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128章 恋雨却怕绣衣湿

第128章 恋雨却怕绣衣湿

推荐阅读:闪婚夫妻宠娃日常圣女魔力无所不能农村女婿蝉动柯南之又一个名侦探谁让他修仙的!摊牌了,我的卡组来自东方我的投资时代见闻天道我的异能悠闲生活


        【一】《恋雨却怕绣衣湿》佚名.诗
听纪绪讲完七律与七绝的区别,友乾信心满满地对儿子说:“有才,你来做一首七绝,给杰克逊打个样。”
暮羽忙着说:“小姑父,让我来,让我来。”
有才瞅了老师一眼,等待他的指示。
纪绪却摸着暮羽的小脑瓜说:“你现在还不能作这一类的诗。”
暮羽问:“为何姐夫能作?”
纪绪笑道:“就因为他是你姐夫呀!”
“那,我也做姐夫。”
“你给谁做姐夫呀?”
暮羽瞅了一圈说:“给亚瑟。”
杰克逊不屑地道:“你才多大,就让我喊你姐夫!”
纪绪说:“哎,你不要看他年纪小,人家可有好几个姐姐呢!”
杰克逊问:“那,我岂不是他的姐夫?”
“噢,这道是…我把这事给弄反了……”纪绪笑了笑,转身对有才说,“你作诗吧!”
有才寻思了片刻,吟唱了一首七绝:
“恋雨却怕绣衣湿,
喜日偏向树下倚;
一任风吹窗紧掩,
付君心事总犹疑。”
“诗,为何要吟呢?就是为了体现诗词的音韵。”纪绪说,“所谓的音韵美,就是指诗词读起来要押韵,要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且要长短有致、韵调和谐。只有如此,才能突显诗词的表达力和艺术美。
此外,双声、叠韵、叠音、象声这类词,也是诗歌里经常运用的。例如《诗经》里‘参差荇菜’、‘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佳句……”
见暮羽有些不高兴了,纪绪便道,“青云,你来为亚瑟作一首诗经版的《我害怕》,怎么样?”
一听让他表现,暮羽又高兴起来,他想了想,有模有样地吟诵:
“子言慕雨,启伞避之。
子言好阳,寻荫拒之。
子言喜风,阖户离之。
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纪绪听后,是拍手叫好,笑道:“真是人小鬼大,什么都懂。”说罢,转身对有才说,“你来一首离骚版的,给亚瑟做一借鉴。”
有才更不示弱,他高声朗诵道:
“君乐雨兮启伞枝,
君乐昼兮林蔽日,
君乐风兮栏帐起,
君乐吾兮吾心噬。”
此时,小仆童又来到甄友乾的身边请示道:“姑老爷,中午在哪儿用餐?”
友乾转头征求纪绪的意见,“纪公子,我看这温泉之地极好,春意盎然的,在此处摆上一锅,尝一尝蒙古人的涮羊肉如何?”
纪绪欣然应诺。
一听要涮羊肉,暮羽和有才高兴异常,一蹦三个高,见老师瞅他俩,顿感失礼,便规规矩矩地坐在草地上,暮羽也跟着有才老实地坐下来。
有才说:“先生,您接着给我们讲故事吧!”
纪绪问:“讲到哪儿了?”
有才道:“商王朝的‘九世之乱’。”
【二】《尚书.洪范》儒教
五福:
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
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纪绪一边喝着茶一边讲着上古的故事:
“九世之乱,是商朝自商王仲丁后,连续发生的王位纷争。商王借此屡次迁都,使王朝中衰、诸侯离叛。这一动乱历经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王,故称‘九世之乱’。
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再一次把都城从奄[山东曲阜]迁到殷[河南安阳市小屯村]。但是,臣民都反对。盘庚一面劝说贵族,一面恫吓人民,强行迁了都城,这就是著名的‘盘庚迁殷’。由此,商朝又称为‘殷商’。
到了帝乙执政,又将都城迁到了沫[鹤壁市淇县],他的小儿子纣王把沫邑发展到了鼎盛,并更名为‘朝歌’。”
暮羽一听,连忙说:“朝歌,我知道,就是‘封神榜’故事发生的地方。”
“对,就是那个地方。”纪绪说道,“周武王推翻了商王朝,姜子牙就完成了封神。”
杰克逊问:“这周武王,姓周吗?”
