我的卡组来自东方我的投资时代见闻天道


        【一】《凤凰阁.无情无绪》孟称舜.元曲
无情无绪,几个流莺声度,
起来闲步小庭除。
怕有玉人来去,玉人何处?
刚剩得、开单影孤。
文秀自在暖阁中巧遇文娇拥炉细语后,又是两天没见到她的影子了,心中好生牵挂。
这日,天刚破晓,文秀便揽衣而起,步出书房,信步走向文娇的绣阁。
来到后院,又恐丫环们发现,便装作到花园散步路过这里的样子,边走边吟道:“为报邻鸡莫惊觉,更容残梦到江南。”
他蹑手蹑脚地走到文娇的窗前,侧耳静听窗内动静。就听窗内传出文娇的声音:“三哥,是不是想家了?”
原来文娇正在房中对镜梳妆,猛听得文秀在外高声吟诵,听出是苏东坡的思归之句,心中便是一惊,心想:“一大早起来到这里吟得什么诗?这个呆子,不是唱歌就是吟诗的,可千万别生出什么乱子来。”一眨眼的功夫,就见窗纸上有人影晃动,知是他来到窗外,便急步走到窗前,隔窗探问。
文秀闻听此言,紧贴窗子说:“妹妹起得这么早?”
文娇隔窗又问:“三哥为何思归之心如此迫切?”
文秀委屈地说:“满腹衷肠断尽,在此空留无益,昨日里又听得催春杜鹃声声唤‘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似在催我,看来为兄只得归去了。”
文娇声音陡变凄凉道:“三哥既无意于小妹,前日所言,却是为何?”
文秀听出文娇生气了,便笑起来,“我岂能无意于你?”转而小声嘟囔,“你对我只有空言相许,我被你…弄得…弄得苦不堪言……所以…想一走了却这番苦恼……”随后又大声说,“若你果有真情,我就是在此住上一百年又有何妨?”
文娇心知文秀之意,也清楚不给他个准话,他必不肯走。此时天已大亮,一会儿人们都起来了,见他立在自己窗下,成何体统?踌躇半响,终于下了决心,悄声对文秀说道:“你听我说,白日里人多眼杂,无法相会,只能是夜里了。待到天黑后,你可从房里西窗跳出,穿过荼蘼架到熙春堂下。那里人稀花密,我在那儿等你,现在你快快离开。”
“此话当…当…当真?”文秀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不信,你就别去。”
“我信,我信,好妹妹,愚兄全听你的,这就回去,你可千万不要爽约。”文秀心花怒放,神驰意荡,冲窗子拜了两拜,转身兴奋地唱道:“抓不住爱情的我,总是眼睁睁……”
只听从屋里传出文娇那低声地娇吼:“别唱啦!”
文秀赶紧闭上了嘴,蹑足潜踪回到了书房……
【二】《钗头凤.桃花好》佚名.词
桃花好,朱颜巧,
凤袍霞帔鸳鸯袄。
春当正,柳枝新,
城外艳阳,窗头群鸟。
妙、妙、妙。
东风送,香云迎,
银钗金钿珍珠屏。
斟清酒,添红烛,
风月芳菲,锦绣妍妆。
俏、俏、俏。
最美不过人间四月天,窗外的桃花开得正艳。
回到书房中的文秀,激动万分,他像一只圈禁了多时的狗儿,在屋里来回地乱窜。院子里的杜鹃鸟还在不停地鸣叫,但似乎已不是“不如归去”了,而是好像在对他说“耐心等待”。
正在这时,王忠来到书房,隔着门大喊:“表少爷,表少爷在吗?”
“噢,老管家,有何事?姥爷喊我吗?”文秀过去开了门。
“不是。”
“老管家进来说吧!”
“老爷说,明天你不要有其他的安排了,一同随他去参加老爷上司外甥的婚礼。”
“姥爷的上司的外甥?”文秀笑了,“这都拐了几道弯了?”
