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214章 松风亭下荆棘里

第214章 松风亭下荆棘里

推荐阅读:港综世界的警察女总裁的全能兵王霸天武魂影视世界从小舍得开始从八百开始崛起鉴宝狂少重生都市之我是仙王青葫剑仙盖世神医万相之王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
它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中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
庙会有的是一年一度,有的一个月内就有数天,会期有固定的,还有不定天数的。比如:每月逢九、十,一、二是隆福寺庙会;逢三是土地庙会;逢五、六是白塔寺庙会;逢七、八是护国寺庙会。再加上,正月初一开庙的东岳庙和大钟寺,初二的财神庙,十七、十八的白云观,三月三的蟠桃宫等。各类庙会几乎天天有,所以说京城大都又是庙会的天下。
元朝以喇嘛教[即藏传佛教]为国教,其他宗教均受到打压,佛道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
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乐此不疲地来庙会游玩,就连凡夫俗子也多愿随喜添趣。
【一】《11月26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其三》苏轼.诗
松风亭下荆棘里,
两株玉蕊明朝暾。
海南仙云娇堕砌,
月下缟衣来扣门。
四月初一到十五,是城郊妙峰山的“金顶庙会”。这个庙会,是腹里[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个。
庙会期间,香客云集,信众多达数十万,同时还有几百档民间花会齐聚于此。通往妙峰山的大路上,随处可见年迈的婆婆领着俊俏的儿媳去往娘娘庙求子,据说很是灵验。四方百姓在给娘娘上香的同时,不忘流连于花会、杂耍、曲艺表演和热闹的集市之间。
妙峰山上建有释、道、儒、俗不同信仰的殿宇多大14座之众,为了争取信众,集贤院便派新晋状元达普化去妙峰山上常驻,争取惠济祠[今娘娘庙]举办的活动在庙会上拔得头筹。
住在山上的第五个晚上,达普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梦到他已成仙,会腾云驾雾于拥挤的众生之上,飞越山峦,来到了妙峰山主峰的台地一隅。
这里古松挺拔灵动,树龄都在几百年以上,有救命松、迎客松、凤凰展翅松、双龙松等。个个都是修炼的祖先,人在“松冠亭”下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在荒杂的荆棘丛里,两株寒梅俏然开放。它多么像一个多情的女子,双眼深情地看着一个还不懂得爱她的人。
他徘徊梅树边,花姿在目,妙意存心,然而唯有长叹,终无一言。
突然,太阳一跳一跳地升了起来,金色的光辉洒满大地。朝辉映耀着梅花的艳容,显得分外明丽晶莹。
他完全陶醉了!
迷迷瞪瞪之间,他又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梦幻般的优美境界:眼前已经不见了那株梅花,他仿佛觉得这是在一个月明之夜,一个缟衣素裳的海南仙子,乘着娇云,冉冉地降落到他卧房窗外的阶前,轻移莲步,来叩他那寂寞深闭的庙门。
他回问了一句:“你是谁呀?”
仙子沉默了片刻,说道:“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
他急忙放下酒杯,飞奔过去,打开了房门。仙子闪身进了屋,径直走向他的卧床,坐在床边直勾勾地瞅着他看。
只见她模样俊俏,有点儿像梅皎儿长大了的模样,但又确实不是她。恍惚间,仙子脱掉了广袖流仙裙,钻进了被窝;只见她拉起了被子,遮住羞红的面庞。
达普化也急忙脱衣上床,感觉她温润如玉,又觉得被窝里空荡荡……他连忙撩开了被子查看,哪里还有什么海南仙子,只剩下床单上留下的一片湿漉漉的仙云……
达普化再也无心在山上居住了。
他慌忙下山,在庙会上买了些皎儿爱吃的小点心,就急匆匆地往家里赶。
【二】《11月26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其四》苏轼.诗
大老远的就见绯儿在往胡同口眺望。
达普化赶紧打马向前,问道:“绯儿呀,你在胡同里干嘛?”