纪绪说:“不,他姓姬,但不是老师的小‘纪’,而是黄帝的大‘姬’,他叫姬发,就是刚才我讲的,那个帮大禹治水的姬弃第十五代孙,姬也是周朝的国姓。”
杰克逊问:“姬弃的名字‘弃’,是扔掉的意思,作为公子王孙,为何不用一个寓意好的字做名字?”
纪绪说:“弃的父亲是俊,就是上古五帝之一的帝喾,他母亲叫姜嫄,姜嫄是帝喾的元妃。
相传有一天,姜嫄外出,见巨人足迹,踏而有孕,遂产一子。姜嫄认为这个儿子不吉利,就弃于荒野。结果,牛群见之都会避开,老虎经过还会给他喂奶,飞鸟来了,展开双翅为这婴儿御寒。
姜嫄觉得这个儿子非同异常,就又抱了回去。因为他刚出生就被抛弃,所以姜嫄就给他取名为‘弃’。
后来,弃长大了,善于种植,会根据不同的时令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每次都获大丰收。
弃的父亲驾崩,弃的弟弟尧继承了帝位,尧帝对于弃这位同父异母的兄长非常尊敬,拜他为国相,并封为稷官。所以,弃又被后世奉为后稷、稷王、农神。
弃任农官一共有八十多年,他的后代继承了他的工作。由此,‘周’这个字的最初写法就是田中种有农作物,这也形成了弃后裔的周部落,以土为德、以农为业。
西伯侯姬昌成为周部落首领后,励精图治,开始准备灭商之战。
当时,姜子牙时运不济,还在伐鱼河谷钓鱼呢,后被求贤若渴的姬昌所聘,为伐纣的最高统帅。姜子牙首先肃清了附属于商的方国,等到姬昌次子姬发即位后,趁商对东夷用兵之际,于牧野大胜商朝军队,占领朝歌,灭亡了商朝。
商王朝的亡国之君便是辛,也就是商纣王。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子曰,‘殷有三仁焉’。
何为‘殷末三仁’?
商纣王残暴无道,微子是纣王的庶兄,在屡次劝谏不被接受的情形下,选择了离开。
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他制定的八大法律至今还在沿用:杀人者死;伤人者赔偿;盗窃者为奴;男女不能乱搞;同姓不得结婚;部落人不许越界;部落不许仇杀;生活中要避讳。他也屡次劝谏纣王,纣王不但不听,反而要杀他,箕子只好装疯为奴。
比干就更惨了,为了劝说侄子纣王,他三天三夜不离宫廷的摘星楼,斥责妲己祸乱天下,并要纣王改过自新,以振朝纲,他对纣王说:‘不修先王的典法,而用妇言,大祸不远矣’,因此开罪于纣王、妲己。后来妲己诈病,纣王借机向比干乞借一片玲珑心作汤,比干怒斥纣王昏庸无道,纣王杀心顿起,比干见纣王已无法再听谏言,遂解带现躯,将剑往脐中刺入,将腹剖开,摘心而出……
《武王伐纣平话》[《封神演义》脚本]里记载,姜子牙伐纣灭商后,在封神榜一册中立比干为‘文曲星君’,但民间却拜他为文财神。
我想,可能比干无心,不管什么人去求,求啥,他都给,这和武财神赵公明无头,应该是同样的道理。
杰克逊问:“其余‘二仁’,结局如何?”
