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131章 人间有味是清欢

第131章 人间有味是清欢

推荐阅读:闪婚夫妻宠娃日常圣女魔力无所不能农村女婿蝉动柯南之又一个名侦探谁让他修仙的!摊牌了,我的卡组来自东方我的投资时代见闻天道我的异能悠闲生活


        纪绪很少吃肉,他把涮好的肉都给了暮羽。也不知,他是不舍得吃,还是因为东坡先生的那句名言“人间有味是清欢”。
其实,都不是,纪绪是在践行中华文明的一种餐桌文化——敬老爱幼。
纪绪的父亲常年在外不回家,教育子女的重任就落在母亲的身上。来京城之前,母亲告诉他说:“一个人能不能与之交往,从他踏入酒桌的第一步,就知道了;一个人有多大的情怀,从他落座的第一句话,便明白了。”
最失败的教育,莫过于父母在吃饭的时候说教孩子;但真正的教养,却又在饭桌上。一个人餐桌上的行为,就是他素养的底色!
父母在饭桌上的闲聊,其实是对孩子最好的素质教育。
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一顿饭:父母在品味人生,孩子在品味父母。一顿饭的功夫,体现的却是一双父母的软实力。
同样之理,纪绪把这种餐桌文化用在教育自己学生的身上。
【一】《原道》韩愈.散文
韩愈云:
“孔子之作《春秋》也,
诸侯用夷礼则夷之,
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杰克逊问:“先生,难道有智慧或聪明的人就能领导世界?”
纪绪说:“不是,主要是这两个族群都注重文化,蓝帽回回即便是在流亡的时候,也没有放弃对文化的渴求。”
杰克逊又问:“先生认为,世界会大同么?”
纪绪道:“当然会!如果世界不统一,人类便会走向灭亡。”
杰克逊好奇心起,问道:“若真有那么一天,世界大同了,先生希望谁来领导这个世界?”
“这我不知道,”纪绪笑了笑,“不过,蓝帽回回性格比较刚硬,管理世界一定会很严格;而我们汉人,性格比较柔和——对于事情,总是差不多就行了。”
杰克逊寻思了半天,说道:“我觉得吧,还是汉人来领导这个世界,比较好!”
纪绪进一步解释道:“不过,我们的‘差不多’可不是随意,它体现了我们文化的包容。”
“包容。”杰克逊重复了一遍。
纪绪说:“汉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区域文化融合的结果,其本身,就体现了包容性。
秦汉时期,‘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这种文化的包容特性就愈加彰显。从先秦时起,汉文化虽然强调‘华夷之辨’,但华夷界限,从来都是重文化而轻血统。
当代百科全书式的通儒许衡先生,曾经说过:‘入夷则夷,入夏则夏。’
其核心的意思是,无论你是白色目人,还是黑色目人,只要踏上了华夏这片土地,延用华夏文明,你,就是华夏之子。
友乾也在一旁帮腔说:“就像你杰克逊,虽然长的是黄头发,样子有些难看……”
“谁难看了?”杰克逊不悦道。
“你别急呀~”友乾接着说,“我的意思是,外貌形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选择的做法,你内心的感受。”
“对!”纪绪道,“这种重文化、轻种族的观点,对后世将影响甚大。因为,它为各族群间的融合,以及吸收外来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心理素质。
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胡汉文化的融合,以及佛教的汉化,都是汉文化包容性的生动体现。
就像我这个南方的汉人,却有着与北方蒙古人【1】同样的复趾,这就说明我们汉人族群是由南北两大起源不同的集群构成的;这也进一步表明,汉民族不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之上的,而是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民族……像我们这样一个民族,比起你们西方来讲,感觉如何?”
杰克逊说:“这哪能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纪绪道:“重文化轻血统,同样是中华民族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源泉。”
“这蓝帽回回,会不会用他们的思想影响你们?”杰克逊说,“反正我们大秦地界上的各个国家,早已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了。”
“蓝帽回回也想用他们的思想来影响东方世界。”纪绪说,“唐朝时期,一位聂斯脱利派的传教士阿罗本[Alopen]从波斯来到长安传教,聂斯脱利派属于一个被基督正统派视为异端的教派。但在中国,它受到了唐太宗的高度礼遇,并由朝廷出钱在长安给他建了一所寺院,称‘波斯寺’,后改称‘大秦寺’。
当时有人称这些蓝帽回回为‘术忽’,也就是瞎忽悠,因为他们总想改变我们汉人的思想。我们汉人的思想,岂是那么容易就改变的?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崇拜是盘古女娲等诸神,在百姓的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更是那些传教士难以撼动的。
自唐宋以来,有30多万的蓝帽回回来到华夏大地。除了一丝都未改变汉人的思想外,他们却销声匿迹了。”
杰克逊惊奇地问:“让你们给杀了?”
纪绪道:“你这人,兽性不改!灭绝种族的事,只有你们西方人才干得出来,我们汉人,从来不做这种缺德之事。”
“那,那么多的蓝帽回回都哪去了?”
“都被汉文化同化掉了呀!”