绯儿高兴道:“等哥哥呀!”
“你怎知我今天回来?”
“姐姐说,你今天一早就回来了。”
达普化心里一惊:真是心有灵犀!便赶紧跳下马来,从马褡子里掏出一包又一包的各地小吃,递给绯儿一包说:“你先吃这个,尝尝好吃不?”
绯儿打开了包裹,闻了闻说:“这是什么呀?”
达普化道:“这叫‘驴打滚’。”
绯儿又问:“谁打滚?”
“驴~”达普化便学着毛驴的样子。
绯儿咯咯地笑,“哥哥是不也把我当小动物了?”
“这怎么说呀?”达普化栓好了马,扶着绯儿的后背往门里走。
“哥哥前几日给绯儿买‘急死狗’,今天又买‘驴打滚’……”绯儿双手抱着“驴打滚”,兴奋地述说着。
达普化亲昵地摸了摸绯儿的头说:“是啊,你就是我们家爱吃的小花猫呀!”院子里不见皎儿的影子,便问道,“哎,我们家的小白兔哪里去了?”
“你问姐姐呀?”
“是啊!”
“噢,姐姐出去办事去了。”
“办什么事儿?”
“这是你们大人之间的事儿,绯儿怎会知道!”
“没说什么时候回来?”
“姐姐说是去两三个月,也可能是一年。”
“一年?”达普化很是惊讶,“她这是要去哪里,还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干嘛不带上你呀!?”
“我是要跟着去的,姐姐说,达哥哥今天就回来,我便留下来等你。”
“等我干嘛?”
“让我把一封信给哥哥。”
“你姐姐不是不会写汉字么!”
“这我哪知道?”
“信呢?”
“我给你放在书桌上了。”
达普化急速走进了书房,拾起了桌子上的那封信件。
只见上面只写了四句诗,正是昨夜的梦幻中海南仙子对他说的话:
酒醒梦觉起绕树,
妙意有在终无言。
先生独饮勿叹息,
幸有落月窥清樽。
达普化拿着书信走出了书房,问绯儿:“你姐姐没说去何处?”
“没有,只是把这些钱留给了我。”说着,便拿出一叠交钞交给达普化。
“给我钱干嘛?”
“雇你做饭呀!”
“你先拿着吧!”达普化不悦地把钱塞进绯儿的怀里,问道,“你姐姐是什么时候出的门?”
“吃了早饭就走了。”
达普化二话没说,急匆匆地奔出了大门……
————————————
注释
【1】庙会
庙会的源泉在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
在远古时期,祭祀是人们生活中一件经常而又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所以《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祭祀和战争一样,都是国家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早期的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过程中,人们聚集在一起,集体开展一些活动,如进献供品、演奏音乐、举行仪式等,这种为祭祀神灵而产生的集会可以看作是后世民间庙会的雏形。实际上,从“庙会”两个汉字本身也可以看出这点,“庙”最初就是指供奉神灵尤其是祖先神灵的建筑。
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久而久之,“庙会”演变成了如今人们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
(1)庙会的历史
远古时期
最初的庙会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宗庙社郊制度。为了求得祖先及神灵的保佑,先民们选择了在宫殿或房舍里通过供奉与祭祀的方式,与之进行对话。每逢祭祀之日,为渲染气氛,人们还会演出一些精彩的歌舞,即社戏,也称庙会戏,庙会便由此形成。
秦汉时期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同时,道教也逐渐形成。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于是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庙会活动中,佛与道或分庭抗礼,或相互渗透,使庙会文化更加丰富。
两晋南北朝
两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使得原本较为兴盛的儒教开始衰落。饱经战乱和欺压的百姓,与政治遭受压抑的名士纷纷皈依佛教或道教。而佛教又有了水路传经,随着理论的相关深化,佛道二教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开始系统化。
