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133章 爆竹声中一岁除

第133章 爆竹声中一岁除

推荐阅读:闪婚夫妻宠娃日常农村女婿蝉动柯南之又一个名侦探谁让他修仙的!摊牌了,我的卡组来自东方我的投资时代见闻天道我的异能悠闲生活万界大强盗


        【一】《忌动刀剪针线》民俗
俗话说:
初一动针线,招惹是非在跟前;
初二动刀剪,挑了龙筋长针眼。
古时候的正月,有许许多多的忌讳。
比方说,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就会破财;初一到初五“禁昼寝”,若大年初一午睡,就预示着一整年都会很懒惰,还会影响这年的运程;初一动了针线,生下的孩子眼睛如同针眼一样小;若是不小心打碎了盘子碗儿,要立马化解,赶紧接上一句“岁岁平安、岁岁如意”,“落地花开、富贵吉祥”,同时碎物也不要直接扔出大门,要用个东西包好放在僻静处,等初五过后再行处理。
虽说都是一些迷信,但对于寄居在他人家里的人来说,言行难免要谨慎一些。初一的早晨,本应该练剑锻炼体魄的纪绪,就只能练一套“五行拳”活动一下筋骨了。
五行拳,属内家拳,有《内经》之艺的誉称。它讲究功力,形松意紧,外形不拘一格,打法变幻多端又略带滑稽。暮羽觉得好玩儿,曾一度嚷嚷着纪绪教他,可等到暮羽回到自己家里,就再也不见他早起过。
不过,这也不能全怪暮羽,这两天也确实把他累坏了。
二十八日,暮羽一回到家里,就挨家挨户地去看望本家的叔叔伯伯。
二十九日一早,他又随父亲上坟请祖,到了山脚下,就得徒步行走,祭拜过后,于太医先领着祖先们回家过年了,让本族的子侄带着暮羽去往远处他母亲的墓地。为何不葬在一起呢?古代有个习俗:儿子死于父母之前或是妻子死于丈夫之前的,忌入祖坟茔地,需要先寄埋在别处,等父母或丈夫亡故后再一同带进坟里。
昨天除夕,更是忙坏了于家的这个嫡子长孙。暮羽先是去宗祠里拜祖,回来后又在大堂里守岁。
于太医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心道:多亏了这一年来,纪绪对暮羽德智体的全面培育。否则,对于不足五岁的小儿来说,又如何吃得消!
【二】《元日》王安石.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太阳,在一阵阵热烈的鞭炮声中,露出了红彤彤的笑脸。霎时,万道金光透过树梢,照在假山的六角亭上,把亭柱两边的一副黄色的春联,染上了一抹胭脂红。
对联引用的是元稹《离思》中的一句:“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看似是在写景,其实每一个字都是对亡妻深深的思念。
为何这春联要用黄纸书写呢?
素色的春联,代表着家中有人亡故:通常家人去世,第一年贴白色春联;第二年贴黄色春联;第三年贴绿色春联。三年过后又可以重新贴上红色春联。春联颜色由素变艳的过程,是中国古老文化的呈现,也是人们渐次走向美好生活的细腻表达。
下了假山,弯过曲折的小桥,去往自己的住所。经过了“过堂屋”,见人来人往的,都是些前来给于太医拜年的人们。纪绪赶紧进屋,换上了一身崭新的白色锦袍,风度翩翩地去往于家大厅。
一进屋,见太医于延年端坐在正堂之上。他头戴束发银冠,内穿白色大袖中衣,外套白色无袖交领曲裾深衣,领口和衣缘饰有黄色刺绣,两边肩头绣着淡青色云状花纹,黄、黑两色相拼宽的腰带上,系有一条黄色玉环宫绦。由于使用了较多的黄色与刺绣,使得这件白袍显得辉煌而又贵气。
纪绪赶紧上前拜年问好,于太医也回礼让座,并让仆人上酒。
这是同辈人来拜年才有的待遇,若是晚辈,给于太医拜过年、磕了头便立即就走,哪有让座上酒的待遇?看来,于太医是把纪绪当做自己的小兄弟看待了。
于太医笑容可掬地说:“犬子痴顽,多亏先生授他‘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拙妇的在天之灵也会得以安息。愚代表亡妻,非常感谢于你!”
