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127章 日送微醺如梦寐

第127章 日送微醺如梦寐

推荐阅读:暗黑野蛮人降临美漫人间苦灵气复苏,我从种田开始修仙我的母老虎霸天武魂凌天剑帝青葫剑仙军工科技我的公公叫康熙影视世界从小舍得开始


        【一】《山泉煎茶有怀》白居易.诗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正在闲聊杰克逊巧遇打伞女的事儿,两个小仆悄无声息地走了进来。
前面的端着一个大茶盘;跟在后面的,一手提水壶,一手提了个小火炉。端茶盘的,把盘子放在石桌上;提铁壶的,把水壶放在草坪上,又找了块平整的地方把火炉放置稳当。
大家止住了说话,迅速起身,静坐,两只眼都盯着小仆童看。
暮羽诧异地问:“煮茶有那么好看吗?先生,您还是给我讲故事吧!”
“故事,稍微一等,先瞧瞧这茶,”纪绪起身走到了小石桌旁,“这可不是一般的茶呀!”他指着茶盘里的那碟碧绿的粉末说,“这叫‘抹茶’,是最古老的喝法,也不能说‘喝’,应该是‘吃茶’。‘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炎帝把茶叶嚼碎吞入腹中,迈出人类吃茶的第一步。”
看那小仆取两钱绿茶放入小鼎中,倒一鼎泠泠的水,静心,看细细的碧螺春末在沸水中翻滚,泛起汤花……
茶叶煮好后,小仆给大家每人舀上了一碗。
杰克逊端着茶汤说:“你们不是早就不喝这种抹茶了么?这是谁?他怎知我喜欢喝这种茶!”
其实,杰克逊喝“抹茶”的习惯,只有纪绪知道。
这种喝茶方法,在中国早已淘汰,因为它太过于麻烦:喝茶时,先将绿茶放在火上烘焙干燥,后用石磨碾磨成粉末,再倒进茶碗冲入沸水,用茶筅充分搅动,使其产生沫浡,方可饮用。
喝“抹茶”,在西方很是流行,这都是他们那里根本喝不到新茶的缘故。
纪绪把杰克逊这个喝茶习惯告诉清婉,并和她约定:若二妹看上了杰克逊就上“抹茶”,并可以在温泉里多待一些时间;若是上了红茶,就赶紧领着杰克逊“滚蛋”……
纪绪手捧着这碗碧绿的茶汤说:“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千情万绪,都寄爱茶人……”见杰克逊瞅着绿茶发呆,问道,“想什么呢?难道喝茶,还要寻个什么理由?”
杰克逊喃喃地说:“真像她的绿缎子。”
“什么绿缎子?”
“刚才,小巷里,她穿的就是茶叶色的绿缎子。”杰克逊请求道,“先生,您教我写诗吧!”
“写诗?”纪绪问,“你不是对诗词不感兴趣么?怎么,那本《为政忠告》,你翻译烦了?”
杰克逊道:“关键是,现在我一点儿别的心思也没有!”
纪绪又问:“为何没了心思?”
“我要追姑娘。”
“刚才,那打伞的绿衣姑娘?”
“对!”
“清婉姐不是说,要给你介绍一位么?”
“她介绍的,能有什么好东西?”
有才说:“哎,哎,你这叫怎么说话!”
杰克逊道:“我的意思是,我心有所属,除了那打伞的姑娘,其他,我都不要!”
“你不就是喜欢打伞的么,这好办!”友乾笑道,“让你清婉给你介绍的姑娘,白天晚上都打着把伞……”
杰克逊白了友乾一眼说:“那能一样么?”
纪绪拉杰克逊坐下来喝茶,“回去后,你跟清婉姐说一声那打伞姑娘的住处,让她找一媒婆为你说合,不就行了。”
“我要自己追求!”
“噢,这样啊,也很好。”
“我想,那姑娘一定喜欢有才华的人!”杰克逊问,“先生,有没有捷径,让我短时间地学会写诗?”
友乾说:“中国的诗词,岂是你一个西方人能学得会的!可不要,等你学会了写诗,姑娘的头发都白了。”
“所以,我才找名师指点嘛!”杰克逊说,“我知道,纪先生是风流才子,写情诗更是一把好手!”
纪绪问:“怎么?我在大家眼里是这么个形象?”
杰克逊就怕说错了什么话,便小心翼翼地问:“风流才子,不是好词吗?”
“关键是,我即不是才子,也不风流呀!”纪绪笑道,“你是听谁说的,我擅长写情诗?”
杰克逊说:“清婉姐姐呀!”
“噢,她呀!她……”纪绪看了有才一眼,立即改口道,“其实呀,写诗,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只要真情实意就好……”
【二】《I am Afraid》古罗马.诗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Door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杰克逊说:“那先生救我!”
纪绪笑道:“你这里用‘救’字,就有些不妥,用‘授’即可。”
杰克逊说:“您教授我写诗,就相当于救了我。”
看着杰克逊可怜兮兮的样子,纪绪笑道:“现在呀,你就把与绿衣姑娘的初见,跟给我听。”
杰克逊说:“在那小巷里,她挡住了我的去路;我示意她让开,可她回头看我,眼睛里满满的都是爱……当我再寻她时,她却不见了……当追她到她家时,她又迅速掩上了大门……先生,你说,她是什么意思?”
“你认为呢?”
“我认为她……”
“用诗的语言,告诉我。”
杰克逊想了想,就道:
“你说,你喜欢雨,
但是下雨的时候,
你却撑开了伞;
你说,你喜欢阳光,
但当阳光播撒的时候,
你却躲在阴凉之地;
你说你喜欢风,
但清风扑面的时候,
你却关上了你家的大门。
我害怕,你对我也是如此的爱。”
“想爱又不敢爱,也许女孩子都是如此。”纪绪说,“我没恋爱过,也不知道女孩子的心思……今天,我主要教你写诗。
