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147章 蕙兰销歇归春圃

第147章 蕙兰销歇归春圃

推荐阅读:天域丹尊星辰之主万神主宰混沌天帝诀我有一座随身农场寒门崛起九龙归一诀寒门宰相万相之王九星霸体诀


        吵架声惊醒了王冕。
他晃晃悠悠地站起身来劝架,“您是,哪位?为何,吵架?”小书童赶紧过去扶住了他。
于璐看了王冕一眼,觍着个脸说:“新女婿吧!怎不给妹妹介绍介绍?何方神圣呀?”
于湉把脸扭向了一边,不再搭理她。
王冕却自告奋勇地说:“我是浙江…绍兴王…王……”
“这绍兴王,是一个什么王呀?哪位大汗封的?”于璐不屑地道,“都说我们大元朝的王爷多,掉片树叶都能砸死仨,可我从来没听说你这号王爷,前朝遗留的吧!”
听到屋里的吵闹,一声比一声高,友乾和慕凡急忙跑进了屋。和王冕见过礼后,友乾一使眼色,于璐和清婉架起于湉的胳膊就往门外走。
于湉嘴上喊着,“哎,哎,你们干什么?绑票嘛!”
“绑你的票?呵,我们得倒贴赎金……”
走到门口,于湉也没忘了叮嘱王冕,“喂,喂,别忘了,去过方丈后,就去我那里喝酒……”
【一】《寄子安-上阙》鱼玄机.诗
醉别千卮不浣愁,
离肠百结解无由;
蕙兰销歇归春圃,
杨柳东西绊客舟。
马车一路小跑,来到了香山别墅。
于璐和清婉一人一条胳膊把于湉从车上拉了下来,又扶着她去往她的卧房。走到屋门口,看见满秋在天井哄着小艾艾在玩耍,清婉不由地松开了于湉的胳膊往艾艾那边跑,这一松手,差点儿给于湉闪倒在地。
“干嘛去?”于璐骂道,“这孩子,再把你二姑给摔了……是算你的,还是算我的?”
于湉摇晃着身子说:“算我们家小艾艾的。”
于璐道:“关人家艾艾什么事。”
“怎不关她的事?我还指望着艾艾为我养老送终呢!”
“你想指望她?呵,指望得上么!”见满秋过来搀扶,于璐又道,“哎,你不是有破烂王嘛?很快,你又能为他生个小王子。”
“哼,还生!”于湉说,“告诉你吧,这亲生的,都指望不上,说不定,到后来,我还真得指望这个捡来的……”
“那你还跟那破烂王黏糊什么?”
“什么破烂王,什么我黏糊?那是我给杏儿找的新…大…老女婿!”
“给老三?”于璐真是被这个酒鬼姐姐气疯了,“二姐呀二姐,你是不脑袋喝坏了?难道我们于家的闺女都嫁不出去了么?非得找一要饭的?”
“你的女婿,当年不也是要饭的么?”于湉怼了一句。
眼看姐俩要翻脸,清婉抱起艾艾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她转悠了一圈,来到了蕙兰的房间。
一进屋,见蕙兰还在呼呼大睡,便道:“呵,都什么时辰了,还睡?”见蕙兰没有反应,便把小艾艾的两只小脚放在蕙兰的后背上使劲踩,“让你再睡懒觉,让你再不起床。”
艾艾也跟着说:“不起床,不起床。”
蕙兰被闹醒了,见是清婉,便道:“大姐来了?”
清婉说:“你咋还趴着睡?”
蕙兰害羞道:“它来了。”
“谁来了?”清婉问,“你说,二姑?”
“哪儿,大姨~”
“大姨?”
“呀~,好事儿~”
“嗨!”清婉这才反应过来,“好事就好事呗,这二妹妹,在姐姐面前,有什么说不出口的,姐姐又不是没好事儿来!记得咱俩好像只差三四天……好了,你快起来,姐姐真的有好事告诉你……”
小艾艾上去拉蕙兰的胳膊,蕙兰把艾艾的小手扒拉到一边,说道:“去,都怪你!”
“你心里不爽,打孩子干嘛,她招你惹你了。”清婉赶紧把艾艾拉进怀里,摩挲着她的小手,心疼得要命。
蕙兰告状道:“你问她。”
清婉把嘴靠在艾艾的小脸上,“哦,好闺女,告诉姑母,你怎惹火她了?她正没事找事的,怎让你给撞上了……”
艾艾哪知道,只是用小手搓着自己要流泪的眼。
蕙兰说:“二姑昨晚不知去了哪里,这死丫头,哭闹了一个晚上,害得我抱了她一宿。”
清婉抿着嘴笑,“你抱抱人家又怎地?我们家艾艾不就是感激你的辛劳,才过去拉你的手的嘛!是不是,艾艾?”她又催促着蕙兰,“快起来,真有好事跟你说。”
【二】《寄子安-下阙》鱼玄机.诗
聚散已悲云不定,
恩情须学水长流;
有花时节知难遇,
未肯厌厌醉玉楼。
蕙兰坐起身来,清婉拿了一件衣裳给她披上。
清婉说:“二妹,你对亚瑟,印象如何?”
