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213章 柳濛烟梨雪参差

第213章 柳濛烟梨雪参差

推荐阅读:闪婚夫妻宠娃日常圣女魔力无所不能农村女婿蝉动柯南之又一个名侦探谁让他修仙的!摊牌了,我的卡组来自东方我的投资时代见闻天道我的异能悠闲生活


        自从硕德八剌继承了皇位,皇权便被掌控在太皇太后答己的手里。她把被罢了相的铁木迭儿重新调入中书省,出任右丞相。铁木迭儿复相后,睚眦必报,对从前弹劾过他的人肆行威福,予以打击。
小皇帝本就缺乏像忽必烈和元仁宗那样在朝廷中有声望的重臣,又没有足可信赖的潜邸侍臣班子,自己就处于孤立无援、孑然宫中的境地。所能托付者,一个是与他同样迂阔而不谙世故的年轻宰相拜住,另一个则是暗藏祸心的妻舅铁失。为了摆脱后党的牵制,皇帝想大量起用汉族的官僚和士人,随即遣使者到赵孟頫家中探望病情,并希望他能尽快回朝工作。
【一】《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卢挚.词
柳濛烟梨雪参差,
犬吠柴荆,燕语茅茨。
老瓦盆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
桑柘外秋千女儿,
髻双鸦斜插花枝,
转眄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哦诗。
今天,集贤院院使派遣达普化去通州的里二泗考察坤道院的改建情况。回来的时候,恰巧在路上碰到去南方探望赵孟頫的使臣。
使臣告诉达普化:赵孟頫的病情很严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
达普化不由得悲从心来,不知道回家后该如何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皎儿姊妹俩;但内心的深处,又有丝丝窃喜,喜的是:皎儿和绯儿即将成为孤儿,这样的话,那俩天仙般的小妹妹将会永久留在自己的家里!
达普化匆匆告别了使臣,快马加鞭地往家里赶去。
可是,如何开口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知皎儿呢?这事可要仔细斟酌一番,既伤不到皎儿的心,又能堂而皇之地把皎儿留在自己的身边……达普化不由得放慢了脚步,嘴里念念有词地练习起来。
夕阳西照,洁白的柳絮附在嫩叶上,恰似飘浮着一层嫩绿色的轻烟;梨花似雪,参差地交杂在柳枝中间。
路的左侧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桑园。放眼望去,桑树枝叶郁郁葱葱,还没有走近,就能闻到桑叶特有的清香。
没有风,桑树似乎纹丝不动。柴门外的狗儿却在狂吠,仿佛是在骂茅屋顶上呢喃的燕子。一对白发的农家老夫妻,正围着老瓦盆在饮酒用饭。桑树柘树的外边,一个小女孩刚刚荡完秋千正在休息。她梳着两个抓髻的上面斜插着花枝,一双媚眼顾盼多情。
小女孩死死地盯着达普化看了很长时间,可能在赞叹他这个赶路的人,在马背上还在吟咏诗篇呢!
一回到家里,绯儿就高兴地奔跑过来:“达哥哥,达哥哥,你今天为何回家这么早呀?”
“回来给你送好吃的呀!”达普化逗弄道。
“什么好吃的呀?”绯儿迫切地追问。
“在通州有一种‘馋死人、急死狗’的面食,你可知道是什么好吃的么?”说这话时,达普化又偷偷瞟了一眼正在静静看书的皎儿。
“不知道,不知道,达哥哥,你快说么,到底是什么呀?”绯儿的两只大眼睛一直盯着达普化手里提着的那个包裹。
达普化打开了油纸包裹,从中拿出了一个说:“这是‘大顺斋’的糖火烧,是‘通州三宝’之一,你先尝一口……”
绯儿赶紧咬了一口,“哎呀,是甜的!”
达普化问:“好吃吧!”
绯儿一边大口地朵颐,一边呜呜哝哝地回应道:“好吃,好吃,真好吃!”