“表少爷不要管这些,你只要跟着老爷去就行。”
文秀嘟囔了一句:“这京城的官场也真是可笑。”
“表少爷,不可多言,老爷为何带你去?还都是为你的前途着想啊!”
“参加个婚礼,关乎我什么前途,让我学学京城婚礼的流程?让我早些成家立业?可我娶谁呀?”
“表少爷不要开玩笑,你知道谁要去参加‘这外甥’的婚礼?”
“谁要去?”
“伯颜丞相要去!你知道嘛,京城的官员都巴结着想去参加这婚礼。官职低的,都不一定捞得着去呢,你还推三拉四的……”
文秀笑道:“好,反正我也无事,明天出去散散心也好。”
老管家走了以后,文秀便找出了自己的新衣服,在屋里试穿了起来。他想打扮得亮丽一些,以便到时参见丞相时能引起他的注意,给他留下个好印象。
此时此刻,在袁震府上。
梅绯儿也在绣楼里试穿着自己的新嫁衣,就听得小丫环“噔噔噔”跑上了绣楼,喘息着说:“小姐,小姐,男方家来抬嫁妆[1]了。”
“是嘛。”梅绯儿婉儿一笑。
大方问:“来了好多人吗?”
小丫环兴奋地说:“是啊,是啊,全是好看的哥哥……”
大方也来了精神,“好看?能有我外甥韩冬郎好看吗?”
小丫环说:“其他的当然没要韩公子好看啦,但有个白头发的哥哥……”
大方一听,撒腿就往楼下跑。她这一超常的举动,惊得小丫环的嘴好久都没合上。
————————————
注释
[1] 抬嫁妆
嫁妆是女子出嫁时,娘家准备的陪嫁至夫家的结婚用品及财产财物,如衣被、家具及其它用品。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其所准备的嫁妆也会不同。
按照中国传统观念,嫁妆乃是女方父母赠送给男方家的财物,全额归属夫家所有,由夫家承分支配,即使丈夫去世或夫妻离异,女方也不可将嫁妆带走,《名公书判清明集名》中云:“妇人随嫁奁田,乃是父母给与夫家田业,自有夫家承分之人,岂容卷以自随乎”。送嫁妆的目的,一是展示女方家的经济实力,二是为女方争取在夫家的地位。
嫁妆多少依据女方家的实力地位而定,一般嫁妆的数额通常代表着女子的出身和地位,展现这个女子是名门贵女还是寒门贫女,古代大户人家嫁女,会赠送巨额嫁妆,以向男方家展示自己的实力雄厚。嫁妆穷富悬殊,厚薄不一,但是自古以来嫁妆都是远远比彩礼丰厚的,到了21世纪,在部分农村地区彩礼和嫁妆的分量出现颠覆性变化,但在较发达地区,嫁妆依然比彩礼丰厚很多,一般是陪嫁轿车和房子。古代嫁妆通常用来补贴家用、资助丈夫读书或经商,养育并传承给孩子,也有用妻子的嫁妆给丈夫纳妾的。
(1)古代习俗
嫁妆,亦称“陪妆”、“妆奁”。发送后,女方即准备嫁妆,某些大户人家当女儿出生时还特地酿酒,装入酒埕,埋在灶口地坑,称“女儿红”,待出嫁日,让亲友分享。嫁妆穷富悬殊,厚薄不一。
女家最迟需于大婚前一天把嫁妆送到男家。嫁妆是女家身份与财势的象征。送嫁妆可分为「送妆」与「迎妆」。「送妆」是女家将嫁妆往男家送,除了抬妆的人外,女家会请几位亲友跟随照料,人数愈多代表女方家底愈厚。嫁妆抬到男家后,男家会请亲朋友好出来迎接,这叫「迎妆」。在嫁妆中,除了名贵的珠宝金饰外,还有许多象征好兆头的东西。以痰盂作子孙桶,希望女儿开枝散叶,儿孙满堂。以红尺作子孙尺,有良田万顷之意;花瓶代表花开富贵;铜盘及鞋则寓意同偕到老;银包皮带有腰缠万顷之意;剪刀有指蝴蝶双飞;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祝福新人恩爱缠绵;片糖则比喻甜蜜幸福;龙凤碗筷作衣食碗,有丰衣足食之意。
(2)《十里红妆.女儿梦》何晓道
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
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
“十里红妆”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嫁妆真的有十里那么长吗?其实,这是古代一种夸张的说法了!