纪绪说:“微子后来的做法,却很不尽人意。
纣王于牧野决战兵败后自焚,微子便持商王宗庙礼器,来到周武王军营。他袒露上身,双手捆缚于背后,跪地膝进,左边有人牵羊,右边有人秉茅,向周武王请罪。周武王将他释放,宣布恢复他原有爵位,以示宽厚为怀。
周武王进入朝歌后,为巩固统治,拢络人心,命人释放商太师箕子,散鹿台之财,发钜桥[国家粮仓]之粟,展九鼎宝玉,封比干之墓,犒赏三军,并向箕子请教治国之法。
箕子以《洪范》陈之,从九个方面论述了君王与民众的关系及治国之道。武王见箕子确是大才,便邀请他协助管理国家。
箕子说,殷人不事周政。
于是,五十多岁的箕子带领部分殷族子孙、贵族和不愿做周朝顺民的百姓五千余人,从朝歌出发去往朝鲜半岛。
当走到济南的地界,眼看着这一大帮子老弱病残的殷人很难渡海去到朝鲜,就与淮夷将军攸侯喜商议,让他带着这群老弱病残先留在泺地[趵突泉],自己带领强壮者先行去朝鲜,等安顿好了后,再回来接他们。
西周建国后,行分封制,济南被划为了齐国,赏给了师尚父姜子牙。
攸侯喜想起了箕子的嘱咐:‘殷人不事周政!’就对大众说,‘商族不做齐民!’于是,就带着这群老弱病残去了燕山以北。”
杰克逊问:“这应算是商人最后一次迁徙了吧!”
纪绪告诉他:“不是,殷商人的最后一次迁移,是攸侯喜带领这一部分人迁移到楚科奇[俄罗斯联邦的一个自治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发现了连接两块大陆的一串岛屿链,攸侯喜就带着殷人通过‘天之浮桥’,一步步地踏上另一块神秘的土地[美洲大陆],并在那里扎根繁衍,外人称他们为殷地安人【1】。”
————————————
注释
【1】殷地安人
殷地安人,就是印第安人,又称美洲原住民,是除爱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居民的总称。美洲土著居民中的绝大多数为印第安人,他们分布于美洲各地,是东亚蒙古人种美洲支系。
印第安人所说的语言称为美洲原住民语言,或者称为北美洲蒙古人种印第安语。印第安人的祖先来自中国北方,大约是在4万年前从亚洲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或者是殷商的后裔通过冰封的海峡陆桥过去的。
据估计,殷商人的后裔到达美洲大陆后,依然眷恋自己的家园,他们还通过岛屿链经常与同样来自家乡的楚科奇人进行贸易往来,并亲切问候留在故乡中的亲人们。当他们问到家乡是否安好时,同乡们总会说一句:“殷地安”。这代表着家乡一切安好,你们并不用担心,可以好好地在此安心定居。
久而久之,“殷地安”三个字就成为这些迁移的殷商后裔的日常礼貌用语,类似于现代的“你好”与“后会有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殷地安”是背井离乡的殷商人内心最朴实的期盼。
随着“殷地安”一代代的延续,后人也无从知晓它本来的含义,只知道它是一句口头语的表达。
殷地安人和中国人有着同样的体质。正是这个原因,专家们才敢大胆地推断,殷地安人就是中国殷商人的后裔。
通过DNA研究测定,殷地安人的祖先非常复杂:他们属于黄种人,有蒙古、匈奴、满-通古斯语族、汉族人的血统。一般认为,这是他们的母系血统,大体来自于东亚大陆北面地区。
而且,殷地安人与我国有着许多相同的文化,诸如神话中的龙文化以及羽蛇文化;还有用火、驯犬,下葬风俗,医学理念以及生活习惯上,都与中国习俗大部分契合;甚至连中国人独有的婴儿出生时臀部有青斑印记的现象,殷地安人同样存在。
殷地安人创造的玛雅文化,至今有三千年的历史,这与殷商后裔进入美洲大陆的时间也很契合,还有他们培育的西红柿、玉米、红薯等,都和华夏族人的育种方式相似。
15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时候,整个美洲大陆已有4000万殷地安人。
公元16世纪到19世纪,生活在“殷地”的“殷地安”原住民遭受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西方的刽子手们大批入侵“殷地”,对殷地安人实行了种族大灭杀,一度北美洲大陆只剩下25万殷地安人。
这群低级的野蛮人,为何如此残忍?他们想抹掉什么?为何把殷地安改成了印第安?又为何把殷商大地改成了美洲大陆?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205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2053.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