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闪读 > 言情美文 > 踏乡记之叹流水兮 > 第115章 男儿酌献女儿避

第115章 男儿酌献女儿避

推荐阅读:我的异能悠闲生活万界大强盗西游之人在天庭朝九晚五女富婆的神级村医穿越星际妻荣夫贵御兽进化商万妖圣祖万神主宰摊牌了我真是封号斗罗重生之都市仙尊


        【一】《二十三.祭罢灶》童谣
纪绪正在给杰克逊讲解《易经》的奥秘,暮羽便上楼来喊他们去客厅吃饭。
杰克逊逗弄暮羽说:“小羽啊,今晚我们吃什么呀?”
暮羽道:“吃饺子。”
“饺子?”杰克逊说,“不是做了那么多好吃的嘛,干嘛吃饺子。”
暮羽告诉他,“那是给灶王爷吃的,不是给你吃的。”
“送行饺子迎风面。”纪绪转身拍了拍暮羽的肩膀,说道,“好吃不如饺子啊!暮羽,你先下去吧,我和杰克逊洗了手就下去。”
暮羽蹦蹦跳跳地下了楼。
杰克逊一边洗手一边问:“怎么,Mr.甄要送我们走?”
“不是送我们,是送灶王爷。”
“灶王爷是谁?”
纪绪擦着脸说:“是‘司命菩萨’,我们尊他为‘灶君司命’。”
“早军司令,”杰克逊问,“打仗的?”
“打什么仗!”纪绪笑道,“是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是我们一家的保护神。”
“噢,神仙~”杰克逊点着头,“知道,知道。”
纪绪和杰克逊下了楼,“玉皇大帝,你听说过吧!”
“没有,他是哪位大汗?”
“不是大汗,他是我们东方的上帝,住在天上。”纪绪指了指蓝天,“这位灶王爷呀,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被派到人间来,保护和监察这家人的生活。”
“噢,看门的。”
“不是看门的,看门的那叫门神,这是灶神,今天是祭灶日。”纪绪说,“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之说,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但是,大都是政治中心,官僚机构和当官儿的很多,再加上皇家坐镇京师,官气辐射得厉害。所以,不管是官家还是平民,也都在二十三这天祭灶了。”
“为何要祭灶?”
“因为今天呀,灶王爷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在这一年中的善行或恶行。人家在你家服务了一年,你怎不能让他老人家空着肚子赶路吧!所以,家家置好杯盘,盘中盛着烂熟的猪头,鲜美的双鲤和松软香甜的豆沙糕团……”
“哎呀,那豆沙糕团可好吃了,刚才在厨房里,清婉给我了一块。”杰克逊又砸吧了一下嘴儿。
“甜吧?”
“甜,可甜可甜了。”
“‘糖瓜’你吃过吗?”
“那个没吃过,我见有才和暮羽吃过。”
“糖瓜不但甜,而且还粘,所以又叫‘糖瓜粘’。”
“待会儿,我定要尝尝。”
“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做的又甜又粘吗?”
“好吃呀!”
“对,只有这样才能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在玉皇大帝那里为我们多说好话……这也是‘搪塞’一词的来历……”
杰克逊嘻嘻地笑。
纪绪问:“你笑什么?”
杰克逊说:“你们东方人,真有意思,连神仙都贿赂!”
“这怎么能说是贿赂呢?这就是我刚才讲的‘和、合’。所以,不管你是在仙界,还是在人间,大家都讲究一个‘和’字。”纪绪告诉他,“《易经.系辞传》上说:‘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天道存在,有人道存在,有地道存在,‘天地人’三界,必须三者兼顾,合二为一。这里为什么是两之?因为天地,都是客观自然环境,自然必然要与人相合……”
大老远就听见暮羽和有才在拍着手唱童谣:
“二十三,祭罢灶,
小孩拍手哈哈笑。
再过五,六天,
大年就来到。
辟邪盒,耍核桃,
滴滴点点两声炮。
五子登科乒乓响,
起火升得比天高。”
纪绪说:“走,我们过去看看,甄家要‘辞灶’了。”
“是嘛!”杰克逊就爱看中国的风俗,他感到非常有趣,“不过,我们是外人,他们不会反对吧?”
“不会!”纪绪讲道,“俗话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我们都是男人,甄家定不会忌讳,不过,对你我会有小小的不利。”
“有什么不利?”
“如果祭灶在别人家,就等于把灶火祭在别人家了……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你想,对于我们两个游子来说,连‘过大年’都要在人阶家里过了,你我又何必在意这‘小年’[1]把灶火祭在谁家呢!”
“这么说,不是坏事。”
“中国人的所有事情其实没有什么好与坏的,只要合理就好。我俩去‘祭灶’,这很符合中国文化中的‘合’,我们本来就在甄家吃住,把灶火祭在甄家,结合在一起,凑到一起,这岂不很好!”
“Mr.甄不反感,我就怕那灶王爷会不会不愿意见我?”
“那就更不会了。你想,灶王爷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样蓝眼睛、黄头发的西方人,他回到天宫,定然会向玉皇大帝说,他在甄家遇见了一个…一个大…大世面……一定会在其他神仙面前显摆开了……你想,他只顾着显摆,哪还有心思说甄家的坏话?我看,他们家连那糖瓜粘也就省了。”
杰克逊一听高兴了,“那,快走!让灶王爷好上看看我……我用不用给灶王爷报一下我的名字呀?”
“那就不必了,灶王爷知道你叫杰克逊,他比你来这里要早,自上一年的除夕就到了甄家。”
【二】《祭灶词-下阙》范成大.诗
男儿酌献女儿避,
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
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
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
暮羽举着竹竿,有才点燃了鞭炮,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祭灶仪式拉开了帷幕。
友乾领着男人们进入东厢屋的灶房。
在屋子的中间供奉着一座朝西坐东的神龛,神龛的两侧写着:“香结平安事,烛开富贵花”;上槛是“回宫降吉祥”。