蕙兰问:“谁?”
清婉说:“就那外国少年。”
蕙兰沉默了一会儿,说道:“他呀,我都把他给忘了。”
“忘了?怎能忘了呢!你不是给人家喝‘抹茶’了吗?”
“哪是我给人家喝抹茶,那是家里没了茶叶,只剩下茶叶沫子了。”
“呵,你这不是害大姐么,我还以为你愿意了呢!”清婉又一想,“不对呀,你不是朝人家笑了么?”
“笑笑怎么了,犯法?”想起那天的事儿,蕙兰又止不住地笑。
清婉问:“你笑什么,他长得有那么可笑吗?”
“我是笑他傻!”蕙兰问,“大姐,他们外国人都那么傻么?”
“怎么傻了?”
蕙兰止住笑,说:“你可知,那一天吧,下着小雨,他把草帽戴在了白马的头上,把蓑衣搭在了马的脖子上……”
“他呢?”
“什么也没穿。”
“光着?”
“穿着衣服呢!”
“噢,那不把衣服全湿透了么?”
“所以说他傻么!”
“哎~,这不能算傻,这说明他心善。”
“从哪儿看出他心善了?”
“你想,他对白马都那么好,你嫁给他后,对你能差了吗?”
“可,找一外国人……你说,咱爹会同意吗?”
“这你就甭管了,我去跟爹说。我想,爹会转变他以往的想法的!”
“何以见得?”
“你不见咱爹现在让二姑的事给闹得,这不都是咱爹当年包办婚姻的结果!”
蕙兰还是没下决心,“大姐,要不,咱们…再等等?”
“等什么?”
“二姑不是常说,‘宁缺毋滥’么!”
“你听她的,二姑是寡居,光小姑娘就够好男人挑的了,哪能轮到她?‘宁缺毋滥’,那是她没人要的借口。”
“不过,我还是觉得,二姑说的,有些道理。”
知道又是二姑说了什么坏话,清婉便提高了嗓门说道:“毛病!我跟你讲呀,二妹,你现在应该是‘宁滥勿缺’!”
见清婉生气了,蕙兰便抬起头来,瞪着俩大眼有些害怕。
“你瞪我干嘛!我跟你讲呀,你都十七啦,是大姑娘了【1】,可千万不敢等了呀,万一给落下了,和二姑一样,没人要了,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可我,对他,不是十分称心。”
“二妹啊,你不能指望天下的男孩子,在20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出类拔萃了,你现在的想法就是二姑的想法,总想找一个像大姑父那样的人……这肯定是不对的!大姑父什么年纪,亚瑟什么年纪,这怎可比?”
“谁拿他跟大姑父比了?”蕙兰白了清婉一眼,“干嘛不跟纪公子比?人家比他还小!”
清婉“噗嗤”一声,又笑了,“怎么,看上纪绪了?”
“谁看上,他了,只是拿他俩做个比方。”
清婉逗她道:“看上,也没用了!”
蕙兰抬头问:“这怎么说?”
“人家名草落地啰……”
“落,落给谁了?”
“咱表妹呀!”
“哪个表妹?”
“柳好好么。”
“好好才多大!”
“爱情关乎年龄么?”
“他俩,没见过面吧?!”
“没见过。”
“连面都没见,怎能喜欢?”
“爱情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喜欢一个人,有时候不需要见面的,哪怕只听到她的名字,就是一阵激动……好好,多招人爱的名字……”清婉笑道,“哪像你,蕙兰,土得掉渣……哎,要不,我也给你改改名字吧?”
“叫什么?”
“于好好?或是于爱爱?”
蕙兰剜了清婉一眼。
看到蕙兰对纪绪一往情深的样子,清婉便道:“二妹呀,大姐是过来人,女人找男人,不是找你喜欢的,而是找那些喜欢你的!如此,他就会事事让着你,顺着你,爱着你……”
“像姐夫那样?”
“对呀!”
蕙兰道:“姐夫是小孩子,可不事事都顺着你呢!”
“哎~,我说的可不是你姐夫!”清婉感觉有些说漏了嘴,便道,“男人,可不管是多大岁数,在妻子的眼里都是孩子,也就是说,你不能把你未来的丈夫当成一个,一个叫什么,噢,对了,当成一种‘成品’来对待。好女人是一所大学[也称太学],男人能不能成功,全看妻子的造化。就说你姐夫吧,他一直贪玩儿,你想,咱三姑夫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浪子,他哪会教育孩子,三姑就更不消说了,文盲一个,只会瞎厉害……我与你姐夫结婚之后,我让他必须好好上学。有一次,我跟你姐夫是这么讲的,我说,你跟我结婚,才是你未来成长的关键。”
“我姐夫怎么说?”
“他说,‘你看我,也很努力呀!’我说,‘我跟谁结婚,谁,都会很努力’!”清婉仿佛看到了未来,说道,“等着吧,我一定把他培养成一个可堪大用的人……”
虽然,清婉说的很起劲,但从她的眼睛里,隐隐约约看出一丝悲哀。
蕙兰禁不住问道:“大姐,您幸福么?”
