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192章 落红如雨打渔蓑

第192章 落红如雨打渔蓑

推荐阅读:暗黑野蛮人降临美漫人间苦灵气复苏,我从种田开始修仙我的母老虎霸天武魂凌天剑帝青葫剑仙军工科技我的公公叫康熙影视世界从小舍得开始


        纪绪和王冕过了狮子窝一路狂奔,直插钟鼓楼走皇城根。不一会儿,便到了通惠河东段的第一个漕运码头[今清华附小],下到码头逐人打听,船夫们都说,没见过一个穿绿衣裳的姑娘。接着,他俩又去了平津闸码头[今高碑店村]。
两人顺着通惠河往东一路寻找,到了通州总码头,也没寻到蕙兰的一丝踪迹。心灰意冷的两人,只好沿着大道往回返。
【一】《都城暮春-下阙》王冕.诗
风流漫听黄金缕,
慷慨谁知白石歌。
江北江南叹愁绝,
落红如雨打渔蓑。
通州,总是苏醒得太过于早。昨夜的浮尘还未来得及平定,路边店的灯笼似是仍有昏黄色的光要透出来,细看时却是晨曦的折射。
年轻的纪绪骑在马上,精致的妆容却遮不住满脸沉重的倦意。马车与人力车一辆又一辆地急促而过,车上坐着的是这个城市里略微富裕但是依旧每天疲于奔命的人。
路边的红楼里永远是人满为患,嘈杂声此涨彼落,所幸老鸨子早练就过耳不忘的过人本领。包厢间里飘出悠扬的《黄金缕》,有柔情似水、多情善感的,也有缠绵悱恻、情意绵绵的。也不知,这包厢,是今儿刚开张呢,还是从昨夜起就未落幕。
其实,这座“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河畔小城,哪儿又不是人满为患呢?无论是茶馆、客栈、布庄、当铺……各种的街道和小巷就像蜘蛛网一样覆盖到这座小城的每个角落。一批又一批的人就像货物一样被装卸着,整个城市犹如一个繁忙的空壳。人们都在奔忙着,为各自的生计。
天色,渐渐大亮了,景致,也慢慢地清晰。
纪绪和王冕经过了一座热闹的虹型大桥。桥上人头攒动,行人如织。只见桥上两侧摆着许多小摊,有卖各类杂货的,也有卖小点乾果的,还有算命的!
王冕不觉心头一亮,问纪绪:“要不,咱们卜一卦?”
纪绪朝王冕勉强地笑了笑,“能行么~”
“行不行的,试一试也无妨。”王冕建议说,“总比漫无目的地瞎找,强些吧!”
两人下了马。
王冕去找那个算卦的,纪绪就牵着两匹马走上了拱面,心里嘀咕:“咱两人瞪着四只大眼都找不到,一个瞎子,又如何能帮着找到……”
也就一盏茶的工夫,王冕便跟了上来。
“情况怎样?”纪绪问,“算卦的怎么说?”
王冕茫然地摇了摇头,说道:“可能找不到了。”
“怎么可能?”纪绪不相信地问,“他没说,二小姐去了哪里?”
王冕说:“我把生辰八字给了那算命先生……”
纪绪笑道:“你给你的生辰八字,管什么用?”
王冕却说:“我给的就是二小姐的。”
纪绪问:“你还知道她的生辰?”
“噢,是这样的,”王冕解释说,“当初,二姑是想把二小姐介绍给我,所以便知她的生辰八字。”
纪绪点了点头,“哦,知道了生辰八字,那算命先生或许能算的准点儿。”又问,“那算命的可说,二小姐去了哪里?是怎么丢的?”
“嗨!”王冕说,“被人掳走的。”
“什么人?”
“富贵之人。”
“什么?”纪绪大吃一惊,“难道大姐当年的事儿…重演了……”
“好像不一样,”王冕说,“那算命的说,二小姐是富贵命,公主命……”
“那瞎子,净瞎说!”纪绪道,“二小姐长得那么漂亮,若说哪一天,被皇上选为贵妃,说她有娘娘命,还让人有点相信,说她有公主命,这不是胡扯么!”
正说着,身后有一人赶了上来,就听那人大声喊道:“大哥,你怎么到通州来了?”
王冕回头一看,见是达普化,便笑道:“兼善呀,你这又是去了哪里?”
“噢,我到通州府衙办了点事儿。”达普化看着与王冕同行的英俊少年,问道,“这位是?”
王冕赶紧给他俩相互做了介绍,又把来通州的目的给达普化简单说了一遍。
见达普化脸上毫无表情,王冕问道:“你怎么没个反应呢?”
达普化问:“什么反应?”
王冕说:“你可知,我要介绍给你认识的蕙兰姑娘丢了。”
达普化不以为然的说:“丢了就丢了呗!你还让我痛哭流涕?”