从南宋开始,女孩子出嫁的时候,大家抬的花轿、以及装嫁妆的箱子都是红色的。加上南宋的经济发达,老百姓比较富裕,大户人家的嫁妆就更多了,抬嫁妆的人走在路上,远远地望过去是一片红色,于是就有了“十里红妆”的说法。
红妆成了嫁妆的代名词,现代社会中,嫁妆的攀比现象仍然很严重,虽说没有十里红妆那么夸张,可是频频报道某某地方,嫁妆中的金银首饰是用公斤来算的,是使用箩筐来挑的。
我们今天不来讨论谁家的嫁妆多,只说嫁妆怎么挑?
有人说,那还不容易,直接往车上抬呗!其实,既然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还保留了抬嫁妆的习俗,那么咱就是讲究人儿,抬嫁妆可没那么容易哦。“礼节”没到位,嫁妆都不能出门!
抬嫁妆的用品
一、红绳
红绳用于将箱子、被子等捆绑在一起,以方便抬嫁妆的人挑出门或抬上车。
这个系红绳的过程其实不难,真正难的是如何系住红色的大脚盆?大家知道,盆子是个圆形的,那么如何才能稳稳的系住呢,其实源于农业社会中捆绑箩筐的技巧,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
二、扁担
很多地方还保留着挑嫁妆出门的习俗,扁担通常是男方挑嫁妆的人准备,在扁担两头包上红纸。女方家人有可能会将扁担藏起来,等到要挑嫁妆出门的时候,可以找新郎要红包。当然这只是习俗中为了喜庆热闹,并不是有意为难新郎。
三、红纸或红毯
用来垫嫁妆中的被子、箱子等。
“发嫁妆”的过程
提前订好了“发嫁妆”的吉时,一般在中午12点之前。发嫁妆之前,所有的嫁妆都归置整齐,红绳都已经系好,嫁妆下面都垫上了红纸。
最前面的嫁妆,一般为子孙桶,桶内有红花生、红枣、桂圆、鸭蛋、柏树枝、筷子等等。也有的是挑的脚盆,也就是聚宝盆。
那么,这第一担嫁妆挑出门可不简单,过去讲究的是送嫁妆,现在大家都简化了,就在家门口进行:由新娘的兄弟来挑这第一担,送到门口,新郎家的兄弟再接过来,继续挑到嫁妆车上,期间不能落地,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两边挑的人,都需要给红包,还是大红包哦。
还有一种习俗,第一个抬出门的嫁妆,是陪嫁箱。新娘家人会提前将新娘的一件旧衣裤放在嫁妆箱里,待到出门的那一刻,新娘的弟弟会快速跑上前去,迅速的将箱子里的衣裤拿出来,用自己的上衣包裹住,揣在怀里,然后马上锁上箱子。(大家可以想一想关于这个习俗的寓意,为什么要从嫁妆里拿一件旧衣裤出来?)
新郎的弟弟将箱子的钥匙拿走,给新娘的母亲保管。然后等着最后新郎新娘出门的时候,要找丈母娘要钥匙,需要给个大大的红包哦。
抬嫁妆的过程,有的地方习俗是每一样嫁妆出门,都要给红包,不过有的地方简化了,重要的嫁妆才给,比如箱子、子孙桶等。
其实我们的传统习俗中,还是有很多的好玩的地方,比如还有的地方,给抬嫁妆的人脸上涂上红色等等。
“十里红妆”也被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2935968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29359688.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