纪绪连忙起身道:“于大人,不必客气!您称呼仆纪生便可,怎敢当大人先生之称?实不敢受!”
“先生请坐!”于太医再一次让座,“有道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不敢,不敢。”纪绪一再推辞,也不敢就坐。
于太医疑问:“难道先生不愿做痴儿之师了?”
纪绪说:“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噢,这样啊!”于太医笑道,“那你也不必称呼我为大人,你我兄弟相称如何?”
“仆觉得还是称大人为世伯为宜。”
“哎~,那我与犬子岂不乱了辈分?”说罢,哈哈大笑。
纪绪听于太医这么说,也觉得有失礼法,随即就弯身拱手道:“悉听长兄尊便。”
见纪绪坐下以后,于太医又问:“听暮羽说,你还收了一名西域的学生?”
纪绪道:“也不算是学生,只是帮着他解读张先生的那本《为政忠告》。”
“就是张希孟著的《三事忠告》?”
“正是。”
“这三种书,为兄也读过。其言皆切实近理而不涉于迂腐,盖养浩留心实政,举所阅历者著之,非讲学家务为高论,可坐言而不可行者也。”于太医又问,“你这西域朋友,读这类施政的书籍有何说法?”
“说是要把它译成他们那里的语言,卖到大秦[指西欧]去。”
“西方人的思想与我们相差甚远,那里,能有市场吗?”
“这,小弟也不得而知。只是西方人有些固执,我只好依从于他。”
于太医想了想,说道:“自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出版他人的书籍需要缴纳不少的版税,你这西方朋友可曾知晓?”
“这我倒没跟他提及。”
“这样吧,我找柳道传落实一下,他跟张希孟熟知,让他写封信落实一下,能不能给你们省了这笔银子,可不要印好了书籍,去到西域又卖不掉,白白浪费了钱财。”
“张老先生不在京城吗?”
于太医说:“自至治二年[1322年],张希孟就在家丁忧,居故乡筑云庄[今济南市天桥区张公坟村]。贤弟找他有事吗?”
“书中有许多不解之处,本想请教于他。”
“噢,那找柳道传也是一样的,张希孟著书完结后,请柳道传审阅过初稿。”
“若兄长方便,能否给小弟引见一下柳先生?”
“今天就很方便!过一会儿,我出去走年,顺便看一下柳道传的病情,你可以和我一起去。”
“怎么,柳先生病了?”
“说来话长,”于太医讲起了柳道传的病因,“前年,汉官泰斗柳孟儒被贬南方,朝廷中就少了一位能顶大梁的汉官大儒。去年春末,皇上[泰定帝]忽然想起了著有《为政忠告》的张希孟,就派柳道传以淮东廉访使之职召张希孟进京。这老夫子,对为官施政早已失去了兴趣,便以能力不足为由坚决请辞了。没了办法,在济南纠缠了两个月的柳道传只好打道回府,去到上都述职。
皇上一听钦差柳道传的汇报,顿时火冒三丈,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柳道传是好一顿臭骂,骂他为何不在济南多劝说些时日,忙着回京是不是就是为了过自己的破生日……说也奇怪,像柳道传、张希孟和柳孟儒这些大儒,都是至元七年[1270年]生人,柳道传是八月初一的生日,张希孟是寒食节前后出生……”
“于大…大哥…青云和杰克逊能否与我一同去拜见柳先生?”
“当然可以。”于太医说,“待会儿,晚辈们拜过了年,我就去柳道传的家。他住在肃清门街招贤坊的地界,你回去叫上你那个西域朋友,叫,叫什么,杰克逊?”