“不是,关键是,”王冕说道,“说好了,你俩昨天去玉泉山见一面,你怎么爽约呀?”
达普化说:“我不是来通州了么!”
王冕问:“官府不是都放了假,初五才上班么?”
达普化感叹道:“身在官场,身不由己呀!”
王冕说:“看看,你这命,连看她一眼的缘分都没有。”
达普化道:“看一眼,又能如何?”
“如何?”王冕感慨地说,“有些人,一旦遇见,便一眼万年;有些心动,一旦开始,便覆水难收;有些情,一旦眷恋,便海枯石烂;有些缘分,一旦交织,便在劫难逃……”
达普化玩笑道:“这么说来,小弟我躲过一劫?”
王冕问:“此话怎讲?”
达普化说:“若是我看了她一眼,爱上了她,她又给丢了,我岂不要痛苦一辈子。”
“哎~,话不能这么讲,”王冕道,“蕙兰姑娘命中注定的这一劫,就是缺少你的出现。”
达普化问:“大哥的意思,蕙兰姑娘的丢失,怪我唠?”
王冕说:“怎不怪你?若是你和蕙兰见上了面,哪有西域小子跟她接触的机会!蕙兰又怎么会丢?”
达普化道:“命该如此,夫复何求?”
王冕又说:“刚才我在桥上找算命先生卜了一挂,说蕙兰姑娘有公主的命,纪公子说那瞎子是瞎掰……”
只见达普化激灵打了一个冷颤。
王冕问:“兼善,你冷么?”
达普化忙说:“有点儿~有点儿。”
王冕问:“我把身上的棉衣脱给你?”
“不用,不用!”达普化说,“江湖骗子的话,大哥哪能信?大哥若真是对此道感兴趣,不如我带你去前边的‘佑胜教寺’。这寺里有个老和尚,抽签卜挂很是灵验。那一年,我进京会试【1】刚一到通州码头,就听饭铺的小二跟我们这些举子讲,佑胜教寺的慧通老和尚算卦可灵了,若是你占一卦,谁能考中,谁能落榜,他全知……”
王冕道:“慧通老和尚对丢点东西,寻个人什么的,可否擅长?”
“那是自然,”达普化说,“前年,梅绯儿的姐姐丢了,到处找不到,后来,我想到慧通老和尚,便到这佑胜教寺卜了一挂,结果,就在这李二寺找到了她……”
王冕问:“纪公子,要不我们再去佑胜教寺算算?”
纪绪道:“您和兼善兄去吧,我先赶回京城,得赶紧跟于太医说一声啊!”
“也好!”王冕说,“等占完卦,我与兼善根据老和尚的提示,再到各处去寻一寻。”
于是,王冕和纪绪便由此分开各自行事。
【二】《警世通言》俗语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达普化带着王冕到了佑胜教寺找到了慧通老和尚。
说明了来意,慧通让达普化抽签。
王冕问:“我来卜事,你让他抽签,能灵吗?”
慧通俩眼似睁非睁地说:“我与这位施主有缘,若他能见到你要找的人,不就如同你也找到了?”
王冕一想,也对,便让达普化抽了签。
慧通看了看卦辞,然后慢条斯理地说:“和谁路遇、与谁接踵,都是命数,挣扎不得……有无数种可能不会与你相遇,因此,你们差一点就擦肩而过了……”
王冕说:“不是差一点儿,他俩就是擦肩而过!”
慧通接着说:“万般皆是命,一切有因果。世间的一切,都离不开因果循环。
人的一生过得如何,活得怎样,皆是命,谁都摆脱不了。该来的,躲不了,坦然接受,淡然面对。人生不过是一场苦旅,享受的是这一段过程。”
“我们现在不是在享受,而是在煎熬。”王冕焦急地问,“大师,我们能再见到蕙兰姑娘吗?”
慧通还是闭着眼说:“今生必须要遇见的人,你无法躲避,早晚都会遇见;今生要经历的事,不管是福还是祸,一件都少不了,只有面对。得到的,失去的,该是你的就不会走,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求不来。上天,自会给你最好的安排……”
出了寺院,王冕觉得老和尚的话让他感觉云里雾里的,不由得埋怨道:“这老和尚,算了些什么呀,把我说糊涂了!说实在的,连那个瞎子算的准都没有。你说,他还用装模作样地闭着眼睛跟我俩瞎掰!我说,他就应该睁开眼,那才叫——睁眼说瞎话呢!”
