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132章 晷景馀三尽一年

第132章 晷景馀三尽一年

推荐阅读:暗黑野蛮人降临美漫人间苦灵气复苏,我从种田开始修仙我的母老虎霸天武魂凌天剑帝青葫剑仙军工科技我的公公叫康熙影视世界从小舍得开始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意思是说,这一天是家家户户蒸馒头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主食的日子。
在北方一些地区,人们常把除夕之前的两天,称为“小除夕【1】”。究其原因,据说是源于蒙古与宋朝的战争。
宋朝后期,南宋政权顽强地与蒙古打了半个世纪的仗。
蒙古人南下,主要有三条路线:第一是东线,走江淮平原,到长江下游直抵江南;第二是中线,走南阳、襄阳、荆州到长江中游;第三是西线,走关中、汉中到四川,然后从长江上游顺江而下,合围江南。
无论走哪一条路线,都要经过冀鲁豫三省。
蒙古是游牧民族,他们有个恶习,就是像蝗虫一样只要经过的地界都会掠食一空。
在攻打南宋之前,有些汉奸告诉蒙古人:腊月二十八是嫁出去的闺女回门的日子。这天,女儿带着女婿、外孙;姑姑带着姑父、老表;堂兄堂嫂带着堂侄子们,都会来到祖父家团聚,这叫做“辞年”。
为什么要在这一天呢?
因为,二十九日是上坟请祖回家过年的日子。所有在外经商的男子也要在二十八日之前赶回家里,与成家立业的兄弟姊妹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称之“大团圆年”。
蒙古人就趁着汉人团聚,增兵江南。过境的时候,他们大肆掠夺,往往收获颇丰。
为了避免被抢,冀鲁豫的百姓就提前在二十六日将猪肉切大块[坨坨肉]煮熟,二十七日炖好了“整鸡”,在二十八凌晨便开始敬神和祭祀,然后举家外逃避难。正月初一便还乡拜年,初二走亲访友,初三祭祖,初四回娘家……
现在国家安定了,也不必外逃“避年”了,而上坟请祖的仪式却愈加显得隆重。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设酒宴,多数地区在该日清晨请祖,焚香于户外称“天香”,邻居间往来拜访称“别岁”,活动通常要持续三天。
【一】《腊月二十八日》冯时行.诗
一大早,纪绪带着暮羽和有才锻炼回来,到厨房外等着吃早饭。
看着厨房冒出的袅袅炊烟,纪绪忍不住赋诗一首:
晷景馀三日,忧愁尽一年;
酒侵新岁熟,花待故枝妍。
邻里多遗馈,庖厨有盛烟;
拥炉风雪顺,春意欲相先。
听到纪绪吟诗,清婉悄然走出厨房,笑吟吟地说:“看来,纪公子也是个反复无常之人啊!”
纪绪问:“我反复无常吗?”
“是啊!”清婉道,“几天前,你还告诉我,这儿长骨朵儿,那儿也开花了,什么今年的春天比往年早;今天却又改口了,说什么,今年的春天太过谦让,不愿意与风雪相争,便留下冬意在人间……”
“姐姐不觉得,今早比往常冷么?”
“这不是昨天刚下过雨么,等太阳一出来,便会暖和……”清婉把纪绪叫到了一边说,“纪公子,今儿天气这么好,你送暮羽去趟我娘家如何?”
“行啊!”纪绪道,“不过,这都要过年了,青云回家干吗?”
“瞧你这话问的,回家不就是为了过年么!”清婉媚了他一样,“那儿才是他的家,这儿是我的家。再说了,明天不是‘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么……”
“青云的哥哥于慕凡不是在家么,他去请祖不行吗?”
“他是嫡子吗?”
“甄姨不是扶正了么!”
“什么时候扶得正?我怎么不知道?你给扶的?”
“我,我,我……”
“只要我活着,她就甭想!”
“你说你这脾气,怎么一提甄姨,你就火冒三丈呢?这可有失大家风范啊!”
“对于那样的疯婆子,还讲什么风范。你可知,她把薛姨娘的耳朵都给打聋了。”
“打薛姨,为什么?”