“噢~”杰克逊频频点头,“看来,用不了几年,我也就变成汉人了。”
纪绪笑道:“你说的是汉语,用的是汉字,又想找一汉人做媳妇……其实,你现在就是一个汉人了。”
“是么!”杰克逊异常高兴。
【二】《报任安书》司马迁.书信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纪绪说:“汉文化得以一脉相承,传之久远,还得益于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汉字。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从古到今不断发展,一直使用并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字。”
杰克逊感叹道:“就是太难学,一个字,有那么多的意思。”
纪绪笑说:“这正是汉字的奥妙之处。”
杰克逊懊恼道:“可是,更神奇的是,一大堆的字,却只代表一个意思。”
纪绪逗他问:“有这样的字吗?”
“怎没有,”杰克逊说,“就说这个‘我’字:男子美称——卑人;自谦可说——愚;读书人自称——小生;老男人自称——老朽;老妇人自称——老身;英雄自矜——爷;女侠谦逊——老娘;小媳妇称——奴家;小姐姐称——小女子;小老婆称——贱妾;老和尚要称——老衲;老道士要称——贫道;皇上自称——朕;文官自称——微臣;武官自称——末将;百姓自称——小可……而我们呢,称呼自己就那么一根杠——‘I’[我]。”
大家都笑。
友乾就说:“所以说你们一根筋么!”
“看到了吧,有才、暮羽,”纪绪说道,“他们的文字是多么地贫乏,以后呀,可不要再跟着亚瑟学他们的语言了,更不要崇尚他们那些西方文化。炎黄子孙,如果丢掉自己的传统文化,就失去了那千百年来顶天立地的魂……”
暮羽说:“我们只是觉得他们的话,好玩!”
纪绪问:“好玩吗?称呼自己就一根‘棍儿’,有啥意思?”
暮羽说:“也有好玩的?他们炖个肉,都搞得‘阿牛[onion]破了头[potato]’……”
纪绪道:“就这儿?一点文化底蕴都没有,什么玩意儿……亚瑟,你以后也少在他俩面前说什么‘鸟语’……”
杰克逊应道:“知道了,先生。”
“汉字,是象形文字,你看这字,就算你不会读,但你能看出来它的意思。”纪绪又说,“纵观世界文化,只有汉文化没有中断地延续下来,这同我们这个民族始终注重治史有着直接的关系。
《尚书.多士》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这说明,中国自殷商开始就重视历史典籍,所以中国的史籍完备,史学发达。
司马迁对史学功能的认识,更是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他在给其友人任安的回信中说:通过史实现象揭示本质,探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进而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道理。通过史实记述,有所取舍有所褒贬,形成自己独特的自成一家的史学理论学说。
此后一千多年,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十分重视官修史书和大规模整理文化典籍。一部卷帙浩繁的‘十七史’,就完整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足迹,成为世上公认的历史奇观。”
友乾说:“只可惜,宋朝都灭亡半个世纪,《宋史》却至今未修。”
纪绪道:“总有一天,会修的!”
杰克逊道:“等先生做了丞相,就修《宋史》。”
“这得等到猴年还是马月?”纪绪笑了笑,“不过,总会有人修的……还有《辽史》和《金史》。”
友乾问:“这俩个国家有必要修吗?”
纪绪道:“当然修,它们都是华夏的历史……”
————————————
注释
【1】蒙古人
蒙古是一个传统游牧民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1)蒙古
“蒙古”一词是“忙豁勒”的音变,最早见于唐代,即《唐书》中的“蒙兀室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后来又有蒙骨、朦骨、萌骨子、盲骨子、萌骨等许多同音译名。“蒙古”的汉文译写始见于元代文献。“蒙古”意为“永恒之火”。在古代蒙古语中,“蒙古”这个词是“质朴”的意思,也有人认为“蒙古”的原意是“天族”。
十四世纪用波斯文写成的《史集》一书,记载了一个蒙古族的古老传说:蒙古人被其他部落战败,遭到残酷的屠杀,只活下来两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他们逃到了一个地方,周围都是山林,中间有良好的草原。这个地方叫做“额尔古涅昆”——“险峻的山坡”。他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世代相传。这个传说里的“额尔古纳”,就是流经呼伦贝尔草原的额尔古纳河,它就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
在唐朝开始,就有了其相关的记载,其部落一直生活在额尔古纳河下游的大兴安岭北端,过着半狩猎,半游牧的氏族社会生活。大约在公元九世纪时,蒙兀室韦离开额尔古纳河西迁,到达翰难河源的不儿罕山一带驻牧。唐代以后,蒙兀室韦曾先后受过中原王朝及漠北诸游牧部族的管辖统治。辽代时,蒙古部已逐渐强大,分衍出许多部落,最终被成吉思汗统一了各部落,后来造就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蒙古秘史》和《旧唐书》记载:苍狼和白鹿是成吉思汗的祖先,他们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间。然后共同渡过腾汲思,在斡难河源头、不儿罕山前开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巴塔赤罕。这里所说的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的始祖。其实,苍狼和白鹿在蒙古语中分别读为:勃儿帖赤那和豁埃马兰勒,只是汉译为苍狼和白鹿。
蒙古诸部中,东蒙古来自室韦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系后裔。宋朝时期,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统治逐渐衰落,东边的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室韦诸部开始西迁至蒙古高原内部的。室韦诸部在突厥语中称作鞑靼。西部蒙古诸部则在同一时期在由突厥或突厥化的部落的基础上形成。