达普化说:“最后,慧通和尚不是告诉你了么,让我们不要找了,凡事,顺其自然……”
————————————
注释
【1】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中国最早的“高考”。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的最高级别叫“殿试”,第一名被称为“状元”。这个词,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至今,“状元”一词,仍充满着魅力和活力,激发着各行各业为之去奋斗,并为众人最为羡慕的偶像。
电视剧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片段,古代学子考试的时候,写就了一篇好文章就行了。其实不然,古代的科举仕途与现在的教育相比,更加严苛。现在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古代是层层筛选,由下往上像个三角形,虽然竞争对手少了,可能难度的等级却是不断加强。有些人,努力一辈子也就是个童生、秀才,甚至迟迟在乡试这关过不了,到老也没个官名。而有些人一跃成名,连中两榜,或者连中三元,当真是春风得意,这里面不仅有运气在,更多还是真才实学。没有谁,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
接下来,让我带领大家看看古代学子的漫长考试吧!
(1)预备性考试
读书人在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之前,首先要接受由本县知县主持的考试,俗称县试。县试通过后,再接受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府试及格的称作“童生”。由于有的人多年参加县试、府试方才成为童生,或者有的童生多次参加科举的院试都没能通过,所以童生的年龄不一定都小,甚至有白发老人。
第一场考试:县试
县州级的考试叫“童试”,考期多在每年的阴历二月进行。县试一般进行四或五场考试。前三场每次考完都发榜,称为圆案。这是因为将考生的报考号数在榜上排列成圆形,表示取中的人不分先后次序。考完最后一场发榜时,榜上姓名横排,有先后次序,叫做长案。第一名称为案首。最后一名之下用朱笔画一勾,以示截尾。所以有人嘲笑这最末一名为“坐红椅子”。
通过县试的考生,便获得参加府试的资格。
第二场考试:府试
府试由知府主持,考期多在每年的阴历四月。通过府试的考生获得参加院试的资格,府试及格的称作“童生”。取得童生身份后,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
(2)科举开始
第三场考试:院试
院试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也叫章试,也就是说,给以后的考试立个章法。
院试是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主持考试的长官是省里的提督学政,又称学台、宗师。学政由皇帝任命进士出身的翰林院、六部等官员到各省去任职,任期为三年。学政在任期内,要依次到所管辖的各府、州去主持考试。学政亲临考场,叫做“案临”。古典小说《儒林外史》中常常提到“某年宗师案临”云云,就是指学政来主持院试。
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
岁试的基本任务是:第一,从童生中考选出秀才;第二,对原有的秀才进行甄别考试,按照成绩优劣分别给予奖惩。《儒林外史》第三回说周学道“先考了两场生员。第三场是南海、番禺两县童生”。这前两场便是甄别秀才的考试,后一场则是从童生中考取秀才。
童生通过岁试,就算是“进学”了,即成为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茂才)或相公。
这些秀才,都会被分别安排在府学(属于府一级的国家学校)或县学(属于县一级的国家学校)内,虽然他们不一定真的到那里去读书,但是他们在名义上属于这些学校的学生,由学校的教官负责管教。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
明代最初的生员都由政府发给廪膳银(伙食补助费)。后来由于生员人数越来越多,只有在岁、科两试中成绩优秀的人才能获得国家的廪膳银,这样的秀才便称为廪生。对于那些不领取国家廪膳银的秀才,算是另外增加的名额,称为增广生员,又简称增生,地位次于廪生。而初进学的秀才,称为附学生员,简称附生。附生再经以后的岁、科两试,才能依成绩递补为增生或廪生。清代廪生、增生人数皆有定额,一般以府、州、县的大小决定。做了秀才,地位就比普通人高出一等,见了知县可以不必下跪,官府也不能随便对他们动用刑罚,由此也可见他们的地位已不同于一般。
秀才要通过科试,才能应考更高一级的乡试。明清时期,通常在乡试之年的七八月,还要在省城集中举行一次科试的补考,凡因故未能在各府参加科试的人,可以乘机来补考,叫做录遗。如果童生在这期间捐了监生,也可以在录遗中补上名字,然后参加乡试。
第四场考试:乡试
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考试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乡试的正副主考官一般由皇帝任命在京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此外还有同考官,又称房官或房师,担负分房阅卷的任务。同考官一般是从各省内调用进士出身的官员充当。此外还有负责监考、巡察及各种事务的官员,他们不得与考官接触。
乡试有正规的考场,叫做贡院,一般建在城内东南隅。贡院内建有明远楼,为考试时供监试、巡察等官登临眺望,防察考生、役吏有作弊举动,又以荆棘遍置围墙上,所以又有人把贡院称为“棘闱”。贡院内建有一排排的号房,为考生住宿、答题之所。考场内有士卒充任取水生火之役使,称为号军。大约一名号军管20名考生的杂务。考生经搜身后,携带笔墨、卧具、餐食进入号房。凡坐卧、写作、饮食、大小便都在这一小天地之内,由于乡试多在八月举行,日间烈日蒸熏,又加以烧饭的炉火灼烤,小巷内更觉闷热;而夜间,号房外则长巷一条,风雨难蔽,比外间更冷。所以有人形容科举考试是“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很是贴切!