“她让薛姨娘像伺候我娘一样伺候她,呵,她算什么东西?人家薛姨娘是我娘的陪嫁丫鬟,再说了,人家现在和她一样,都是姨娘,不是什么丫鬟婆子……你说她把薛姨娘打得,至今耳朵还听不见……”清婉看着纪绪的脸色随着她的控诉变化着,便道,“哎,你家有没有姐姐妹妹?”
“你要干嘛?”
“给我爹续弦呀!打消甄姨娘扶正的念头呀!”
纪绪赶紧摇头说:“呃,呃,没有。”
“堂姐堂妹,表姐表妹也行啊!”
“那,那你我不就差了辈分了吗?”
“差辈,差么?”
“怎不差?若是那样,一见面,你就得管我叫舅舅。”
“噢,那,那,那也挺好呀!你想,以后暮羽、有才和我,一见到你的面,都叫你舅舅,那多带劲儿……”看到纪绪有些不悦,笑道,“怎么还不乐意呢?你是不是怕,和我表妹柳好好不好论?没关系的,我们各亲各论……”
被人看穿了心思,纪绪瞬间脸红,说道:“关键…我…我也是四川人,和甄姨是同乡,我的姐妹也是四川妹子,和甄姨的性格一样,都是刚烈的……”
这时,采婗出门喊他俩回房吃饭。
清婉回了声“知道了”。
纪绪赶紧用话往下压,“那我吃过饭,就把青云送过去?很快,我就回来。”
清婉道:“你别忙着回来呀,你在我娘家过年多好?”
“我一个外人,好吗?”
“关键是暮羽离不开你,他现在对你比对我要亲!”
“可亚瑟说要用我的马。”
“他用你的马干什么?”
“说要去香山,寻那个打伞的女孩。”
“这个傻……你们这般年纪的男孩,难道都这般痴情?”清婉道,“他今天去,是寻不到的!”
“为什么?”
清婉小声说:“难道我二妹,不回家过年。”
“噢,已经回京城了。”
“这倒没有,”清婉告诉他,“不过,今天我公爹去城里取我们过年的新衣服,正好把她们娘仨顺路给捎家去。”
纪绪有些着急,“可是听青云说,亚瑟一大早就在屋里打扮呢,让他下来锻炼都不肯,你说,再让他去香山扑个空,那得有多失望啊!哎,让他也跟着去你家好不好?这样,正好可以促成一门姻缘。”
“他能去我家吗?万一再把我那几个没见过世面的妹妹给吓傻了。”
“他长得有那么吓人么,你不是挺看好亚瑟的嘛?”
“我是看好他的贵族身份,”清婉道,“当然,亚瑟这个人吧,也属于耐看型的。乍一看,挺难看,但是看久了,就越看越好看了!”
纪绪问道:“那,我呢?”
“你?”清婉一撇嘴说,“乍一看,挺好看;越看,越讨厌!”
【二】《腊月见桃花》杨时.诗
脂脸轻匀作艳妆,
未应洁白似梅香;
夭红不见凌霜操,
漫向春前取次芳。
吃过早饭,纪绪和暮羽上了友乾的马车。
天空一碧如洗,灿烂的阳光正从密密的松针的缝隙间射下来,形成一束束粗粗细细的光柱,把飘荡着轻纱般薄雾的林荫小巷照得通亮。
马车停在了香山别墅后院的门外,暮羽跟着友乾进屋去接薛姨娘和他的两个姐姐,纪绪便把上马凳搬到了马车的前头,看到路边的桃花开了,就过去欣赏桃花。
只听暮羽在身后喊:“先生,我姨娘、二姐、三姐都出来了,快上车抢座呀!”
纪绪回头看时,顿觉眼前一亮。
只见一个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带着一群小姑娘,姑娘们的脸上个个似桃花绽放,你若瞅她们一眼,却又人人羞红着脸。
纪绪赶紧上前施礼。
当给三个怀抱垫子的小姑娘施礼时,友乾告诉他:“那三个是丫鬟,公子不必多礼!”