南北朝时期,寺庙与市场已经发生联系,但是这时的寺庙与市场的关系还不密切。
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夕,洛阳城内各寺院都将千余尊佛像送至景明寺。沿途宝盖幡幢,音乐百戏,诸般杂耍,非常热闹。
六朝以后,佛教寺院,道教宫观日渐增多,于是附于佛寺、道观的庙会也就逐渐兴盛了起来。
唐宋元时期
唐宋元三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时期,尤其是胡人文化的大量介入,儒释道三教并立,进入全盛时期。庙会活动逐渐由祀神、娱神向娱人发展,增加了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等等。佛道二教大量修建寺庙、道观,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从而促进了庙会活动的繁荣。此时,庙、台、祠、宫、观、庵等宗教建筑十分密集,龙王庙、天爷庙、祖师庙、娘娘庙、火神庙、土地庙、城隍庙、关爷庙、山神庙、河神庙、禹王庙、圣母庙、二郎神庙等数不胜数。这些为日后庙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庙会亦应运而兴,虽然这一时期的庙会不论从其数量还是规模,在全国都已形成蔚为壮观的局面,但就庙会的活动内容来说,仍偏重于祭神赛会,而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
明清时期
明代时期,许多庙会已经开始向市集的性质上转变。大多数是游玩观光或购买商品,真正进行祭祀或拜谒的人并不多。明代庙会有—重要的特点,就是“行会”或者称为“会馆”、“公所”的大量兴起,使庙会更加秩序化。中原地区出现许多“山陕会馆”,他们敬祀关羽,立祠建庙,特别是建造戏楼等祭祀场所,使庙会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扩大化。
到了清代,庙会已经分为所谓的“多内涵型庙会”与“迎神赛会”。前者在宗教、娱神的同时有游乐等活动,而后者则是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是没有集市但有表演的庙会,如北京妙峰山庙会。同时也有部分地方无庙有市而也称庙会,如北京著名的厂甸庙会,这些也统称之为庙会。
(2)庙会特征
民间的庙会有自己的核心特征,即在经济技术方面是百货交易;在社会组织方面是“社”或“会”;在意识形成方面是礼神娱神。这便是我国庙会能够长期传承的经济基础和民俗惯制。
庙会是把寺庙的节日变成了地方性的节日,把宗教的节日变成了世俗的节日。所以,那些独特的地方性求神活动、非宗教性的娱乐休息活动及集市活动才得以自然而然的融入庙会。因此,与其说庙会是宗教活动倒不如说庙会是地方性民众节日活动,更能准确地反映庙会的本质属性。所以说准确地讲这种多内涵型庙会可称为节日型庙会。
庙会还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活动,关系到宗教信仰、商业民俗、文艺娱乐等诸多方面。这是由各地的历史地理物质条件、民俗传统和人们的审美标准决定的。各地的庙会又各有其特点,在几个方面各有所侧重,这就形成了各种庙会互不相同的生活美,但都分别表现了当时当地条件下人们认为是最美好的生活方式。
(3)名称
庙会的名称,一般以庙的名称命名,如城隍庙庙会、关帝庙庙会等。但是也有例外,如华县高塘镇每年农历十月一日庙会,由于出售的古衣特别多,故名“赛古会”。又如该县城东南福成山,每年二月初八有祭祀少华山山神的庙会。当地农副产品,如耙杖、锨把等均集中在此销售,号曰“杖把会”。
(4)经费
古代时,除由平时的香油钱收入作为支出,地方上还会依每户男丁数认捐,俗称收丁钱,由炉主或头家挨家挨户收取。在中国大陆,现代的庙会由于已发展成为一种集市,所以会有专门的管理者来组织和管理各个经营者及其商铺,并收取一定的费用。春节前的摊位招商,据报道有的摊位拍卖经营权卖到数万元。在唐人街,各种庙会是由当地华团组织。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196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1967.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