乡试共考三场,以初九日为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每场都于头一天即初八、十一日、十四日点名入场。每场后一日即初十、十三日、十六日交卷出场。入场日寅时(约清晨三至五点钟)开始点名,经过搜检,考生依号入闱。入闱后,每巷栅门都上锁,同时贡院大门也封闭,并鸣炮三响,临考之日,子时发放试题。出场之日,凑若干完卷之人开放栅门一次,共开放数次。聚有千余完卷考生时,方启贡院大门一次,叫做放牌。放出后大门复闭。一般是午前放第一牌,午后放第二牌,至傍晚放第三牌,然后就不再闭大门了。大约在戌时(相当于晚七至九点钟)清场。不过,第三场考试有时在十五日就开始放牌,所以有的考生考完出场后,还赶得上赏月赋诗。
明清的科举考试也都采取弥封、糊名、誊录等做法来防范舞弊。乡试在九月发布正、副榜,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乡试榜为“桂榜”。正榜所取的人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乡试中举称乙榜,也叫乙科。发榜后要举行宴会,宴请内外帘诸考官以及新科举人。考中了举人,不仅可以参加全国性的会试,就是会试未能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所以,《儒林外史》第三回说范进中举以后,那张乡绅立即来拜“新中的范老爷”,不仅送给范进五十两贺仪银,而且将一所房屋送与范进住。
为了防止假冒举人参加会试,举人在进京前必须参加年前的“乡试”进行复试,在京的外地举子,也可以在京城参加乡试。
(3)终极大考
第五场考试:会试
会试是文人决定命运的一次终极大考,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会试与最后的殿试不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被黜落的问题。会试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会试分三场,每场三天,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因此又叫“春闱”,也称“礼闱”。
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会试是高级的考试,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高级的官员担任,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
会试考场的各种规矩,与乡试基本一致。参加会试的是全国的举人,一般录取三百名为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叫会元。
清朝新录取的贡士,在殿试之前,还须进行一次复试。复试结果,按成绩分为一、二、三等,这个等级对于以后授予官职有重要的关系。
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十五日的最高一级考试,也就是由皇帝亲自主考的“殿试”。
第六场考试:殿试
殿试是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名义上是由皇帝亲自主持,此外还要任命阅卷大臣、读卷大臣,协助皇帝评阅试卷。明清两朝的殿试都只考策问一场。
殿试考中称为“甲榜”,出榜分为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第一名也称传胪。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
在揭晓时,要在殿前举行一次唱名典礼,叫做传胪。凡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再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叫做“两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会元、状元的,叫做“连中三元”。
殿试后,皇帝赐诸进士宴。宴会一结束,旁边的胥吏杂役人员立刻上来争抢餐桌上的食品,一时盘碗飞舞,称为抢宴。至晚清,此宴已十分简陋,匆忙之间仅走一过场而矣。此外,朝廷还要赐给银两、彩花等,并在国子监立石碑,上面镌刻新进士姓名以及其他一些繁缛礼仪。
按照清朝制度规定,殿试以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叫朝考。最后根据贡士的复试、殿试、朝考三次成绩得出录取等级,再根据录取等级确定授予的官职。由于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在考中后按惯例可以立刻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和编修,所以他们不再参加朝考。朝考的第一名叫做朝元。凡殿试二甲第一名的传胪和朝考第一名的朝元,也照例要到翰林院任职。其余的进士,成绩好的可以入翰林院做庶吉士,成绩次一些的就被授予六部主事、内阁中书、御史及知州、知县等官。
(4)为官之前
寒窗书剑十年苦,指望蟾宫折桂枝。读书人终于顺利的把所有的试考完了,也获得了“进士”头衔。学会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那么下一步怎么才能当官呢?
第一、进翰林院。
状元,进翰林院,官职从六品授修撰,比知县高一级。榜眼、探花也进翰林院,官职授正七品编修。虽然品级不高,但状元、榜眼、探花有选任为某些职官及进入中央高层的资格,所以出路比较优越。
第二、庶吉士。
其他进士们再进行一次朝考,主要为了选拔庶吉士。朝考中选拨出优秀的进士为庶吉士,入庶常馆学习,三年期满时考试,分配工作,叫散馆,若有恩科,不满三年也散馆。
第三、授官。
没有录取为庶吉士的进士授官,其品级主要是六、七品。
所授的官以两种形式最多:一是部院的主事,司级官里的最低官,正六品;二是授予知县,正七品。主事和知县的缺额最多,而且都属于学习阶段,进士授知县也是授一些简缺的知县,三年以后调同省缺分较重要的县任知县。这是进士大多数人的任官情况,也有授其他官职的。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198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1989.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