“这甜味呀,是用‘甜桂花’做的,”达普化解释说,“你姐姐不是最爱吃那桂花糕么,快把这桂花味的糖火烧拿给你姐姐去尝一尝。”
绯儿急忙把剩下的小半块糖火烧一下子就塞进嘴里,抱起那袋子面食就来到了姐姐的身边。
皎儿拿起一个咬了一小口细细地品尝,脸上渐渐地浮现出了笑容。
达普化也来到了皎儿的身边,说道:“我今天去通州办差,回来的路上,碰到了去你舅舅家探望的使臣……”
皎儿停止了咀嚼。
达普化接着说:“使臣说,你舅舅病的很重……看样子……他…不大可能…回大都了……”
听到这个消息,皎儿什么话也没说,沉默了片刻,又开始了咀嚼,等咽下了那口面食,便把剩余的部分给了妹妹,问了句:“您,明天,能带我们去趟郊外么?”
达普化问:“你们想去踏青?”
“是啊,是啊!”绯儿欢快地说道。
皎儿伸手拉了妹妹一下,让她闭嘴。
达普化又问:“你俩想去什么地方散心?”
“什么地方人少?”皎儿说,“明天是我母亲的忌日,我们想去祭奠母亲。”
“噢,那是得找个寂静的地界。”达普化说,“现在正是踏青的季节,到处都是人山人海,我给你们找个道观,让道长给你们找个僻静的地方以便你俩‘掘地而祭’……”
皎儿感激地看了达普化一眼,默默地点了点头。
达普化问道:“需要我准备什么祭品?你想向先人献馐斯[全羊]么?”。
“不要,只备一份‘吐勒希’就好!”担心达普化不知道该准备些什么东西,皎儿又解释说,“就是一些炒米、黄油、鲜肉、茶叶、枣、布块和纸钱等。”
“噢,我管家就是蒙古人,我让他为你们准备就行。”说罢,达普化便出了门,去往离家很近的“什刹海火神庙”【1】。
“集贤院”是一个专门管理学校及道教事务的一个机构,所以达普化想找一个合适的道观是很方便的事情。
到了火神庙,达普化告诉道长说:明天火神庙需要闭观,有人要借用一会儿你们的道观。
【二】《梦中的额吉》特古斯吉日嘎拉.词 格拉巴速荣.曲
蒙古人认为,死去的先人在地下,故而掘地而祭。
祭祀时“掘地为坎以燎肉,仍以酒醴、马杂烧之”。这些祭祀,通常只有男性参加,但皎儿家没有男丁,所以达普化的管家只好穿白衣,乘一骑白马,充当“别乞”,带着皎儿姊妹俩进行了这次祭祀。
管家首先选择了火神庙最后面的“太岁殿”周围的一块宽阔的草地作为祭祀的场所。他按照蒙古族传统:祭祀时,要烧“吐勒希”给父母上供。
烧“吐勒希”就是:用铁锹在地上挖一个低洼的坎,然后把饮食物等祭品放在坎里一起焚烧,以祭祀先人。
此时,儿女们是不允许大声啼哭的。蒙古人认为:哭喊会使亡灵受惊迷路,如泪水沾尸体,亡灵会沉入泪海而不能转生。
所以,皎儿姐妹俩只能跪在草地上,含泪啜泣着用歌唱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
绯儿唱道:
[蒙古语]“梦中的阿妈,是那样的安详,轻轻地抚慰我,那深深的感伤。您的孩儿从梦中惊醒,思念的泪水在脸上流淌。亲爱的妈妈额吉梅,希望你能陪在我的身边。”
皎儿用早已沙哑的声音唱道:
[汉语]“青青的草原,星星在闪耀,梦中妈妈的脸,在为我挂牵。为我向苍天祈福祝愿,她在遥望远方的天边。亲爱的妈妈额吉梅,她在遥望远方的天边。”
看着祭祀的食物及布料在烈火中熊熊燃烧,皎儿仿佛看到了火光中微笑着的妈妈……
只听绯儿又唱道:
[蒙古语]“吉祥的彩云,是阿妈的祝愿,飘渺的呼唤,缭绕在心间。您在遥望远方的天边,孩儿在这里望眼欲穿。亲爱的妈妈额吉梅,孩儿在这里望眼欲穿。”
皎儿接着唱:
[汉语]“金色的草场,梦中的故乡,母亲在轻轻地唱,歌声多悠扬,草原有我无尽的思念,母亲的恩情永生难忘。亲爱的妈妈额吉梅,母亲的恩情永生难忘。
亲爱的妈妈额吉梅,我要飞到你的身旁,我要插上翅膀飞到你身旁。”
————————————
注释
【1】火神庙
全称敕建火德真君庙,又俗称什刹海火神庙,是一座道教正一派宫观。火神庙主要供奉南方火德真君(火神)。在北京众多火神庙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火神庙原是道教全真派祖庭白云观的下院,21世纪初修复重开后直属中国道教协会管辖。