中国的诗歌概括起来,有四个基本特征,即:建筑美、意境美、个性美和音韵美。
何为建筑美?
所谓的建筑,在诗歌中是指诗歌的和律,采用的修辞方法和表现方式,主要是让人读起来,感到诗歌的形式整齐多样,就像所盖的房子一样,形式整洁而又不单调,有四四方方的,也有金字塔式的,还有阶梯式的。
你刚才说的话,把它规整归置一番,便可以这样说:
你说烟雨微芒,兰亭远望;
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
你说春光烂漫,绿袖红香;
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
你说软风轻拂,醉卧思量;
后来紧掩门窗,漫帐成殇。
你说情丝柔肠,如何相忘;
我却眼波微转,兀自成霜。
这样一改,就能十分贴切地表达你对姑娘的思恋之情,如同一座建筑镶嵌了璀璨的明珠,也使之有了生机。”
杰克逊问:“什么是意境美呢?”
纪绪说:“意境,一般是指通过诗中物象所表达的一种境界,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诗中所写的物件表现出来。
你刚才说的那段话里,就包涵八种物象,也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表达了两情相悦,却不敢明言的心理。把这种复杂的心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用寥寥的几个字,高度浓缩于一幅画面之中……
在诗中,情景交融,语言自然,更能使意境显得深远唯美。不过,你把‘大门’改成‘窗户’,会更有意境些……有才,你能否为亚瑟做一首呀?”
有才随口就来:
“恋雨偏打伞,爱阳却遮凉;
风来掩窗扉,叶公惊龙王。
片言只语短,相思缱倦长;
郎君说爱我,不敢细思量。”
看到儿子出口成章,友乾是喜不自胜,自满地说道:“有才呀有才,你可真对得起你爹给你起的名字呀!不过,这都是先生教授得当使然!”
“先生,”杰克逊又问,“什么是个性美?”
纪绪说:“所谓的个性,在诗歌中一般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人物写照等。其中,自我形象经常包括一些肖像、行动、神态、心理以及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比如,你的初见,绿衣姑娘与你眉目传情,这使你兴奋、欢快,踌躇满志;然而,事情过后,你的心中又隐隐有些不安。因为,此事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这促使你极力想成为一个有才华的人,好让姑娘喜欢上你。
因此,在诗中你既可以表现初见时的美好,又可以显示你内心忧虑和矛盾,让一个毛头小子不安的鲜明形象,跃然纸上。
你可以用一首七律,来表达你这种复杂的心情:
曲径通幽雨微茫,
罗伞轻撑细细香;
日送微醺如梦寐,
身依浓翠趁荫凉。
忽闻风籁传朱阁,
轻蹙蛾眉锁碧窗;
一片相思君莫解,
锦池只恐散鸳鸯。
杰克逊问:“这七律和七绝【1】又有什么区别?”
纪绪告诉他:“简单说,七绝是四句,七律是八句;绝句不需要对仗,七律必须对仗,尤其中间二联的对仗是标准要求;七绝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之分,但是七律都是近体诗(即格律诗)。”
————————————
注释
【1】绝句与律诗的区别
(1)字数要求不同
律诗一般为八句,五言律律一共四十个字,七言律诗一共是五十六个字;超过八句就是长律,长律多数为五言,七言的也有,但不太多。绝句一般只有四句,所以字数只有律诗的一半,五言绝句是二十个字,七言绝句是二十八个字。
(2)声韵、平仄要求不同
律诗:一般押平声韵,押仄声韵的律诗非常罕见,基本可以忽略;律诗每一句的平仄都有规定,这个讲究很多,要学起来得费一翻工夫;律诗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绝句:又分古绝与律绝。
古绝是古体诗,也就是自由诗,不管是押仄声韵还是平声韵,都不受近体诗平仄的事缚;律绝相当于二分之一律诗,因为是四句,只有正常律诗的一半,不但必须押平声韵,而且也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
(3)起源不同
律诗是近体诗的基本形式之一(唐人曾以律诗为近体诗的总称,近体绝句也包括在内,后来才划分出去)。它萌芽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定型于初盛唐间,成熟于中晚唐时期。
绝句起源于汉魏六朝的乐府短章,其名称可能来自六朝文人的“联句”。文献记载,六朝时期文人宴集,有联章作诗的风气,每人作四句五言,合成一首整诗。如果将各人所作的割断开来,单独成篇,就叫“一绝”。这绝句的称呼即由此而立。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205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205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