清婉沉默了片刻,说道:“哎,说你,说亚瑟。十二日那天,亚瑟到处找玫瑰花……”
“找玫瑰花干嘛?”
“说这天是他们那里的情人节,一定要给心上人送一枝玫瑰的……这样吧!二十七日,我让纪绪带着他……噢,算了,那天纪绪不一定有时间。我让,我让……你说,你在哪儿等他吧,我让他打听着去找你……”
————————————
注释
【一】古代法定的结婚年龄
西周礼制规定,男子二十岁“冠而列丈夫”(将头发全部挽至头顶结为发髻,戴上保护发髻的小帽子“冠”),表示成年。女子则十五岁为“及笄”(也是将头发梳理为垂于脑后的发髻),是为成年(《春秋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女未达到成年年龄不得成婚。
《周礼》记载: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女子因故晚嫁的,最多不超过二十三岁。有的史籍说女子十五而嫁,说法不一。但是,后来的结婚年龄显然是大大提前了。《韩非子》中说,男子二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据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记载,汉代结婚年龄是男子十五六岁,女子十三四岁,其后的情况也基本如此。
历代法律也大都是提倡早婚的。
古代,人口是重要的资源,尤其是遇到战争的时候。梁惠王就曾向孟子抱怨说:“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他多么希望,别的国家的民众能移民过来。
先秦时期,一些国家为了繁衍人口,增加战争资源,采取的另一个重要方式就是鼓励早婚,如《国语.越语上》记载,越王勾践的命令说:“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有一首民歌唱道:“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秦始皇修长城,骊山起秦陵,大量征用民夫,民穷财尽,死亡甚众。
到了汉代,统治者为了增殖人口发展生产,明文规定女子要是十五岁还没有出嫁,就要被罚钱,“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算”是人头税,对于男子,没有规定,估计是二十岁或者更早。
但汉儒们并不推崇早婚,而是鼓励晚婚。儒家强调人性,认为男女年纪太小而为人父母是不理性的,因为他们尚不知道如何做父母,也不知道如何教育下一代,“世俗嫁娶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多夭”。《周礼》规定“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是西汉儒生倡导的理想婚龄。
东汉末年,国家掌握的在编人口为五千六百四十八万,然而经过对黄巾起义的镇压,到三国时期,人口只有七百六十七万了,人口减幅高达百分之八十六。究其原因,除了编民的流失外,时人有诗曰“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战争对人口也有重大消耗。
于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加强军力,发展生产,也多提倡早婚,如晋武帝下令,要是女子到了十七还没有嫁出去,国家就要出面干涉了,国家负责给你找个对象,“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随着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北方人口变得稀少,北朝更尚早婚,周武帝下诏说,男子十五、女子十三就可以结婚了,“自今以后,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所在军民以时嫁娶”。
唐代,唐太宗与唐玄宗的规定有所不同,唐太宗规定男二十岁、女十五岁后到“民政局”学习一下,就可以结婚了,“其庶人男女无室家者……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并须申以婚媾,令其好合”。鉴于当时穷人婚嫁困难的事实,他特别强调亲戚乡里要多随份子,“若贫窭之徒将迎匮乏者,仰于其亲近及乡里富有之家,裒多益寡,使得资送”。到了开元年间,唐玄宗则规定男年十五岁、女子到了十三岁就可以结婚,“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
宋初承袭唐开元之制,司马光《书仪》则把婚龄定为男十六以上、女十四以上,朱熹《家礼》与此相同。
明清时期,统治者奉朱熹的《家礼》为圭臬,规定:男十六以上、女十四以上可婚配嫁娶,“凡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婚娶”。指腹为婚在明代是被禁止的,《大明令.户令》规定:“凡男女婚姻,各有其时,或有指腹割衫襟为亲者,并行禁止。”
以上所言,只是历代官方的“法定”婚龄,古人实际的结婚年龄,又因地位、财富、风俗等因素的影响,或提早或推迟。《左传.襄公九年》说,“国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礼也。”先秦时期贵族早婚是受地位的影响,而清朝民间早婚则又是受满人习俗的影响。至于晚婚的原因,和现代社会差不多,要么是工作、生活没有稳定下来,居无定所,如白居易《赠友》诗说,“三十男有室,二十女有归。近代多离乱,婚姻多过期”;要么就是积蓄还不够,没房没车,欧阳修《孙明复先生墓志铭》说,“先生年逾四十,家贫不娶”;要么就是一直在读书考试:同学恋爱,你在上学,同学结婚,你在上学,同学生二胎了,你在上学,同学都快离婚了,你还在上学。古代由于科举考试竞争激烈,很多士子都立志考不上决不结婚,“未第决不娶”。南宋人陈修考上时已经七十多岁了,还尚未婚娶,宋高宗看这个读书人实在太不容易了,就把一个年轻的宫女嫁给了他,当时的人们戏为之语曰:“新人若问郎几年,五十年前二十三。”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203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203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