(1)火神庙历史
流光溢彩的火神庙位于京城的龙脉之上,矗立在风景如画的什刹海之畔。这座金碧辉煌的建筑群,格外引人注目。火神庙,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年),称为火德真君庙。元至正六年(1346年)重修了一次,庙内有殿宇楼阁三重,早年供奉火神、关帝和玉皇。明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嘉宗皇帝下令,每年六月二十二日为祀火神之日。从此每到这一天,皇宫里总要派官员来这里祭祀火神。每逢皇宫失了火,也要委派大臣来这里告灾,并求火神保佑平安。这座火神庙是京城最早,也是唯一的皇家庙宇。主祀火德真君亦称火神。
火神以火施化为民造福。人们祭祀火神,以祈避邪、四季平安、益寿延年、事业兴隆、财源茂盛,火神护佑官禄连升,鸿运高照。
(2)建筑组成
这座庙的山门是座西朝东的,但主要殿宇还是座北朝南的。
前殿三间,初名隆恩殿,后改名灵宫之殿。二层殿三间,为火神殿,匾曰司南利用。联曰:菽粟并资仁,功成既济;槐榆分布令,序美惟修。三层殿五间,为关帝殿,匾曰气壮山河。四层殿三间重楼带东西配楼,共十五间。初名万岁景灵阁,后改名万寿景命宝阁。玉皇阁匾曰紫霄香案,斗母周匾曰妙统辰枢。殿堂左右为辅圣、弼灵等六殿。殿后有亭,可望什刹海。共有殿宇八十二间。殿宇为琉璃瓦顶。火神殿、关帝殿均为蓝琉璃瓦绿剪边硬山调大脊。万寿景命宝阁为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硬山调大脊。
(3)历史传说
在中国的世界观中,“火德”指的是令万物重生。
北京第一座火神庙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代贞观年间,是李世民东征高丽驻兵北京时修建的。李世民当时东征高丽,是他生平最大的政绩,也许是因为眼看着战争使得民不聊生、一起打江山的兵将损失惨重,于是走到北京时就在痛定思痛的同时修建了一座火德真君庙来表达心中的悲哀,期许这些阵亡的将士能够浴火重生。
元代是北京火神庙最鼎盛的时期,当时的什刹海沿岸已经是运河码头和中心商业区,但这里也正是北京的雷电多发区。一到夏天,雷击就会频频引发火灾,因此火神庙里的火神爷也就成为了配合“消防工作”的理想人选,于是火神庙就开始“火”了起来!
明代朱元璋火烧北京城,火神庙也没有幸免于难,但偏偏紫禁城也是北京的雷电多发区,万历皇帝便一而再地对火神庙进行修缮扩建,火神庙一跃成为皇家庙宇——“敕建火德真君庙”。
(4)六月二十二火祖圣诞
长期以来,火神庙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民间风俗,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六月二十二日火祖圣诞之盛况。过去皇帝每年都要遣太常寺官员前往致祭。(据《明熹宗实录》:“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三月,命太常寺官以六月二十二日祀火德真君,著为令。”)清末及民国年间,火神庙则又连年举行中元法会,由大户人家出资建造巨大的“普渡船”,在庙外甬道上焚化。前来观礼的人们将甬道挤得水泄不通,为京城一胜景。
火神庙虽为皇家道观,但历来由正一派道士住持。据传张天师入京觐见,多驻跸于火神庙。20世纪30━40年代,火神庙的住持道士田子久,十分善于交际,社会知名度颇高,号称当时京城四公子之一,又被称为北平第一美老道。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196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1968.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