仨丫鬟捂着小嘴,各自扶着自己的主人上马车,暮羽却掀开了车帘挡着她们道:“慢点儿,请先生先上来。”随后,又朝纪绪招手,“先生,快上车,座位我给您占好了。”
纪绪笑着一伸手把暮羽抱了下来,“座位得让给姨娘和姐姐们坐,你是男子汉,要在车前为她们挡风遮雨。”
薛姨娘和女儿们陆续上了车。
纪绪心想:多亏小姐丫鬟年轻,身体瘦小,若是大姑娘,就这小马车可怎么装得下呀!
友乾也调侃起来:“看来,我家需要换大马车了。”
“是啊,早该换了。”纪绪笑着跳上了车,坐在了副驾驶的位置上,让暮羽坐进自己的怀里。
走不了多远,暮羽就问:“先生,你到底是不是蒙古人?”
“这很重要吗?”
“我不希望先生是蒙古人。”
“为什么?”
“我恨蒙古人,他们害死了我的娘亲。”
“噢~”纪绪若有所思,“不过青云,我们不应该恨哪一类人。因为,每一个族群里都有好人和坏人。就说蒙古人吧,有害死你母亲的坏丞相,但也有为你母亲报仇的买奴王爷呀!”
“先生的复趾,是怎么来的?”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次族群大融合【2】。”纪绪告诉暮羽,“可能,我的祖辈与东胡人有过联姻。”
“历史上,有过汉人是复趾的名人吗?”
听到暮羽质疑的语气,纪绪说道:“当然有啊!唐朝的书籍中就有这样的记述,有一天,唐太宗[李世民]沐浴过后,突然发现自己是复趾,他十分地惊吓,便秘密下令检查宫中所有人的小脚趾情况,结果使他大吃一惊。原来,不光是他,后宫几乎一半以上的人都是复趾,而这些人均是鲜卑人。”
“唐太宗是鲜卑人?”
“他倒不是,不过他母亲是,他的复趾是从母亲那儿来的。”
“噢,这样呀!”暮羽舒了一口气,“这我就放心了!”
纪绪摸了摸他的小手,说道:“你放什么心?”
暮羽又问:“先生的母亲是复趾吗?”
“这我哪知道,不过,我母亲也是汉人。”纪绪说,“也许,我母亲的母亲是鲜卑人?或者是,我祖母的祖母是鲜卑人也说不定。反正,只要你是复趾,就一定与鲜卑人有血缘关系……”
————————————
注释
【1】小除夕
小除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其时间为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日(除夕前一日),节日饮食是馒头或者馍,为过春节而准备。
腊月二十八也是汉人的大团圆年。
一般在外经商的男子都会带着一年的辛劳所得赶在二十八日之前回家。因为这一天,外村的姑父、姑姑、老表、女儿、女婿,及堂兄、堂嫂等,都要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开饭时间一般是在二十八日的卯时,吃到天亮方就下席。
大年三十虽是大除夕,却是小团圆年,因为只有本家人团聚。
【2】三次民族大融合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民族大融合——从华夏族到汉族,再到中华民族。
第一次大规模融合:华夏四夷融合为汉族
夏商周时期的华夏大地,星罗棋布地者形态各异的民族。总的说来,有古羌、夷、苗蛮、巴蜀、百越、西南夷几大群体。
古羌又被称为戎狄,图腾为羊,炎黄族就是出自于古羌,分布在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地区,直到春秋时期,依然有姜氏之戎和姬姓之狄。
夷擅长于射箭,图腾为鸟,主要分布在东方的山东半岛和淮河流域,被称为“东夷”。商朝的建立者就是夷的一支。
苗蛮在上古称为“三苗”,商朝称为“荆蛮”,西周时期建立了楚国。
百越位于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有吴越、扬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等。《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巴蜀也就是四川地区古巴国和古蜀国。他们创造了先进的青铜文明。
西周建立后,周人自认为是夏朝的继承着,于是称呼自己为“夏人”,“华夏”,分封到了中原的诸侯国统称为“诸夏”。实际上,周人也是来源于羌,是羌族中最先进的一支,周人也是姬姓和姜姓长期通婚产生的民族。周人建立了周朝后,就将分布在四周的民族叫做“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统称为“四夷”。华夷之辨的民族关系就形成了。
春秋时期,随着各国进行了长期的争霸战争,使得“四夷”和华夏产生了大规模的融合现象。秦国不断和西戎斗争,吞并了大量的戎族国家;晋国不断进攻北狄;齐国吞并了莱国等东夷国家。这种吞并现象让“四夷”融入了华夏文明。在南方,楚国、吴国、越国大量吸收了华夏文化,也不断融入了华夏体系。