12世纪时,这部分人子孙繁衍,氏族支出,渐分布于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组成部落集团。其中较著名的有乞颜、札答兰、泰赤乌、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当时与他们同在蒙古高原上的有游牧在今贝加尔湖周围的塔塔儿部,住在贝加尔湖东岸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儿乞部,活动在贝加尔湖西部地区和叶尼塞河上源的斡亦剌部。这三部都使用蒙古语族语言。另外,还有三个信奉景教的突厥贵族统治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即占据回鹘汗庭故地周围的克烈部、其西边的乃蛮部和靠近阴山地区的汪古部。
这些部落按其生活方式和发展水平,大致分为“草原游牧民”与“森林狩猎民”两类。第一类包括久住原地过游牧生活的突厥诸部和后来迁入接受突厥影响、完成向游牧生活过渡的蒙古诸部;第二类是留居森林地带,主要从事狩猎的诸部,如鄂温克族。
随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阶级分化;阶级对立代替了氏族的平等关系。富裕者从氏族中分离出来,成为叫作“那颜”的游牧贵族,他们占有众多的牧畜,握有支配牧场的权力,一些强有力的游牧贵族还在身边聚集一批称为“那可儿”的军事随从。一般牧民称为“哈剌出”,由原来有平等权利的氏族成员变为向贵族纳贡服役的依附者。还有因被俘掠或其他原因沦为奴仆地位被叫作“孛斡勒”的人。有人根据纳贡服役和人身依附现象,认为当时的蒙古社会性质是封建牧奴制;也有人根据俘掠他人为奴的现象认为是奴隶制。这两说还在讨论之中。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勒台(大聚会)上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蒙古汗国的建立,对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义。从此,中国北方地区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个部落而组成的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凡是这个国家统辖的漠南、漠北地区,概称为蒙古地区,此地区各个部落的居民,统称为蒙古人。蒙古族这时从辽、金时期(916~1234)被统治的民族成为统治民族。
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从1219年到1260年,蒙古族三次西征,先后建立横跨欧亚的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儿汗国四大汗国。在西征的同时,又挥师南下。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历经70余年征战,统一了中国,建立元朝。其疆域北至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南至中国的南海,东北至今黑龙江下游、跨外兴安岭、乌苏里江以东,接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西南包括云南、今缅甸北部、中部、东部;泰国北部、老挝、越南西北部,都纳入元朝国家的行省建置。
由于南下或西征,蒙古族民众被征调各地,因此,蒙古族分布散遍及各地。
1368年,元朝灭亡,残余力量退居蒙古草原。
元朝灭亡后,明朝在辽东西部、漠南南部、甘肃北部和哈密一带先后设置了蒙古卫所20多处,各卫所长官都是由蒙古封建领主担任。15世纪初,漠西蒙古瓦剌部和东部蒙古的鞑靼部先后向明朝称臣纳贡,建立了臣属关系。
蒙古分为东西两部:东部蒙古游牧于漠北和漠南,其首领为元室后裔,被视为蒙古的正统;游牧于漠西的瓦剌部(即原斡亦喇部)被称为西蒙古,与东蒙古有姻亲关系。
15世纪,蒙古南北被达延汗重新统一,分东部蒙古为喀尔喀、兀良哈、鄂尔多斯、土默特、察哈尔、喀剌沁(永谢布)六部。明末清初。蒙古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以大漠为界,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西部的俺答汗注意与明朝修好,发展贸易关系。俺达汗驻地库库和屯(今呼和浩特)修建城郭,商旅幅凑,成为漠南蒙古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明末,女真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后金改为清,漠南蒙古各部封建主,也先后被清朝征服。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军入关统一中国,直到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落。至此蒙古族完全置于清朝的统治之下。清朝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在重新调整蒙古原来的大小封建领主的基础上,参照满族的八旗制度,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盟旗制度。颁布了以盟旗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诏令,强化和发展了蒙古的封建制度。但清朝在蒙古地区推广喇嘛教,实行“蒙禁”。
(2)游牧民族特征
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的民族特征,至今有些汉人依然有这个相貌遗迹:
突厥人,鹰勾鼻、脸腮上胡子较多。
女真人,下巴较小,有些人的胡子连到脖子和胸上。
匈奴人,头型较圆,与蒙古人相似。
欧罗巴人则以高鼻深目,颧骨下倾,嘴离颧骨的上下距离较近为主。
鲜卑人和契丹人,鼻梁上端较长。鼻梁上端的凹点在两眉之间上方,而汉人的鼻梁上端的凹点在两眼睛之间。
通过对历史上这些主要的游牧民族起源的探究,我们发现,其根源基本上都是炎黄子孙后裔。这说明,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民族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之间通过不断的竞争和融合,才共同谱写了中华五千年的不衰文明!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205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205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