“对!”纪绪应道。
于太医又嘱咐道:“回来的时候,你们正好顺路,找到柳道传的宅邸,你俩递上自己的拜帖就可以了。不过,暮羽就别跟着去了,他有孝在身。”
纪绪点头称是,于是便告别了于太医,离开了大厅。见纪绪出来,管家赶紧把厅外等候多时的拜年者放了进去。纪绪又跟管家借了一匹马,疾驰奔向瓮山去接好友杰克逊。
————————————
注释
【1】柳贯
柳贯生于宋咸淳六年八月初一(1270.8.18),系元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书画家,与元代散文家虞集、揭傒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
(1)生平简介
柳贯,字道传,自号乌蜀山人,婺州浦江(今属兰溪横溪)人,先世居河东,宋建炎中柳贯七世祖柳铸始迁杭,再迁浦江乌蜀山(今兰溪横溪),博学多通,为文沉郁舂容,工于书法,精于鉴赏古物和书画,经史、百氏、数术、方技、释道之书,无不贯通。官至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
元大德4年(1300)察举为江山县教谕,数年后升迁为昌国州学正。延祐6年(1319)任国子助教,旋升博士。先后从学者数千人,业成而仕,后多知名,其中最为著名者当为宋濂、危素、王褘、戴良等。
泰定元年(1324)擢升为太常博士,凡朝廷大典,必酌以古今而论定,人皆服其精审。泰定3年(1326),出任江西儒学提举,秩满归乡杜门不出十余年,收徒授学,读书著述,沉潜于理学。
至正元年(1341),朝廷重用,起用为翰林院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元至正二年十一月初九(1342.12.7)病逝于北京。
柳贯官仅止于五品,禄不超过千石。但在当时文坛上影响不小,他的诗写得古硬奇逸,意味隽永,受到广泛尊崇,有人称他是“文场之帅,士林之雄”。
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正是柳贯最得意的门生,宋濂曾这样记述柳贯的学问及自己与老师的关系:“(柳贯)读书博闻强记,自礼乐、兵刑、阴阳、律历、田乘、地志、字学、祖谱及老佛家书莫不通贯……濂虽不敏,受先生之教为深。”
柳贯著名的文集有《金石竹帛遗文》10卷、《近思录广辑》3卷、《字系》2卷、《柳待制文集》20卷、《待制集》、《字系》、《近思录广辑》、《金石竹帛遗文》传世。
(2)诗文评价
柳贯的诗写得古硬奇逸,意味隽永,《山桥》一诗,可为代表。他自己说:“诗成置我江西社,菟苑梁园隔几春。”可见,他是崇拜江西诗派的。在《自题稿卷》中,他说:“何庸夸险绝,吾实厌神奇。”对江西诗派又有点不满。他有几首描写海滨盐民生活的诗,如“即今黔首为生蹙”——《偶题》,“鞭血淋淋地亦腥”——《过宿长芦书所感》,对于苦难中的人民寄予同情。
柳贯的文名比他的诗名大,他的散文雄浑严整,长于议论,事详而词核,见称于时。不过他的散文多为墓铭碑表、兴学修桥等应用文字,抒写性情的不多。只有少数文章如《答临川危太朴手书》,文字明白晓畅,信笔而书,情真意切。他评论当时社会风气说:“比数十年,学者大抵有自利之心,而志日益卑,道日益远。”谈及当时文坛说:“缘饰浅末,足以雄夸于制作之林,而为猎取名爵之资。”这些言论,切中时弊。
柳贯还有一些题跋文字,短小自然,比起碑铭文字活泼,不失为一些好的小品文。如跋黄庭坚《松风阁诗帖》:豫章一再变,八体乃纯如。晚将鸡毛笔,大仿茧纸书。松风阁中作,群玉排疏疏。至今元祐脚,清标能起予。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204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2048.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