战国时期,各国中央集权体制建立,各国对外扩张的速度加快了。秦国吞并了巴蜀、楚国统一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燕国统一辽西、辽东,赵国吞并了中山国,征服娄烦、林胡。这种扩张就基本奠定了后来的华夏文明圈,也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随后秦朝又征服了百越地区。汉武帝时期,征服了南越、东越、西南夷,占领了河西走廊。此时,百越民族和羌族进一步融合了华夏族。于是一个新的民族就产生了,那就是汉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百越、西南夷、西羌融合汉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二次融合:五胡入华
魏晋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羌、氐等游牧开始大规模进入了中原地区,开始形成了第二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西晋末期,这些少数民族发动了“永嘉之乱”,导致西晋灭亡。
西晋灭亡后,产生了两个重要民族融合趋势,一是晋室南迁,衣冠南渡。大量的汉族迁徙到了东南地区,加速了和百越民族的融合。二是北方游牧民族迁入北方地区。他们不断吸收汉族的文化习俗,开始汉化。
东晋时期,北方出现了“十六国”的战乱,但是也有许多民族在学习汉族的文化,例如前秦确立了以儒治国的理念。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氏统一了十六国,建立了“北魏”,北魏的胡太后和孝文帝大力推行了全面的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和进入中原的其他民族逐渐融入了汉族。北魏之后,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基本汉化。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给汉族带来新鲜的血液,为了更大规模的大一统创造了条件。前589年,隋朝统一了陈朝,最终完成了南北方的统一。之后的唐朝更加强大,而唐朝的皇族则有鲜卑族的血液。
第三次融合:中华民族的形成
唐朝灭亡后,汉族的势力范围就基本局限于长城之南。然而,东北的民族又一次强大了起来。契丹族在东北建立了辽国。辽国推行了南北院制度,以汉治汉,以夷治夷,取得了很大的效果。辽国也不断吸收汉文化,最终契丹族也逐渐汉化了。辽国灭亡后,西辽国就在西域推行汉文化。后来中亚和俄罗斯将中国称为“契丹”,也就是受到了辽国的影响。
金国灭了辽国、北宋后,占据了中原地区,大量的女真族迁徙到内地。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融合,到蒙古灭金的时候,汉族和中原的女真族已经没有了区别,统称为“汉人”。
13世纪,蒙古兴起,先后灭西辽、西夏、金国、吐蕃、大理、南宋,完成了东亚的统一,建立了空前辽阔的元朝。蒙古在入主中原也在学习中原文化,但是自己的汉化程度显得十分不足,最终失败。但是元朝消灭南宋时期的割据局面,也为民族统一创造了条件。该时期,西域、中亚等地文化和南北方的文化开始融合,出现了元曲的繁荣。
明朝建立后,推行了严格的华夷之辨政策,导致在疆域方面没有多大的建树。但明朝却在西南地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朱元璋大力推行了向西南地区移民驻扎军队的政策,加速了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使得云贵地区逐渐纳入了内地汉文化地区。
清朝建立后,废除了明朝推行了“华夷之辨”,认为汉族和周边的各族都是中国的民族。清朝第一次在外交上使用中国为国名,奠定了中国的法理基础。清朝开疆拓土,基本统一了东亚大陆,为现代中国的疆域奠定了基础。清朝入关后,满族积极学习汉族文化,到了清朝后期,满族已经和汉族没有多大的区别。于是乎,清末的梁启超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革命派如孙中山则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思想。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204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2049.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