神龛里有一张灶王爷的画像,画像的两边又是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灶王爷的头顶上有两行小字:上写“一家之主”,下写“东厨司命”的字样。
神龛的前面放着一张长条供桌,桌案上供奉猪头、鲜鱼,还有糖果、清水、料豆和秣草。
友乾拿起糖瓜粘往灶王爷嘴的四周涂,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
杰克逊笑了一下,又趴在纪绪的耳边问:“灶王爷,还吃草?”
“那是给他的坐骑准备的草料。”纪绪小声说,“光看,别问!”
友乾给酒盅里斟满了酒,又拿起三炷香,点燃了,敬奉在神龛前的香炉里,然后跪在灶爷像前,有才抱着一只大红公鸡跪在友乾的身后,暮羽跪在了有才的一边,纪绪和杰克逊也连忙跪下。
不让杰克逊过问,可他哪憋得住呀,“那只鸡,是干嘛的?”
纪绪说:“坐骑[鸡],坐骑,红鸡是红马,白鸡是白马。”
“这鸡,能驮得动他吗?”杰克逊又问。
纪绪白了他一眼,杰克逊再不敢言语了。
友乾带领大家磕完了头,起身上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了神龛。来到了天井,把画像放在堆有芝麻秸和松树枝,连同香表和草料,点火焚烧。
他一边焚烧一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还别说,院子里这么一烧纸儿,烟雾缭绕的,还真有那么一点儿神秘的色彩。
友乾又领着大家叩头行礼,嘴里依然念念有词。
念完后,高喊一声“领”!然后,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要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友乾带领大伙把灶糖和糕团等祭灶食品端到餐桌上,连同灶神吃剩下的饺子,一起分享。
————————————
注释
[1]小年
小年,是相对于春节“过大年”来说的。
虽然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但是真正的过年是从小年开始的。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人们开始打扫庭院、居室,清除积垢,置办年货,制作节日食品,一直要忙到腊月底,即腊月二十九或腊月三十,也就是除夕。到了除夕,那就是大年了,也就是说小年是大年的序曲或序幕。
腊月二十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奉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糖会用来涂抹在灶王的嘴巴上,这样就相当于封了他的嘴巴,不能去告状了;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1)起源
小年来源于古代祭祀灶神的节日,因此小年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传统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礼记.祭法》中记载:“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
意思就是,天子为天下百姓祭祀七个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神,即司命之神,中露之神,国门之神、国行之神,泰厉之神,户神,灶神。天子也为自己祭祀上述七神。由此可见,祭灶在夏朝就已经开始了。
记述春秋时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2)传说
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3)祭灶
送灶习俗在中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
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传统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传统民间还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
(4)吃饺子
祭灶节,民间讲究,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
(5)吃灶糖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稍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写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关东糖”、“糖饼”。关东糖在东北的农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贩叫卖:“大块糖,大块糖,又酥又香的大块糖。”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6)地方禁忌
湖北部分地区,小年忌宰杀。
河南有些地方忌讳捣蒜,认为小年捣蒜会把家里捣穷了。
台湾则忌舂米,据说会有把风神捣下来之虞,恐怕给来年带来风灾。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www.663d.com)踏乡记之叹流水兮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

本文网址:https://www.663d.com/xs/16/16855/994206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s://m.663d.cc/16/16855/9942066.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